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0462|回复: 10

整合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公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9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整合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公平
——平原县实施“初中进城”工程的调研报告
2004年以来,平原县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在全县启动了“初中进城”工程,把初中教育全部集中到县城,原乡镇中学撤并后改建成中心小学,改变农村学校布点多、投资散、条件差的状况,优化中小学布局,全面整合教育资源。目前,“初中进城”工程已全部完成,实现了100%的初中生进城读书。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充分证明,实施“初中进城”工程,切合平原县教育改革实际与教育发展规律,是提高平原教育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具体举措,是培育新型农民、从娃娃抓起的战略决策,是顺应民声民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正确选择,走出了欠发达地区提高教育水平、实现教育公平的一条新路。
一、实施“初中进城”工程的背景和动因
近年来,平原县牢固树立科教兴国的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持续增长,教育资源分散、教育不公平等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影响和制约了教育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突出表现在“一少一多、一减一增、一低一高”三对矛盾方面。
一少一多,即初中生源减少与农村教育资源闲置多之间的矛盾。自2001年开始,全县初中生源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并且按计生部门的测算,随着全县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今后几年初中适龄人口都成逐年下降的趋势,预计2008年后将稳定在1.8万人左右。初中生源的减少,直接造成了农村中学校舍、师资、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投资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004年,全县共有农村中学19所,在校生16414人,校均规模只有864人,其中办学规模为20个教学班1000人的前曹中学仅有266人,办学规模为18个教学班900人的张士府中学仅有338人;校舍闲置达到31000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30.5%;按国家规定的教师与学生1:16.5的比例计算,教师统算超编315人。
一减一增,即农村初中优秀教师相对递减与农村初中进城就读逐年激增之间的矛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自1999年以来,农村乡镇中学教师流失严重,据统计,1999年到2004年期间,全县乡镇中学外流教师达到213人,且外流的大都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或优秀教师。而大学生、新老师又不愿到农村乡镇中学任教,致使农村中学教师队伍老化趋向严重。2003年,全县农村中学教师平均年龄为42.4岁,40岁以下的教师仅占47.87%,已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由于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致使农村学生纷纷到城区中学就读,初中生源流向城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02年初中流入城区的学生1500人,2003年初中流入城区的学生2100人。2004年,全县城区初中有2所,办学规模为3000人,在校初中生达到4200人,超出办学规模1200人,13.41%的教育资源承担了18.78%的教学任务,远远超出了城市学校的负荷承载能力。县城中学人满为患,教师工作量成倍地增加,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学校超负荷运转。以县实验中学为例,该校办学规模为1500人,2004年在校生达到了2300人,平均班额在77人以上,教学设施严重短缺,很多班甚至是3个学生用一张课桌。
一低一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与农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逐年提高之间的矛盾。农村优质教师外流,专任教师匮乏,直接造成农村乡镇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下降。据统计,全县有50%的乡镇中学不能开设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等课程,即使开设了的,教师素质也跟不上,搞的是拉郎配、拼凑式,有的乡镇甚至是安排一两名英语和计算机教师逐校跑教。2004年,全县农村中考成绩与城区中学相比少34.1分,初中教学质量水平在全市13个县市区中仅排名第9位。与之对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广大农民群众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满足于本乡镇教育现状,纷纷把孩子送到外地或县城学校就读。据统计,自1999年至2004年,全县到县外中学就读的学生已达1500多人。同时,这些学生大都是尖子生,客观上也影响了农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平原县委、县政府意识到,以上三对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解决这些矛盾,一是继续加强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这些年我们虽然对一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进行了改善,但学生外流、教师难派的问题还是难以解决。二是把初中教育全部集中到县城。这是最现实、最直接的措施,通过初中进城,原乡镇初中撤并后可以改建成中心小学,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布局,实现教育资源的更大程度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平原县委、县政府在经过充分调研、全面测算后,认为实施“初中进城”工程符合平原实际,完全切实可行。一是从办学条件上看,按全县全部1.8万名初中生计算,只要在现有的平原一中初中部、实验中学、平原师范初中部等3处中学的基础上,再兴建一处规模6000人的学校,扩建炉坊中学达到6000人的规模,完全能够满足所有初中生进城的办学条件。二是从经济条件上看,经过测算,实施“初中进城”工程,约需要投资1.1亿元。自2001年以来,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3年底达到了1.46亿元,政府完全有能力承担。三是从交通条件上看,近几年,通过大力实施村村通油路、通客车工程,三年时间全县新修油路1440多公里,实现了100%的村庄通油路、通客车,距离县城最远的村庄进城只需40分钟,学生进城返家都很方便。
二、“初中进城”工程的主要做法
“初中进城”工程是一项庞大、具体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精心实施。为此,平原县建立了县委统一领导,县政府具体实施,教育、人事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领导体系,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小康平原建设的意见》、《关于全县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把“初中进城”工程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政府抓决策、抓投入。一是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坚持以全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为目标,在保证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逐步撤并乡镇中学,进一步扩建、改建城区中学,使农村初中学生逐步集中到城区学校就读,农村小学生逐步集中到乡镇中心小学就读,实现由走读制向寄宿制的过渡。二是分级管理,明确责任。按照“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实行了分级管理责任制,明确了县乡村各级办学责任。县里主要抓好中学教育,重点负责“初中进城”工程的规划建设、资金筹措、教师选招、干部教育及教师队伍管理,并统筹教育经费,抓好教师工资统一发放,不断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各乡镇、街道办和开发区主要抓好农村小学教育,重点负责中心小学的建设。各村庄主要是配合乡镇政府安排新建、扩建小学所需用地,做好学校校舍改造、维修、维护等筹资工作,承担本村幼儿园建设与发展的责任。三是加大投入,提供保障。为确保“初中进城”工程顺利实施,自2005年起,平原县连续三年将其列为县党代会、人代会议程和当年的十件实事之一,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在县财政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向上级争取一点、银行贷一点、干部职工集一点、社会力量投一点、建筑商垫一点的办法,千方百计解决投入问题。实施初中进城工程的三年间,全县教育总投资达2.3亿元,其中高中扩建1.1亿元,初中学校建设1亿元,小学建设2000万元。
(二)职能部门抓整合、抓管理。一是调整学校布局。自2004年开始,按照“边建设、边调整”的原则,在对原有城区中学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分别按万人规模扩建了县一中,新建了平原三中(外国语学校),改建了第五中学(炉坊中学),并将一中南校区改为县第二中学,并撤并了设在农村的18处乡镇中学。学校布局调整到位后,县一中只负责全县的高中教学,县二中(原一中南校区)、县三中(原外国语学校)、县四中(原实验中学)、县五中(原炉坊中学)和平原师范学校初中部5所城区中学承担全县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5所学校的招生能力达到了400个教学班、2万名在校生,从而实现了全部初中学生进县城就读的目标。同时,每个乡镇规划建设了一处高标准、规范化的中心小学,实现小学进乡(镇),并在人口集中的村庄建设规范化幼儿园,让农村最好的院落是学校、最好的房子是教室,把学校打造成传播现代文明的窗口。二是整合教师资源。对县城初中缺编教师,面对县内外公开招考,自2005年以来,本着“公正、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的原则,连续三年为三所学校选招了525名优秀教师。对原初中学校的教师,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转为小学教师,全县共有798名初中教师实现一次性无振荡平稳过度,保证了全县农村基础教育的稳定。同时,县里非常重视学校校长的选择,调整了4所中学的领导班子,精心选任了两名经验丰富、具有开拓意识的教体局副局长担任新建三中、五中的校长,为学校的发展打了良好基础。三是优化校产资源。为防止国有教育资源在学校撤并过程中流失,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对原乡镇初中学校闲置的实验仪器、器材、药品等进行了详细的摸底统计,并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分三类情况进行整合:对改建为规范化小学的原乡镇初中,可用于小学教学的教育设施全部转到小学教学中应用;对撤并的学区小学或教学点,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一律由乡镇教管会分类整理,根据需要调整到乡镇中心小学或其他小学使用;对原乡镇中学无法在小学教学中应用的仪器、药品、图书等,由县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折算价格,调整到城区各初中学校使用。据统计,实施“初中进城”工程以来,全县从17所撤并乡镇中学调整到城区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仪器、图书共计120万元。
