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的语文课代表小华到办公室送作业本。她将作业本轻轻地放在我的案头,然后问我:“老师,同学们都想让我问问您,我们初一的学生课外时间读哪些书好呢?”此时,我正在饶有兴趣地玩一款电脑游戏。听了她的话,我不禁一愣。是啊,学生该读些什么书呢?我脑子里竟想不出一本书来,只好搪塞道:“等我想想,改天再告诉大家吧。”小华转身出去了,我陷入了沉思。 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消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全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民众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一个有着13亿人口、5000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国民读书现状实在堪忧。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有文化和智慧,它拥有杰出的人才。可眼下,我们的教师,人类文明之火的传播者,肩负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人才的重任的人,又读了几本书呢? 如今,我们的中小学校园里到处挂满了“读书”、“做人”的标语和口号,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制订了5年甚至10年的宏伟读书计划,都在努力创建所谓“书香校园”。可现实情况却是:课堂上,教师屡屡被学生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耳赤;办公室里,教师们不是闲扯,就是沉迷于电脑游戏。对学生,有的人张口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可自己呢?却从来没静心读过一本书。更为可怕的是,有的教师甚至连自己用的教材都没有好好地翻过,连教案都是从网上下载的。上课铃声一响,拎着课本就进教室,新课文现学现教。遇到不会的知识就忽悠:“哪个同学最聪明,替老师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都会了,还要老师做什么啊? 古往今来,教育实践一再证明:要想教好书,必先读好书。特别是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读书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不同于一般的怡情乐性;不仅是教书育人的需要,而且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更应该把读书、学习和生活、工作融为一体,将读书、学习当作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教育由阶段性推向永久性,由一次性推向终身化。只有常读书、常思考,才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储备,将“一桶水”变成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位教师的成功,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不在于教龄如何之长,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用心教了多少书。 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曾经这样叙述自己的读书生活:“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不读上几行,是无法活下去的……”更为可贵的是,苏霍姆林斯基不仅通过广泛阅读拓宽了知识视野,还把这些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教育思想,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学以致用,不是无的放矢。只教不读,流于浅薄;只读不教,则是纸上谈兵。一位好老师不仅在于他读了多少教育教学书籍,更在于他用了多少独到的思想、方法去改变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是神圣而又清贫的工作,读书是高雅而又艰苦的劳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热闹,但是我们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单。孤灯一盏,清茶一杯,在书香里自由呼吸,汲取知识,化茧成蝶。 老师,今天你读书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