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 [url=][/url]] | 建 设 构 想 东平县位于山东省西部,因县境内有东平湖这片古老的水域以及济水、汶水、河水、京杭大运河的交汇,一度成为我国北方地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自宋代以来受运河的影响,东平地区商贸经济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都走在鲁境的前头。由于清末罢漕运,东平与鲁西一起,走向经济衰落。由此看出,东平在历史上是一个因水而兴、又因水而衰的演变过程。当今,东平盼来了“借水行舟、复兴东平”的机会,但作水的文章,是一篇多学科综合于一体的、和谐的大文章。
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大运河南北向穿越东平县境,自汶上县张家坝口开始,至东平县北境十里堡、清河门止,全长约100华里,东平湖正在其中,这一河一湖,巧妙地形成一个“中”字。在这个中字形范围内,分布着许多类型文化遗迹。余做为一名文博工作者,曾两次对县境内沿运区域及东平湖内和周边地区进行人文与自然遗产调查,发现了许多人文与自然遗产,先后有89处遗产入册。其中主要有:
1、宗教文化遗存方面,最是特色的是佛教摩崖、石窟造像与刻经。其中有司里山、六工山、银山、洪顶山、黄石崖等23处,共存有大体量造像2200余尊,年代上迄北朝,下至明清,形成一个环湖“C”状佛教造像、刻经群。虽然造像数量上难以与全国著名石窟相媲美,但佛教造像与大面积刻经在同一区域并生并存,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是研究我国佛教传播、造像、刻经艺术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的洪顶山摩崖刻经,共有刻字面积2000余平方米,现存经文、题记近千字。其中的“大空王佛”四字,高近10米,仅“佛”字,高达4.6米,是目前已知我国境内同时期最大的刻字。被中国社科院专家学者誉为“北朝佛教刻经的大字鼻祖”。此外,伴随着山间造像刻经的还有寺院建筑多处,向我们传递着自唐代以来的佛教建筑艺术信息,亦是研究我国佛教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
其次是道教宫观群。东平湖的西、北、东三面环山,山虽不算太高,却峰峦叠嶂,排闼送青,幽谷深邃,泉水甘冽,在其中产生了许多与佛教寺院分庭抗礼的“S”状的道教宫观群。最早年代是金代,这主要与邱长春在东平活动有关。这些宫观在元、明、清三代均有发展,至今还遗存有祥龙观、青龙观、兰云观等十多处道教建筑群。其中以腊山道观最盛,山阳山阴分布着两大道观,且道事活动一直未断,以龙门派道士为主的道乐演奏队一直递传至今,并有十五首道曲被载入《中国音乐大全·山东卷》。
2、运河文化遗存。自宋代著名的四运河之一的广济河经过东平,尔后元代会通河、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的运河的又一次大改造皆过境东平,遗存下大量闸坝、渡口等文化遗迹。在这些古迹中,尤以“一城”、“一坝”最有影响。
一坝是戴村坝。它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东平县东境,遏汶水西流,使趋南旺,以济运道。初建于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尔后多次增修、加固、完善,形成三位一体、科技含量极高的阻水分流、合理调控的水利工程。特别是主坝,全长近500米,巨大的青石原料采用束腰扣隼结合法组砌而成,宏伟坚固。坝分为三个高度,既保证了遏水、供水,又保证及时泄洪防溢,这在当时我国科技还不发达,无精密测量仪器的时代,是非常惊人的。主坝的根基处理亦十分科学,因大汶河水下是深不可测的沙子,主坝却浮其上而数百年不损,这种建造技术十分大胆且又十分巧妙。戴村坝虽然与“都江堰”在建造原理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分水技术与坝基处理技术远远高于都江堰,这是运河枢纽工程的杰作,今已荣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城则是运畔千年古城----州城,宋咸丰三年(公元1000年)梁山泊巨泛,把当时郓州城----鲁西的一大都市瞬间圮于水中而被迫移城。现在那座故城还静静地躺在东平湖水下,这是梁山泊的“功劳”。移城于州城后,继续是北宋、金代的郓州和东平府的治所,成为当时山东两大政治中心之一;元代为东平路治所,亦是山东境内两大政治、贸易中心之一,成为元、明、清运畔的货物集散地、繁华大都市。《马可波罗游记·六十二章》中对此做了生动的描述。至今,州城内仍存有宋代以来的衙署、父子状元府、元报恩禅寺、明清真寺等许多古迹,不愧为东平湖畔的历史文化名城。
