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0010|回复: 31

我们迫切需要教案改革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4-2-21 14:48 |阅读模式
写教案是入行,不写教案是入门,再写教案是入境。上课用的是真教案,应付检查的是假教案。入行的要检查,入门入境的不能检查。不写教案能上好课的老师,才是一个成功的老师。

我们迫切需要教案改革

■文《人民教育》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案,十有八九是假的。也就是说,教案不是在上课前写的,而是补写的。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凡是当过中小学教师的人莫不对此深有体会。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要求教师写教案的初衷,是把备课的结果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防止上课时遗忘。但为什么大家都在抄呢?是广大教师懒惰吗?不。笔者认为,这完全是不合理的教育工作评价机制造成的,是对教案不正确的认识在作怪。不改革与教案有关的评价机制,这种情形还会继续下去。
  在我国香港地区,除了实习时期需要指导的实习生外,教师基本上不写教案,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从来没有统一要求让教师去写,教师备课的形式灵活、多样、自主。这是很多人去香港考察学校教育后的最大感慨之一:国外的教师也同样如此,几位外国教育专家到中国考察,发现教师都写着详细的教案,甚至有的学校的教师教案后面还有校长签字,感到十分惊讶,他们惊呼:中国教师的工作负担之重,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减少教师的无用劳动,我们完全有必要向香港和国外同行学习,取消教案。这也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强烈呼声。
  一、教案形式呆板。内容不实用。造成大量浪费。
  目前教案形式的要求主要有:1.教案要完整。即在一篇教案中,应该有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案正文、教后感想。正文中又包括导入、每一部分的详细教法、过渡语、小结、总结……2.教案要书写清楚、工整。3.教案书写要及时,要在上课前写好。
  教案的形式,是典型的现代八股文。众所周知,教案中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原文照抄的《教学参考》。既然参考书上已有,教师读了心中有数即可,为何还要再抄写一遍呢?另外,教案正文要求十分繁琐,一般每一节教案的字数在1000~3000。教师书写教案要边想边写,遇有疑难要查资料,因此,写一篇教案一般不会一气呵成,少说也得1个小时。小学教师一天至少要上2节课,那么单是写教案起码得2小时以上。
  既然教案是为自己上课准备的,自己能看清是怎么回事就可以了,那为什么还要求工整、清楚呢?这有何意义呢?越工整,写起来就越慢,写教案所耗的时间就越长。教师平时要上课,有大量作业和试卷要批改,要与学生交流,有的还兼任班主任,需要处理许多杂务。因此,教师事实上根本无法按要求写详教案,为了完成工作难怪要抄教案了。抄教案书上的,抄老教案,抄别的教师的教案。赶上学校检查教案,大家更忙了,抄得不亦乐乎。显然,抄的教案对教学没有一丝一毫的指导意义。
  绝大多数教师的教案是抄的,但多数人又不愿公开承认是抄的,尤其是面对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更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许多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有一种先入之见,即“不认真写教案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在公开的工作场合,或面对学生家长,为了表明自己对工作是“负责任”的,很多教师往往说,我的教案不是抄的。这是很可笑的。但笔者在做私下调查时,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很诚实,承认自己的教案是“假”的,是抄的。当然,不排除有的教师按要求写教案,但这是极少数,不是主流。
  二、教案只是备课的一种形式。无必要性。
  备课与写教案是不同的两回事。备课,是对所讲课程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过程。备课的结果和课堂上要强调的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课本上。上课是一定要准备的,不备课上不好课,但一些人把此理解为“不写教案上不好课”,实为大谬。很多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都坦诚自己的教案多为“假造”、“抄了一辈子教案”,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一样做得很好吗?
  笔者认为,如果习惯于写教案,那么备课的结果用简明实用的教案形式表达未尝不可,写在教材上也同样管用。备课结果的表达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应该根据教师的习惯和学生情况来确定,没有必要千篇一律。事实上,一个合格的教师,上课时不会边讲课边看教案的。何况,许多精彩的课段事先往往预料不到。很难想像,一个教师边看教案边讲课能产生好的课堂效果。
  三、教案改革关键在领导。
    如果校长或教育局长当过中小学教师,他应该非常清楚教案是怎么一回事,会积极主张改革教案的有关评价机制。怎么改?要注重教育教学效果的考查,把教师从繁琐无用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同志在自己做教师时反对写教案;当了领导,却要求教师“写详教案、写好教案”。这其实是一种官僚主义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应是领导干部的工作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应是领导干部具备的操守。
  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承受着来自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压力。日常要做许多琐碎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种评比、考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疲惫、敏感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废除假教案,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广大教师的不合理负担,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对此,我们必须正视它。



