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和质量,对教育的急切期盼(图)- 2010-07-16 10:59:00
- 作者:张金岭
- 来源:齐鲁晚报
教育是不是得到了改良,是不是真的进步了,从教育公正和教育质量两个方面,每个人都会给出基本评价。建设现代化的教育,必须从我们眼前面对的一个个最现实的问题入手,这最容易树立人们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信心。
对于中国的教育,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教育公平,一个是教育质量。日前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最牵动人心的也正是这两点。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正是当下我们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急切的期盼。
其中,教育不公是当今人们对教育最不满意的地方。恰恰是这一点,眼下在一些地方,似乎成了一种常态,而公平反而成了例外似的。比如,外来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享受同等义务教育,这本是教育应有的公正,在一些地方反而成了新闻。城市里相当一部分优质教育资源,事实上被强势部门和群体瓜分了——凭借的要么是权力,要么是经济实力,有些甚至是通过集团化的方式实现的。这种看得见的不公正,人们似乎也习以为常了。更令人担忧的是,面对教育不公,一些地方不是想办法平衡教育资源,而是在一种不公之上,再加上一层不公。比如,现在一些教育资源薄弱的县城里,稍微有点办法的人已经不让自己的孩子在当地上学,而是通过多种渠道送孩子到地级市或省城去择校;一些一流大学的生源,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这正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结果,但令人吃惊的是,一些名牌大学,反而以大城市生源质量高为由,扩大对城市考生的录取比例,如北京大学今年就宣布在北京扩大招生比例——凡此种种,正是人为制造的新的不公平。
近年来,民众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们虽然有了“上得起学”的义务教育,但教育质量距离群众“上好学”的愿望还有差距。一些地方和学校教育教学理念与内容落后陈旧,创新教育匮乏和社会生产生活脱节严重等等,已经成为极普遍的现状。眼下很多有条件的家庭,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原因之一是精英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对中国教育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更高质量教育的渴求,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20世纪后半期,中国教育界虽然也造就了一大批精英教育家,但在这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蔡元培、叶圣陶、陶行知、晏阳初那样堪称精神导师的教育大家,这既是教育质量不理想的原因,也是教育质量不理想的结果。
教育不公和教育质量这两方面存在问题,原因很多,从体制上说,和国家对教育资源的垄断有关,从管理上说,则和教育界日益严重的行政化倾向有关。时下,一些地方大学中学的校长职位,已经不是教育家实现教育抱负的地方,而成为权力棋局中用来进行利益分配的筹码。比如个别地方的县一中,由于在县域范围内行政级别属副县级,因此,个别县一中的书记校长岗位,已不属于教育家,而属于必须享受那个待遇的官员。在一些大学里,从未从事过专门学术研究的行政官员,一旦成为大学的领导,就能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员、教授、博导等,这挫伤了以学术为业者的积极性,也稀释了大学的学术浓度。不矫正此类偏差,谈何提高教育质量?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而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方面的问题,当数“热点问题”无疑。采取强有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改良中国教育最基础性的工作。
教育是不是得到了改良,是不是真的进步了,从教育公正和教育质量两个方面,每个人都会给出基本评价。建设现代化的教育,必须从我们眼前面对的一个个最现实的问题入手,这最容易树立人们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