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家乡的石板坡

热度 3已有 271 次阅读2010-4-4 09:05 |个人分类:散文|

家乡的石板坡

 

                                                                

       故乡常庄坐落在名叫马山的小山之南,山不高,五十多米,多石少土,呈东西走向。这山像一架天然屏风,挡住了南来北往的凉风,夏天村子好像被放在大蒸笼里,既干燥,又闷热。自然而然,小山之上那三片干净平滑的石板坡,便成了村人们夏天纳凉的最佳场所。

        每到夏日的傍晚,日头还没落山,我们当时几岁或十岁左右的童子军们便急匆匆吃完晚饭,呼朋引伴地跑上弯弯山道,向山上最西边的那片石板坡进军。为什么不向东面和中间的石板坡呢?因为不知从何年何月何日开始,前来乘凉的人们立下了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东面的那片石板坡,属于一家几口乘凉的人们;中间的石板坡,是小媳妇和大姑娘们的天地;只有西边这片石板坡,才是清一色老小男子汉们的世界。

      在这石板坡上纳凉,简直是一种无上的享受。一块块几平方米大小的石板坡,白天被烈日曝晒了一天,此时铺上一块薄被单,身子躺上去,仍能感觉到它的余温,身上热乎乎的,心里痒丝丝的。如果你爱热闹,可以光着脚丫,从这块青石板迈到那块青石板,听大人们说笑话讲故事,评估人论今人;有几位爱好戏剧的爷爷伯伯还把二胡、鼓、号等带上山,唱的唱、拉的拉、敲的敲、吹的吹,此刻你愿意当观众就竖起两只耳朵听,愿意当演员就扯起嗓子跟着喊,那份乐趣,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如果你爱静,就独自一个人待着,或站或坐或蹲或躺,全随你的便;你可以听清风吟唱,听山泉叮咚,也可以把星星当灯,远山当兔,拉满心箭,放射自如。圆月的夜晚,你可以带一本喜欢的书,借着明净如水的月光,一气读个够,读累了,就以书为枕,浴着徐徐如丝凉风,嗅着阵阵野花芳香,头一歪,一觉睡到天亮,第二天起个大早,各干各的事去。

      转眼间因求学、工作,我离故乡越来越远。每到夏天,酷热难眠之时,我心里就不觉涌起再到家乡的石板坡上睡上一晚的念头,但因为太忙,同时人也变懒了许多,这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曾有朋友问我腰板怎么这么直,我回答是因幼时在家乡的青石板上睡过多年。粗通文墨,我曾经用过“夏伊”“承志”等笔名,以后突发奇想,便换用了“三石”二字,从此再也不曾更改。每当朋友问起缘由,我总要认真解释:三石是指我故乡小山之上的三片石板坡,我取这个笔名是对童年以及家乡的怀念,此外别无他意。

     我不知道今后会不会离家乡更远,也不知道世事会如何变迁,但是我的腰板不会弯,梦想不会变,因为我在故乡的石板坡上睡过、爬过、滚过,石的成分已融进我的骨骼和血液。无论现在或将来,我都永是那个名叫三石的男孩。

 

  

家乡的石板坡 - 平湖墨客 - 颜建国的书画评论和文学原创博客

 

                             真情与实境

                      ——序《家乡的石板坡》

                                      颜廷奎

   摆在案前的,是一本诗文的合集,为颜建国夫妇之合著。这“双合”颇有韵味:你闹不清某一篇文字谁的才华与感情含量多些,你闹不清这两人谁是散文,谁是诗歌,但用夫唱妇随来概括,大体是适宜的。这个年轻的家庭是文学的温床,感情的和风细雨浇灌着这些散文和诗歌,如春韭一样蓬勃着鹅黄与鲜绿,使我们在隆冬的寒天亦能嗅到春天的气息,饱尝纯净与甘美。这是怎样的一种愉悦呀!

  古人说,文如其人。人品与文品是绝对一致的。眼下的一些作家们,他们还在山里或者说还在基层时,知民疾苦,谙民心声,笔端流出的是重压下的愤懑和正义的呼喊,曾经震撼了一代人的心灵。然而,一旦他们被凌乱的鲜花所簇拥,被迷乱的金钱所蛊惑,被腐败的阴影所俘获,他们就再也写不出激动人心、清纯高洁的文字了。颜建国夫妇不是大名鼎鼎的款爷作家,也不是小圈子里走红的上榜诗人,建国走出大学校门,在一所中学任教,后因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调进教育局,也没有脱离教育那片圣土,他喜欢文学,就经常在为孩子们批改完作业之后,写一些自己亲历亲见的家事乡事,抒发心中不能自己的
亲情友情记叙和描绘发生在故乡这片土地上的旧闻新闻。他不会编故事,也不会玩文学,更不会用文学作敲门砖去猎取名利官位。他只是老老实实地写,辛辛苦苦地劳作,把一片真情注入笔端,一幅幅山乡画屏便接踵而至,一帧帧人物写生便鱼贯而来。《冬夜漫笔》中的老奶奶,虽然我们不知道她的姓名,但她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已深深烙印在读者心田。《东平湖情节》和《来自东平湖畔的国旗卫士》,使我们不仅读出东平湖的美,东平湖畔乡亲的美,而且深深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山水及其沧桑历史的一腔深情。而《家乡的石板坡》则为读者勾画出一幅洋溢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山乡风俗画,置身其中,不仅情绪受到感染 ,灵魂也得到净化。集子中的诗,虽然以情为主,但也未离实境,无论《童梦》,还是《大众桥》 ,都是触物生情,情化物我,是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交汇迭印的雷电,是现实与历史融合升华的火光,与诗坛泛滥一时的单纯追求心灵轨迹的描摹,而让人无法解读的一些先锋诗、现代诗相比,其朴实、凝重、通俗、易懂显而易见。总之,这些诗文,就如同山乡的泉溪,清澈透明,欢畅明快,一如作者人格,初识而觉亲切,久读而感厚重。明朝一位学人说:“但写真情与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 我想,建国夫妇的创作初衷,大抵如此。所以,他们才不矫饰、不做作,有感而发,尽抒真情。

   我与建国虽是本家,原先素不相识的。那年我的一篇小文登在《人民文学》 上,署名时连同我的工作单位也写上了。建国见了,就依那地址给我写了封信,从此便往来至今。颜氏的后代莫不以颜回为本组宗师,做人为官皆以忠厚老实的祖宗为楷模。不迁怒,不贰过,  安贫乐道,尊师好学,颜回这些被孔夫子称道的品质,一直作为宝贵的遗产代代相传。建国应该是继承祖宗遗风很好的一个 。因为我在出版社工作,他曾为东平的两位作家联系出书,而自己从未提起这方面的事。这次他要出书,嘱我写序,我是不能推辞的。前边的一些话,说的都是建国做人为文的好处,似有维护本家之嫌,其实,我与建国在平常的交往中,切磋文字是经常地从未间断的,在此已无重复的必要。如果要说,我只能说出期望:真情尚须委婉,实境还要剪裁,文字仍需凝练,立意还应奇崛。这也算是我对建国夫妇的真诚祝愿吧!

  (颜廷奎,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散文编辑室主任。)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子月2003 2010-5-10 08:37
那些给我童年留下无数美好记忆的地方 现在已是变了模样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5-2 07: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