关于教案的断想

——一位教研员的心声

    ■过去当老师,被别人检查教案;现在当教研员,检查别人的教案。

    到底什么样的教案是好教案?大抵来说,大家都会搬出这么几条:

    格式完整——有课题,有学情分析,有目标,有重点,有难点,有课时安排,有教具准备,有教学流程,有作业设计,有板书设计,有教学反思。

    内容具体——一篇课文的完整设计,总得有个千把两千来字吧。

    字迹工整——为什么要工整?那是因为领导要检查啊。

    且这样的要求,不管你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一个样。

    于是,为了应对这样的检查,老师们开始了集体备课——所谓集体备课,大抵是分一下工,每人负责1-2单元,然后从网上或者朋友那里,找一些现成的教案,发给年级组的老师们共享。

    老师们真的会用这样的教案吗?我可以根据我的长期观察,负责任地说,大部分老师是基本不用的。因为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教学风格不同,学生学情不同,怎么可以用千篇一律的教案呢?

    那么,这些成批克隆的教案,什么时候有用?检查的时候!

    领导说,最近一个星期,要检查教案了。于是,老师们拿出崭新的老早打印好的教案,开始补写反思——所谓反思,就是在每个教案的后面,写几句不痒不痛的话。一般来说,2-3行,且多用红色字体。表示,我是认真反思过的。

    面对这样崭新的教案,我常常无语。



    ■静下心来想一想,写这么繁琐的教案,到底是为了什么?

    教案是什么?教案,即教学方案。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写给检查的人看的。

    说句大白话,当下的大部分教案,不是为教学服务,而是为检查的人服务的。

    问题出在谁的头上?当然是检查的人头上。

    那么,检查教案的人,能不能不看这种八股文一样的教案?查什么?查个性化教案。

    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备课夹在书页中。在字里行间写点文本细读,然后夹一张便签,将教学目标和大致的程序写一写。这也行。

    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过去用过的备课本保存下来,这些备课本,记录着前几轮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甚至有过去学生的错误作业分析。这也行。

    比如,有的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有足够的自信,向领导提出,我可不可以不写教案?我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文本,研究学生的学习,记录学习个案,记录错误作业。至于教案中的目标啊,环节啊,都在我的脑子中。作业呢?当然会精心设计。这也行。

    再比如,有的老师,什么都不写,认真地做PPT。PPT 做好了,教案也就写好了。当然也行。

    当然,刚步入教师队伍,教案还没有入门的老师,必要的规范格式,写个三五年,也许是必要的。

    也许你说,这样自由写教案,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

    不会啊,管理者进入课堂听课,看课堂效果呀。听的过程中,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看课堂目标适切与否,看教学现场是否足够精彩。听课,完全可以看得出老师是否真的备过课。

    也许你会说,领导很忙,哪里来的时间?

    哈,还有比进入课堂听课,诊断课堂更重要的事情吗?当然,领导要是觉得还有比课堂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没辙了。



   ■关于教学反思,也值得反思。

    真的每课都需要写反思吗?我以为,为反思而写的反思,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那种两三行字的反思,能有多少质量?写了,还不如不写。

    我以为,真正有价值的反思,是抓住课堂中的某些事件——或成功的片段,或失败的案例,从现象到本质,做深度的思考。这样的反思,才是有效的。

    也许你会问,平时工作那么忙,哪里那么多时间写反思?!

