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原笑啸生按:是的,这种困惑,我无法吐槽)
饭桌上,无意中听到与东平一中有工作往来的老爸感叹:今年一中新生报名数不到百人。惊讶之余,不由为一中的前景而担忧。
东平一中坐落于州城镇中心处,距我家仅百米,高中时期,我的第一母校正是她。但在那里,我并没多少愉快的回忆,敲开大学之门也是嫁接了英雄山中学结出的果实,大学里的兄弟们在一起提及自己的高中时,我也会尽量避免触及一中,那时会感觉一中是我心上的痛点。但真正听到一中正走向衰败时,我为之伤心、焦心、挂心,毕竟,无论是喜是悲,那里都有太多回忆,有我朋友圈儿的老班底,有几位让我崇拜的老师,我的东平一中……
东平一中有着百年校史(始建于1904年),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她并不是县里最好的中学,二中和明湖中学凭借地处县城的优越地理位置,师源和生源优于她。这些年来一中皆在波澜不惊中度过,常年8%左右的高考中榜率在我们这样的乡镇中是可以接受的,曾经,乡下子弟能考上高中就是一种荣耀。但就在改革开放的脚步刚刚迈进21世纪,在泰安市区,如雨后蘑菇般冒出好多民办高中,它们运用“创新”来的生存和管理模式,走向一条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厚的工资待遇挖取县级中学优秀教师的非常规建校路。于是,教育界出现了一波调动潮。市里的中学挖二中的老师,二中挖一中老师,而一中就只能从初中抽调老师,至于初中的事,咱就不太清楚了,据堂妹说他们初二的数学老师以前是个门卫。
一中经过这次师源大洗劫,自己培养的优秀教师损失大半,但从初中调上来的老师们成功填补了空缺,03、04、05年学校仍有近10%的升学率。谁知,真正的天劫才刚刚开始。
中国在前进,经济在发展,我们这个小县也沐浴着改革的小风。00年以后,手头有了些积蓄,眼光向前看的人们已不再满足一中那可怜的升学率,纷纷把自己的子弟送向二中、英中、甚至泰安一中,加之老师频繁调动和财主学校高分生奖励政策的推波助澜,这一效应在06年爆发,07年发生质变。06年夏,我在英中的帮助在跨过了二本线,回来却听说一中过线者仅十几人,到了07年,一中理科最高分考了520多,而当年的分数线是550,550啊!渐渐地,人们对一中失去了耐心,一中陷入极大地困境。就在这最困难时期,08年,山东省教育厅那帮大爷们不分青红皂白在全省中小学推行所谓的素质教育。教师不准体罚学生,不准补课,不准布置家庭作业,要让学生充分运用假期时间学习音、体、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一政策对城市的学生绝对是福音,但对我们这样一个穷县的学生那绝对是噩耗,就我们县的实际情况,想考学,作业、补课、强迫学习、强化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什么音体美,什么素质教育,在我们县哪有那条件,那所谓的“素质”,到大学里去发展吧。所以,学习好了,考上学了就意味着素质高,这是事实!省教育部把“素质教育”打包死死地压给老师,而我们的老师则选择了“曲折救国”,音体美咱经济条件不允许,但那“三不准”要实现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吗,于是,老师们放松管理,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学生们则愈加变得无法无天,特别是一中的那帮家伙,学校升学率原本就低,很多学生打入学起就没想着高考,吃吃喝喝玩玩,整一群混子。朋友家在一中旁开个台球厅,一中学生是那里的主客,有时甚至要排队等台子,这在我们那个高中时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省教育厅那帮猪头们见此现象不知会如何想。
如今,万恶的素质教育仍在坚持不懈的落实着,我们的教育事业也顺着中国贫富差距的趋势发展,好学校越来越强,中等学校变差,差的学校只能走向灭亡。我的东平一中,你有当何去何从?
再次路过一中门口,往日的繁华不再,交学费的日子,工行大厅里学生寥寥。回想起自己当年交学费时200平米大厅如闹事街区,人头攒动之景,不由生悲。去年,东平三中在无奈中解散,今年,市里几所靠挖人墙角生存的民办高中因招不到足够的学生而关门,我的东平一中,这样下去,你又能再坚持多久?是谁导演了这场悲剧?无能的校长?为利或不负责的教师?小有资本的学生家长?抑或那一项项没做调查不切实际的政策?心中自知!
(上诉文字仅代表本人观点 愿一中好运)
摘自人人网 展同新 先生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