3、其它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是除佛教、道教遗迹之外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等历史文化遗存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广大人民群众与日本侵略者浴血斗争的后方医院、被服厂、兵工厂等遗迹,这些都是运河文化带的组成部分。
壮美的自然遗产与水浒文化遗迹
东平的自然美,主要特点是山水相映,雄毅与婉柔的和谐之美。东平湖的北部系泰山西南余脉—--平阿山区,山水相亲,乐山乐水者皆可游也。说到东平湖这片水,不单单是宋梁山泊的遗存水域,她原是齐鲁西境早于梁山泊的一片湿地,称土山洼。唐时变大,时称小洞庭。宋时诸水泛滥,鲁西南的大野泽北徒,与小洞庭连为一体,称梁山泊。元明之际,梁山泊大部分干涸,但东平湖这片水仍存在,称安山湖,是济运重要水柜之一。之后,尽管不断变化,而东平湖这片水却携带着厚重的诸多文化瑰宝,坚强地生存到今天,并以209平方公里水面展示给我们。她的美主要有四大特色:
一是鲁西境最大的一片碧水。即有春天碧波荡漾,水天一色,帆影如云的旷景;又有夏日苇蒲荷芡,苍翠满湖,港叉纵横,矣欠乃阵阵的幽境;还有秋天季风拂湖,巨浪排空,颓叠奔腾,震荡天地的壮境;更有严冬一襟汪洋,浓雾笼罩,鹅毛纷飞,著笠独钓的怡境,四季有景,且景景不同。宋苏辙游梁山泊曾诗曰:“行到平湖意自宽,繁花仍得就船看,回头却向吴侬说,从此远游心未阑”,这只不过是东平湖诸景中的一个镜头而已。
二是群峰拥戴,这是东平湖景区的又一大特色,湖周云山翠峰,逶迤罗列,或虎岩熊嶂,或黄崖入碧,或红门如阙,或叠柏相兢,或幽谷深邃,或泉水飞瀑,与巨泊相连相衬,在齐鲁西区形成一大超胜独妙的风景奇观。
三是泊中宝岛,世外仙境。湖中有岛,面积二十二万平方米,名土山岛,因水浒英雄初聚大义于此,故呼聚义岛。上不但有许多水浒英雄遗迹,还有佛教寺院――藏梅寺。松柏连荫,花竹交映,遥山耸翠,远水凝光,被游客誉为“世外仙境”。
四是腊山森林公园,为东平湖锦上添花。湖北畔有著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腊山。山势险绝,古木荫郁,曲径通幽,道观隐于其中,香烟芳飘九霄,可谓神仙福地,且与东平湖山水各异,相得益彰,形成东平湖风景区的黄金点。
水浒文化遗迹众多。宋代梁山泊巨水真正诞生了水浒故事,而最终产生的文学作品《水浒》,则归功于大运河,因为,它是运河文化现象的一部分。东平在水浒文化方面有两大特点是他者不能替代的:一是宋梁山泊的遗存水域――东平湖,仍使人们看到那“烟波浩渺,港叉纵横”的影子;二是分布在她内外的许多水浒英雄活动遗迹。较著名的有宋江聚义山寨、宋江碑、晁盖墓、阮氏三雄故里、黄泥岗、聚义岛、七星亭等,与这片巨泊相互印证着那段历史的真实。
抓住机遇 因水再兴
古人云:“明时好划策”。今逢太平盛世,百废俱兴。自清末以来,运河—--这条沉睡巨龙,终于等来了苏醒的机会,鲁西因运河而衰的时代将要结束,一个经济、文化复兴的时代已经到来。对于东平人来说,似乎更为幸运,境内除了丰富的水资源与其相伴的人文、自然遗产外,南水北调东线最后一级提水工程设在东平湖上,这片沉睡百年的古老水域有了更新旺盛的活力,对东平人来说,保护、开发利用是机遇,同时也是使命和考验。
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东平人不会因为畏水再次失去发展机遇。人曾云:机遇往往掌握在审时度势、有所准备的人手里。东平人已着手绘制以水为发展优势的蓝图,“借水行舟”、“禅山秀水”的文章已经开始。然而,与沿运线区间相比,距离甚远,这主要是发展理念与发展优势的定位和投入都存在差距。人曾喻曰:东平犹如一列负载着沉甸甸历史瑰宝的列车,在前进的道路上,与其他地区轻装速行的列车相比,距离只能是越拉越远、越赶越吃力。而我们反思定位,选择一条适合我们行进的方式与路线,尽管有所差异,但最终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未必落后。这条路就是:利用自身境内多水,多人文、多自然遗产的这个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以此为主导产业,是最近的一条复兴之路。旅游业的发展,被誉为不冒烟的工厂,不污染的产业。投资少,见效快,一次性投资,长期受益。据有关专家言,它的兴衰周期,远远长于工业生产。再者,人文、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不充分利用,也是一种资源浪费。三十年前因畏水而失去了发展机遇的遗憾,东平人至今记忆犹新。
科学务实,保持原真。大运河不但是水运大动脉,同时是一条博大精深的文化长廊,其吸纳并积淀了多种类文化精华于一身,每一个即便细小的遗存,都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部大书。我们要做好恢复、开发利用这篇文章,必须认真解读这部书的每一页,全面彻底了解大运河人文与自然遗产的历史与现状,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打造出一个原汁原味,含金量高的人文、自然风景带,这才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真正弘扬,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是成功的打造,对此有两点非常之重要:
