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7974|回复: 1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充分考虑服务半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9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充分考虑服务半径www.jyb.cn 2011年08月29日  作者:袁桂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对策篇④
布局调整应充分考虑服务半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袁桂林
  近年来,由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造成农村学校减少,给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带来的烦恼事件很多,有些事件导致学生辍学,违背了义务教育法。按照法律规定,家长有义务送子女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同时,法律也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就近入学”,以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有关部门对“就近入学”的解释是,服务半径不超出2.5公里,最远不应超出3公里。
  然而,很多地方在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时,以农村儿童减少,提高教育质量和产生规模效益为理由,强制减少学校数量,忽略了保障服务半径问题,这是严重的失误。2010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自然环境不利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原则上暂不撤并,撤并学校必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分析各地农民群众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各种意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管理体制与教育投入体制改革中,部分地区没能认真听取农民群众意见。2002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出台,实质是因“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接济不上,导致大规模拖欠教师工资,大面积危房需要改造等,而采取的不得已措施。在管理体制和财政投入体制上移到县级政府为主的过程中,没有走群众路线,对农民群众的意见没有足够重视,而且基本没有区别对待。大量撤并农村学校,导致农村儿童因上学远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
  第二,学校布局调整忽略了低龄儿童的特殊性,不符合教育规律。在大规模撤并学校的同时,对于学生上学远的问题,政府没有将校车系统建立起来,只是采取了建寄宿制学校的办法,且寄宿制人员编制、卫生、安全等保障没有及时跟进,致使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喜欢住校。同时,低龄学生过早脱离家庭教育,造成亲情缺失,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第三,对学校教育与社区的关系没有关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与农村社区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教育史上早就有成功的事例来证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些基本的教育常识应该是教育政策的出发点。不仅是农村学校教育需要与当地社会结合,农村学校老师也应该熟悉农村社区,老师如果住在城市每天到农村学校上班,对新农村建设不熟悉,也就很难有教育革新。
  第四,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缺少合作的痼疾没有得到改变。本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新农村建设是同步进行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文化部门要“村村建文化站”,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要“把科学普及结构延伸到农村每个村落”,共青团、妇联也要深入到农户开展工作,等等。这些部门为什么不与教育部门协调合作,而要各自为政呢?这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农村村落需要文化场所,学校就是很好的文化场所。这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29日第1版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交流篇①
  努尔·白克力:有一定规模的村小应保留
  努尔·白克力指出,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贯彻落实国家和新疆教育规划纲要,促进教育事业大发展,不仅要有高涨的热情和大量投入,而且要讲求科学、注意方法,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他指出,近几年,有不少地方在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搞集中办学。适当集中办学,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本来就是无可非议,很有必要的,但是个别县市不顾本地实际情况,盲目搞集中办学,造成大量学生包括一、二年级学生都实行寄宿,不仅导致大量原有教育资源浪费,而且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学校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详细
  学校布局调整要尊重民意
  重庆市北碚区通过学校布局调整,使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经过10年努力,北碚区小学由21世纪初期的161所调整收缩为现在的60所,中学由原来的40所调整收缩为现在的22所。  >>>详细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交流篇②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把群众满意放第一位
  学校布局调整决不是简单的撤并、联办,它是教育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步骤。这种调整和优化配置,不仅涉及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教育资源的迁移,而且还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等。因此,要使学校布局调整顺利进行,必须从根源上把握其内在动因,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详细  
  应当谨慎处理好三对关系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国计民生,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精心谋划、广泛论证、稳步推进,着力处理好以下3种关系:一是大与小的关系。二是远与近的关系。 三是质与量的关系。>>>详细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交流篇③
  关注中小学布局调整:过度集中办学不利学校管理
  随着人口的减少,新一轮的学校布局调整已经势不可当。高中要向城区集中,小学要向集镇集中,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的趋势。从已经开始的这一轮布局调整的情况看,我们往往只是从减少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角度来分析它的成就,而很少顾及一阵风的调整带来的负面效应。 >>>详细
  服务百姓是布局调整的灵魂
  能否在百姓利益和教育发展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找到双方都满意的方式,从而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呢?从南京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来看,教育布局调整应遵循4个“有利于”,而统一这4个“有利于”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科学发展观。 >>>详细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交流篇④

  关注中小学布局调整:应充分考虑乡村文化的传承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国家集中办学的重大举措,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小学布局调整虽然节省了办学的经济成本,但教育内涵发展的成本并没有节省。因此,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一定要因地制宜、一定要因时制宜。一是中小学布局调整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具备调整条件的村小或教学点要进行合并,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不具备条件的要予以保留,不能强行撤并,更不能搞“一刀切”。 >>>详细
  要特别重视后续工作的完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大丰教育呈现村村有完小、片上有初中的状态。由于摊子大,布点分散,有限的教育资源难以集聚,教育质量长期在低谷徘徊,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诸多矛盾与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逐步走规模办学之路。经过三轮学校布局调整,带来了区域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催生了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也引发了我们对学校布局调整的积极反思。 >>>详细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对策篇①
  关注中小学布局调整:撤并学校要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对学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事应该积极做好,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事坚决不能做,危害学生安全的事更不能做。据说有一个山区县的初中并非薄弱校,有较好的教育质量,但县里一定要把它撤并到另一个镇的初中。 >>>详细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对策篇②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学校要坚持民本取向
  最近,又读到关于因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而引发矛盾的报道。我们不怀疑地方政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规模效益的良好动机,也不怀疑政府官员执政为民的主观愿望,但问题恰恰在于当“官员的认识”与“百姓的理解”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按谁的意志作决策?怎样才能践行“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和“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理念呢? >>>详细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对策篇③
  汪明:学校布局调整要稳步推进留有余地
  不容否认的是,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带来了义务教育内部结构的明显变化,并形成了一定的积极效应,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与调整同步出现的一些积极效应和负面影响,有的确实是调整带来的,有的则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仅从局部或个案中得出的结论,如调整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调整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抑或调整导致了学生辍学增加等,尚不足以形成对布局调整成效的全面认识与客观评判。  >>>详细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6-17 00: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