    别急,我不是说每课都得写反思。而是,有感触的时候就写,没感触的时候就不写。

    也许,你还会问,那么,我一学期都没感触怎么办?

    好办,你可以下岗了!

    如果你教一个学期,对自己的教学一点感触没有,那你还教什么书?



    ■再来说说公开课备课吧。

    上了不少公开课,也听过不少公开课。有些老师问我,张老师,你把教案传给我,学习一下。我说,我没教案。人家不信,以为我藏着掖着。

    哈,最近两三年,我的大部分公开课,还真没有教案。

    没有教案,不表示我没备课。我备在心里,备在PPT上。

    为什么不写教案?故意不写!

    什么?公开课不写教案?

    是的!这几年,我一直这样的。

    为什么公开课故意不写教案?

    且听我说来。

    我常常收到一些老师发给我的教案——有的甚至是已经成名的老师。大部分的教案备得都很详细,一课时的教案多达五六千字。老师问什么问题,学生答对了怎么引导;学生答错了,老师怎么引导。有的还预设了三四种不同的回答——当然,老师的评价语也有三四套。

    累啊!

    读这样的教案,我常常有一种读剧本的错觉。

    课堂,不是剧场;学生,不是演员。预设得细致一些没错。但是,学生的回答,岂是你可以预先写出来的?你的回应,岂可做到滴水不漏!

    再说,写在教案上的语言,是什么?书面语言!

    课堂上的语言是什么?口头语言!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听有些课,觉得老师在背教案?因为他把教案中的书面语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语言固然优美,句式固然齐整,但,这样的课,听着累,学生也往往云里雾里。这不是交流,而是在卖弄才情!

    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薛法根等老师的课,为什么会给你如沐春风的感觉?因为,他们都是用很朴实的口语,在和学生交谈,而不是用矫揉造作的书面语在给学生朗诵。

    上个月,我和薛法根老师同台上课。他的《匆匆》一课的教案,多少字?不超过300字。我相信,如果不是组委会印资料需要,也许,他也不会写。

    没有写教案,不是不备课。

    备课的力气花在哪里?细读文本,寻找这篇文章和别的文章不同之处,思考教学的目的,安排教学板块。脑子里,想好几个环节,想好几个主问题。至于教学语言,随机生成。

    这样,你的脑子里,便没有了教案的束缚。

    你不用刻意去关注,学生的回答用哪句妙语去评价;

    你不用刻意去经营,哪个环节的过渡语该怎么出彩;

    你不用刻意去追求,哪个教学节点该博得老师掌声。

    你不会在乎这些,因为,你知道自己为学生上课。

    把教案写短一点,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自由一点,潇洒一点。

    把教案写长了,课就短了;把教案写短了,课就长了。作者:自在乾坤



我不写教案

■文《语文教学通讯》

    有一则外国笑话说,一个被退稿的作者闯进编辑部,怒气冲冲地责问:“你们根本就没把我的文章看完,怎么知道它不好?”老编辑笑道:“一个鸡蛋,如果你吃第一口时已经知道它是臭的,你还有必要把它吃完吗?”在我看来,教案对于教师无异于一个变质的臭鸡蛋,而对待臭鸡蛋,我们唯一的选择便是坚决地、毫不迟疑地把它扔出去。而说“我能不能不写教案?”就相当于问“我能不能不吃臭鸡蛋?”一样好笑。

