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教育的尽头是失业、躺平、摆烂甚至抑郁,那么教育就不是成就人,而是摧毁人。
起早贪黑、日复一日地学习,若想成绩好,拼的就是孩子的耐受力,即接受和服从的能力,然而这也让孩子失去了拒绝和反抗的能力。这并非通往精英之路,而是通往牛马之路。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通常比较喜欢上学,眼里泛着光,充满好奇心和表达欲。但随着学习强度和难度逐渐加大,时间越来越紧,孩子的学习就只剩下被动接受和应对。唯分数论的不断刺激,使得孩子不是放弃,就是眼里只有胜负,没有人情世故,进而走向自我封闭和自私自利。
真正教育的目标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行养成应放在第一位,因为心理健康才是健康的前提。我始终坚信,一个善良、上进、坚韧、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会活得不错。而失去了这些必备品质,无论成绩多好、学历多高,最终都将败给生活。
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为孩子改变小环境。关于学习,可以卷努力,但不要卷结果,只要孩子尽力就好。如果孩子实在不想尽力,完全抵触学习,也要顺其自然。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家长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和孩子一起面对、一起解决,解决不了就一起接受、释怀,鼓起勇气继续前进。务必记住,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走上幸福之路,任何违背这个方向的教育都是徒劳和无谓的消耗。
各个学校比的是谁抓得紧、谁用的时间多,却从不认真考虑孩子们的健康和效率。早晨6点上课,晚上10点下课,周末无休,如此周而复始,必然导致效率越来越低,甚至思维逐渐钝化。这就是许多天赋很好的孩子逐渐走向平庸,以及有些孩子越努力成绩反而逐渐下降甚至抑郁的原因。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时代像我们这样压榨孩子。如果将上学当作一项工作,也许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而且辛苦还不一定有报酬,甚至有可能被责罚。如此长时间、持续性、重复性地学习,只要是个人都会厌倦。当厌倦感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厌学甚至厌世。
学习本身不会让人快乐,学习出好的结果才会让人快乐,这种快乐能让孩子坚持熬下去。如果努力到无能为力,成绩依然惨不忍睹,对孩子来说,不是放弃就是崩溃。因为无论学习的过程还是结果都是苦的,这种苦一旦放大,整个世界都是苦的,而且似乎没有尽头,让人觉得活着没有了奔头。
不要老是责怪年轻人佛系、躺平或者摆烂。他们读书时拼命内卷,大人告诉他们工作后就好了,可工作后却发现,原来想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这一生都在努力吃苦,何苦呢?
人做事需要有紧张感,需要适度的压力,需要积极,但一直处于这种状态,时间久了,就会把自己消耗殆尽。人还要有松弛感,要去解压,甚至接受偶尔的放纵,去体验世间的美好和生活的甜头,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相信未来。
适当的休息不是罪过,更不是耻辱。请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尊重,也当作一个人来培养。为人父母,请务必尽最大可能关照好孩子的内心,为孩子适当地减压,让孩子合理休息。身心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前提,也是我们拥有幸福的前提。
我们常常期望孩子在教育的轨道上一路飞驰,却忘记了他们也需要停歇和喘息的空间。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情感、有梦想、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灵魂。
当我们过度强调成绩和竞争,就如同给孩子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让他们在本应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成长之路上举步维艰。教育应该是一场温暖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有的可能在学术的土壤中茁壮成长,有的则在艺术的花园里绽放光彩,还有的会在体育的赛场上熠熠生辉。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价值,而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同时,我们也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让孩子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勇敢地站起来继续前行。而不是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失去信心,陷入绝望的深渊。
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把孩子的幸福和成长放在首位。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探索世界、发现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有责任感、有担当、有爱心的下一代,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教育之路漫长而曲折,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用爱去引导他们,就一定能够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