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41019|回复: 4

[分享]东平县地名文化内涵(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东平县” 语源简析
< style="TEXT-INDENT: 2em"> “东平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Dongping Xian”。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名实体),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北纬35°36ˊ~36°10ˊ,东经116°03~116°39ˊ。东北与肥城市毗连,东南与汶上县相邻,西北与东阿县交界,西与阳谷、河南省台前县相接,北与平阴县为邻,西南与梁山县接壤。面积1324平方公里。人口77.8万。县人民政府驻地东平镇,在省会济南西南方向100公里处。为泰安市辖县。</P>
<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历史悠久。《尚书·禹贡》载“大野既潴(潴,水退之意),东原厎平”,此为东平得名之始。</P>
< style="TEXT-INDENT: 2em">二、东平县政区沿革简况</P>
< style="TEXT-INDENT: 2em">唐虞夏商时期称东原,属徐州之域。西周、春秋时期,今东平境内有须句、鄣、宿等诸侯国。战国时期,境内置无盐邑(治今无盐村),属齐。秦朝,境内设须昌县(治今埠子坡)、无盐县(治今无盐村)、张县(治今霍庄),属薛郡。西汉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汉宣帝置东平国,以无盐邑为县城,宿城为王城,属兖州刺史部。至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东平国领须昌、无盐、寿张、富城、章、东平陆、宁阳、南平、阳槁、湖陵十县。西晋东平国治迁须昌城,东晋改国为郡(治宿城)。直至南北朝时期,隶属基本未变。隋代,郡治仍在宿城。唐乾元元年(758年)改东平郡为郓州,治所未变;贞元四年(788年),宿城县改名东平县,此为东平以县冠名之始。宋代复名郓州,咸平三年(1000年),河决受淹,遂移州城于王陵山前(今州城)。宣和元年(1119年),改郓州为东平府。元代设东平路,辖54州县,是东平历史上面积最大、经济文化最为繁荣之时。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洪武八年(1375年)又降府为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撤直隶州为散州,属泰安府。1913年,改东平州为东平县,属济西道。1928年,裁道制,直属山东省政府。1935年,属省第一实验区行政长官公署。1938年,改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39年,先后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和泰西专员公署。1941年,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2年,改属冀鲁豫第二专署。1945年,属冀鲁豫第八专署。1947年,属冀鲁豫第七专署。1948年,复属泰西专署。1950年,属泰安专署。1958年12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1959年8月,改属济南市。同年10月,撤东平县恢复平阴县建制。1962年1月1日,恢复东平县建制,复属泰安专署。1985年8月,属泰安市。</P>
<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古称东原。唐虞夏商时期属徐州。“东原厎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P>
< style="TEXT-INDENT: 2em"> 西周,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侯国。春秋,须句属鲁;鄣属齐;宿属宋。战国时,鄣、宿为齐无盐邑。</P>
< style="TEXT-INDENT: 2em">秦代,始设须昌县(治今埠子坡)、无盐县(治今无盐村)、张县(治今霍庄),属薛郡。</P>
< style="TEXT-INDENT: 2em">西汉,增置富城、章县,与无盐县先后属梁国、济东国、大河郡、东平国(国治无盐县宿城。)须昌、寿良二县时属东郡。</P>
< style="TEXT-INDENT: 2em">东汉,须昌、无盐、寿张、富城、章县同属东平国。</P>
< style="TEXT-INDENT: 2em">三国魏,撤章县,另四县沿属东平国(治迁寿张县治霍庄)。</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西晋,东平国治迁须昌城。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郡治宿城)。晋代境内四县沿袭。</P>
<P style="TEXT-INDENT: 2em">南北朝,隶属未变。南朝宋,撤富城,北魏又复置。至北齐,富城县废制,无盐并入须昌县(治迁宿城)。北周,境内须昌、寿张二县属鲁州。</P>
<P style="TEXT-INDENT: 2em">隋代,寿张县治寿张集,属济北郡。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须昌县迁回原治;就原无盐县境置宿城县(治宿城)。此须昌、宿城二县属郓州(州治郓城)。</P>
<P style="TEXT-INDENT: 2em">唐代,须昌、宿城县与寿张县同属郓州(州治迁须昌)。郓州先后为平卢、天平军节度使治。627年(唐贞观元年),宿城并入须昌县。707年(景龙元年),复置宿城县。788年(贞元四年),宿城县改名东平县,与须昌同附郡郭,此为东平县名之始。830年(太和四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832年(太和六年),撤天平县并入须昌县。</P>
<P style="TEXT-INDENT: 2em">五代,须昌、寿张县沿属郓州。923年(后唐同光元年),改须昌为须城县。</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宋代,隶属沿袭五代。997年(宋至道三年),置京东西路安抚使于郓州(须城)。1000年(咸平三年),河决郓州,州城浸没,遂移州、县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今州城)。1119年(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P>
<P style="TEXT-INDENT: 2em">金,1128年(金天会六年,)立刘豫为“大齐”帝,先治大名,后迁须城伪称东京。并以须城为山东西路首邑。境内须城、寿张县仍属东平府(治须城)。</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元代,须城、寿张二县属东平路,须城为路城。</P>
<P style="TEXT-INDENT: 2em">明代初年,须城为东平府治,寿张沿属。1370年(明洪武三年),寿张县分并须城、阳谷县。1375年(洪武八年),东平府降为州,同年撤须城县并入东平州,属济宁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置寿张县于王陵店(今台前县),始离本境。1385年(洪武十八年),东平州改属兖州府。明代东平州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P>
<P style="TEXT-INDENT: 2em">清代前期,东平州仍属兖州府。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隶州为散州,沿治东平州城。</P>
<P style="TEXT-INDENT: 2em">1913年,改东平州为东平县,治所沿袭,属济西道(驻聊城)。1928年,裁道制,直属山东省政府。1935年,属省第一实验区行政长官公署(驻济宁)。1938年,改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P>
<P style="TEXT-INDENT: 2em">1939年9月27日,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先后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和泰西专员公署。1941年6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2年7月,改属冀鲁豫第二专署。</P>
<P style="TEXT-INDENT: 2em">1945年5月,东平解放,属冀鲁豫第八专署。1947年7月,属冀鲁豫第七专署。1948年5月,复属泰西专署。</P>
<P style="TEXT-INDENT: 2em">1950年5月,属泰安专署。1958年12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1959年8月,改属济南市。同年10月,撤销东平县,恢复平阴县,其县境大部属平阴县。1962年1月1日,恢复东平县建制,复属泰安专署。</P>
<P style="TEXT-INDENT: 2em">1985年8月,泰安地区改为泰安市,东平县沿属。</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三、东平县地名语词特征</P>
<P style="TEXT-INDENT: 2em">由于东平县的历史久远,文明发祥较早,境内古老村落亦多,如鄣城(古鄣国)、宿城(古宿国)、后亭(古后亭国)、无盐(古无盐邑)、丁坞等老村,历史都在3000年以上;具有五百年历史以上的自然村562个,占全县村庄总数的63.4%。东平因其历史悠久,语言文化积淀相当丰富。据专家考证,东平史前文化时期属东夷族的一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如傣族、佤族等与山东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有专家认为“云南傣族的地望就是东平宿城”。至今东平有些地名仍与少数民族有关,如东平湖西尤其戴庙乡、银山镇一带,不少村庄名称中带有“那里”的称谓,如郭那里、段那里、庞那里等。“那里”一词在状侗语里就是水边稻田的意思。有稻田就会有水牛,湖东岸有座水牛山。古代盛行祭祀后土女神,东平湖中有丘埠,其上村庄曰“后(山庄)土(山庄)”。</P>
<P style="TEXT-INDENT: 2em">古人多依山傍水而居,其村名多与山、水有关,如香山、山嘴、山窝、井峪、昆山、狗山、朱山、沟坝、清水坦、汇泉、武家漫、陈流泽等村庄。有些与名人有关,如张文远、徐把式、霍庄等村庄。有些与传说有关,如诵尧台、孙家皋、桂井子、九女泉、子路、马凉庄、浮粮店、淹王沟等村庄。有些与村内所建寺庙有关,如东岳庙、洪福寺、三官庙、吕祖庙等村庄。有些与商业经营有关,如纸坊、茶棚、豆腐营等。有些与盛产土特产有关,如蔴子峪、蒜园子、柿子园等村庄。有些与武术有关,如徐把什等。有些与历史事件有关,如赤脸店等。有些是古代方国、城池之名,如宿城、遂城、鄣城、后亭、无盐等。有些是与京杭大运河有关,如运河带上的村庄有王仲口、常仲口、义和堤、郭堤口等群众所说的“一溜十八口”。有些是与古代驿站递铺有关,如沙河站、十里铺、屯村铺等。有些村庄取名与古代驻军有关,如唐营、营子、北城子、烟墩等。有些与宋代梁山好汉有关,如龙山、辛店铺、石庙村等。有些与宋代真宗东封泰山有关,如望驾村、驻驾村、接驾山、护驾村、席桥等。有些与乾隆下江南有关,如凤凰台、王官村、郭官村、尹官村等。还有些与村内或村旁明显建筑物、官宦名人墓地等等有关,如楼岔、杨闸、梁林等。</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地名实体文化内涵</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深厚的历史文化</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地处古济水(今黄河)下游,汶河流域,是我国古代北方文化发祥地之一,与海岱文化圈和黄河文化带有着密切的联系。据考证,境内的丁坞、虹桥、井仓、烟墩、沟坝、庄科、朱桥、屯村铺、旧县村,以及东平国故城、无盐故城等,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的大量的文化遗存足以证明,远在五、六千年前,人们就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4000余年,历为国(诸侯国)、郡、路、府、州、县,曾是中国北方地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必然形成丰富的文化积淀。漫漫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给东平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物古迹遗存,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知名人物,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文物古迹</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境内遗存文物古迹十分丰富,自周迄清,历朝历代,皆无缺遗。据县文物部门1981年对全县文物普查登记和1986年、1996年文物补查登记证实,境内目前古遗址、古墓葬群、古建筑和石刻雕塑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等共300多处。其中已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处,待批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被山东省文物部门列为“重点文物县”。</P>