(三)学校抓制度、抓规范。平原县不是简单的将实施“初中进城”工程局限在校址的搬迁、校舍的整合上,而是把其当成全面转变办学理念、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契机,以此全面加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主要建立完善了四项机制。一是建立强化培训、提高能力的教师培训机制。大力开展了岗位练兵和岗位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有计划地开展了“名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逐步建立和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教师梯队。自2004年以来,已先后培训骨干教师970多人。二是建立竞争上岗、末位落聘的激励机制。实施教师干部竞争上岗、末位落聘的激励机制,对教育干部实行三年一聘任,教职工一年一聘任,竞争不到岗位的实行待岗培训,连续两年落聘的予以下岗。三是建立优劳优酬、高效高薪的分配机制。按照“绩酬挂钩、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原则,深入改革学校分配机制,每年由县财政统筹运作,从教师的工资中抽取一定的比例作为绩效工资,以考核成绩为依据于学年末集中发放,使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以此拉开教职工收入差距,形成了比贡献、比能力、比成绩的良好局面。四是建立公开选招、优中选优的教师补充机制。坚持“凡上岗必竞争”,完善公开选招制度,城区中学所缺师资全部面向县内外统一选招,乡镇中学富余的教师择优安排在乡镇中心小学任教,真正做到让那些爱岗敬业、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到最好的学校任教。结合2004年以来的乡镇财源建设,通过竞争上岗先后精简分流301人,其中落聘教师98人。
三、“初中进城”工程的效果
到今年暑期,平原县已基本实现了初中进城任务,1.8万名初中生实现了进城读书,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揭开了平原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整个基础教育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初中进城”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正逐步显现出来。
(一)环境效应。一是教育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初中进城前,全县17所乡镇中学中只有5所为市级规范化学校,省级规范化学校是空白,多数学校校舍破旧,绿化美化差,学生住宿条件差。“初中进城”工程实施后,城区5所学校教学设施全部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校园环境全部实现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文化浓厚、恬静雅致”,有4所达到了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1所达到了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二是师资队伍配置全面加强,教学工作群体优势明显增强。初中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由过去的91.97%提高到现在的100%,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到了63.0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加大了教师间相互竞争,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效地提高了教科研水平,2007年,初中教师在中央、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比2004年多了50多篇。三是教育竞争格局初步形成,教育活力全面激发。随着资源的整合,城区各中学在师资、设施、生源等办学基础条件上基本拉平,促进了之间的良性竞争,改变了过去的一校或几校独秀的状况,提升了全县教育的整体水平。自2004年开始,平原县初中教育质量由全市后几名跃进到全市前列,并连续3年保持在全市前3名。
(二)经济效应。教育事业作为最基础的一项公共事业,政府必须加大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县,在当前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初中进城”工程集中办学,县里主要抓高中、初中教育,乡镇集中精力财力搞好小学建设,原有小学又改办为规范化幼儿园,使教育资源在纵向上得到整合优化,产生了1+1>2的效果:既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又有效化解了教育投入不足和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矛盾,使有限的公共财力发挥了最大效益。同时,实施初中城工程,还有效增加了城市人口,据统计,1.8万名初中生进城读书可连带增加城市人口3万人,一大批富裕了的农民进城购房经商、安家立业,由此可拉动城市消费2000万元,城市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得到强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三)社会效应。实施“初中进城”工程,着眼于教育的城乡统筹发展,使农民的孩子享受到了城里中学的优质教育,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涉及了每个农民家庭的切身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重要的是,农村中小学承担着传授文化知识和传播现代文明的重要职责,是推进农民群众观念转变、素质提升的重要阵地。实施“初中进城”工程不仅是调整学校布局、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更长远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在每年毕业的初高中10000名学生中,考上大学、中专等学校继续上学5800人,剩余学生1200名进入职业中专,有2000名进入工厂就业,仅有1000人回到农村。可见,通过让农村孩子到县城就读,接受3—6年的城市环境熏陶,直接促进了其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的转变,使农民的技能培训、素质提升形成了良性循环,为实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实施“初中进城”工程,平原县上下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对这项工作,县外的有关部门提出了一些疑问。其实这些疑问,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在此,我们有必要作一下解释和说明,这对于正确认识“初中进城”工程是有益的。
1、关于农民负担是否增加问题。随着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改革的全面实施,人们所担心的学生上学费用的问题也迎刃而解。在城区的五所初中学校中,除了平原师范初中部为民办学校外,其他四所学校全部为国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能力达到了16000人,完全能够满足所有学生上学的需求。过去在乡镇中学,每个学生一年的上学费用包括杂费、课本费、食宿费等大约在1500元左右。其中,杂费每生每年300元,课本费每生每年160元,住宿费每年100元,生活费每月80元,每年960元。初中进城之后,由于全县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改革,免除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杂费,学生的上学费用包括课本费、食宿费、交通费等大约在1460元左右。其中,课本费每生每年160元,住宿费每年100元,生活费每每月100元,每年1000元。虽然增加了一点交通费用,但按最远的乡镇计算,每月放假2次,每次往返交通费用10元,每月20元,每年按10个月计算共需200元,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相比,仅占1/20左右,群众完全有能力承受得起。农民朋友说,虽然孩子每月多花点钱,但孩子学的知识比原来强多了。因此,与在乡镇上学相比,初中学生上学费用基本没有增加,从而孩子上学费用问题不再成为家长的负担,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控制了学生辍学。
2、关于初中教育水平是否提高问题。通过实施初中进城工程,全县初中教育的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初中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据统计,2004年全县中考平均分为372.7分,优秀率为19.7%,在当时列全市第九位;2005年,全县中考平均分为397.8分,优秀率为22.3%,列全市第五位,前进了4个名次;2006年,全县中考平均分为411.79分,优秀率为25.3%,列全市第二位;2007年,全县中考平均分为427. 58分,优秀率为28.39%,继续列全市第二位。实施实施“初中进城”工程的三年间,全县中考平均分数提高了54.88分,增幅为14.75%,优秀率提高了8.69个百分点,中考成绩由2004年的第九名上升为全市第二名。二是教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2004年,全县拥有市级以上课题1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重点实验课题6项,市级重点实验课题7项。到2007年8月,全县拥有市级以上课题达45项;建立省级重点课题实验基地3处,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重点实验课题14项,市级重点实验课题16项。平原二中、平原三中、平原四中和师范初中部为省级重点课题实验基地,平原五中为市级重点课题实验基地。三年来,五所所初中学校共派出25名学校干部外出挂职学习,组织了350多名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并邀请了洋思中学、潍坊十中、莱州双语学校等省内外知名学校的校长、教师前来举行专题报告、讲座,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广大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显著提升。