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8610|回复: 11

张厅长论“教育的四条底线”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3-11-30 21:41 |阅读模式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让教育成为一片净土,似乎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
在当下中国的教育话语体系中,有一种奇谈怪论:升学就是一切。似乎升上学,一切皆有可能;升不上学,一切都没有希望。对于这种观点,不仅芸芸众生信,而且执政一方的党政官员信。在这种社会思潮下,单一的升学率这根指挥棒,无疑结结实实地绑架了学校教育。
有人说,我反对追求升学率,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准确地说,我反对把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更反对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因为这从教育定位上讲,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从国家教育宗旨上讲,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从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上讲,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客观上讲,升学率是评价学校教育和办学水平及其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但是,如果一个地方、一所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唯升学率是从,把对升学率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教育质量和教育局长、校长、教师的主要标准,那么,“升学率”这把评价一个地方、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尺,就必然扭曲教育的本质,恶化教育的生态。在我看来,要坚持人民的、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各级党政领导、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坚守教育的“四条底线”。
一、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升学率是一个百分数。在各级各类教育日益走向普及的今天,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不再是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甚至不再是高中升大学的升学率,而是升入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升入重点大学的升学率。如果人们一味用这种重点学校升学率的概念,来评价一个地方、一所学校,那么,带来的一个直接恶果是:教育的一切优质资源都必然向少数有希望升入重点学校的孩子身上集聚。这种集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制度化的,就是办重点学校、重点班;一种是非制度化的,就是不少教师从潜意识里喜欢好学生、不尊重甚至排斥、打击学习落后的学生。学校维持这种体制的通常做法:一是通过考试不断对学生进行分等、排名排队,随之给学生不断地贴上“好学生”和“差学生”标签。二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不断地通过分班——重点班、差班,把优质资源集中到所谓的“好学生”身上。三是在对教师的评价上,依据升入重点学校的学生数对教师进行奖励。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忽视和排斥学习落后的学生,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在升学考试中劝退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以通过减少分母的方式,提高自己升入重点学校的比例。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评价教育只看所谓升入重点学校的升学率,而不考核学生学业完成率,无形中又纵容了这种放弃和淘汰升学无望的学生的错误做法。
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应试教育或者说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第一个教育恶果是:学校教育本身成为筛选和淘汰学生的一种工具。一方面,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把那些所谓升学有望的学生选拔出来进行重点教育;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把那些学习落后的学生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去。
从教育良知上讲,尊重每一位学生,维护每一位学生合法的教育权益,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这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的第一条教育底线。
二、让每个孩子身心健康
为了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人们形成了两个非常顽固的错误的教育路径依赖:一是考什么教什么。二是加班加点。“考什么教什么”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学校的课程设置越来越单一,学生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单调,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越来越枯燥。随之而来的,单一的课程、单调的学习内容,更加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加班加点”是“考什么教什么”这一错误的路径依赖在时间上的延伸,就是考试科目的教学时间、作业时间、考试时间严重超出国家规定。“考什么教什么”和“加班加点”这两个问题叠加在一起,带来的严重后果:一是模糊了学校教育与升学考试教育的界线,把学校教育等同于升学考试教育;二是模糊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界线,把校外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三是模糊了学生学习与个性发展的界线,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兴趣的支撑。这些问题带来的最终恶果是: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严重,学生的学习焦虑越来越重,学生学习兴趣不断降低,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际适应越来越困难,进而导致不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据了解,有的地方34.7%的初中学生存在严重的数学学习焦虑,42.2%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或太大,22.1%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24.4%的学生存在抑郁倾向。
与“考什么教什么”和“加班加点”这两个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路径依赖相联系,学校在学生课程安排和学习生活的组织上,必然大幅度排斥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相关课程,必然从制度化和非制度化两个方向上弱化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带来的恶果是,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据了解,有的地方43.7%的小学四年级和80%的初中八年级学生每周体育课时均不足3节;56.5%的小学和85.9%的初中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从不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10%左右的中小学从不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61.4%的四年级小学生和88%的八年级初中生睡眠时间不达标。
教育部大量的监测数据表明:2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持续下降的。这种下降带来的恶果,除了显性的表现为国民健康素质不佳,隐性的表现为全民健康医疗成本大幅度上升之外,更可怕的是,全民健康素质的下降,会严重影响民族素质的竞争力,影响国民创造力,影响国家的综合实力。据2013年8月23日《参考消息》报道:中国军队遇到了如何提高军官和专业人员水平的问题。大多数(至少60%)应征者的身体状况不达标。最常见的问题是超重和视力差。作为应对措施,军队于2008年和2011年降低了招募标准,但是大多数应征者依然不符合军队服役标准。对不合格应征者进行分析得出的数据显示,多种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学生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而不是花在玩耍、锻炼或体育运动上)。