<P style="TEXT-INDENT: 2em">1、古遗址</P>
<P style="TEXT-INDENT: 2em">(1)东平国故城  位于东平县东平镇宿城村西北部,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城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300余米。城垣轮廓尚能看清,明显高于周围田地。遗址西北角仍有北城墙的残存,高1—2.5米,长180米,宽15米,夯土层、柱洞明显。据历史记载,宿为西周诸侯小国。春秋时期,宿先属鲁,又属齐。鲁、宋两国曾两次结盟于宿城。两汉、三国期间,东平为国,国君皆为皇子,以宿为王城,辖无盐、宿城、任城、东平陆、富城、章、宁阳等县。晋至南北朝时,改东平国为郡,郡治宿城。唐贞观八年 (634年),撤宿城县并入须昌县。景龙元年(707年),复置宿城县,治宿城,属郓州。贞元四年(788年),宿城县改为东平县。大和四年(830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三年后并入须昌县。自此,宿城不再设置县以上的政权机构。但它至今仍是东平境内的一个重要集镇。城址内遗存文物十分丰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钉砖、灰陶豆、瓮、罐、板瓦、筒瓦残片和大型陶砖以及青瓷豆、盘、罐等。出土文物有泥质五铢钱范、铁质五铢钱范、错银铜虎符、金银器和锄、犁等铁质农具,均是国宝级文物。</P>
<P style="TEXT-INDENT: 2em">(2)鄣城故城  鄣国,姜姓。位于东平县接山乡鄣城村及其周围地带。鄣城为西周、战国时鄣国国治。鲁庄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秋七月,被齐国灭。《春秋》庄公三十年载:“齐人降鄣”。汉时为鄣县县治,三国魏时废制。遗址东西1300米,南北650米,文化层的中心地带被今鄣城村占压。村东北处,发现地表下0.5—0.8米处有较多板瓦、筒瓦及罐、瓮、盆等残件。</P>
<P style="TEXT-INDENT: 2em">(3)遂城遗址  位于东平县接山乡上遂城村南。据《左传》等史书记载,商汤灭夏,封虞舜之后于遂,始建遂国,战国时为鲁之附庸,国人四姓,即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春,为平宋国之乱,鲁、齐二国会于北杏,因曾遭齐人侵害,遂人不至,后终被齐国所灭。遂城遗址属山间台形地,东西450米,南北350米。文化层堆积厚约0.6米。表层黄土,地表暴露物有灰、褐、红色罐和鬲口沿、豆盘等器物陶片以及饰绳纹的灰黑色较薄形小陶砖等。遗址区内西南部有一高土台,为当时遂国内城城址,当地群众俗称“南城台子”。</P>
<P style="TEXT-INDENT: 2em">(4)郈邑故城  位于东平县彭集镇后亭村一带。为春秋时鲁叔孙私邑。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定公使仲由季氏宰,将堕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人封地之城邑即“堕三都”。于是叔孙仇帅师堕后阝三尺,即用驷赤为后阝宰。该遗址属平原区,今整个后亭村座落在遗址之上,上为堆积沙层,2—5米以下为文化层,农民挖沙曾出土过一些泥质夹砂灰陶饰绳纹瓮、罐残片和豆柄、筒瓦等。</P>
<P style="TEXT-INDENT: 2em">(5)阳谷邑城遗址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王古店村东1000米处的山坡上。遗址东西800米,南北900米。据《左传》记载,阳谷邑在春秋战国时为齐国城邑,也曾是齐国名相管仲的采邑。鲁庄公、鲁僖公、鲁文公都曾在此地与齐桓公会盟,鲁季孙行父和公孙归父在此会见过齐桓公。古阳谷邑,北有燕赵,西有魏郑,东有强大的齐国,三面环山,西部临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鲁国、齐国君主曾多次会盟于此。</P>
<P style="TEXT-INDENT: 2em">(6)无盐故城  位于东平县东平镇无盐村南。周、秦时无盐为县城,两汉曾为东平国治。遗址南部被大清河冲刷掉,现存遗址东西约150米,南北约300米。遗址内暴露物有灰陶素面罐、瓮、盆、瓦当等残片及较大型残砖石等。曾出土汉代镏金三足双鱼纹青铜洗等文物。</P>
<P style="TEXT-INDENT: 2em">(7)须昌故城  位于东平县老湖镇埠子村西东平湖内,周朝至隋代时,为须昌县治,唐为东平郡郡治、郓州州治、天平节度使使治、须昌县县治。宋咸平三年(1000年),城圮于水,须昌城治迁王陵山前五里平原处,须昌城遂废。清末湖水干涸时,尚能见西南坡中“南门”二大字刻石。 </P>
<P style="TEXT-INDENT: 2em">(8)古运河  自元代开通由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后,京杭大运河流经东平。明永乐九年 (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重开会通河,东移新开河段。南自靳家口入境,中经大安山、戴庙等集镇,河段长60余里,河宽3丈2尺,深1丈3尺,并设闸调济水位。东平成为漕运要枢,历时600余年。江淮一带漕粮船,每年400万石皆取道于此运往京都。运河沿岸集镇商旅云集,店铺遍布。大河上下,日有百舸争流,千帆踊跃;夜有桅灯高挂,渔火如潮。成为极壮观的风景,“会河帆影”,是东平著名旧八大景之一。</P>
<P style="TEXT-INDENT: 2em">(9)州城  位于东平湖畔,始建于宋咸平三年(1000年)。时因黄河决口,水淹郓州城(今东平埠子坡),知州姚铉奉旨移建于今址。这里地处古济水、汶水和运河交汇的地区,是历史上南北水路的咽喉,北通燕赵、南控江淮,风物繁华,商贾云集。宋、金先后为郓州、东平府及须城县城,元为东平路城,明清为东平州城,民国至1982年为东平县城,历经千年。州城地势低洼,平均海拔38米,大隅首为全城最高点,城内面积4.3平方公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皆为常年积水洼,盛产鱼、苇、蒲、莲等,水面积占全城五分之二。旧志云:“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渔舟唱晚,风景清幽,不亚于江南。”成为县内一大景致。城内古迹众多,有宋父子状元坊、“龙门连跃”坊等72架;有清真寺、关帝寺、火神庙、文庙、马公祠等古建筑20余处。州城人杰地灵,这里曾孕育过“建安七子”之一刘祯,父子状元梁颢、梁固,戏曲家高文秀等一代名士;萃集过司马光、辛弃疾、文天祥、元好问、王士祯等杰士英才。州城是老革命根据地,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就出生在州城,并组织和领导了东平人民的革命斗争。</P>
发表于 2008-3-1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分享]东平县地名文化内涵(一)

< style="TEXT-INDENT: 2em">2、古建筑</P>
< style="TEXT-INDENT: 2em">(1)清真寺  位于东平县州城镇州城内,占地约6亩,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明、清、民国及现代均有维修,为鲁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朝东,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天井、前殿、后殿、观赏台等。其中前殿为主殿,起脊灰瓦顶,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内为四梁八柱结构。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撑,灰瓦顶。后殿和前殿有天沟相边,五脊攒尖式顶,斗拱结构,造型奇巧,巍峨耸峙,与北京天坛祈年殿的上顶有异曲同工之妙。</P>
< style="TEXT-INDENT: 2em">(2)戴村坝  素有“北方都江堰”之称,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县境东南部,南城子村东北大汶河上。明永乐九年(1411年),尚书宋礼采用当地白英老人的建议,在此筑土坝,将大汶河拦截南趋。明万历元年(1573年),侍郎万恭在土坝迎水面砌石坡,以防水冲。万历十七年(1589年),总理河道潘季训将此段拆除,另筑石坝,取名玲珑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尚书舒应龙在玲珑坝南增筑二石坝,取名滚水坝、乱石坝,并在坝面铸铁扣,以连接坝之石料。清雍正四年(1726年),内阁学士何国宗将坝增高一尺。乾隆九年(1744年),总理河道朱藻将滚水、乱石二坝降至原有高度,并拆除玲珑坝,改建涵洞。乾隆十三年(1748年),太学生高斌、漕运总管刘统勋改建玲珑坝,并将大坝降低一尺五寸。道光二年(1822年),中承琦善于坎河口增筑三合土坝,以保玲珑等三坝之安全。光绪元年(1880年),山东巡抚周恒祺复修玲珑、乱石、滚水三坝,并在南北各筑坝头一座。光绪三十年(1904年),抚东使者周馥将戴村坝浸口用土石堵塞,束水归槽,添建片石大堤,又将玲珑、乱石、滚水三坝和灰土坝修茸完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山东建设厅长张鸿烈、总工程师孔令溶将大坝坍塌处进行修整,并改名北部曰灰土坝,中部曰太皇堤,南部曰滚水坝,总称戴村坝。戴村坝三位一体,相互配套,在当时经济比较落后、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建成此坝,是非常惊人的。其设计之巧妙,造型之美观,在我国水利发展史极为罕见。虽历经数百年浪涛冲击,仍铁扣紧锁,岿然不动,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治水方面的高度智慧,连康熙皇帝也不得不叹服:“此等胆识,后人时所不及,亦不能得水平如此之准也。”民国初年,美国水利专家方维来华,观看戴村坝后,由衷赞叹道:“此种工程,当十四、五世纪工程学胚胎时代,必视为绝大事业,彼右人之综其事,主其谋,而遂如许完善结果者,今我后人见之,焉得不敬而且崇也!”</P>
< style="TEXT-INDENT: 2em">(3)月岩寺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昆山西麓,座北向南,寺门向西,面积约3千平方米。寺院内有大雄宝殿、藏经阁及左右配殿和后殿,为前后双重院落,其中大雄宝殿向南,面阔三间,进深7.4米,高8米,抬梁式木质结构,歇山式瓦顶,脊上有砖雕双龙戏珠及花卉图案。院内有明代万历七年全石质钟楼一架,高4.5米,四角攒顶;宋代小虚观塔一座,全石质,高3.5米,瓦垄顶,均造型精美;碑刻数方及摩崖榜书“南海别院”、“昆岩瀑雪”等题字。根据碑刻所记,月岩寺不但是古代闻名的寺院,还是学子聚会讲学的场所,为研究“东原文化”提供了重要物证。</P>
< style="TEXT-INDENT: 2em">(4)清水石桥  又名清河桥,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此桥在《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东原考古录》均有记载。大桥宏伟壮观,桥南水泊风景秀丽,古有“小洞庭”之称。洄源亭座落湖上,为著名胜迹。唐诗人高适从鲁西至东平路经石桥,触景生情,曾写下“石桥水横流”诗句。《元和郡县志》载:清水石桥,在县西三里。隋仁寿元年,造石作华巧与赵州石桥相埒,长四百五十尺。</P>
< style="TEXT-INDENT: 2em">3、古墓葬</P>
< style="TEXT-INDENT: 2em">(1)土山战国墓  位于东平湖土山岛上,为战国时土圹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省考古队发掘。该墓南北12米,东西8米,出土有组合陶鼎、陶罐和青铜戈、车马器以及大量骨贝等文物,是鲁西一带最大的战国墓。</P>
< style="TEXT-INDENT: 2em">(2)后银山汉墓群  位于银山镇后银山村前,发现的汉代墓葬较多,多是壁画墓。其中一东汉前期砖室壁画墓顶绘有日月流云;西壁绘墓主人淳于口出行,图上有榜题游徼、功曹、淳于口车马、主簿、付戏等;南壁绘都亭和人物,榜题“曲成侯邑”;东壁近后室绘鸟树,其前有子元、子礼、子仁等9人。这座墓葬是山东地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砖室壁画墓。</P>
< style="TEXT-INDENT: 2em">(3)宪王陵  位于老湖镇汶水之阳杏花岗东,为后汉东平国宪王刘苍及其子孙的墓葬群。共有墓9座,俗称“九子冢”。墓群占地百余亩,九座高大的封土堆墓从北向南呈左右对称式排列。北首一号大墓即宪王墓,今存封土高21米、直径310米,夯土层明显。2、4、8、9号墓封土基本完整,高度3—11米、直径10—50米之间。1958年山东考古所发掘队曾对2号墓进行发掘。墓为砖室,大型墓砖上模印有五株钱币、四方连续回纹等图案。墓室分前、中、后和左右耳室,出土有金银器、铜铁器、玉器、象牙器、陶器等一大宗文物,尤为重要的是出土铜镂玉衣一套,形状与河北满城刘胜墓金缕玉衣相同。宪王陵是与历史文献记载相一致并且保存较好的一处汉代王侯墓葬群,对山东地区汉代考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对研究东平历史及东平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更为重要。</P>