一是要有建设规划。大运河的每一段都是这条文化、自然黄金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每一个部位在建设中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她的整体形象。为了防止盲目开发,所以要在建设前进行规划,依造规划进行恢复、建设。而规划的产生必须有一批专家经过深入细致的现场调查,充分了解实际情况,制订出一个即尊重历史,又有可操作性的规划,这是风景带建设的前提。
二是要保持原真,“特色”自显。独特的景观会给游览者提供“独特美”的享受,所以人们在打造景观时十分注重突出“特色”,运河风景带更需要有“地域特色”。她的“特色”与其他文化景观的打造相比更显得困难。因为运河的每一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会因其共同作用而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这些人文遗产往往有许多共同的文化内涵,都是整个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是运河文化之魂的一个连结点。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地方特色”,忽视了保护原真性这一点,在建设中主观地、随心所欲地改变它们的原有风貌,即便打造的十分“豪华”,而运河文化的生命脊梁却被打断,则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运河风景带的打造必须在原有历史文化现象的基础上进行保护、进行恢复、进行延伸、进行升华,即便不强调特色,而特色自在、自显,这,才是真正的特色。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塑造一个没有根基的、想当然的“四不象”风景带。
和谐为道 欲达则达
正因为大运河是一条跨区域的人文、自然遗产长廊,其中的每一段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在打造中,需要整体和谐,创造一个“天、地、人一体同春”的、颇具引力的大景观。
首先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大运河贯通并长期顺利运行,是我们的先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长期与自然保持和平相处的结果。尽管在全线贯通实施了那么多引水、控水工程,特别鲁运河地形那么复杂,既能“引水行舟”,“各得其所”,又不影响所经水系的自然运行,这是“天人合一”的杰作。我们在今天建设这一风景带的宏伟大业中,应当效发前人的这一科学理念,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打造景观,因为,这片净土不但是我们赖以生存有家园,而且也与运河疏通科学理念相悖。只有顺应自然、巧妙地利用自然,打造出来的景观才具生命力。只有这样,东平“因水而兴”的文章才真正做到家,东平境内沉睡百年的“静水”,才会变成“活水”,否则,就有可能变成“污水”。
其次是要重视人文遗迹与开发之间的和谐。大运河长期运行中遗留下来的旧迹,都是运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些历史文化瑰宝的存在,运河就失去了灵魂。打造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首先要依法保护好这些古迹,然后再是合理利用,依旧恢复,打造出来的景观才有吸引力。应当不客气的说,运河文化遗产完整者已所剩无几,我们在开发建设中,决不能以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打造所谓的“全新景观”,特别是急功近利,在条件不成熟时却盲目上马,把本应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也匿迹于时,我们将后悔莫及,更无功可言。
三是景区之间的和谐。文化景观、景区是不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特别是运河风景带,更难以受行政区划的约束。打造这一风景带,所经区域的有关政府与单位都是建设者,都是责任人,有责任与义务相互协调,相互学习,相互包容,相互推动,吸收其他景区在打造出现不和谐音符的教训,齐心合力,防止各自为政,打造出的大景观才真正具有和谐之美。
“运河通,鲁西兴”,不再是一句神话和口号,一个人文与自然和谐相映的风景带将展现在世人面前;东平因水而复兴的美好未来,经过努力,也将变为现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