三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进城之后,各初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快乐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作为追求的目标,按照素质教育的导向,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大力加强活动课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各个学校都开设了各式各样的兴趣小组,除了学科兴趣小组以外,还有舞蹈、绘画、声乐、器乐、书法、曲艺、田径、篮球、足球等等,孩子们的成长舞台更加广阔。同时,为使进城来的农村学生得到高素质教育,各学校始终坚持“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理念,狠抓后进生转化工作。如平原三中在课堂上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全体教师利用每周一三五课外活动对学生开展“培优补差”,让再好的学生也能提高,再差的学生也能进步。随着教育环境层次的显著提升,农村学生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全方位接受城市人文环境的熏陶,改变了原来的一些不良习惯,促进了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3、关于学生管理是否到位问题。初中学生进城以来,各初中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一言一行,普遍实行了24小时“全员、全程、全方位、全封闭”无缝隙值班制度,教育干部、教职工轮流值班,从学生的起床、入学、上课、课外活动、饮食、放学、自习、就寝等各个方面进行不间断的监控和管理,做到学生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自理,学会尊老爱幼、学会团结互助,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广大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多把尺子、多个角度衡量学生,并由“专业型”转向“服务型”,全天候为学生服务,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了快乐,让每一名学生在学校都找到了家的感觉。如平原二中开通了意见箱,让每一名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教学工作谏言献策,并开设了“校长接待日”,让学生直接同校长对话,畅所欲言。平原三中不但通过校园广播、每日赠言、经典诵读、校园文化长廊、心灵驿站谈心活动、法制教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而且对学生在校园一日内常规作了明确规范,学校、团支部、班级建立了三级文明监督岗,实行严格的管理,学校领导干部、级部主任、教师每天值班人员达36人,学生管理真正做到了“细、严、实”。平原四中为每名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下他们的成长历程,使其发挥特长,改正不足。两年来,学生的精神面貌、文明习惯、卫生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排队就餐、按时作息、合理安排时间,这些规范化管理让在农村“疯”惯了的学生也变得文明起来。
4、关于贫困学生救助问题。从实施初中进城工程以来,为确保所有的的初中生都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特别是为了保障贫困生能够同其他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县里制订实行了贫困生救助制度,每年按8%的比例对贫困生实施“两免一补”(免杂费、免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每生每年可享受补助610元。“两免一补”专款的发放,采取“学生申请、村委会审核、学校审查公示、县财政局和教体局审批”的程序,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程序,严肃纪律,规范操作,确保了专款专用。三年来,全县共救助义务教育学校贫困生25000多人次,救助金额达到了280万元,其中救助农村初中贫困生13500人次,救助金额达到了148.6万元。
5、关于交通安全问题。随着初中进城工程的实施,城区学生数量激增。据统计,全县城区的农村住宿生(含高中)约有2万人。为加强交通安全管理,确保学生放学安全到家、上学安全到校,县里重点抓了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县教体局专门成立了交通安全科,制定了相关规定;各学校重点加强了农村学生的遵纪守法教育,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组织观看录像、发放安全手册、制作宣传板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们提高交通安全的意识和知识,特别是教育学生不乘坐拖拉机、农用车、摩托车等不安全的车辆上学、放学。二是采取错时放假制度。针对全县交通部门运力不足的现状,各学校在节假日放假之前,由县教体局对各学校的放假时间作出统筹安排,错开放假时间,以解决运力不足、交通堵塞等问题。三是强化学生交通安全的协作管理。由于交通安全管理涉及到交警、交通等部门,单单依靠教育部门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为此,由县政府办公室牵头,成立了由教育、交通、交警等有关部门同志组成的学校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城区各学校的交通安全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上路检查,对发现存在超速、超载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接送车辆,以及使用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及安全要求的车辆接送学生的予以严肃查处,确保不发生危及学生安全的交通伤害事故。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初中进城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
山东省高唐县中学教研室      李双忠
山东省高唐县第二中学        刘玉姝
社会公平首要的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公平。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机会公平是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山东省平原县、高青县、江苏省洪泽县、已经率先实现了初中全部进城。很多地方也正在进行初中进城的酝酿,一些地方政府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从财政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真正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我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初中进城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也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以现在各级政府的财力,是可以承担起初中进城的各种费用的,政府在教育上投入再多也不算多,只能证明政府确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说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这样的投资人们有理由相信不是领导的一时头脑发热,不是为了所谓的政绩,而是长期的,最终受益的是当地的百姓。
我在农村中学工作十几年,现就我所了解的农村初中的现状与大家做一交流,分析一下农村中学的现状,让大家了解一下初中进城的原因和利弊。
1、农村中学办学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
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与城市中学还有着很大差距。尽管有的农村中学也已使用上了教学楼,但搬进楼房并不意味着你就享受到与城里学生一样的教学资源了。当城市孩子在几百万建成的塑胶操场上玩乐、游戏的时候,农村的学生只能在漫天黄土的操场上做操、跑步。农村中学办学经费少,很多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只能成为摆设,投入的不足使这些功能室根本无法正常使用。理化生实验操作课开不全,学生实验操作只能教师课堂上演示。音乐课只能让其他教师兼任,有的教师上课只会放歌曲,自己歌都不会唱。甚至有的农村中学没有一个科班出身的音乐教师。冬天城市学生教室里有暖气或空调,而农村中学的教室里只是象征性的摆放上一个煤炉,教师的办公室里也比外面暖不了多少,有的教师冻了手脚。学校图书馆图书十几年鲜有更新,微机室尽管有电脑,但也无法上网,仅有的能上网的几台电脑也无法满足这么多教师的备课需要。很多农村教师外出讲课,连基本的电脑操作都不会。
2、农村学校管理落后,教师进修提升空间有限,农村初中教师大量流失。
城市中学已经普及了电子备课,农村中学还处于“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村中学的管理基本上还处于时间加汗水,白天加晚上拼时间,低效率的时期。教师渴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农村教师很少有进修的机会。导致农村教师教学态度很好,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加之农村教师的绩效工资等各项待遇没有真正落实,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压制,产生职业倦怠。            
近几年,国家为了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尽快弥补城乡教育资源的二元鸿沟,陆续出台了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免费师范生、增加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等各项政策。 但这些政策治标不治本,起不了根本性、决定性作用。下乡支教只是走形式,几个城里教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校的教学问题。农村学校管理滞后,教学方式落后,使得农村教师想要干出一翻成绩,要比城里教师付出几倍的汗水与努力。很多教师想方设法调入城市,加之城市学生数量的增加,学校的扩招,将农村中学大量优秀教师招入城市中学,骨干教师的流失,更拉大了城乡教育之间的距离。在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差距很大的情况下,如果这个地方的工作环境和教学环境不能留人,教师只有拿脚投票。
3、半数教师“钟摆式”工作,造成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很多农村教师在县城里买了楼,将家安在城里,到乡镇上班,“钟摆式”的工作方式,造成农村中学教学质量的不稳定。有的乡镇中学近一多半的教师在城里安家,每天由城里到乡镇上班,生活的不便,使他们无法将精力全身心放到教学工作上,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稳定,这部分教师也是想进城的教师的主力。
4、农村初中生源减少,导致部分农村学校师资、校舍、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浪费。
近几年来,计划生育的作用明显显现,农村学生数量减少,使得大量初中教师富余,学生宿舍、教室空置,很多教学设施形同虚设,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县城中学人满为患,农村中学生源很少,冷热不均的教育现状值得我们反思。