< style="TEXT-INDENT: 2em">(4)梁氏墓群  位于老湖镇大望山、小望山之前梁林村西部,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东原名宦梁氏家族墓葬群,墓群座落于山前坡形地上,三面环山。呈长方形,南北320米,东西240米。梁氏墓群以五代时任太平军节度判官的梁维忠为始祖之茔,后“父子状元”颢、固和“祖孙三丞相”适、子美、焘及其后代,卒后皆葬于此,延续至明清。现存梁维忠墓碑、梁子美神道碑、梁固墓碑及二件大型螭首碑帽等。丞相梁子美神道碑,立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正月,通高7.5米,螭首蚨座,碑身高3.91米、宽1.6米。碑文正书,竖刻43行,满行122字。梁子美卒后,其子扬祖请于朝廷,徽宗敕命而立,分别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崇国公白时中、银青光禄大夫少宰兼中书侍郎开国公李邦彦、通议大夫守尚书左丞开国侯赵野奉敕撰文、书丹、篆额,文书俱佳。其下部水池形底座,上刻水浪纹及水兽纹,与泰安岱庙内朝廷所立宣和碑相同,足见其规格之高。梁氏墓群是历史上少有的官宦墓地集中的墓葬群,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官宦丧葬制度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P>
<P style="TEXT-INDENT: 2em">(5)霸王墓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旧县村东,当地人称为“霸王坟”,待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楚汉战争时,东平一带曾是项羽的根据地,驻扎着项羽的后方精锐部队,故项羽死后葬此。《史记》、《前汉书》载: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王已死,“楚地悉定,独鲁不下。汉王引天下兵至其城下,欲屠之,为其守节礼仪之国,乃持项王头以示鲁父兄,鲁乃降。初淮王封项羽为鲁公,及死,鲁又为之坚守,故汉王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城,亲为发丧,哭临而去。不诛诸项氏支属,赐姓刘”。据此可知,墓为楚霸王之头颅墓。《皇览》中亦载“县(谷城)东十五里有项羽冢”。墓原有封土,高10米左右,直径100米,墓前原有碑刻四方,汉柏数株。后代名士多有前来凭吊者,如清代进士德清人俞樾在《项王墓》诗中有“已置头颅生赠客,还留魂魄战死神”之句。清洪亮吉(乾隆时进士)曾来寻项王墓,并撰《东阿西楚霸王墓记》一文,其文句有“予以屠维之岁始夏之有夜抵东阿旧县舍第及长白瘳君寻西楚霸王之墓……寻碑读之,云有‘李将军从王死,实附葬’……”。</P>
<P style="TEXT-INDENT: 2em">(6)东王林  位于梯门乡梯门村西荆山之阳,为明兵部尚书王宪及其后代的墓葬群。原墓区内碑刻、石雕甚多,墓区周围建有围墙。现存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王宪墓碑1方;墓前神道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各1对,均形象高大,雕刻精美华丽;石门1架,华表1对(上有望天猴)。王宪,字维刚,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为官清正,忠心报国,卒赠少保谥康毅。其子王汝孝,嘉靖丙戌年(1526年)进士,官至河南右布政使,顺天巡抚,政同其父,“历履南北皆有声迹”。</P>
<P style="TEXT-INDENT: 2em">4、古石刻</P>
<P style="TEXT-INDENT: 2em">(1)白佛山石窟造像  位于县城西侧白佛山之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大小造像142尊,以隋开皇七年(578年)建造的阿弥陀佛像最大,该造像通高7.6米,结跏趺于束腰仰覆莲座上,形体硕大精壮,面相慈祥,微含笑意,其西土造像之容貌已然不见,转化成东土者形象。据专家考证,此造像是目前我国中原一带保存最为完整、个体最大的隋代佛像,堪称“中原隋代第一佛”。大佛两侧窟壁排列数十小龛像,大者高35厘米,小者仅10厘米。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涅槃”龛像是国内现存较早的两处涅槃龛像之一,“十六王子”带铭龛像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像、铭俱存龛像。唐窟内一佛二菩萨像,主像高2.43米,高肉髻,面相丰满硕长,蚕眉细目,鼻梁高挺,两耳垂肩。左右二倚坐菩萨像,臂钏颈圈,缨珞敏缛。三像均通体磨光,雕刻细腻,比例匀称协调。反映了盛唐时期卓越的雕刻技巧。五代及宋窟内主像为释迦牟尼倚坐像,通高1.9米,面部较宽圆。袈裟衣纹厚重,线条略粗。其左右为少年阿难、老者迦业立像。东壁为数尊罗汉像,均光头结跏跌坐,慧眉善目,面含微笑。其前有明代晚期三教堂,又名“三教寺”。山西侧有天仙圣母、祥云二洞窟,分别雕刻送子观音和天仙圣母像等。山顶玉皇阁内有玉皇大帝、托塔天王李靖像和二郎神杨戬见3尊高浮雕像。白佛山石窟造像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style="TEXT-INDENT: 2em">(2)棘梁山摩崖造像  棘梁山又名司里山,位于东平湖西畔戴庙乡,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造像主要集中于山顶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块巨石上,共有大小千余尊,完整清晰者600余尊。东崖多为北齐、唐、宋造像,西崖多为唐宋组合造像,南崖多为唐宋时期的单体佛像和罗汉像。北齐一佛二弟子像,佛像通高9.7米,头带高宝冠,两侧宝缯垂巾,宽圆肩,双肩略耸,胸部较鼓。面像浑圆宽厚,眉间有突起白毫相。手施说法印,著褒衣博带式袈裟,是中原一代最高的造像,有“中原北齐第一佛”之美誉。左右二弟子像均高9.5米,立于莲花台座上。三像表现了北齐造像身体丰圆健壮的风格。盛唐时期的造像多为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组合像,其像多通体磨光,面相丰圆饱满,其中十王像均头戴宝冠,结跏趺坐,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宋代造像几乎填充了两宋时代的每个年号,造像神情丰富、雕刻精细,五官比例适度,近于真人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嘉佑二年(公元507年)“三教通连”龛像,“文宣王”居西,“释迦牟尼”居东,“老子”居中,每尊主像左右各立一身弟子像,是我国北方最早的造像,对于研究我国三教融和发展的历史具有一定价值。造像多有铭文,如刻字、纪年题记等,铭文最长者达500余字。这些题刻对于考证我国佛像石刻的名称、年代、演变规律、书法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棘梁山摩崖造像历时1500余年,犹如一部中国摩崖石窟造像教科书,被业内人士赞为“鲁西石刻博物馆”。</P>
<P style="TEXT-INDENT: 2em">(3)理明窝摩崖造像  位于县境西北斑鸠店镇六工山西南麓,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呈“一”字形东西排列,共有唐代大小造像49尊。最高者177厘米,最小者仅为10厘米。长安三年(701年)清信女比丘尼王八元、朱芸等造像主要为阿弥陀佛3尊大像,像着双领下垂式衣,质薄贴体,襞褶流畅写实具有质感。面部丰腴,眉眼细长,五官雕刻细腻,面带笑意,神情丰富。胸部凸起,光头并施彩绘,内有化佛7尊。可谓武周时期佛教造像的标准形象,体现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高度匠意,透出精神气质的活力感。开元八年造像延续了长安三年的造像特点,形象稍逊。咸通十四年造像多以弥勒佛为主,施禅定印。著通肩式袈裟,衣纹呈泥条状,螺纹发髻,头似圆球。造像之南山脚处有建福寺,长安四年初建,为三进院落式,其中前殿为五脊硬山顶,鸱吻高大,琉璃瓦覆盖,脊饰高浮雕龙凤花卉等图案。</P>
<P style="TEXT-INDENT: 2em">(4)洪顶山茅峪刻经  位于旧县乡屯村铺村东洪顶山西面茅峪中,待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北齐时佛教文化遗存,是集经文、佛名、铭赞、题名碑于一体的大型摩崖刻经群,由东平人僧安道壹和印度僧人法洪共同刻经。刻经分布在茅峪南北两侧石壁上,峪北以僧安道壹刻经为主,峪南以印度僧法洪刻经为主。镌刻面积共达1000平方米。刻经文6处,其中《文殊般若经》2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集经·穿普提品》、《摩诃衍经》、《仁王经》各1处,还有大空王佛、安乐佛等佛名9处,大小刻字共1200字左右,现存较完整可读者785字,可反映当时刻经内容全貌。字径大小不等,多在25—60厘米之间。而最小者仅7厘米,最大者360厘米。峪北中心北“大空王佛”四字,总高9.60米,最宽处达4.10米,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境内最大北朝大字。</P>
<P style="TEXT-INDENT: 2em">(5)国宝《张迁碑》  明初出土于谷城(今旧县乡旧县村),是东汉中平三年(186年)谷城旧吏苇萌等人为升迁者张迁所作的去思碑。此碑出土后移州城立于州学内。1956年移至县政府礼堂之后建亭保护,现存泰安岱庙。碑高约95尺,宽约32尺。透雕龙首下,碑文区之上,篆刻扁体“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双行12字。其拓片作为我国八件书法精品之一,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并影印在故宫编印的《国宝》一书中。</P>
<P style="TEXT-INDENT: 2em">(二)历史事件</P>
<P style="TEXT-INDENT: 2em">1、东平立国  汉代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宣帝立东平国,治无盐,封其子刘宇为东平王。无帝即位后就国。宇死,其子刘云嗣位。建平三年被诬谋反,刘云自杀,东平国除。改置为郡。(见《汉书·宣元六王传》)</P>
<P style="TEXT-INDENT: 2em">2、无盐大捷  西汉末年,皇族、贵戚、官僚、地主依仗政治经济特权,兼并侵吞土地,迫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王莽篡权改新后,进行“托古改制”,造成了社会的更大混乱,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在今山东境内爆发了樊崇领导的赤眉军起义。当时,无盐县义士索卢恢组织队伍,积极响应赤眉军。地皇三年(22年),王莽派更始将军廉丹、太师王匡统领精兵,围剿樊崇部,企图一举消灭起义军。官兵所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攻破无盐县城后,屠杀百姓近万人。官兵的暴行,激起了赤眉军和索卢恢部的极大愤慨,他们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在汶水之阳、无盐城周围大败王莽军,杀死更始将军廉丹及部将20余人,官兵1万多人,太师王匡狼狈逃窜,一举收复无盐县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无盐大捷”。现北京历史博物馆存有“无盐大捷”巨幅油画,再现了当时起义军英勇杀敌的壮烈场面。</P>
<P style="TEXT-INDENT: 2em">3、宋江起义  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等36人聚义于梁山(今东平棘梁山一带),转战齐魏(今山东、河南)之间。本年在沂州(今临沂)为知州蒋圆所败,余部北走龟蒙(今新泰境内)。(见宋史侯蒙传)</P>
<P style="TEXT-INDENT: 2em">4、金代立为京城  齐阜昌元年(1130年)九月,金策立刘豫为帝,年号阜昌,国号大齐,始建都大名,后迁东平府须城,称“东京”。(见《宋史刘豫传》)</P>
<P style="TEXT-INDENT: 2em">5、东平成为元代杂剧创作中心  元代大宗时期,在东平行台严实治下,社会环境安定,经济繁荣,东平治所州城成为中国北方大运河岸畔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当发达的城市。文人、曲家及散乐艺人多聚集于此。严实幕僚宋子贞择其具才干者予以举荐,刘肃、李昶等人皆被起用。“四方之子,闻风而至,一时人才济济”。东平杂剧创作由此进入高峰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杂剧作家,如有“小汉卿”之称的高文秀、张时起、李好古、张寿卿、赵良弼等,他们的创作成就,对齐鲁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P>
