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有欲望的,教师也不例外。学校领导面对教师的“善恶”欲望,心中应有一杆秤,掂量这些欲望对学校发展的作用。如果让教师的这些欲望成为贪婪之源,让其不断膨胀,那管理将会进入一个“衰竭期”。就像气球一样,无限的充气就会爆裂。如果一味地遏止欲望,教师就会如跑了气的气球,扁扁的没有一丝生气。因此,学校管理者就应当整体地把握这些欲望,将其与教育事业有机融合,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剂。 校长要鼓励想法多的教师,并有效引领他们向前走。当他们信心不足时,站在前面拉一把;当他们有些泄气时,站在后面推一把;当他们踏上一个新台阶时,站在旁边为他们喝彩;当他们方向不明时,递上一块“指南针”;当他们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时,就在上面浇一瓢冷水,让他们清醒。学校领导更应善于把他们的野心(只要与教育教学有关)转化为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此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张扬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在竞争中,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搏杀中自我催生某些欲望,又自我遏止部分私欲。在这反反复复的催生与遏止中,学校领导是指挥者,起着对欲望的激励、梳理与制约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欲望是管理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源,需要好好地把握,也需要适宜地开发。 人文管理张扬“善”欲 一把水果刀,可以削水果,也可以杀人。一个教师,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善恶”往往同时存在。一个学校能以什么姿态和速度跻入发展之列,不取决于现有的规模,而取决于有多少向善而有创造力的教师。因此,学校领导就要善于梳理教师心中这些善的欲望,洞察哪些是教师目前最想实现的,哪些与学校发展相一致。把他们的这些欲望向着与学校整体规划,长远发展的方面引导,发挥欲望积极的内在价值。我区正在实行城区学校中级职称评聘分离,我校过去已分的聘任指标还剩下6个,而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资格的就有16人,竞争很激烈。根据量化打分,相当一部分教师都缺少发表的文章加分。教师很容易走入放松常规教学,而腾出精力专门写文章的极端。基于此,学校便加大常规教学的督查力度,尤其要求每个教师每周必写一篇较高质量的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或案例分析。如此一来,可谓是教学质量与教师文章发表两不误,真正优秀的教师得到了聘任。 把教师善的欲望向着学校的发展聚焦,让他们在亲历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成功,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在进入下一阶段的冲刺时能自觉地将其与学校的利益相融合,储备学校发展的后劲。 制度建设转化“恶”欲 教师是一个各式各样欲望缠身的有机体。这些欲望你要“给点洪水,它就会泛滥”,会生出不少事端。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或许是当时一种理想的境地。学校要发展,需要人才为支撑,用的是人的“才”与“能”,所以“疑人可用”。然而,人都是发展变化着的,他今天没这种欲望,当处于某个位置后,我们就不能保证他明天也没有这种欲望,所以“用人也疑。”基于这种观点,在学校发展、用人的过程中,还必须确立严格的制度和规范去制约他们不良的私欲。当然,制度不能制定得密不透风,要适当地留一些“气孔”,让所有人能在制度里能呼吸到清新的“风”。也要留几级美丽的台阶,让老师们能感受到制度的人文气息。用制度能遏止“恶”的欲望,这不是积极的做法,将“恶”的欲望转化为“善”的欲望,这才是制度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过去,我校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的请假制度里规定,凡请假一节课及以上者,需写出书面请假条到校长办公室,经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审批后方可离校,当月的几十元全勤奖也随这张请假条远去。要是不请假离校一节课被发现,算作旷工一天处理,损失会更多。尽管这样,不请假离校者依然很多。后来,经过专题调研、教代会讨论,全体教职工提建议,重新修订了请假制度。其中提出:教职工半日内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其余工作委托代岗人员后离校办事,半日内返回者,当月视为全勤。但离校前必须在门卫室登记,否则视为旷工(旷课)。其理由是:“谁都要缴纳气费、电费、水费什么的,多数单位都要放双休,只有上班期间才能缴。但要求大家必须要遵守‘游戏规则’。”如此一来,不请假离校得到了根治。 如果没有法律,那将是贪官当道,恶人横行,那可就是“国将不国”了。同样的道理,一所学校如果无制度或制度不严密,原本向善的教师,也很容易堕落;如果有违纪行为的教师没得到应有的惩罚,那就是对遵守校纪校规的教师的伤害和误导。学校的制度建设,其目的是“抑‘恶’扬‘善’”,“转‘恶’为‘善’”。 教师“善恶交加”的欲望既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又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管理者不回避这些欲望,有效建立贬抑褒奖的运行机制,便能积蓄发展的底气,提升发展的灵气,增强发展的竞争力。(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