5、“择校热”温度不减,并延伸到大中城市。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有的家长孩子上初中,就让孩子到聊城、济南等大城市上学,之后直接考取那里的高中,接受更好的教育。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城市的教师、孩子都有与国外学校结对交流的机会,教师、学生可以出国去看一看国外的教育现状,县城的学生是没有这种机会的,农村的学生更没有。“择校热”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造成的。大城市的教育资源比县城要好,而县城的教育资源又比农村好。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择校,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使得“择校热”温度不减。
农村中学的现状使得一些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改善目前的教育教学状况,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平原县的农村中学进城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农村中学进城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1、真正实现优先发展教育,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落实在行动上。
过去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句口号。从国家对教育经费占GDP的4%的目标18年未曾实现就可看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被人戏称“略占地位”,为什么GDP年年近10%的增长率,一到教育就差钱了呢?初中进城,让农村的孩子真正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这才是真正把优先发展教育落到行动上。例如平原县,把县城初中办得和省市初中相比都不逊色,就是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2、农村学生享受到公平教育资源。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是很多农村家长梦寐以求的事情。初中进城帮助农村家长实现了这一愿望。初中进城开拓农村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孩子终生受益。有的农村孩子受家庭条件所限,上学是他接触外面世界的唯一机会。能到城里上学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将会产生巨大影响,使他接触外面世界的年龄提前三年,因为有的学生只有考上高中才可能到县城来上学,考不上的基本就在家务农或打工时才可能到城市里来。三年的城市读书生活对于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时期的孩子的影响会让他受益终生。用平原县委书记董绍辉的话说,让农村孩子进城一步到位,让农家子弟与城里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即使考不上大学,将来进城打工是合格工人,回乡种田也是新型农民。
3、县域内真正实现了教育公平,农村学生成绩大幅提高,择校现象消失。以平原县为例,3年前,平原县在德州市13个县市区中,初中教学水平位列第九,现在已稳定在全市前3名的行列。因为所有初中都在县城,政府将过去投放乡镇中学的“散钱”可以集中投放到县城的几个中学上,财力的集中使得学校的硬件设施与大城市的学校不相上下,对教师的培训也更有力度,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择校现象也消失了。
当然,任何变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初中进城给农村学生带来益处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
1、学生支出增加,农民负担增加。学生进城后吃住都在学校。由于初中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免除了学生的住宿费,吃饭和来回的交通费是一项支出。对于一般的农村家庭来说,由于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供一个孩子上学的费用还是不成问题的。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城里上学与在乡镇中学上学的费用略有增加,但相对孩子受到的优质教育和长远发展来说,多花点钱也是值的。毕竟连孩子上初中都供不起的家庭是极少数。
2、学生交通安全成为一大问题。在学生安全问题重于泰山的严峻形势下,实行初中进城的县级政府也是承担着巨大的责任。为此他们也采取了适当调整学生的放假时间,加大交通执法力度的措施,使困难尽可能得到解决。
3、有专家认为,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除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样不可或缺。让初中生过早地离开家庭开始封闭式的学校寄宿生活,就像花要成长不能离开适宜的土壤一样,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缺位,同样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但住校的问题与进城是无关的,大多数的农村孩子即使不在县城上学,也是在乡镇中学住校的,只有周末才可以回家。初中进城后,住校的地方只是由乡镇变成县城而矣。
总之,在目前形势下,初中进城为农村孩子提供了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一些地方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在行动上,其做法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城乡教育就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样,短时间内很难缩小。在我们无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前提下,缩小一下城乡教育差距,让农民的孩子到县城初中来上学,从初中开始就站在与城里孩子同样的起跑线上,是解决目前教育公平的根本途经。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也许不久的将来,农村的孩子不一定进城,在家门口也可以接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我们期待着这一天尽快到来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界的又一个“新余现象”——分宜“初中进城”
今年9月1日,来自乡镇农村的4140名初中生来到在县城新建的分宜六中报到,开始了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学习生活。分宜县实施的“初中进城”工程开全省先河,成为又一个引人瞩目的教育“新余现象”。
初中进城,并不是县委县政府的政绩冲动
  
   2009年上半年,分宜县政协一项调研报告让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感到震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学校生源明显减少,当时分宜农村初中有教师666 人,学生3551人,如果按照1:18师生比例计算,468名教师出现剩余。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城的加快,不少家长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到县城就读,导致县城学校生源猛增,师资、教学设施等严重不足,人满为患,班额过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学校普遍办学规模小,师资、设施、生源条件不平衡,学校缺乏比较,教师没有竞争,学生缺乏压力,影响教育质量,引起农民的忧虑和不满。
  在这种背景下,分宜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在全省率先启动“初中进城工程”,新建一处招生规模达4500人的学校,确立了“到2010年末,基本实现农村中学向县城集中、农村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教学点向大村委集中”的思路,推进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大调整,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这项颇为“烧钱”的民心工程,并不是分宜县委县政府一时的冲动和做秀。分宜县经过深入调查,认为当前初中进城的条件已具备。从办学条件上看,根据多年的生源分析,再兴建一处招生规模达4500人的学校,加上现有的分宜二中、三中、五中和一中初中部,就能够满足所有初中生进城的办学条件。从经济条件上看,实施“初中进城”工程,新建第六中学约需投资1.2亿元,每年运转经费100万元左右,县财政完全有能力承担。从交通条件上看,近几年通过大力实施村村通油路、通客车工程,全县实现了100%的村委通油路、通客车,距离县城最远的村庄进城只需50分钟,学生进城返家都很方便。
  凡事预则立。正是有了这种充分的事前准备,才保证了该县“初中进城”工程仅用一年时间即圆满完成。
  
   初中进城,让农家子弟享受到公平教育
  
  记者在分宜六中采访时看到,学校硬件设施放到沿海城市也并不逊色,映入眼帘的是造型新颖的教学楼、极具现代感的实验楼、气派的餐厅以及标准化体育场等。这所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为186亩、建筑面积为64766平方米的新学校,已成为该县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分宜六中漂亮的不仅仅是学校的建筑,这里内部设施也让记者吃惊不小:老师一人一台手提电脑,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投影仪,还有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语音室、广播室、阅览室、监控室等,都是按照国家标准高质量进行装备。
  与硬件建设相比,软件建设更让学生满意。为配强师资,2010年,分宜县从农村中学选调了180名教师及面向社会招考40名教师进校任教。目前,分宜六中有教职工230人,其中本科学历占73.4%,达标率为100%。校长吴华安介绍,学校实行寄宿制全封闭管理,全部学生免费住宿。为了充分保护学生的安全,学校完善安全机构和各种制度,加强监督和检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致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事关安全问题上舍得投入。该校安装了摄像监控系统及160多个探头,50多个报警器,并将购买防暴器械、对讲机等设备及增加安保人员等。
  分宜六中现有3个年级72个班,其中初一初二各25个,初三22个,在校生4140人。就读初二(19)班的钟敏,来自分宜最偏僻的操场乡,父母在广东惠州务工,自己跟爷爷奶奶生活。"这里比操场中学大多了,环境也更好,新教室、新寝室。以前学校只有一个篮球场,这里却有10多个。"说起在新学校的感受,这名留守学生难掩兴奋之情。
  分宜县凤阳乡高陂村村民吴惠萍高兴地对记者说:“我没考上学,只能外出打工。所幸我的女儿赶上了初中进城的好时机,能到县里好中学读书,现在学习成绩很不错,相信知识会改变她的命运。”
  分宜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说,让农家子弟与城市孩子享受到了同等的教育质量,即使考不上大学,将来进城打工是合格工人,回乡种田也是新型农民。
  
   初中进城,政府想方设法减轻农民负担
  
  羊毛肯定要出在羊身上,这是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公理”。 在电视上看到政府化了一个多亿建了一所这么漂亮的学校,肯定学费便宜不了。9月开学之初,分宜县部分农村学生家长听信社会谣传,带了3000多块钱来分宜六中报到, 当总务处只收9元钱时,家长说什么也不相信这是事实。