<P style="TEXT-INDENT: 2em">6、东平龙山书院诞生  元至元三十一年(1293年),东平府在府治东三十公里处的风光名胜区龙山设立龙山书院。该书院曾是山东三大书院之一,为东平培养了很多人才。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东平知州普尔泰重修书院,并将书院移建于州城牌坊街路西马公祠旧址。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又移建于书院街路北(今东平一中校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早年曾在书院读书。</P>
<P style="TEXT-INDENT: 2em">7、明代东平移民  明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洞县移民东平,至永乐十一年(1414年),由洪洞县又移民多次。今东平居民之祖,多追溯至明代移民之时。</P>
<P style="TEXT-INDENT: 2em">8、东平战役  1945年5月9日,冀鲁豫军区为扩大解放区,保卫麦收,组织了东平战役。由分区司令员曾思玉、政委段君毅、副司令员何光宇指挥,负责消灭日伪军,解放东平城。中共东平县委于5月中旬召开各区委书记、区长会议,具体布置东平战役的支前工作。县委组织500名武装民兵,分为4个小队,在城周围游动警戒。来自解放区的800付担架跟随部队进入前沿阵地,300辆大车和400辆手推车运送了3万多斤给养和大批作战物资。5月18日凌晨,担任主攻任务的七团兵临城下,一营在南门西侧突袭成功,入城后,包围了伪山东省警备大队;三营直插城东北角包围日本侵略军司令部;二营包围伪县政府、伪县警备队和新民会。经过激烈战斗,歼灭伪省警备队、伪县政府、伪县警备队、新民会及警察所敌人。19日17时30分,包围日军的三营重新布置兵力,一部分在城东北、东南角佯攻,一部分在密集炮火掩护下,从西北角攻入敌司令部,击毙日军37名,生俘日军顾问及士兵4人。是役共歼灭守城敌人2500余人,缴获迫击炮1门、掷弹筒11具、轻机枪33挺、重机枪2挺、步枪2000余支、汽车1辆、战马30匹、麦子200余万斤。</P>
<P style="TEXT-INDENT: 2em">9、东平的农业学大寨运动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中共东平县委领导下,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蓬勃发展,气势磅礴。全县进行了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建设稳产高产田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建成稳产高产田37万亩,取得了巨大成绩。1977年至1978年先后来东平视察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的国家领导人有: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1977年5月30日),美国友好人士韩丁(同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1978年4月16日),农业部部长沙风(1977年5月30日),国家副主席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和中央七个部、21个省市自治区负责同志,山东省第一书记白如冰、书记秦和珍等(1978年5月6日),水利部部长钱正英率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代表2000多人来东平(1978年7月12日)。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东平人民在大干》的新闻纪录片在全国放映。东平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曾经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P>
<P style="TEXT-INDENT: 2em">10、2001年东平湖抗洪抢险  2001年8月上旬,地处泰莱山区的大汶河流域连降大雨。7日1时,东平湖水位达44,38米,超出警戒水位1,88米,创下建库以来最高水位纪录。东平湖老湖5400多米的大坝出现十几年不遇的险情,危及坝外29个村庄3万多群众安全,在中共东平县委领导下,东平人民奋起抗洪。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泰安市委市政府迅速组织2400名驻鲁解放军、武警官兵和5000余名民兵预备役人员抢险。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抗洪抢险斗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省长李春亭,济南军区副参谋长余怀谋少将、武警山东总队总队长杨正武少将、省军区司令员李泉少将等多次亲临现场指导抗洪,全省各地捐款捐助救灾物资和现金共折款551万元支援抗洪抢险。先后有十万余人次参加大坝抢修,动用车辆48096车次,船只1660艘次,调配抢险物资5万余吨,采取上堵下疏,加高堤坝、爆破清淤等措施,经过12昼夜奋战,保证了大坝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取得了抗洪抢险的胜利。</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三)历史人物</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数千年来,曾经产生过无数俊杰英贤。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人物有,战国时的女政治家齐国王后钟离春;西汉时的“大夏侯学”、“小夏侯学”的开创者夏侯胜、夏侯建;东汉时有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文学家刘桢;唐代有绘图凌烟阁的开国功勋卢国公程咬金,五代有宰相、文学家和凝及枢密使兼东京留守、音律学家王朴;北宋有父子状元梁灏、梁固,集贤殿大学士、宰相梁适,儿科医学家钱乙,画家梁楷;元代有状元霍希贤、农学家王祯、魏国公王士熙、戏曲作家高文秀;明代有政治家兵部尚书王宪、大理卿杜三策、御史王彬、医生高洞阳;清末有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学者进士侯延爽,早年参加同盟会并曾参加刺杀清摄政王载沣的尹沺;民国时期有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才志士更是层出不穷,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万里,曾任安徽省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P>
<P style="TEXT-INDENT: 2em">无盐娘娘钟离春  战国时期,齐无盐邑(今东平镇无盐村)人。离春貌极丑,年三十而未嫁。虽为平民女子,但素有大志,胸有良谋。她关注国家大事,面对当时朝政腐败,国势衰退的局面,十分焦虑。为了拯国救民,她冒着杀头的危险,去拜见齐宣王,指出齐王政治上有“四失”。开始,齐宣王很生气,喝令杀她。钟离春不慌不忙地说:“求大王让我说明这‘四失’后,再斩不迟”。“我听说秦国重用商鞅,国家因此富强。过不了多久,秦国就会出兵函谷关,与六国争雄,最先受害的就是齐国;而大王一无良将,二无强兵,战备松驰,人心不稳,这是第一失。我听说:‘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大王内沉溺于女色,外不理国政,忠谏之士,拒不重用,这是第二失。王欢等人阿谀奉承,窃取高位;驺衍等人高谈阔论,华而不实,大王重用此辈,误国误民,这是第三失。大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台榭,耗尽民力、国赋,这是第四失。大王这四失,已使国家危如累卵,而大王则苟且偷安,只知吃喝玩乐,不知发愤图强。请大王听民女劝告,励精图治,为时未晚。只要国富民强,我死而无恨。”宣王听了非常感动,诚恳地说道:“如果你不给我指出来,我还真不知道有这些过失呢!”宣王当即让钟离春坐车入宫,拜为无盐君,立为后。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诌谀、纳忠言、选兵马,以田婴为相国,以邹人孟轲为上宾,齐国从此成为强国。</P>
<P style="TEXT-INDENT: 2em">“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217)  字公干,东汉末年文学家,五言诗负有盛名,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建安七子”之一,后人将他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刘桢作品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或抒发个人抱负。原有集,已散失,流传下来的较少。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诗品》评价刘桢“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并说“自陈思(曹植)以下,桢称独步。”对刘桢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明人张溥编选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有《刘公干集》一卷,其中《赠从弟》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即体现了刘桢作品的特点。</P>
<P style="TEXT-INDENT: 2em">卢国公—程咬金(?—665)  即程齿尧 金,后改名知节,东平斑鸠店人。唐初大将。少时善使长矛,勇猛过人。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从李密参加瓦岗起义军,任内军骠骑。李密败,属王世充。后归唐,任秦王府统军,辅助李世民平定地方割据势力。因战功显赫,封宿国公,领左一马军总管。永徽六年(655年),咬金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初战获胜,后被免职,任歧州刺史。麟德二年(665年)去世,赐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于唐太宗昭陵墓。</P>
<P style="TEXT-INDENT: 2em">北齐僧侣书法家僧安道壹  北齐时期东平人,擅长书法,与北齐的官绅有交往,是山东地区刻经活动的主要人物。据考证,僧安道壹,名“僧安”,又名“道壹”。洪顶山有“安公之碑”。主要作品有本县境内洪顶山刻石,枣庄铁山、临沂峄山、二鼓山等刻石。据有关专家考证,泰山经石峪亦出自安道壹之手,郭沫若1961年5月8日游泰山时,曾写下《访泰山经石峪》诗:经字大于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一亩石砰铺/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祗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僧安道壹是中国古代著名四大僧侣书法家之一。</P>
<P style="TEXT-INDENT: 2em">父子状元—梁颢、梁固  梁颢(962—1004)  字太素,北宋郓州须城(今东平州城)人,出身宦家。颢少年丧父,靠叔父抚养成人。雍熙二年(985年),进京科考,经太宗殿式,考取状元。任大名府观察推官,时年23岁。颢有吏才,每上朝进奏,辞辩明敏,对答如流,真宗甚为嘉赏。群臣奏章,多交其参议。景德元年(1004年),任开封知府,同年6月,暴病卒,时年42岁。著有文集15卷。</P>
<P style="TEXT-INDENT: 2em">梁固(985—1017)  字仲坚,梁颢长子,幼年好学,有大志,尚节操,著《汉春秋》,深得其父器赏。父去世后,以遗荫梁固被赐进士出身,丧服期满,辞去赐进士。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参加勤词学科考,考中状元,任密州(今山东诸诚)监丞,后任著作佐郎。归朝后,任著作郎、直史馆,赐红袍官服。后任户部判官、户部勾院等职。因为人爽直,善与人交往,尚义气,重信誉,有吏才,常受使代马元方判理三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案件,断案公正,时称“平审”。天禧建元年(1017年)病逝,时年32岁,著文集10卷。</P>
<P style="TEXT-INDENT: 2em">儿科医学家钱乙(1020—1101),字仲阳。吴越王钱俶支属。越国亡,钱氏北迁郓州(今山东东平),遂为郓州人。钱乙是我国宋代著名儿科医学家,因第一次系统地总结出对小儿病的辩证施治法,被后世称为“儿科之圣”。宣和元年(1119年),钱乙弟子阎孝忠将钱乙的临床经验加以收集整理,汇编成《小儿药证直诀》。此书对小儿生理、病理、辩证施治和制方用药等颇有创见,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百年。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小儿经方,于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功”。</P>
