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查了一下州城牌坊的资料,有一篇但不详细,望专家推荐更详细的来!
古州城内牌坊众多,传说有72架,其中仅南北门大街就有24架。可惜的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州城时,把南北门大街上的23架牌坊拆除,只保留了一座状元坊。据民国25年县志记载:东平全境有27架牌坊,州城内有9架。
父子状元坊 "父子状元"坊,是为纪念宋代著名的梁颢、梁固父子二状元而建。据载,梁颢,公元963年生于郓州须城(今州城),23岁(985年)中状元,曾任翰林学士、宋都开封知府等职。景德元年(1004年)暴病卒于开封知府任上,年仅42岁。其子梁固生于985年,24岁中状元,出任山东诸城官员,33岁英年早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共产生过800多名状元,父子同为状元的只有梁灏梁固父子,后人立坊以示纪念。
牌坊的始建年代无从考证,原坊为木质结构,规模较小。后有兖州太守金一凤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修并改为石坊。原坊为全曲阜石石质、四柱三门式,呈中间高两边低单檐的牌楼形式,高8.5米,宽10米,左右两拱门建筑在高半米,长3.5米的石座上,中门宽3米,门额中题金一凤所书"父子状元"4个大字,两边的石柱上有一副楹联:
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
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
公元1757年,乾隆南巡,路过州城,拆除南门至北门跨路牌坊几十余座,唯留"父子状元"坊,在其上面搭天桥而过。可惜石坊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损毁,现在这座石坊是1997年依原坊图样恢复起来的。 龙门连跃坊 龙门连跃坊位于州城镇西门街,为明代进士武之大而立。据《东平州志》载:武之大,字连城,其父为吏,以差遣违误,应笞。之大时方幼,哀官请代,不允,之大见父被笞哀号惨状,痛深切齿,咬落一指,血溢颊至地,尚不自知。问父:“官何笞人?”曰:“职也”。又问“官何人为之?”曰:“读书人为之”。因而发奋,成万历壬辰(二十二年)进士,授长子县知县,至右参政,卒崇祀乡贤祠”。后人敬佩之大,建牌坊纪念。
石坊正面匾书"龙门连跃"四个大字,背面横额书"凤诰重颁"。记载他两次考中进士,两次当了朝廷的命官。"文化大革命"中被完全毁坏。
昇平人瑞坊 “昇平人瑞”牌坊,位于宅门首街(今大寺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为百岁老人王文谟而立。
坊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牌坊,石材以花岗岩为主,高约米,宽7米,顺街而立。坊正面主间横匾阴刻“昇平人瑞”四个大字,上款:“乾隆三十二年”;下款两行,文曰:“东平州牧沈维基”、“为百岁寿民王文谟立”。中柱对联阴刻:“仙璈远自云中落,凤诰新从天上颁”。
主间横匾四个大字,呈扁形魏体,阴文底平,横竖笔划等宽,宽度约1厘米,与现在的“黑体字”相仿,但活泼有灵气,给人印象深刻。题联字体,较四大字稍小,为瘦金体,刻度深约5毫米,外宽约3毫米,均呈漫长形,字大小约8X10厘米,字距约为3厘米。
坊背面没有字迹,也无花纹图案,牌坊的四根石柱下镶有抱鼓石。坊顶石檐阳刻瓦棱稍许,整体结构严谨、庄重古朴,粗砺大方,象征着百岁老人历经沧桑,慈祥可亲,朴实无华。
进士及第坊(资料不详) 明正德甲戊为户部员外郎巩思宪建在旧西门内。
孝义贞节坊 清乾隆4年,为太学生孟叔壮之妻宋氏修建,原址在县政府东厦门东。
宋氏,孟叔壮之妻,十六岁嫁到孟家。宋氏的公婆年老且盲,宋氏很恭敬谨慎侍奉,使他们安度晚年。叔壮去世时,儿子孟贞奎才周岁,宋氏将其扶养成人。宋氏助人为乐,家族近亲,家贫无力办好红白事者,都尽力帮助。东平安山湖里的耕地退了水,可以种庄稼时,她拿出百两金子资助贫穷农民买耕牛,又捐出五百石粮食入社仓。其他的如施舍汤粥,捐建义塚(类似公墓),这样的好事做了很多。乾隆元年受到朝廷表彰后,因其子贞奎功名缘故被封为宜人。
敕褒节孝坊(资料不详) 清乾隆十七年为儒童王宸游之妻吕氏建在西门外。
节炳千秋坊(资料不详细) 清乾隆二十七年为儒童林世翊之妻梁氏建在南门里。
旌表节孝坊(资料不详) 一、清乾隆二十一年为武生之妻刘氏建。原址在孟家牌坊街。
上 联:节孝无亏淑德已同圭璧重
下 联:伦常有赖崇褒应并日月明
二、旌表节孝坊。清乾隆五十九年为王毓伾之妻张氏建。原址在大东门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