  全面取消农村初中,让农家子弟进城读中学,农民一度担心会增加许多经济负担。一方面,学生吃饭住宿、往返乘车,比在乡镇中学读书直接增加支出;另一方面,乡镇初中全面进城,新建扩建学校的成本可能转移到学生头上。分宜县县长姚灵目说,农民的这些担心不无道理,需要政府严加控制。我们承担初中进城的学校,都是国家义务教育,完全遵从国家义务教育政策,建校成本由政府承担,学生进城读书增加的支出有限。
  尽管去年分宜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6235元,但仍有极少数家庭因天灾人祸等原因返贫。为保证贫困学生不因进城而辍学,分宜县财政、工会、妇联、民政、团委、教育等部门正在逐步完善贫困生救助制度。分宜六中负责人说:“现在学生住宿、喝水都免费,食堂也在保证每个学生吃饱、吃好的前提下设置了2元、3元、4元、5元五个用餐档次,方便学生选择”。
   “初中进城”牵挂家长心的另一个问题是交通安全。为加强交通安全管理,确保学生放学安全到家、上学安全到校,开学之处,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安排各乡镇公交车辆每周五下午开进分宜六中,由各班班主任直接送学生上车。县里还安排资金对学生回家路费进行适当补助。县政府成立了由教育、交通、交警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学校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上路检查,对发现存在超速、路上拉客超载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接送车辆予以严肃查处,确保不发生危及学生安全的交通伤害事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青2010年实现初中全部进城
  高青县按照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规划并启动实施了初中进城工程。用三年时间投资2亿元,将全县11所初中调整到4所,到2010年实现初中学校全部进城。
  一是以高青三中为先导,实施初中进城工程。工程从2007年4月动工建设,依托原常家初中改扩建,工程总投资5700万元,新增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由原来的24个教学班扩大到60个教学班,在校生由1400人增加到3100人,实现了常家、木李、赵店、樊林四处农村初中率先进城。
  二是对全县职业学校进行有机整合。2008年,高青县将职业中专、职教育中心与劳动技校合并, 2009年投资6000万元,利用原职教中心设立了高青县第四中学,并与田镇初中实施整合,新增校舍面积4万平方米,规模达到了60个教学班,在校生3000多名,实现田镇、青城、黑里寨第二批农村初中进城。
  三是扩建高青一中,整合城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2010年,计划投资8000万元,新增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改扩建高青一中,增设60个教学班,解决高城初中、唐坊初中、花沟初中进城工作,力争2010年实现全部初中进城任务。
  四是整合城区小学教育资源。投资1000万元扩建中心路小学,扩建校舍面积13000平方米,由原来的20个教学班扩大到60个教学班,将城区小学学校处数调整为2处,有效缓解城区小学教育资源紧张状况,为适龄儿童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淄博市教育局)
  高青县在财政状况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教育问题,下决心推进教育公平,计划把全县农村初中全部撤并到城区,原农村初中改建镇中心小学,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均衡教育发展的目的。
    高青县同全国的其他农业县一样,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城区相比有着很大差距,不管是教学设施的配备还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师资水平等,都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性,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区快速集聚,农村学生在校人数明显下降,城区学校迅速膨胀。为提升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水平,缓解城区学生猛增的现状,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高青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城区新建和改扩建初中学校,实施农村初中进城工程。农村初中进城,不仅能改变全县初中学校的结构和环境,使原来的分散办学变为集中办学,更重要的是能将有限的人、财、物集中管理,实现规模办学。
    高青三中是初中进城的先导工程,2008年秋季正式招生,实现了常家、木李、赵店、樊林四处农村初中率先进城,三中的建成标志着我县初中进城工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8年2月对职业学校实施了整合,将县职业中专、县职教育中心与县劳动技校合并,在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的同时,又为义务教育腾出了发展空间,利用原职教中心设立了县第四中学,并与田镇中学实施整合,2009年秋实青城初中、黑里寨初中将迁入高青四中。现在正在对四中、一中、中心路小学的扩建进行规划,2010年完成花沟初中、高成初中和唐坊初中进城任务。
    高青县农村初中已经搭上了进城的高效快车,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高青教育风貌将展现在大家面前,优质教育体系让学生终生受益。(刘恒波 韩启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潼关县实施“农村初中进城”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2009年,对于潼关教育来说,是积极探索和大胆突破的一年。
  这一年,县委县政府为教育事业多方筹资上千万元;
  这一年,全新的教育模式——“农村初中进城”工程成功实施;
  这一年,不断加大的教育体制改革,不断进行的教育资源整合,使得教育事业踏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征程。
  财政穷县力克时艰办出了让教育界称赞的“大教育”,被喻为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实践者”。潼关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一班人用他们的智慧、责任和笃行使得潼关教育迈上跨越发展之路。
  在大家的印象里,潼关是个小县,也是个财政穷县,但这个小县的教育事业却不走寻常路,结出了“大教育”成果。
  8月26日,随着潼关县“农村初中进城”工程的竣工,潼关县在全市率先开始结束城乡教育两重天的历史,3200名农村孩子走进县城校园,享受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
  立足于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每个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实惠,潼关县于今年初开始大胆尝试,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特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代教育模式——“农村初中进城”工程,走出了一条“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加快教育强县建设,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孩子享受像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的新路子。
  该县县委书记金敏学、县长何树茂告诉记者:“教育兴则人兴,人兴则县强。我们就是要通过实施农村初中进城工程,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我县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潼关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听了这席话,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潼关县委、县政府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潜心和躬行。
  “‘农村初中进城’工程是潼关县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更是渭南教育界乃至陕西教育界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的探索。”市教育局的领导在视察该工程时如是说。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千辛万苦克服困难,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改善农村孩子的求学环境,让我们看到了潼关县委县政府以及教育一班人为了潼关教育事业发展的苦心孤诣,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责任和担当的民本情怀。
  实现“大教育”终结90:18的历史
  ——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让我们先来看看潼关教育的现实状况:潼关原有初中在校生8500人,有公办、民办初中共14所,其中县城4所,容纳学生5300名,乡镇初中10所,共有学生3200名。一方面,农村初中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生源基础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优秀教师外流严重,难以适应课改和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普遍生源不足,教育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农村学生大量进入县城就读,导致县城两所初中严重超员,60人的班型,学生超过80人,校舍、师资紧张,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城关一中、城关二中最大班额达90人,乡镇初中最小班额仅有18人。毋庸置疑,90:18成为潼关教育失衡发展的一个最有力的符号。
  不仅如此,潼关教育决策者通过深入调研,清醒地认识到,依据潼关人口发展的趋势,全县中小学适龄人口将逐年减少,而高中也将仅有六年的“渡峰”期,这就要求潼关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科学定位。
  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教育改革”成为了一个沉甸甸的话题,摆在了潼关县委、县政府决策者的案头:立足本县实际,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最终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县委常委会上,“教育改革”被异口同声地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农村初中进城”工程很快被列入“2009年潼关县十大民生工程”。市委书记梁凤民欣闻此事,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并在多次调研中详细了解此项工程的进展情况。