<P style="TEXT-INDENT: 2em">减笔画鼻祖—梁楷  字白梁,南宋画家。嘉泰年间(1201—1204年)任画院诗诏,后不受金带,离职而去。梁楷嗜酒自乐,人呼为“梁风(疯)子”。他擅画人物、佛道、鬼神。初师贾师古,有“青过于蓝”之誉。现存作品有《太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布袋和尚》、《秋树双鸦》等。1967年以来,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先后决定以中国历史上的李白、张衡、蔡文姬、梁楷、关汉卿、祖冲之、李清照、鲁迅等23位名人,命名外星球上的环形山。</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元代科学家—王祯  字伯善,元代农学家及木活字印刷术的创造者。元贞元年至大德七年(1295—1303年),在旌德(今安徽旌德县)、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任县尹时,教民农桑,提倡种植桑、棉、麻等经济作物。元贞二年(1296年)开始撰写《农书》,至元皇庆二年(1313年)定稿,前后用了17年时间。《农书》原有37卷,现存36卷,约13.6万字,插图306幅。全书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系统介绍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记载了垦耕、播种、施肥、灌溉、收获、植树、饲养家畜及栽桑养蚕等方法;粮、果、菜、棉、麻、茶等农作物的起源、性能和栽培方法;以及所用农业器械的构造、来源、演变和用法等。是一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北魏以来农业生产经验之大成,对我国农业及农业器械操作系统研究的巨著,为后世所推崇,被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国外,在中外农业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王祯还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大德二年(1298年),用木活字印刷的《旌德县志》,是我国方志中最早的活字印本。附载于《农书》中的《造活字印书法》,是最早系统记录活字版印刷的珍贵文献。</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元代戏曲作家—高文秀  约生活于元宪宗元年前后,早卒。少年时即以编撰杂剧初露锋芒,后进入元大都,多有佳作,时人誉称“小汉卿”。高文秀一生创作杂剧近四十种,名作有《黑旋风双献功》、《好酒赵元遇上皇》、《刘玄德独赴襄阳会》等,另有《周瑜谒鲁肃》、《惜花春起早》等散曲。目前存世作品有《黑旋风双献功》、《须贾啐范睢》、《保存功经赴渑池会》、《刘玄德独赴襄阳会》等五种。高文秀善以历史上的武侠英烈为题材,撰写杂剧,尤以反映梁山泊英雄除暴安良为最多。梁山泊当时在东平境内,高文秀生活的年代距宋江起义的北宋末年时间很近,民间流传着许多梁山泊英雄的故事和传说,这为他创作水浒戏剧提供了大量生动素材。他创作的《黑旋风双献功》、《诗酒丽春》、《斗鸡会》、《乔教学》、《敷衍刘要和》、《借尸还魂》等水浒剧,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吴梅戏曲论文集》称:“东平高氏,力追汉卿,毕生绝艺,雕绘梁山”,可见其影响之大,艺术水平之高。</P>
<P style="TEXT-INDENT: 2em">罗贯中(约1330—约1400 )  明朝时期东平人,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其故居在今东平镇罗庄村(县城南1公里)。罗贯中所处的时代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时代,传说他少有大志,图王霸业,因为碰到朱元璋才罢手。后举家南迁杭州,为防官府追捕,三代人皆装聋作哑。罗贯中是才华俊逸的大作家,一生写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以及杂剧《风云会》等几十种小说、剧本。关于罗氏籍贯目前尚有分歧,国内学术界权威人士王利器、罗尔纲、何满子等一大批学者,各自经过数十年研究和考证,皆一致认定,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P>
<P style="TEXT-INDENT: 2em">建筑设计师--吕彦直(1894—1929)  字仲宜,别号古愚,东平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生于天津。幼年时代去法国,居巴黎数年,常参观卢浮宫博物馆,酷爱绘画雕塑艺术。回国后,先入北京五城学堂,继进清华学校留美预备部读书。1913年,由北京政府派赴美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建筑工程。1921年离美回国,在上海自设彦记建筑事务所。吕彦直是天才设计家,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国民党葬事筹委会决定在广州建立中山纪念堂,在南京紫金山南麓建造中山陵,并向海内外征求建筑设计方案,吕彦直应征设计,荣获首奖。不幸的是,为了建造中山陵,他呕心沥血,竟积劳成疾,工程未完,即与世长辞,年仅35岁。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家,在中山陵后浮雕其像,于右任先生为之题词:“吕彦直建筑师建筑陵宫积劳病故,特此纪念”。</P>
<P style="TEXT-INDENT: 2em">二、地理文化</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山、水、田三分天下,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北部山区群峰竞秀,西部洼地碧波万顷,南部平原一望无垠的奇特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从而造就了东平县独特的地理文化。</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区域地理特征</P>
<P style="TEXT-INDENT: 2em">1、地质</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地处鲁北地台区鲁西台背斜的西缘,为鲁西拱断束的一部分。基地为前震旦系泰山群结晶变质岩系,盖层为古生代及新生代之寒武纪、奥陶纪及第四纪沉积物。</P>
<P style="TEXT-INDENT: 2em">2、地形</P>
<P style="TEXT-INDENT: 2em">地貌类型多样,大地貌,属华北平原;中地貌,属鲁西南平原东北低槽和鲁中山区的西南边缘丘陵。北部为低山丘陵,中、南部为平原,西南部为滨湖洼地,西北部为黄泛区。由于地形复杂,成土母质各异,使土壤形成多种类型。大体分为褐土和潮土两大土类,6个亚类,12个土属,36个土种。</P>
<P style="TEXT-INDENT: 2em">3、气候</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P>
<P style="TEXT-INDENT: 2em">(二) 经济概况</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县自然条件优越,地美物丰。境内的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属浅水富氧型湖泊。湖内盛产甲鱼、河蟹、青虾、菱、芡、蒲、苇等多种水产品。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的有金、铁、煤、大理石、紫砂页岩、石英、云母等。新探明的戴庙煤田储量达3.6亿吨,而且埋藏浅、煤层厚、煤质优,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工业已初具规模。至2005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8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30家,形成了以日用化工、亚麻纺织、造纸、机械制造、酿造、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农林牧渔业发展水平明明提高,形成了40万亩优质小麦、15万亩大蒜、20万亩花生、10万亩薄皮优质核桃、80万只小尾寒羊、10万头鲁西黄牛、50万只麻鸭、30万只特种动物等八大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全国粮食、油料生产基地县,小尾寒羊良种繁育基地县、山东省淡水养殖基地县。旧县乡被联合国薯类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地瓜淀粉之乡”;大羊乡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P>
发表于 2008-3-1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分享]东平县地名文化内涵(一)

< style="TEXT-INDENT: 2em">(三)地理景观</P>
< style="TEXT-INDENT: 2em">1、国家森林公园—腊山  座落于东平湖西岸,海拔258 .4米,总面积3.5平方公里,有大小72座山峰,40余处景点。1993年被山东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1996年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1997年被评为“全国森林公园十大标兵”之一,2000年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文明森林公园”称号。</P>
< style="TEXT-INDENT: 2em">腊山脉络岱宗,挺秀鲁西,因“山奇雄,峰奇秀,岩奇险,石奇美”,自古即有“小岱峰”之称。传说腊山之得名始于禹王封山之时,当年大禹治水来到中原一带,见河道为峰峦所阻,其中一山,树茂石奇,神秀无比,便命神牛拉此山于东海之畔,与风景秀美的雁荡山毗邻,并名之曰“拉山”。神牛拉山至古大野泽畔(即今东平湖),见波浪荡天沃日,大水浩渺无际,误以为来到东海,遂兴尽而卧,休歇于此,这一歇竟过去了数千年。神牛卧化为石,成为“卧牛山”,而碧如青螺的“拉山”则耸立湖畔,横空出世般成为佳绝一方的胜景。因日出之时山巅瑞气缭绕,霞辉闪耀,状若宝塔开光,酷似腊烛吐焰,故其名称又演变为“腊山”。后来,太公大封诸神,见此地山青水秀,天然佳丽,遂许为仙居之所。由是八仙来此相会,丘祖亲临布道,神迹仙踪,遍留灵石芳草之间,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此山又叫做“聚仙山”。这些美丽的传说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却说明这方千姿万态,风光独具的山水,远在古代即被灵秀所钟。传说固无文字可稽,然聚仙山实有名可查。考证山上残存的碑记石刻,远在秦汉之际,腊山即以其独特的风光而引人注目,山崖上那寿高千年圣贤手植的老柏古槐,荒草间那历经风雨至今犹存的秦砖汉瓦皆可佐证。汉末道教兴起,经唐而盛,唐太宗父子礼拜“太上老君”李耳为远祖,屈尊至终南山谒老君庙,诏定道高于僧,由此道风大炽。崇神敬仙,进山修炼者一时有塞途之盛。道教势力得到极大发展,天下名山,几被占尽,峻岭丛林之中,处处经声罄音,香烟袅袅。腊山成为道教名山始于何时,已无原始资料可寻,但从目前残存的碑记石刻看,腊山道教文化至迟发端于隋唐,之后鼎盛于宋元而完善于明清。经过历朝历代主持道人、地方官员、黎民百姓捐资献力,丰富发展,遂成宏大之规模,影响波及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尤其是齐鲁一带,成为远近闻名的道教名山。山上掩藏在悬崖峭壁间古藤老树下的所有建筑群及摩崖雕刻,如祥龙观、玉皇殿、碧霞祠等,悉为道家所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整座山上的景点,几乎全都蕴涵着道家文化那种怀秀忘机,学旷若虚,体仁含静,返朴归真的高清意韵。正因为腊山卓妙不凡,内涵丰厚,在茫茫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岁月中,才庙貌恒新,青烟缭绕,香火不绝,以巨大的磁性,吸引无数高道名僧来此朝拜;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群众上山祈福、揽胜。至今,山上一年两度的庙会(每年清明节和古历十月初一,各持续6天)仍然场面浩大,热闹非凡。为了方便游客观览,山上增设了美观大方,安全可靠的吊篮式索道,使这座千古名山更增添了几分现代化风采。</P>
< style="TEXT-INDENT: 2em">腊山景点众多,重要者有祥龙观、云梯、玉皇殿、碧霞祠、瞰湖亭等。</P>
