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线现场教师,很难避免以下的难堪情境: 当数学小老师的小敏,在发同学作业本时,不小心打翻小弘放在地上的红茶而发生口角,互丢课本、作业本。老师看到立刻制止,并要两人下课后到办公室。 老师问明事情原委后,对着两人宣布:“小弘上课喝饮料,又在教室和同学冲突,影响教室秩序,午休时到老师办公室来罚站三十分钟;小敏在教室和同学冲突,影响教室秩序,午休时也到办公室来罚站十五分钟。另外,小敏打翻小弘饮料,现在就向小弘道歉。” 听到这儿,小弘深感不平:“我的红茶被打翻,只得到一句对不起,还要比小敏多罚站十五分钟,数学小老师就伟大啊!”于是冲口而出:“事情是小敏惹出来的,凭什么我花钱买的红茶被打翻了,她只要一句对不起就没事,我还要多罚站十五分钟?不公平!”说完扬长而去,留下一脸错愕的老师。
老师的心情.......
学生起冲突,先检查双方是否受伤,要不要送医,老师当下最应把握两项重要原则:“一是千万别急着把自己变成裁判,第二是要把个人的冲突行为事件,转化成团体可以共同讨论、学习的经验。” 冲突,蕴含绝佳的学习契机 如何正向面对学生的冲突 “老师第一步,要先去除‘冲突=不好的行为’想法,”唯有老师先改变对冲突的态度,转化成:“每个人想法不同,有冲突很正常”、“冲突让大家把话说得更清楚”、“冲突能学习自我表达、了解对方、增加观点、尊重与自己不同观点的人”……等等,孩子才能从中学习成长。
平静地心态
例如,出手打人的孩子,学习焦点可能在于如何尊重别人,或用其他的方式表达委屈与愤怒。至于被打的孩子,若长期被欺侮,他需要学习的层面包括:如何在冲突发生前就向老师或同学求助,或查看自己与人沟通的方式是否合宜。如当别人玩游戏时硬要加入,就很容易因沟通方式不佳引发争执。 ​ (一)保持冷静 学生起冲突,先检查双方是否受伤,要不要送医,老师当下最应把握两项重要原则:“一是千万别急着把自己变成裁判,第二是要把个人的冲突行为事件,转化成团体可以共同讨论、学习的经验。” 在厘清冲突的过程中,教师谨记:自己一定要先冷静,并给双方,甚至旁观者足够的时间说明原委。 如遇上刚拉扯成一团的孩子,第一件事就是把两人拉开,然后要两人各据一方,闭上眼睛数到六十后再问原委,“这样才能让孩子静下来,老师也可以趁着这六十秒思考下一步。”老师唯有冷静下来,平稳思绪,才能合宜处理。 (二)多方讨论,让双方说出事情的原委 接下来,在了解事情原委过程中,一定让双方、甚至第三者、旁观者有足够时间,分别说出事情的前因后果。 “老师一定会给大家同样说话的机会,所以不要急。就算听到对你很不利、很不舒服的话,也不用急着反驳,因为待会儿你说话的时候,我也不会让别人打断你的发言。而且,老师要了解怎么回事,就得收集足够的信息才行,”碰到孩子气急败坏一再打断对方发言时,可以这样提醒。 在举行全班讨论时,老师需要协助孩子从各个方面审视当时的状况:是故意,还是不小心?
切勿直接仲裁
讨论后,老师判断出对错后,也不可直接仲裁,而是要帮助当事人自己回顾,思索冲突发生的好处与缺点,以及如何避免未来再发生。 同时,老师处理事件告一段落后,也可主动用电话先跟双方家长沟通。在致电告知的过程中,提醒:绝对不能只顾着“为班上发生冲突感到抱歉”,而没有把最重要的“孩子在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传达给家长。 此外,提醒老师,“请出手打人一方的家长,打电话给受伤一方的家长致歉”,要很谨慎。因为若遇上较威权的家长,很可能会觉得面子挂不住,因而激起“都是小孩害我这么难堪”的愤怒情绪,而不当惩罚小孩。如此一来,孩子隔天很可能会带着受伤的心灵与怨气来到学校,又把气出在同学身上,造成“恶的循环”。冲突,要用爱与关怀才能化解。有时太专注于“是否道歉”,对事情并没太大帮助。 (二)学习和家长分享“冲突的正面价值” 老师通常面对家长时,很容易升起:“挑剔我的人来找麻烦”的想法。老师不妨换种思路:遇到家长到访时,产生这样的想法:“家长今天会来,是因为操心跟害怕,他们需要我的帮助。”当想法改变,自己脸上的表情与说话声调,也都会在不自觉中变得较可亲与柔和。
有理有据地沟通
接下来就是“如何与家长沟通这个难题了”建议心理上恐惧家长的老师们,可选择一处较高的位置如阶梯,或请家长坐下而自己站着。在这过程中,“老师千万不要节节后退,或是出现双臂环抱胸前的防卫性动作,”提醒,保持一个“心理上”的高度与态势后,接下来就要“仔细听懂”家长的抱怨。 如家长抱怨孩子受伤,老师可以边点头同理、边重述:“是的,我知道他受伤了。所以当时我们的处理包括这样,以及那样……”当老师说完自己的处理方式后,还可以询问对方:“〇〇爸妈,不知道对于这样的处理,我还可以做哪些其他的事情吗?”导引出家长目前最关切的是什么,接下来才能针对家长的担心点加以回应。 “一旦当了老师,就不要让自己的情绪与成长经验影响了小孩,”不断透过各种场合,主张“唯有用正面的态度看待冲突,亲师生才都能从中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相信家长们都会懂得“可怜天下老师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