  无疑,“农村初中进城”工程是潼关县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为了确保改革的成功,潼关县委、县政府派出了以主管教育的副县长严晓慧为组长、县教育局局长及相关股长和中学校长组成的“教育考察团”,赴山东省平原县进行教育改革考察学习。
  考察团一行很快进入状态,经过实际参观、走访师生、查阅资料、面对面交流,山东平原县如何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在短时间内提高教育水平,实现教育公平的新路子和新途径,给了他们很大的启示。同时,回观现实,潼关县面积526平方公里,辖五镇三乡,最偏远的乡村距离县城也不过30公里,这个独特的地形地貌也成为实现农村初中生进城读书的可行和推动条件。
  此时决策者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回到潼关后,他们结合本县教育的实际状况,撰写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为了做到集思广益,该县还就此项工程的实施广泛征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以及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利用县人代会和政协会召开期间,发放问卷,寻策问计。大家一致认为,让农村孩子进城读书是一件大好事,一定要把好事办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很快,由县委统一领导,政府具体实施,教育、财政、人事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村初中进城”工程领导体系全面建立,全县上下一气,齐心协力实施这项工程。
  “‘农村初中进城’工程就是举全县之力创建‘县抓中学,把初中全部搬进县城;乡抓小学,农村小学全部集中到城镇;村抓学前,在农村启动正规化幼儿培训。’的教育新格局。当前就是按照‘先建后撤,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工程分过渡期和科学规范期。过渡期就是将安乐初中、高桥初中、吊桥职中、秦东初中、南头初中、代子营初中等六所中学合并为一所全日制寄宿初中,于2009年9月1日前一次性迁往新建初中——潼关县第三初级中学。科学规范期从2011年9月起实施,将撤并剩余的太要初中、桐峪初中,一次性并入县城规划建设好的三所初中,整个农村初中进城工程于三年内全部完成。”潼关教育局局长燕崇斌告诉记者。
  从6月份开始改造建设,9月份开学全面使用,其中仅3个月的时间,要完成建校、招生等一系列复杂而艰难的任务,这是对潼关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一班人严谨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高效的工作效率以及克难攻坚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阅。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初中进城”战斗打响了……
  改造学校,需要上千万的建设资金,这对于财政收入相对较少的潼关县来说,无疑是个大困难。无米之炊仍要做出香喷喷的饭餐!不等不靠,自己想法子、找路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县政府专门召开常务会,对此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将有限的财力向教育倾斜,多方筹措资金1200万元,全部用于开潼关县第三初级中学这一教育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改造。
  为了搞好改建工程,他们聘请西安某设计院的设计师,根据原房子的架构,完全按照符合教育教学、学生安全等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改建工程开工了,县委书记金敏学,县长何树茂,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宏伟,主管教育的副县长严晓慧多次亲临改建现场,逐一指导改建工程,现场解决改建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特别是对用水、用电等问题进行了及时协调解决。局长燕崇斌每天到改建现场,亲自督促工程的进展,保证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潼关初中生进城读书,涉及农村人口10万人,进城学生3500名,进城教师170人。毋庸置疑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了学校、家庭以及地方政府等多方的利益调整。在采访中,潼关全县一盘棋,一切向教育开路,一切为农村学子着想,众志成城办教育的精神,让人感动。
  首要的是原六所初中安乐初中、高桥初中、吊桥职中、秦东初中、南头初中、代子营初中的撤并工作,六所学校所在的乡镇领导对这项工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他们常常深入到学生家中,宣讲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很快这项惠民工程被3200个家庭所接受。
  与此同时,县上还组织公安、交通等部门,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保障学生放假往返交通安全。
  随着开学日期的不断临近,改建工程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一天一个大变样。2009年8月,新装修的教学楼、宿舍、餐厅、多功能厅、实验室、会议室、学术报告厅相继竣工。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把一个已经废弃的场地整修成环境如此优美的校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他们不仅创造了建设奇迹,更将创造潼关教育史上发展的奇迹……
  选贤任能 激发活力
  ——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担当振兴教育的重任
  “人是干好事情的根本,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有了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潼关县委、县政府开始着手为三中精挑细选教师,让优秀教师挑起三中教育教学工作的大梁。
  时针指向今年年初,几乎与改建学校同步,全县教育系统内的“大招聘”帷幕也随即拉开。在大招聘动员会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选拔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用科学发展观这把尺子量一量,用德才绩效这张卷子考一考,真正把德才兼备、勇于创新、作风扎实、群众公认,有丰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选聘到校长岗位上来。把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知识渊博、学生喜爱、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的教师聘用到教学岗位上来。通过创一流的教育模式,创一流的师资队伍,创一流的工作作风和创一流的工作业绩,确保农村初中进城工程高质量地完成。”
  为此,县里组织人事、教育、纪检、监察等部门成立了招聘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坚持考核、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开展聘任工作。
  为做好公开选拔的前期准备工作,建校初期,县教育局抽调专人,摸清所有学校教师的基本情况,分乡镇、学校、学科,对教师人数、学历(含第一学历)、职称、年龄、男女、骨干教师的主要业绩等进行详细统计,建立花名册并输机建立数据库。同时,按照教师的德、能、勤、绩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其中德、能、勤由学校考核,绩则由县教育局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检测进行考核,同时考核的方案、材料、实据及结果对外公开。这些都为“农村初中进城”工程实施中的教师竞聘上岗做好了基础性的工作,确保了教师招聘工作的顺利进行。
  掌握了全县的教师状况后,2009年7月的一天,一场牵动全县的“赛马”活动开始实施。从早上七点开始,到下午三点结束,经过五个环节的激烈角逐,  “农村初中进城”工程的践行主体学校——潼关县第三初级中学的校长产生。
  王刚营——这个深谙教育规律,在教育界拼搏了近二十年的行家里手,在众望所归中走上了三中校长的岗位。他坚信,教育是育人的事业,也是最能体现价值的事业。他要用自己的潜心、努力和实践实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打造一个文明、精神、智慧的圣殿。
  很快,一系列选拔班主任和教师的举措大刀阔斧的实施,许多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走上了重要的教学岗位。在公开选拔的同时,实施“人才调动”战略,调来县级以上优秀骨干教师、师德标兵及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共15名,充实三中的师资力量。对于落聘的农村富余教师,安排到乡村小学工作。
  “‘农村初中生进城’工程就是要实现软、硬件建设的共同优质。在全县范围内对三中的管理层和所有的代课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校长和广大教师们的整体活力,让他们真正致力于为学生服务,对教育负责,让潼关16万百姓看到这一教育资源整合工程带来的发展希望。”采访中主管教育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宏伟这样说道。
  在新建的三中担任物理老师的薛奇告诉记者,“原来在农村任教,我们上的实验课叫演示实验,就买一个滑轮,怎么能拽呢?更不能让学生挨排拽,怕拽坏了。现在我们上物理课,仅实验设施就上百个。我们也能甩开膀子发挥和施展了。整合的教育资源好处在这里就足以体现了。”
  应聘到三中的年轻教师王娜说:自己主动应聘三中,这里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更担起了重要的责任,她想把自己读书二十年的积累全部发挥在这里,为这里的孩子传递知识的力量,增长他们的智慧。
  “我们就是要全方位地建立起尊重教师、尊重人才、尊重奉献、尊重能力的体制和机制,让每位同志竭忠尽智,呕心沥血,培育桃李,为潼关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潼关县教育局领导班子人才观的真谛。
  为民办学 办学为民
  ——全力打造家长放心 社会满意的教育工程
  8月26日是潼关三中开学报名的日子,潼关县城里,刚刚竣工的第三初中门前,前来“参观”的农民络绎不绝,他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新学期,他们的孩子将告别农村里的旧校舍,走进宽敞明亮、设施现代的新学堂,实现“进城念初中”的梦想。当日的情景令人难忘,学校报名处被挤得满满当当,很多农村孩子都挤着、争着来报名,唯恐报不上名。
  实施“农村初中进程”工程是潼关县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现实、最直接的体现。“农村初中进城”工程的实践者——潼关县第三初级中学把“办学为民,育人为本”作为治校之本,牢固树立教育服务理念,把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着力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廉洁高效、团结向上、开拓创新,能胜任未来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是潼关县教育局一班人抓队伍内涵建设的又一着力点。