< style="TEXT-INDENT: 2em">祥龙观掩映在一片碧色幽深的林海中,始建于明代,是一处类似八卦图的建筑群。这里古木参天,老藤缠绕,飞檐翘角,丹青辉耀,朝夕经声不断,终年青烟缭绕。它因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曾来此修炼布道而成为著名的道教圣地。明朝时,祥龙观十世祖杨清荣修建了乐台,他创建的道教音乐流传至今。民国时期,祥龙观道长齐合智曾任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祥龙观鼎盛时规模颇为宏大,古人曾有“楼阁森森,祥龙透乎九霄;庭堂煌煌,瑞气充乎斗牛”的赞辞。道观布局北为老君堂,西为邱祖阁,东为藏经楼,南为道士伙房。进出有南北二门,门两旁有雌雄二狮守护。北门前,古柏擎天,老藤盘绕,给人以苍古幽远之感。老君堂是祥龙观的主体建筑。据有关资料说,系由著名道教学者孙思邈主持修建,后逐步扩大规模,历代皆有修缮。建国后,因道士还俗,久废颓圯。1998年,腊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依照原来式样和建筑风格进行重建。面阔3间,砖石结构,水泥构架,立山式灰色筒瓦覆顶,脊部饰以游龙、瑞兽雕塑,抱厦长廊设以汉白玉护栏,内外彩绘,气势颇为壮观。堂内彩塑老子坐像一尊,并饰有巨幅壁画。壁画以三清为中心,组成层次井然的仪仗,表达出“三清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群神拱之”之意。整个画面云气缭绕,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三清宫是祥龙观的另一重要建筑,始建于元代,木石结构,拱券门窗,屋顶雉堞周匝,风格独具。宫室分上下二层,下为三清宫,上为邱祖阁。道教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之界,在三清宫内供奉三清神像。另外还塑有道教全真龙门派的七大真人像。传说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曾来腊山布道,使祥龙观成为当时的“道士云集之处,黄冠皈依之所”。祥龙观对面即藏经楼,原来道藏曾富甲一方。</P>
< style="TEXT-INDENT: 2em">祥龙观院内,道士膳房与三清宫之间,藏一深泉,名“玉露井”,深数十米,水质甘美清冽,冬不凉夏不温,终年涌流不以潦而盈,不以旱而涸。常饮养颜润容,健身壮体。民间有“拜老君,登腊山,品玉露,成半仙”之说。祥龙观内有两株挺拔高大的槐树和桐树,传说为邱处机手植,取“怀童(槐桐)不老”之意。有古柿树一株,凉风乍起之时,满树红柿如火,隐谐“事事(柿)如意”。</P>
< style="TEXT-INDENT: 2em">祥龙观北门外,有一幢清光绪十七年(1892年)立的道观家谱碑,碑上楹联为:“三宝不动尊主训,一元复出做孙模”。碑文记述了从十世祖杨清荣始到二十九世祖郭元嵩终,腊山道教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P>
< style="TEXT-INDENT: 2em">祥龙观外,有一条上山盘道,青石铺就,宽约三尺,悬挂于崖畔,飘渺而上,似乎直通云端,这便是建于唐代的“云梯”。云梯两旁,古柏苍苍,遮天蔽日,形如“柏洞”,攀登于云梯,清风习习,虽盛夏犹似凉秋。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林冲》、《晁盖》、《阮氏三雄》等都曾在此取景,以真实地再现当年水浒故事的原始风貌。</P>
< style="TEXT-INDENT: 2em">云梯的顶端便是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9年)的玉皇殿。玉皇殿全石结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斗拱交错美观,檐下木椽彩绘华丽。殿前古柏高耸,碑石列立。殿内彩塑玉皇大帝像一尊,两边对列金童玉女、四大天师塑像。玉皇殿附近,有个天然石洞,名“老虎洞”。洞口绿树高茂,远映湖光,洞内冷气森森,清寒浸人。古人有诗描述:“虎窟风藏六月寒,明侪载酒怯衣单,重重树色千家小,淡淡云雾泊浪宽。”洞高约2米,面积约30平方米,洞内卧虎依天然石形雕刻,刀法古朴流畅,造型憨态可掬。洞壁刻有“阮氏三雄”造像。虎洞下临绝壁深渊,站在洞口,林海翠色,平湖波光,尽收眼底。</P>
< style="TEXT-INDENT: 2em">碧霞祠建在腊山中部深秀藏雄,古岩崔嵬的绝崖峭壁之上。这里古柏倒悬,瑶草垂花,层台叠翠,触云接天,一派险绝雄丽气象。到泰山行宫有两条路可至,一曰西路,经小岱峰碑向东,此路崎岖盘绕,傍崖而凿,左为幽谷深壑,林海苍苍,云气茫茫;右为绝壁高岩,险石叠叠,古木萧萧。人行其间,好像陷入到层层迭迭无边无际的翠色之中,仅余头顶一片湛蓝的天空。二曰东路,此路九曲八弯,百般奇崛,临深渊而筑梯,凿危崖而设栏,比泰山十八盘更见陡险。路旁老柏高耸,铁枝挺秀;峰头飞瀑直下,泻玉喷珠。手扶盘道护栏,翠色拂人面,云在衣边生,宛若来到九天仙境。碧霞祠始建于唐朝,祠内奉祀碧霞元君神像,左右彩塑金童玉女、送子娘娘、眼光娘娘。祠前护栏处,镶装着一块画像石,内容为“麒麟送子”。画像浮雕麒麟足踏八宝;金童坐骑;青龙、白虎相从的送子场面,气份热烈,栩栩如生。据专家考证,此画像石为汉代遗物,图式简洁,刀法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物。</P>
<P style="TEXT-INDENT: 2em">腊山东麓的澉湖亭,海拔高度140米,为观赏湖上风光的最佳位置,放目远望,山水相依,烟波苍茫,船桅如林,蒲苇浩荡,在亭中坐览全湖之胜,巨浸浩淼,皆出胯下,烟波鸥露,湖天一色,风帆雪浪,白苹红蓼,皆如从天上下视人间,楚楚有致。如果在此看湖上日出,红轮一线,跃出远山,倏而影入湖中,与白波争激宕,日光皆作浮屠影,其雄阔幽丽,更令人惊叹!确,腊山森林公园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实,加上它与东平湖山水相依,游人到此,如入仙境乐而忘返。</P>
<P style="TEXT-INDENT: 2em">2、棘梁山  位于湖的西岸,是水浒英雄首举义旗之地。山顶有晁盖修建的聚义厅遗址。厅前有一块向南突出、半截悬空的巨石,名探海石,是起义军系缆靠船的码头。与棘梁山相邻的腊山,以奇、险、幽著称,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当年水浒英雄的出没之所。东平湖西畔的石庙村,是《水浒》中阮氏三雄的故里。东平湖东岸边的店铺,据说是水浒英雄朱贵开设酒店的地方。当年,朱贵就是在这“千团柳絮飘帘幕,万片鹅毛舞酒旗”的地方,接待投奔梁山的四方英雄豪杰。</P>
<P style="TEXT-INDENT: 2em">3、鲁西明珠—东平湖  位于县域西部,濒临黄河与京杭大运河,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1985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湖历史悠久,几经变迁。它位于鲁中山区和华北平原的接触带上,古地质时代的褶皱运动,形成了低陷构造的条状洼地。东平湖古称“大野泽”,《尔雅·释地》载:“尔雅十薮,鲁有大野”,把大野泽列为古代十大湖泊之一。《汉书·地理志》载“大野泽在北,兖州蔽”,指明了大野泽的具体方位。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有“大野即潴,东原底平”的记载。秦汉以后,大野泽又称“巨野泽”。唐代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说:“大野泽在巨野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其范围包括梁山、东平、郓城、巨野、汶上、嘉祥、济宁一带的平原洼地。北宋大臣韩琦曾描述:“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可见那时水域之广。巨野泽曾屡遭黄河决口泛滥,据《史记.河渠志》记载,西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于刳子(今河南省濮阳),东南注巨野”。这次黄河泛滥,使巨野泽泥沙淤积,泛区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宋代时巨野泽洼地湖泊逐渐向北推移至梁山一带,故五代时不再称巨野泽而称“梁山泊”。《宋史·宦官传》云:“梁山泊,古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渔之利。”这时,水势依然很大,这就是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上描写的“山排巨浪,水接遥天”、“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的景象。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大决阳武,在梁山泊分流长达近百年,遂造成严重淤积,以致济水湮没,菏泽垫平,湖水逐渐涸退,面积大为缩小。明代时,古梁山泊只剩下马场湖、南旺湖、蜀山湖、任庄湖、安山湖等五个分散的积水湖,史称“北五湖”。《明史·地理志》载:“东平州西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积水湖,一名安山湖”,后人考证“安山湖即昔日之小洞庭也”。据清光绪《东平县志》载“清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兰封,灌入县境,安民山屹立洪波中……民田汇为巨泽,”因当时积水淹没地区绝大部分属东平所辖,故有“东平湖”之称。1958年,经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东平湖”。</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湖景色优美,风光无限,素有“小洞庭”之称。这里青山环绕,绿柳垂岸,碧波荡漾,银鸥翔天,天然一幅优美壮丽的山水画卷。东平湖周围群峰环立,南为梁山,西为金山、昆仑山、腊山,北为九顶莲花山,东为蚕尾山,卧牛山。山得水而秀,千岩挺翠,万壑堆绿,古木旁流泉飞瀑,朱楼畔云缠雾绕,倒映于湖中,宛如美妙的童话世界。东平湖像一块巨大的玛瑙,镶嵌在群山之中,又像一面镜子,映照着碧峰蓝天。这里四时景色不同。春天,百里长堤如带,柳丝垂金,燕声昵喃;浅水畔,小荷初发,嫩苇如锥,充满无限生机。夏天,菱芡铺绿,红莲怒放,满湖碧波如点胭脂;秋天,波平浪静,一碧万顷,芦花飘雪,锦鳞游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一派雄浑与妩媚共存,豪放与婉约合一的瑰丽图景。它的天生美艳,吸引了古往今来多少名流雅士,墨客骚人,到此留连忘返。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作《游小洞庭》诗称赞:“湖山上头别有湖,芰荷香气占仙都。夜含星斗分乾象,晓映雷云作画图。风动绿萍天上浪,鸟栖寒照月中乌。若非神物多灵迹,争得长年冬不枯。”在小洞庭的东南岸边,曾有宋代东平郡守刘敞修建的乐郊池亭,当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泛舟湖上,游览乐郊池亭,对这里的美景赞叹不已,挥笔写下了“乐郊何所乐?所乐从公游……有山在其东,有水出逶迤,有台以临望,有沼以游嬉。仰俯迷上下,朱栏映清池。草木非一种,青红随四时……”的诗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夜过梁山泊,深为小洞庭美妙的夜色所陶醉,留下了“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桨声”的佳词丽句。元代诗人贯云石秋到小洞庭见芦花怒放,遂挥毫赋诗:“采得芦花不浣尘,翠衰聊复籍为茵。西风刮梦秋无际,夜云生香雪满身。”此后许许多多的文人来游小洞庭都留下了妙文佳篇,美不胜数。</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湖物类繁多,水产丰饶。东平湖常年水面21万亩,水深平均在2.5米左右,水质肥沃,无污染,加之群山环抱,水面辽阔,气候温和,极宜水生动植物生长,是山东第二大淡水渔场。据调查,湖中有鱼类、贝类水生动物60余种,主要有鲤鱼、鲫鱼、甲鱼、桂鱼、中华绒螯蟹、田螺、大青虾、白米虾、麻鸭等。年产量在3000吨以上。因东平湖与黄河相通,湖中黄河回游鱼类甚多,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东平湖北部黄河入湖口,每年谷雨前后,常常形成鱼汛。入湖鱼类以黄河鲤鱼最为著名,这种鱼金鳞赤尾,肉嫩味美,自古即被列为名吃。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句,这“河鲤”即指黄河鲤鱼,至今仍是热情好客的东平人招待远方友朋的一道名菜。鳜鱼也是东平湖的名贵食用鱼。这种鱼又名桂鱼,俗称“鳌花鱼”,它与黄河鲤鱼、松江(上海市松江县境内)鲈鱼、兴凯湖大白鱼一起,被誉为我国“四大淡水名鱼”。鳜鱼体侧扁,背部隆起,背鳍有带状棕色斑点,肉呈蒜瓣状,质地细嫩,味道鲜美,可做成“清蒸桂鱼”、“珍珠桂鱼”等多种名菜。唐朝诗人张志和曾为之写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赞美诗句。尤为著名的是用东平湖甲鱼做成的名菜“霸王别姬”。甲鱼乃百鱼之王,高级滋补品,配以肥嫩母鸡,再佐以上等调料,经名厨师精心烹制而成“霸王别姬”。这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鲁菜中的“大件”,名播大江南北。中华绒螯蟹是东平湖的又一种名吃,这种蟹膏满黄实,味极鲜美,古人曾留下“肌肤未解黄金甲,骨髓常留白玉膏”的赞誉。九月金秋,蟹肥菊黄,烹蟹下酒,游湖观光,是许多人向往的一种享受。东平湖大青虾、淡水田螺等,脂肪含量低,而蛋白质丰富,亦是桌上佳肴,近年已大量销向国际市场,信誉良好。</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湖水生植物极为丰富,达40多种以上,分属2门18科30属。主要有蒲、苇、藕、菱、芡,以及各种水草,如苦草、鸭子草、轮叶黑藻等。东平湖连通着黄河、运河、大清河、小清河等大小十数条河流,这些河流带来大量丰富的有机质,在平坦的湖底积淀为一层厚厚的淤泥,对各种水生植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夏天,蒲苇茂密,菱荷覆水,湖上是一望无际的深碧浅绿,姹紫嫣红。