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文化与科技相融而生的时代。要体验阅读的快乐,你可以在家门口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轻松借阅图书;要领略千年之前的世貌风情,则可以去品味流动的《清明上河图》;累了,你可以掏出手机听一听流行的网络音乐;乏了,则可以透过LED屏幕与虚拟的“动漫朋友们”握握手…… 当代的文化建设实践充分表明,凡是能够融入科技元素、借助科技力量推动的文化样式,就会得到迅速发展并产生巨大效应和社会效益,还能形成产业规模,占据市场要津。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催生了一系列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而且重塑着公众的文化消费方式,影响着未来文化竞争的格局。
这是一个文化与科技加速融合的时期。过去的5年,中央敏锐把握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就“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指示精神。5年来,科技强文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文化领域的创新热情空前高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把“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写入党的决议。文化部门深入贯彻中央精神,迅速行动起来,召开文化与科技融合研讨会,开展文化与科技融合专题调研,规划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融合发展的战略步骤。
过去的5年,文化部门立足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基本态势,紧紧抓住信息化迅速而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努力探索有利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2011年7月,文化部、科技部签署工作会商议定书,建立部际会商工作机制,并出台了推动文化科技发展的具体举措。今年4月,文化部又作为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与制定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为加大文化科技研发力度、提升文化科技研发水平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
过去的5年,文化部门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工作载体,朝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迈出了重要步伐。2009年以来,文化部先后启动实施“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着力构建国家文化创新体系。三大扶持平台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构成了推动文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同时,在项目的评审、管理和奖励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央政策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为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提供了平台支撑。目前,立项的文化科技、文化创新类项目已达220个,参与的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达百余家,形成了多项技术成果,在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的5年,文化部门立足实际、着眼未来,通过项目带动、开展培训等办法,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与科技能否有效融合,关键在于人才。文化科技创新,需要有更多的既懂艺术又有科技视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保障。在文化部的鼓励和支持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等一大批文化科研单位与高校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高水平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展了颇有成效的合作。通过向高校、向青年科技人才实施政策倾斜,依靠项目的带动,文化科技领域汇聚了一批人才,拥有了一支战略储备力量,为提升文化科技整体实力,顺利实现“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提供了人才保障。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前,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尽管横向而言,我们的文化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只要我们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科技自觉,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不断探索有利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以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文化标准体系、文化科技管理体系为主体的文化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并有效实施科技进步在我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驱动作用、支撑作用和提升作用,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