  走进三中的校园,优美的环境不禁令人心动,而“父母的希望在这里不是梦想”更让我们感慨万千,这是他们——潼关教育者对社会、对家长的承诺。为了家长的希望,新上任的校长王刚营集多年办学的思考,不断创新,明晰地提炼出“立校育人、办学为民”的办学思想和“创立品牌、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以国家级示范校的标准为起点和目标,在思想建设、队伍建设、硬件建设、制度建设、校风建设等五个方面探索求进,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这一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全新定位,为三中的教育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定会创造出丰硕的教学成果,培育出一大批素质优良的学生。
  采访中,秦东镇南街七组的朱小民对记者说,上个星期天,他的儿子朱志诚一进家门放下书包就开始忙着打扫卫生收拾屋子,用实际行动给父母上了一堂“文明课”。他高兴地说:儿子自从进城读书后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还长了不少见识,说话办事都像个城市人了。”
  朱志诚说,当时他一定要来三中上学,学校不仅环境优美,硬件设施齐全,更主要的是六校合并,集中了更多的优秀教师,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谈及自己孩子进城上初中,家长张宝平同样感慨到,农村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在农村很难有城市那样的教育设施及师资条件,现在提倡教育均等化和教育的公平性,那么公平的先决条件就是让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在同一个舞台上竞技。农村孩子进城读书以后,就与城市的孩子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农村拥有比城市更多的学生,农村优秀学生的大量增加,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来自高桥乡的张冰茹面对记者甚为激动,她是小泉三组的,过去上下学要骑自行车,都是土路,得骑一个小时,大上坡,道路还差,如果下雪就没法骑了,去年下雪,就阻到半路了,现在再也不用为这些麻烦发愁了。
  该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严晓慧说:“我们以抓好农村初中生进城工程为契机,更加重视学前教育,不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不只如此,该县还把农村的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源头”来抓。新建了潼关县中心幼儿园,面向全县招收学前学生。9月20日下午,记者在潼关县幼儿园看到了可喜的景象:一群娃娃排成两条长龙正在宽敞漂亮的院子里欢欢喜喜的做游戏,院里还有滑梯、蹦蹦床,明亮的教室里摆放着各种音乐教材和儿童玩具、图书架、电视机等。园长王力介绍说,幼儿园自2007年开始创办,共投资500万多元,目前园里共有300个孩子,周围几个村的孩子也都送了过来,孩子在这里家长省心放心,孩子舒心、开心。
  初中生进城的总投入千万元,是近几年来全县投入最大的工程。潼关这样 一个财政穷县,不搞开发建学校,需要正确的政绩观,需要心系于民的殷殷真情,需要利为民谋的足够勇气。县领导说,做这件事,解决的是农民最期盼的事,解决的是潼关发展的百年大计,值得。
  在我们最后的采访中,谈及未来潼关教育事业的发展,局长燕崇斌信心十足,他说:在未来的几年里,潼关县教育事业要树立“两年夯基础,三年显特色,四年上台阶,五年促跨越”的总体发展目标,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任务,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施“双高普九”为重点,全面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普及学前教育,扩大民办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办好成人教育和高中教育,使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争取位居全市前列,2010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争取通过省市评估验收,2012年创建为省级教育强县,全县教育发展水平跃居全市前列,达到或接近全省先进水平。
  “让梦想在这里放飞,让成功在这里实现”。在潼关短短几天的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到了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一种智者远虑的谋略、一种为后代子孙着想的责任情怀。在他们身上,感受到的是潼关县委县政府扑下身子干事,费劲脑子干成事的那股拼搏精神。采访中,副县长严晓慧谈得最多的是潼关的教育事业。谈及潼关教育的未来,她显得信心十足,她说:“要说这几年我们为潼关教育发展所做的工作,那就是服务,下一步,将按照《潼关县教育事业发展五年规划》,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在县城开发区,新建一所能容纳4000名学生的金城中学和可容纳3000名学生的金城小学,到那时,全县将保留高中一所、职中一所、初中四所、小学五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将全部进城读书,共享优质教育,实现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办潼关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潼关人民满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山调整学校布局规划 2010年初中生将全部进城
水母网10月7日讯(YMG记者 李凤 通讯员 祁丽薇)记者从教育部门获悉,福山区将对学校布局规划进行调整,新的计划已经确定。
福山区根据近两年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新出生人口减少而导致的学校在校生人数大幅下降,并综合考虑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新校区于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实际情况,将对2005年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进行调整:在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旧校区和劳动技校分别办一所初中学校,并在福山一中设初中部,到2010年初中学生全部集中到城区就读(农村学生实行寄宿制),镇中心小学集中到就近的初中学校办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暑期开学后,巨鹿县将在全省率先实现初中以上学生全部进城接受优质教育。与此同时,270名农村教师也跟着学生进城,在县城安家。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是这样书写教育华章的。
  巨鹿县位于邢台市中部,总面积623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91个行政村,人口37万。该县地处黑龙岗流域,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巨鹿县委、县政府坚持“穷县、小县也办大教育”的方针,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9年以来,该县按照“教育向园区集中、中学向县城集中、小学向标准化集中”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工作,集中力量创建品牌学校。2009年至2010年,全县合并了3个校区,撤并农村初中4所、完全小学21所、教学点12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3所,受到了群众欢迎和领导好评。
  2010年,该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有利时机,大力实施“初中进城工程”, 投资6000多万元在县城新建一所占地113.8亩、建筑面积3.352万平方米的20轨公办初中——巨鹿实验中学。学校设计招生规模20轨,可容纳学生3000人。加上县城原有的3所初中,可满足全县初中学生全部进城学习需求。巨鹿实验中学附属教师住宅小区“书香府邸”,总投资8000万元,规模为8幢6层楼、1幢23层楼,总建筑面积8.934万平方米,预计安置教师600余户。巨鹿县委、县政府把实验中学建设项目列为十大民心工程之一,主要领导带头争跑项目资金,协调项目建设。该项目2009年11月份着手谋划实施,2010年5月份开工建设,实验中学建设进展顺利。
  目前,巨鹿实验中学已拔地而起,高大美观的综合楼、教学楼、宿舍楼成为巨鹿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顺利完成了招生及教师招聘等工作。暑假开学后,该县初中适龄学生将全部在县城接受优质教育。所有乡镇中学全部停办,整合为标准化小学,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巨鹿实验中学紧邻省示范性高中巨鹿县第二中学,距离标准化学校育英小学不到1公里。该县正谋划在实验中学附近建设教科研中心、规范化幼儿园、特教学校,一处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特教及教科研中心的教育园区已见端倪。
  近两年来,资源整合为巨鹿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成为促进教育优化、加快教育发展的强磁极。2009年,该县通过了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2010年,通过了省教育厅教学评估,高考本二上线率增幅居邢台市第一名,被邢台市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2011年,通过了省政府学前教育验收,县直幼儿园当场被评定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县职教中心通过了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验收,高考再创佳绩,巨鹿中学首次跨入高考成绩邢台市县(市)级重点中学前六名。   (巨鹿县教育局 孙建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泽探索教育资源公平化 2012   年前农村初中全部“进城”
暑期,洪泽人不声不响地做着一件大事:把全县农村初中移到县城。
  县政府旁的高涧中学,新盖的学生宿舍、综合实验楼正收尾。9月1日,三河、蒋坝等6所乡村初中的1200多名农村孩子将迁到这里就学。2012年前,全县12个乡镇初中全部“农转非”。
  在一个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上,洪泽率先迈出了探索之路。
  农村中学“饿肚皮”,城里中学挤破门
  在已断水断电的办公室,仁和镇中学校长赵建湘收拾着东西,做撤并前的最后准备。“去年初一只招到12个学生。2000年前一个老师带几个班,像我,一人教语化外三门还当班主任;现在五六人带一个班,匀着带,要不很多老师闲着。”
  “早撤早主动”,这件在苏南也要掂量再三的大事,在洪泽县教育局长马斌眼里,却再自然不过,“人总要跟着形势走。”全县12所乡镇初中,普遍面临三大矛盾:一少一多矛盾,生源逐年减少,资源空置率增多,能接收1000人的学校,个个饿肚子,平均不足400人,校舍、设备浪费惊人;一减一增矛盾,优秀教师递减,进城学生增多,逢开学就跑掉几个,不管老师学生,托关系的电话、条子通到县领导;一低一高矛盾,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家长期望提高。
  城里中学挤破门,农村中学空荡荡。马斌很焦虑,“城乡中学差距不仅没缩小,反而越拉越大”!
  怎样缩小城乡中学差距?洪泽的选择是:关停并转,“教育移民”,让乡镇初中的孩子进城就学。
  追求“欠发达地区的发达现象”
  12个乡镇4712名学生,进城后人往哪去、钱从哪来?