雪白的菱花,火红的莲花,金黄的芡实花开在万绿丛中,宛如一幅铺在天地间的水粉画,景色格外秀美。秋天,金风送爽,百草结籽,是湖里最繁忙的季节。渔家风帆鼓满,千船竞发,去采莲摘菱,收蒲割苇。渔家姑娘们那欢畅的歌声笑声和小船划水的唉乃声,像一曲优美的交响乐在碧波间跳荡。那一垛垛芦苇,一舱舱菱芡,镀着夕阳的金辉,好像在展示东平湖的丰饶与富足。东平湖的菱角、芡实、莲籽不仅产量丰,而且个体大,品质好,素有“菱似元宝莲如珠”之誉。特别是芡实,更久负盛名。芡实俗称“鸡头米”,既是名贵的滋补品,也是治疗慢性腹泻、肾亏脾虚的优良中药材。东平酒厂以芡实、莲籽等为原料酿造的“唐龙健美酒”,曾荣获第十五届南斯拉夫国际博览会优秀发明奖和比利时布鲁塞尔尢里卡世界发明奖,畅销东南亚,被消费者誉为“天下第一美酒”。以东平湖麻鸭蛋为原料生产的“东平湖”牌松花蛋和咸鸭蛋,也是名吃之一,远销欧美国家。这两种名吃和另一名吃“东平糟鱼”,被人们戏称为东平的“两弹(蛋)一星”,誉享全国。东平湖芦苇资源丰富,以此为原料生产的苇屏风,色泽鲜艳,工艺精良,是具有很高艺术含量的装饰品,曾经风靡国际市场。</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湖湖河相连,功能非凡。东平湖地处黄河下游,是南北水路的咽喉枢纽,怒涛翻滚浊浪生烟的万里黄河傍湖北沿浩荡东去,纵贯南北逶迤千里的京杭大运河穿湖而过,发源于泰沂山区的大汶河滔滔西泄入湖,与从鲁西南平原上百折千绕汩汩流来的小清河、宋金河等众水在湖中相会。一碧万顷的湖水从群山中的一条峡谷通向汹涌澎湃的黄河。众水奔流,汇经此处,有一种涵纳万象,吞吐天地的雄伟气概。建国以后,东平湖作为滞洪区,以它的博大胸怀,数次接纳黄河巨浪入湖,确保了这条“地上悬河”下游两岸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湖的西、北部河湖共用大堤上,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先后修建了十里堡进湖闸、石洼进湖闸、陈山口出水闸、清河门出湖闸、司垓泄水闸等多座大型进(出)湖闸,这些钢浇铁铸的庞然大物,列阵于巨蟒般盘卧的湖堤上,锁黄龙,镇大泊,调阴阳,保平安,气冲斗牛,威壮山河,为明丽多姿的东平湖构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湖还是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空前的伟大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一个重要输出口。滔滔不尽的长江水通过梯级提升,将源源不断地流入比它海拔高40米的东平湖,然后穿过世界奇观“黄河隧洞”,流向广袤的华北平原。</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湖内有岛,名曰“聚义岛”,史称无影山,俗叫土山岛,因水浒英雄晁盖、吴用、阮氏三雄劫持“生辰纲”后曾在岛上聚义起事,故而又称“聚义岛”。岛在东平湖万顷碧波之中,海拔50余米,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400米。如果把东平湖比作一块巨大的玉盘,那么,聚义岛就是这玉盘中一颗璀灿的明珠了。岛上杨柳垂绿,野花遍地;四周碧波拍岸,浪花如雪。站在岛内迎宾楼上放目,远山如青螺,长空似明镜,天光山色与湖上碧苇红荷相映衬,那绝美的景色,使人不知是天上人间还是人间天上。很早以前,这里就是游览胜地。唐代著名诗人苏源明任东平太守时,曾在岛上建洄源亭一座,至今遗址犹存。当年,“洄源起广泊,阶抱孤峤(音“乔”,山尖而高。),轩飞凌潭,阻残暑于重林,递高秋于绝壑。”抑抑焉,堂堂焉,气派非凡!唐天宝十二年(754年)七月,苏邀请邻州四位太守观光,在亭下设筵赋诗,雅舞清歌。其歌曰:“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径。层澜壮兮缅以没,重岩转兮超以忽。”此后,许多文人墨客游览小洞庭,都留下了吟咏诗篇,清代大文学家王士祯在《蚕尾集·游小洞庭》中写道:“当日苏司业,风流此暂经。重岩望超忽,远水界空冥。积雪明蚕尾,浮云下洞庭。明朝新霁好,回首数峰青。”对小洞庭俏丽多姿的山水风光作了真实而形象地描绘。被古人推崇的“楼上看山,舟中看霞,雨中看柳”等优美景致,在湖上荡舟或岛上倘佯,均可领略。那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足以使人心旷神怡!1986年,当代著名词曲家晓光、生茂来游东平湖,把聚义岛比喻为“中国的第二个太阳岛”,并热情地为之填词谱曲,深情赞颂。</P>
<P style="TEXT-INDENT: 2em">聚义岛上文物众多。明朝时,有寺院多座,以藏梅寺为著。藏梅寺原叫“藏门寺”,据说寺前曾有一座低矮土山,寺建在山后,有若隐藏,故名。后因梁山好汉首领晁盖死后葬于此岛,晁生前喜爱梅花,为纪念这位被后人评为“盗贼草劫,帝王气象”的起义军英雄,寺旁植梅数株,并改寺名为“藏梅寺”。今寺西有晁盖墓,墓碑镌刻着“梁山泊主天王晁盖之墓”字样。当年,藏梅寺内有一口大钟,与东平府的大钟为姊妹钟,撞击其一,另一钟亦应声而和。每当晨曦初露之时,寺内诵经声伴和寺檐角上的铜铃声,随湖上清风散布开去,声闻数里之遥。岛的附近,在那万顷波涛下还淹埋着一座著名的古桥:清水桥。桥体全石结构,始建于隋代仁寿元年(601年),比河北赵州桥还早五年,唐代诗人高适到此曾留下了“沙岸泊不定,石桥水横流”的诗句。遥想千年前,东平古州商贸繁盛,舟楫竞发,车马喧腾,大贾巨商,云集于此。清水桥畔,莺歌声声柳烟里;无影山上,峨冠熙熙紫雾中,那该是一番多么令人心旌摇动的繁华盛景啊!</P>
<P style="TEXT-INDENT: 2em">4、大清河  今大汶河下游。大汶河,古汶水。发源于泰莱山区,汇泰山山脉、蒙山山脉诸水,自东向西流经莱芜、新泰、泰安、肥城、宁阳、汶上、东平等县、市注入东平湖,全长208公里,流域面积8536平方公里。自泰安大汶口至东平县戴村坝为中游,戴村坝以下为下游,称为大清河。</P>
<P style="TEXT-INDENT: 2em">大清河曾名北沙河,古漆沟故渎,下游又曾称盐河。《东原考古录》载:“水清莫如济,故济以清明名”。自戴村坝以下,河床宽500—1500米之间,流域面积281平方公里。1918年,最大洪水流量达到9450立方米/秒。1949年后,逐年培修加固堤防,加宽河道过水断面。先后修建了流泽引清灌溉工程,在无盐、路口、王台、马口等处修建了机电排灌工程。在南城子、武家漫、单楼、北桥有多处渡口,方便了两岸群众过往。1958年7月,流泽漫水桥建成。1973年12月、1977年7月先后建起流泽大桥和东平大桥(又称王台大桥),大桥为双曲拱钢混凝土结构。后又在流泽大桥西侧修建大桥1座,与原来的大桥并列,分上下道,使105国道交通更加方便。大清河河沙储量约6000万吨,沿堤两岸杨柳成带,绿树成荫,水草旺盛。绵绵数十里,防风固堤,蔚为壮观。北依东平县城,沿岸有白佛山、稻屯洼、汉东平国故城、州城风光名胜等旅游景点。</P>
<P style="TEXT-INDENT: 2em">5、黄河(东平段)  位于东平县西部,从戴庙乡入境,流经银山镇、斑鸠店镇,至旧县乡出境。黄河东平段东临东平湖,全长33公里。河道最宽处约5.5公里,最窄处约1.4公里,1996年汛期最大流量5540米/秒。该段属黄河下游,河床高出地面数米,是名符其实的地上悬河。</P>
<P style="TEXT-INDENT: 2em">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整治黄河,加高加固了黄河大堤,建设了堤防、险工、控导工程和蓄滞洪工程。黄河东平段现有浮桥8座,连接东西两岸,大大方便了交通运输,促进了两岸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为了调节黄河水,在黄河东平段东岸修建了雄伟壮丽的石洼进湖闸(此闸被称为“山东黄河第一闸”)、林辛进湖闸、十里堡进湖闸、徐庄进(出)湖闸和耿山口进(出)湖闸等大型水利设施。设计分洪流量为11340米/秒。必要时,将黄河水及时排入东平湖,能够大大缓解黄河汛期对下游造成的巨大压力,确保下游安全。黄河枯水时,东平湖水库还可以退水入黄,以供下游所需。为了有效利用黄河水,还修建了丁庄扬水站、马山头涵洞等排灌设施。</P>
<P style="TEXT-INDENT: 2em">今日之黄河,两岸大堤树木成荫,蜿蜒曲折,似巨莽,若长龙。站在黄河大堤上眺望,交通纵横,村舍井然,沃野广阔,令人心旷神怡。丰水期,黄河水滔滔,奔腾咆哮,势不可挡,场面十分壮观。丰水期过后,平静的河面上帆樯林立,来往穿梭;浮桥上,行人熙熙攘攘,车辆络绎不绝,大河上下,一派繁忙景象。</P>
<P style="TEXT-INDENT: 2em">(四)名特土产</P>
<P style="TEXT-INDENT: 2em">土特名产主要有:鲤鱼、麻鸭、鸡头米、菱角、螃蟹、甲鱼。另外,唐龙健美酒、松花蛋、大蒜、西瓜、田螺、白米虾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信誉。</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三、乡土文化</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方言文化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方言属鲁西次方言区,与普通话比较接近,在声韵母、调值上有所不同。境内大清河南与大清河北有差别;东南部和北部山区的部分村庄使用儿化音,与大部地区略异。东南部的一些村庄,对声母的Z、C、S和ZH、CH、SH分别不清,所以把“四”、“十”、“磁”、“质”、“资”等字读成同音。</P>
<P style="TEXT-INDENT: 2em">(二)民间艺术</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主要有民间曲艺、音乐舞蹈等。这些民间艺术有的产生于远古时期,有的产生于近代,集中反映了不同时期东平人民对文化艺术的爱好和精神风貌,形象地刻画了东平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情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P>
<P style="TEXT-INDENT: 2em">1、曲艺  民间艺术在东平名目繁多,各个地方的传统艺术又各有千秋。民间曲艺类有山东琴书、坠子、山东快书、渔鼓、莲花落子、大鼓等。著名快书艺人周同宾技艺高超。他表演的《武松传》、《三侠剑》、《杨家将》等段子,脍炙人口,堪称一绝。山东琴书艺人李洪贞以他精湛的说唱表演,名扬鲁西南。他的《呼延庆打擂》、《铁道游击队》等曲目,深受群众欢迎。</P>
<P style="TEXT-INDENT: 2em">2、舞蹈  民间舞蹈在东平源远流长。主要形式有龙灯、狮子、敬河神,高跷、旱船、人头娃娃、摔二鬼、抬脏官、老汉推车、倒骑驴、秧歌、赶毛驴等。州城镇牌坊、北门等村民间艺人狮子舞的高超技艺,令人拍手叫绝,1933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邀州城“同乐社”赴济表演舞蹈、武术,一行25人,演出20天,誉满泉城。老湖镇渔民的舞蹈《敬河神》相传产生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P>
<P style="TEXT-INDENT: 2em">3、吹打乐  与其它民间艺术比较,东平的民间吹打乐更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较著名的有吴桃园、马代村、花篮店、贾村、焦村等五个民间乐队。吴桃园民乐队盲艺人陈本田擅唢呐,能口噙双唢呐,同时吹奏。其音色丰瞒,音质优美,被群众誉为“盖三县”(指东平、梁山、汶上)。他演奏的精彩曲目有《百鸟朝凤》、《打金枝》、《陈州放粮》等。腊山道庙音乐,相传于明正德八年。在漫长的岁月里,道士们除为烧香拜庙演奏外,还参与红白喜事、化缘等。根据表演的内容,他们自己创作了上百首曲子,并利用自己制作的稀有乐器桐木大管子(用梧桐树枝干做筒,用芦苇作哨子)为主,配上云锣、大木鱼、铛子和锡管、笙笛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P>
<P style="TEXT-INDENT: 2em">除上述民间艺术外,东平民间戏曲类还有解放初期的四夹弦、枣梆等。民间剪纸、泥塑、杂技也有悠久的历史。</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三)传统文艺体育</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武术最初起源已难以考证,但从东平出土的画像石中的打斗图,有两角斗士,一人头戴高尖帽,身着紧身衣,腰束带,鼻部呈长尖鸟嘴状。双手举锤于脑后,左腿抬起欲前跨,体稍前倾;一人身披折衣长袍,腰束带,面呈怒目张口状。驻驾村岳氏家族中至今流传有“岳(飞)家拳”。元代会通河的开凿,又使东平习武之师走出东平,到清代时,更是鼎盛时期。著名的少林派老拳师牛启山、宋文林被当时的北京双狮子胡同“双胜镖局”聘做保镖。清朝末期,宋文林积极兴办各级武术组织,吸收东平籍徐成德、常丙义、陆家灿、靳文增、谌祖文等二十余人为徒弟。到民国初期,其所授的徒弟均被山东省组建的武术队聘请选为教官,后来各位教官又赴全国各地成立武术馆。其中郭行兰任东平馆馆长,常丙哲到来武县任馆长,陆传昌任南京馆馆长等。韩复榘成立山东省国术馆,由窦来更任馆长,常丙章、陆家灿、胡秀山担任教练。</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有规模的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东平湖西,具有代表性的是戴庙、岱程、淹王沟、郑屯、金山、山嘴、荫柳棵等村。武术拳种有少林拳、梅花拳、埋伏拳、通臂拳、螳螂拳、查拳、猴拳、百步拳、八卦掌、地趟拳、太极拳以及六角四、四通四臂、截打、短打、罗汉十八手等。近现代著名的武术家戴庙人刘金家,善使双力、小洪拳。</P>