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应试教育或者说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第二个教育恶果是: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普遍受到忽视,学生的身心素质持续下降。这不仅危及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危及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而且必然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从教育良知上讲,关注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呵护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保障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的第二条教育底线。
三、教每个孩子学会做人
教会学生做人,是学校天经地义的责任。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潮下,这种天经地义的责任已经没有了任何神圣可言,似乎它也必须为学校追求升学率让路。履
今天,在不少学校,教书育人成为了一句空洞的口号。教书与育人不再具有天然的联系,教书却与考试、与升学、与升学率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育人、培养人、陶冶人、帮助人,不再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应试的本领,追求学生考高分,已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主要任务。这就从教育的天然使命中排斥了“教会学生做人”的本质诉求。日常的德育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弱化,做学生工作,做学生德育工作,成了班主任、成了德育教师的事。
今天,在不少学校,德育课程成了应试教育的附庸。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少得可怜的德育课程,人们还用传授知识的办法来实施,致使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也彻头彻尾地成了应试教育的附庸。这与思想品德课的考试评价制度有关。就其本质而言,我早就主张,应取消中小学日常的思想品德考试,因为检验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不是考查学生记住了多少德育条目,而是是否将这些德育条目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遗憾的是,由于人们担心被扣上不重视思想品德课的帽子,再加上教研系统的同志不赞同取消,这种取消思想品德课纸笔测验的主张一直无法变为现实。由于用学科教学和知识传授的办法上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程剩下的只能是干干巴巴的知识和道德的教条。学生对这种死板教条的德育课程非常反感,以至于这种生活体验课程已成为学生最为反感的课程之一。
今天,在不少学校,学生的道德养成无法得到社会生活实践的滋养。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上课、作业、考试,几乎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内容,家庭生活实践、社会生活实践、劳动生活实践、行业生活体验,几乎成了学生生活的空白。在这种教育生态下,学生的道德生活体验极其匮乏,在学校中习得的少得可怜的道德知识,根本无法经过道德生活的体验,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事实上,离开了生活实践,离开了生活中的价值体验,道德教育必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我们把做人教育从学校教育核心价值中排斥出去,当我们的学校德育违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当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制度和非制度化两个方面弱化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我们收获的必然是学生在做人方面留下的种种缺陷:在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时,年轻人与老年人抢坐位;在人际交往中,文明素养不高,甚至缺乏教养;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自主管理能力差;在家庭生活中,不尊重老人、不孝顺父母;在工作中,不敬业,不任劳任怨……。
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应试教育或者说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第三个教育恶果是:学校道德教育缺位、道德教育扭曲、道德教育缺乏社会生活实践滋养,带来的必然是学生道德生活世界的种种失范。
从教育良知上讲,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重视每位学生的德性成长,促进每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的第三条教育底线。
四、让每个孩子知法守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无疑是一种法治经济。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部分,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部分,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教育无疑承担着神圣的使命,必须着力培养具有法治素养的公民。作为一个公民,既要懂得履行自己作为公民的法定义务,也要懂得维护自己作为公民的合法权益。我认为,从公民法治素养的角度讲,公民教育在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基本处于缺位状态。一方面,我国的公民教育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公民法治教育始终是被忽视的;另一方面,在现行的学校法治教育中,又相对偏重于法律常识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这种教育,忽视了学生对法律的敬畏精神的培育,没有将法治意识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公民素养养成之中。
更让我深深忧虑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由于大都被绑架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管理,往往是与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相违背甚至是相对抗的,导致教育者说的与做的常常是“两张皮”。这本身就破坏了学校对学生实施契约精神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土壤和环境。
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应试教育或者说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第四个教育恶果是:遵纪守法的公民教育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基本处于缺位状态,带来的恶果是接受了学校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青年一代,普遍缺乏现代公民素养,特别是法治意识非常淡薄。
从教育良知上讲,关注每位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让每位学生知法守法,为每位学生做奉公守法的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的第四条教育底线。
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教师节期间向全国1400万教师发出的慰问信中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位教师的神圣使命,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为此,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都必须坚守教育的四条底线。


匿名  发表于 2013-12-2 15:27
哥顶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匿名  发表于 2013-12-2 17:45
坚守
匿名  发表于 2013-12-4 10:54
老张你娘比啊
匿名  发表于 2013-12-10 12:33
关注
匿名  发表于 2014-4-29 14:45
匿名  发表于 2014-4-29 16:50
1
匿名  发表于 2014-4-30 07:57
匿名  发表于 2014-4-30 08:19
5
匿名  发表于 2014-8-4 20:42
让每个孩子知法守法
发表于 2014-8-4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8-8 22:23
可以加QQ718151738了解下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11-24 13: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