  “县城的实验中学、二中、高涧三所初中,安置首批1200多学生,只需2000万元扩建高涧中学就够了。余下6所3000多名与实验中学、二中合并成立新实验中学,适当扩建一下老县中旧址也解决了。”马斌说,“两处改扩建花3000万,今年我们一般预算收入超10亿,38万人口的洪泽,经济上能承受”。
  接收撤并初中资源,每乡镇一所的中心小学和幼儿园顺势“做大”。加上早些年已进城的高中,全县教育布局借此梳理一新。
  梳理只是开场锣,集集精彩的教育均衡发展“连续剧”才刚开演:县城的实小、城南小学、高良涧小学等4校合并组建实小教育集团,统一招生,同上一堂课。为合并后的2高中2初中提档升级;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名”工程补平各校差距。从硬件到师资,从小学到高中,每所学校都一样,家长不再择校难。欠发达地区的发达现象,正是洪泽教育想要的效果。
  教育资源公平:更高层面的城乡统筹
  学生“农转非”一抛出就引人瞩目,紧跟孩子进城脚步的是各种不同的声音对于这个新事物,人们还有太多的不放心。
  教育专家说,就近入学原则不能变,现在最紧要的是把优质资源送下乡,而不是把农村生源接进城。家长说,孩子的花费会随着进城增加吗?
  “进城”制度的设计者、洪泽县委书记王兴尧说,抹平城乡教育差距,一种是把东西送下去,一种是把人接上来。送设备、派老师、拨专款,前一路径走了多少年,收效不明显。喇叭不响转头吹,让孩子上来!
  通过运作,首批进城已显现出三种初步效果:更经济、更精准、更彻底。“经济”是指按原有模式运转,今后三年要投入近亿元,而新模式只需几千万元,“精准”是指有限的教育投资集中投放一两处;“彻底”是指世代得实惠的是全县30多万农民,是更高层面的城乡统筹。
  对这个新“城乡统筹”,绝大多数农村家长赞成,但也有担忧:“在乡镇,吃住可凑合;在县城,一抬手就花钱,怕负担不起!”
对此,有“附加设计”。除正常的“两免一补”,进城学生交通费政府兜底,困难学生伙食财政补贴。前者政府包大客车,分乡镇周日接上来、周五送回去,车子不到村口不掉头。后者一天补10元,吃食堂,一顿5元吃饱吃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城乡学生同课堂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农村孩子享有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同课堂、同起跑。江苏洪泽2010年9月在全省率先实行的农村初中进县城,对此进行了探索。         尴尬的农村初中
   说起进城前农村初中的状况,洪泽县教育局局长马斌用“尴尬”这个词予以形容。
   2009年,洪泽县12所农村初中共有在校生4612人,平均每个学校不足400人,仁和镇中学秋季初一招生数只有12人。而在10年前,这些学校在校生都在1000人左右。“另一尴尬是师资,2009年全县农村初中教师573人,按照1:17.5的师生比例计算,超了310名教师,而按照学校的课程设置,反缺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类教师32名。”
   由于城乡的现实差距,近些年,洪泽农村初中教师每年流向县城的数量不断上升,与此对应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每年又有一大批学生到县城读书。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农村初中的师资、生源均无法保障,优秀教师外流,生源逐年减少,正常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学水平持续下滑。”
   洪泽县教育部门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09年中考,洪泽全县考生4439人,其中农村考生2039人。全县前100名考生中,农村中学考生仅8人。
   事实上,为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前些年,洪泽县也曾下劲采取改善办学条件、安排县城教师下乡任课等措施,但收效不大,“而且城乡中学差距越拉越大,并且看不到好转的迹象。”
        “进城”水到渠成
   “既然原地修补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干脆改弦更张。”“进城”制度的设计者、洪泽县委书记王兴尧决定反弹琵琶,“把孩子们接上来,来个教育移民,彻底解决城乡教育差别问题。”
   王兴尧认为,“初中进城不是政府标新立异,更不是搞政绩工程,而是洪泽经济社会和农村初中教育发展的综合选择,是水到渠成,顺势而为。”如果仍然走老路子,按照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我们就要对12所农村初中进行教育现代化达标以及校舍安全改造,撒豆子一样下去,三年需要近1个亿,还很难说能收到预期效果,却极有可能造成新的资金和资源浪费。而把初中搬进城,按照目前4600人、以后稳定在4200人左右的生源量,只需投入6000万元对城区两所中学进行改扩建,就可以达标使用。对进城后的学校土地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又能收回1个亿的教育发展资金。另外,初中进城,还可以连带解决150名结构性师资缺口问题,一年又要节省1000万元。“既实现了优质均衡教育,又节省了大量资金,还可以带动城市化进程,一举三得。”
   洪泽围绕“初中进城”适时进行全局性的教育布局大调整。投资5亿元易址建设新县中;腾出老县中,留给县实验中学发展壮大,依托城区两所学校改扩建县新区中学、东区中学,用3年时间将农村初中全部撤至县城;同时,接收撤并的初中资源,顺势做大乡镇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再以县实验中学为龙头,组建全县初中教育集团,缩小校际差距。
   “去年,我们财政供养人口的人均财力已达9.6万元,今年保守估计也要有13.4万元。在教育上特别是在农村孩子身上多投点也是应该的。”县长刘泽宇说。
  “人员分流也不难。”对首批撤并学校的399名教职工,采取转入新建中学、充实镇中心小学、调剂到县城其它学校,安排县重点项目帮办,及到龄退养等多种渠道妥善安排,“无一起上访,无一人下岗,教师都很满意。”
   据了解,洪泽自身的县情也是初中进城的内在条件。洪泽是个38万人口、637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的小县。近些年,洪泽村村通上了水泥路,县城到达各镇(除水上老子山镇)的最长车时不到25分钟。
        新校园新气象
  洪泽首批进城的是6所学校的1200名学生。2010年9月1日,他们被接入了在原城关镇中学基础上改建一新的县新区中学。
   学生进城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家庭经济负担是否增加,二是学校教学质量是否提高。
   对于第一个问题,洪泽的答案是,加大县财政的贴补力度,平均每生每年补贴1500元,保证进城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不增加。在校生吃住行“两免一减”,即免费住宿和校车每周免费接送学生到村头;伙食按每生每月210元兜底,多出部分政府买单。其中特困生免费,困难生补助70%(补助面60%。)“学生在家吃饭,每月支出也要150-300元,总体是持平的。”
   西顺河镇15岁的刘争前些年父亲去世,母亲犯罪入监,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一直很困难。以前在镇里上初一的时候,学校每年给200块钱的补助,钱不够了,就靠亲戚、邻居帮一点。现在到城里上学,学校把伙食费全免了。”刘争的婶娘黄正梅面带感激,“家里没有了负担,孩子吃的、住的也都好了,现在整天活蹦乱跳的。”
   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新区中学校长袁干军介绍,县里拿出2000万元新建了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和报告厅,办公楼、塑胶跑道也将于今年8月底建成使用,教学硬件一步超县城。在抓好软件方面,面向6所撤并学校择优选聘106名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挂靠省内名校,实现借梯上楼;县财政额外安排校长基金,专项奖励优秀教师;“还联系县关工委等单位,专门为每个班级配备了1名专兼职的心理健康老师。”一个学期下来,新区中学期末质量检测各科成绩都有较大提高,三个年级的均分排名在全县分别上升了6个、1个和4个名次,其中两个年级的均分进入前三名。“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满意度给出了90分的高分。”
   上初二的原仁和中学的陈洁,现在对学习充满了兴趣,“电子白板,我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现在我们上课也用这个,就像看电影一样。”
   “在镇里的时候,孩子成绩在全班算中游,现在已经挤到头里去了,英语还一下升到了年级前几名。”谈起孩子的进步,万集镇的严定林喜在眉梢。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紧抓教学质量,争取用三年时间,使新区中学与县城其它初中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袁干军说着他的“强校梦。”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专程到高涧中学考察后认为:“洪泽把农村初中学生集中到县城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是我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教育区域差距的典型。”
   据悉,今明两年,洪泽县还将按计划,将剩余的农村初中搬进县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着眼长远,为民造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着眼长远,为民造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11-24 02: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