<P style="TEXT-INDENT: 2em">自1926年(民国十五年)开始,东平就组队参加山东省武术擂台赛,多次获得高奖。第一届“山东武术擂台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第二届郭行兰获第一名,韩复榘奖其刻有手印的剑、刀各1把;第三届,常丙哲获甲等奖,奖银圆20牧,另奖王秉信、谌祖良等5人衣服各1身;民国十八年,谌祖安在杭州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奖大刀1把。1928年(民国十七年),举行“济南民间武术擂台赛”,取得优异成绩,韩复榘奖其剑1把、衣服1套;民国时期,宋文昌被河南省聘请参加“民间武术表演艺术表演”,取得第一名。徐英才,徐把什村人,善刀、棍、二郎拳,淹王沟村武术就是由他创办兴起的。仍然健在的戴庙村89岁的许英弟老人,是宋文林的大弟子徐成德之子,自幼习武,熟悉各种拳术,尤精少林拳,善使大刀、双钩、长矛。1959、1960、1962年分获菏泽地区、济宁地区、山东省武术比赛一等奖,1989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农村体育工作先进个人”。至今授徒2000多人,弟子遍布全国。还有阮氏同,石庙村水浒英雄“阮氏三雄”的后人,精通太极拳,闻名当地;岳传清,驻驾村人,精通岳家拳,善七节鞭、大刀等。另外,古老的州城亦有不少武术名家。</P>
<P style="TEXT-INDENT: 2em">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东平人民把武术当作集竞技技术、健身活动及表演技艺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数以万计的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机关干部、离退休人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武术锻炼,各种形式的训练辅导站、点遍及全县各地,戴庙武校、淹王沟武校、精英武校、棘梁山武校、少林武校、柳林武校等相继成立。出现了许多优秀武术人才,如刘万振,岱程村人,精通数种拳术,器械中尤以三节棍最为拿手,1988年在“山东省农民运动会”武术比赛中表演的三节棍获得第一名,1989年,任全国煤炭系统武术比赛裁判员,现为东平县武术运动学校教练、副校长;阮兴峰,石庙村人,水浒中阮氏后人,现年24岁,善地趟拳、双鞭和刀、棍。自幼习武,毕业于山东体育学院,数次随该院组织的武术队出访德、法、瑞士等国。1994年、1998年分别获“山东省‘希望杯’武术比赛”、“中国武术邀请赛”个人全能第一名,2001年,获“山东省高校武术运动会”一等奖。1987年,为发展中华武术运动,宏扬和挖掘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东平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东平县武术运动学校”,并聘请徐英弟之子青年武术专家徐明泉为校长,使东平武术更加发扬光大。该学校至今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优秀武术人才300余人,在全国各类武术比赛中获第一名的20余人。其中赵庆建获“2002全国甲级武术锦标赛”全能冠军和“中国第九届运动会”长拳全能第二名。有39人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40余人被武汉、上海、北京体院等高等院校破格录取为本科生。1996年组团26人赴澳大利亚访问表演,其武术功夫被誉为“武林之巅、盖世无双。中国国宝,澳洲登陆!”</P>
发表于 2008-3-1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分享]东平县地名文化内涵(一)

< style="TEXT-INDENT: 2em">(四)饮食文化</P>
< style="TEXT-INDENT: 2em">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农民以粗粮为主食。平原产麦地区,从芒种至处暑吃麦面,余皆粗粮。广大贫民一年糠菜半年粮。忙时有干粮,农闲时山区喝地瓜糊粥,或煮上几个窝窝,多让给老人、劳力吃,家庭妇女靠糊粥、干菜度日。菜味以咸为主,间食酸辣,很少吃甜。农家很少吃菜,平时以咸菜、辣椒或葱蒜佐餐,节日吃水饺改善生活。富裕之家待客席筵丰盛,上等筵席为“两大件”,用鲤鱼、海参、鱼翅等名贵菜做主菜,每道主菜随配菜4个。中等席面为8碟8碗,下等席面为4碟8碗。喜事待“新贵客”,必有鲤鱼,取“鲤鱼跳龙门(登科)”之意。</P>
< style="TEXT-INDENT: 2em">随着人民生活逐年提高,农民粗细粮混吃,肉、禽、蛋、菜的消费量逐年增加。20世纪80年代年代一般农民每餐多有蔬菜,适量饮酒者渐多。筵席讲究色、香、味、型、器和营养价值,数量增多。讲究排场,喜事、请客多安排在饭店,按所订标准上菜。</P>
<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的佳肴、名吃繁多。如“霸王别姬”、糟鱼、甲鱼汤、红烧鱼、油卷、重炸鱼、炒鱼片、炒鱼丁、炒虾仁、串鱼丸子、清蒸填鸭、扒鸡、东平粥、烧饼、银丝、水晶包、佛手包、罗汉饼等,不下几十种。</P>
< style="TEXT-INDENT: 2em">(五)服饰文化</P>
< style="TEXT-INDENT: 2em">清代,除官吏及有“功名”者按制穿着。乡绅富商的男子,夏穿长衫,冬穿棉袍,春秋穿夹袍,或外罩马褂。头戴帽垫,足登绸(布)袜和缎(布)鞋。女子穿右襟上衣,下系长裙,平时家居则不系裙,间有穿旗袍者。饰物有钗、簪、锁、链、耳环、帽花、帽幅、戒指、手镯等,质多银、铜,金制品较少。农民的衣料以家织棉布为主,稍富裕者做件细布外衣,供外出应酬时穿着。</P>
< style="TEXT-INDENT: 2em">20世纪50年代,男青年陆续着“中山装”、“国防服”,女青年多穿“列宁服”。70年代中期,化纤织品增多。80年代男青年多穿新颖入时的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单排扣和双排扣的西装等10多种;女青年多穿列宁服、青裹领上衣、飞燕领上衣、戗驳头西装、连衣裙、西服裙等20多种;男女童装款式更多。在农村,穿皮鞋、戴手表的人数大增,以为时髦。随时代、季节变化而变化,服饰多样,色泽绚丽。</P>
< style="TEXT-INDENT: 2em">(六)居住文化</P>
< style="TEXT-INDENT: 2em">20世纪50年代之前,山区住房多石墙,平原多土基、土墙,部分殷实户建以石、砖为基,上接土墙的平房(俗称海青屋)。少数豪绅巨富之家建砖墙、瓦顶、上饰“五鸡六兽”的瓦房或楼房。传统庭院为“四合院”、“三合院”,以北屋为主房,其余为配房。农民住房狭窄,大多数佃户住地主的房屋,或凑地主的院墙,盖一面出水的水屋。湖洼地区除少数富家建有高房基、砖石墙的平房或楼房外,多数因陋就简,土墙土顶,庭院多无垣墙。</P>
< style="TEXT-INDENT: 2em">50年代后期,房基地多由集体安排,修建排房屋以土石结构为主。80年代,平原地区建房以砖石结构的平房居多,间有瓦房。改革开放后,城镇多以楼房为主,少部分山区仍有石房建筑,多数以钢筋混凝土砖房为主。</P>
<P style="TEXT-INDENT: 2em">县委、县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发掘,利用和保护地名文化资源,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提出并正在实施“打造文化大县”和“建设旅游大县”的战略。</P>
<P style="TEXT-INDENT: 2em">1993年5月,地名主管部门组织出版了《东平县地名志》,全书共收录地名条目1627条,地图45幅,彩色、黑白照片224幅,表格23张,共计78万字,详实记载了县内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现状、隶属关系以及与地名相关的经济、文化史实等,是一部全面展示东平地名文化的专著。1988年8月,县政府发布《东平县地名管理实施细则》。1991年8月,又发布了《东平县地名标志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先后为县城区及所辖乡镇设置村、路、街、巷名称标志牌20余万个,并给887个自然村安置大理石永久性地名标志。不仅实现了村、路、街、巷名称的标准化、层次化、序列化,而且提升了地名文化品位,展现出“千年古县”的风采。</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县位于泰安市西部,汶河下游。东邻肥城市,南接汶上县、梁山县,北与平阴县毗连, 西北隔黄河与东阿县、阳谷县、河南省台前县相望。面积1342平方公里。人口76.6万。辖东平、州城、沙河站、彭集、老湖、斑鸠店、银山、水河、须城9镇,旧县、梯门、 大羊、张河桥、接山、新湖、戴庙、商老庄、大安山9乡。县人民政府驻东平镇。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西周为须句及宿国地。春秋须句并入鲁,宿并入齐。战国皆属齐地,后为无盐邑。秦置须昌(今埠子坡村)、无盐(今无盐村)等县,同属薛郡。西汉初属梁国,景帝中元6年(公元前144年)析置济东国,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改为大河郡。甘露2年(公元前52年)改为东平国,名取《禹贡》“東原厎平”之意,治无盐县,章县、富成县属之。东汉因之。西晋东平国徙治须昌(故属东郡),南朝宋改为东平郡。北齐东平郡、无盐县俱废,须昌县徙治无盐县。</P>
<P style="TEXT-INDENT: 2em">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徙须昌县还旧治,于原无盐县地改置宿城县,同属郓州,后改称东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称郓州,贞观八年(634年)郓州自郓城移治须昌县,同年省宿城入须昌;景龙三年(709年)复析须昌置宿城县(此据《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对宿城县省废年份未予确指,并称“景云三年12月分须昌置宿城县。”按:唐睿宗“景云”年号总计使用不足两年,《新唐书》“景云三年”云云,显误。另,《续山东考古录》作景龙元年,未详何据,或系刊刻之误。)。贞元四年(788年)改宿城县为东平县,移入州城。太和四年(830年)改为天平县,六年省入须昌县。五代唐改须昌县为须城县。</P>
<P style="TEXT-INDENT: 2em">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河决郓州王陵埽,侵迫州城,遂移须城至今州城镇,郓州治所随迁。庆历二年(1042年)于郓州置京东西洛安抚使,宣和元年(1119年)郓州升为东平府。</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元至元九年(1272年)改为东平路。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复为东平府,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为东平州,属济宁府,州治须城县省入东平州。十八年(1385年)改属兖州府。清初东平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降东平直隶州为东平州,属泰安府。 </P>
<P style="TEXT-INDENT: 2em">1913年属济西道(翌年改称东临道)。1925年属泰安道。1928年道废直隶于省。1936年8月属国民党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39年9月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属泰西专区(1940年鲁西行政主任公署成立后,为鲁西行政区第一专区)。1940年8月县境西及西南部大部析归昆山县。1941年7月属晋冀鲁豫第十六(泰西)专区。1942年7月属冀鲁豫行政区第八专区(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三专区),同年12月该专区撤销,东平划属冀鲁豫第二(运西)专区。1944年5月属冀鲁豫行政区第八(运西)专区。1946年1月属冀鲁豫行政区第七专区。1948年7月改属鲁中南行政区第七专区(1949年7月改称泰西专区)。</P>
<P style="TEXT-INDENT: 2em">1950年5月属泰安专区。1958年12月撤销平阴县,并入东平县。1960年3月撤销东平县,复置平阴县,原东平县之东阿、接山、夏沟、兰花店、孝直、大羊、平阴、城关、水河等9处人民公社划归平阴,原东平之彭集公社及须城公社的东部划归汶上县,这时的平阴县初隶于济南市,同年4月改属菏泽专区。1962年1月复置东平县,以原东平县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属泰安专区(1967年改称泰安地区)。1985年属泰安市。</P>
发表于 2008-3-1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分享]东平县地名文化内涵(一)

不错!留给脚丫,慢慢看!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11-24 06: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