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者、长期从事教育公平性问题研究的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指出:从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起,希望通过教育实现富国强兵——这可以叫做百年中国“教育救国梦”。这个梦,我们今天仍然在做着。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叫做“片面追求升学率”;到了九十年代,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实质,原来是搞的“应试教育”。
中国教育五大败笔
作者:杨东平
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培养公民的能力和道德、培养作为社会职业人的能力——这些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现在,中国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缺乏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
败笔1:孩子没有玩乐和休息的时间,被迫经历噩梦一样的课外学习,去拿更多的证书。
释析 青少年的教育本来包括三方面——锻炼健康的身体,培养健全的人格,学习专业技能或者职业技能。而我国一直实行精英教育模式,建立了重点中小学校制度,只选拔少数的优秀学生,为高等学校输送优秀人才。在择校教育模式的引导下,分数和升学率最重要,最优秀的学生就是高考状元,而最近网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是:高考状元的职场表现不尽如人意,远远低于社会的期望。
大家是否想过,考上大学根本不是人生的重点,一个人25岁拿了博士学位,或者27岁成为美国某大学的教授,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四五十岁的时候是否做出了成就。人生不是一场冲刺的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败笔2:中国小孩学习时间最长,学习程度最深,却并不能产生最优秀的人才。
释析 过早的定向教育和过度的早期教育,透支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好奇心和想象力。
如果我们要培养一个马拉松运动员,首先是身体健康,其次要有意志力、耐力,还要有对全局的筹划能力,有战略和策略来安排自己的体力,所以跑得快对一个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来说不算什么,他需要更高的综合素质。在人生这场赛跑中,学习不算什么,态度、情感、意志、品格这些东西,才更为重要,这些都很难被一个天才儿童机构或一个重点学校培训出来。
败笔3:现在幼教和早教打着培养神童、智力开发的旗号,声称不能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释析 如果你明白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起跑线上争分夺秒,前两圈谁快一点慢一点有意义么?根本没有意义,马拉松最初的领跑者往往都不是最终的优胜者。
另外,家长们要明白一条——小学择校根本无所谓。对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美国学校规定小学两点半放学,家长必须把孩子接走。这就给家庭教育留出了时间。学校只能给所有的孩子提供同样的教育,而每个孩子是各不相同的,个性化、差别化的教育只有家长才可以提供,这就把家长的教育选择权放在第一位了。
国外非常重视亲子阅读,有专门按照不同年龄阶段而编写的各类亲子读物,供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一方面通过阅读增进亲子感情,另一方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品行等。而在中国,家长为小孩进一个好学校而不惜花费财力和人力,认为把小孩送进学校,任务完成了,自己就可以打麻将、看电视剧了,从而放弃了家长的教育责任。
败笔4:现在小孩往往变成塑料儿童,喜欢在虚拟世界中存活,在电脑游戏中获得快乐。
释析 现代社会,孩子能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自己非常重要。他们需要体会在自然生活当中获得的快乐,在野外观察动物和植物,对生命有所认识。
另外,从学习的角度来讲,首先要培养孩子阅读、看书的兴趣,小孩爱阅读,就建立了学习的取向。其次要衡量小孩是否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就是看他有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不宜过早让家长的教育选择掩盖了小孩本身的兴趣选择,而是创造各种条件,看小孩在初一到高二的年龄阶段,自发地对什么有兴趣,比如他喜欢历史就会主动找历史书看。
败笔5:很多人研究生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和能力是什么。
释析 教育的过程就是每个人自我发现的过程。教育让每个人发现自己,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我现在评价一个中学生完全不看成绩,考不上清华北大这都不重要,关键是你有没有真正想做的事情。
我一个老同学的女儿,上了一个不务正业的大专,学经济管理,而她业余时间喜欢篮球。我同学很郁闷,觉得一个女生迷篮球没有意义,完全是浪费时间。而这个女孩子因为喜欢篮球所以做了一个篮球网站,非常红火,毕业后她就被体育媒体录用,得到良好的薪水回报。这样的故事是否能让我们意识到,人只要做喜欢的事情,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就能成为有价值的人。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更好地达到自我实现。
本文选自:《青年文摘(彩版)》2009 年1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