    一、我为什么不写教案

    事实上,我的味觉也不是那么灵,就教案的问题来看,如果把它比作臭鸡蛋的话,我很惭愧地说,我非但没有在吃第一口时吃出它的臭来,而且还一度把它当作营养餐大吃特吃过。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所在的学校有一个活动,便是每学期评选一次“优秀教案”。这个奖项是很令我们神往的,因为据说它体现着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钢笔字、文笔、构思以及自始至终的耐心。我对这个奖项动过无数次念头,但终究无法企及:我看过往年的优秀教案——工整的方块字,从远处看就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再一页一页地翻开,几乎每一篇的板书都不相似;而且满满当当,蝇头小楷挤得密不透风。一个学期下来,一百多篇教案,每篇都那么工整、精心。我除了自叹不如以外,也只有尽量向它靠拢了……

    就在我从教的第五年,发生了这样两件事:

    1.有一次上语文课,我让学生读完课文,刚想叫一个学生说主要内容,嘴还未张开,就听一个学生小声说:“接下来该说主要内容了。”声音虽小,但足以让班上的每个学生听清,我有点挂不住,拎起那个学生问他为什么能未卜先知,生答曰:“我们三、四年级的语文课都是这几步。”我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怎么和人家三、四年级的老师上成了一个模式?我回去翻了自己执教以来的所有教案,发现岂只这节课,我上过的所有课——说的话、履行的程序,都是大同小异的。
  2.就在这一年的九月份,《人民教育》中开始连载了一系列关于教案改革的专题论文:《课改,请先给教案松绑》《我们迫切需要教案改革》《面对教师备课的一声叹息》……

    对第一件事,我进行了以下思考:备课的时候也不是没有备学生、备教材,但为什么把不同的课备成了同一个样子呢?我们常说:“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实与活生生的人比起来,教案又何尝不是死的呢?我们所说的备学生,备的常常是我们理想中的学生——比如我备课时常常预想:我这样问,学生就会那样回答,然后我再如此那般地讲下去。这从表面上看,是在备学生,实际上呢?实际上是:我这样问,学生到底会怎么回答?只有问了以后才知道!教过书的人都清楚,学生的回答,在许多情况下是与教师的预设截然不同的。不同怎么办?很多时候,我们会排除“异己”,按照自己的预设讲下去。

    把学生的不同意见扔在一边,自顾自地讲下去,显然是不对的。所以,马上有人出来呼吁:我们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学生又不是牛,怎么能被牵着鼻子走呢?只是不知说这话的人想过没有:教师为什么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呢?

    我顺藤摸瓜,发现教师也是被牵住了鼻子的。

    谁在牵着教师的鼻子呢?

    绳子很多,但我认为首先是教案!

    在“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漫长岁月里,教师自己又何尝不是被教案牵着鼻子走?所不同的是,学生是被别人牵着走,而教师则是被自己牵着走。这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我们的教师苦心钻研、花费大量时间写的教案,竟成了一根捆住自己手脚的绳子!这让我想起一个词来:作茧自缚。

    二、不写教案,怎么上课

    不写教案,怎么上课?我认为,只要做好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不写教案,是可以把课上好的:

    (一)精心备课

    首先必须声明的是:备课与写教案是两回事。我说不要写教案,决不意味着可以毫无准备地走进课堂。在没有教案的日子里,我们不但要备课,而且要精心地、竭尽所能地备课。我个人认为,我们的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备:

    1.备教材。所谓备教材,就是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所教的内容要有一个全面的、透彻的了解。就语文课来说,你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自己要能够有感情地读出来;你想让学生读文之后有所感悟,自己也必须事先有所感悟。这就好比游泳教练,如果自己都游不好,怎么能教出游泳冠军来呢?这样,在上课时,我一范读课文,学生就被吸引过来了,也兴致盎然地读了起来;等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感悟时,我听到他们居然有和我一样的想法,总是禁不住由衷地表示赞许:“真好,你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而对于他们的不同意见,我更是欣喜异常:“你想得太棒了!这一点连老师都没有想到呢!”因为在课前精心地备了教材,所以我不但可以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而且有时还能和学生互相启发,共同学习呢!

    2.备相关知识。“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这句著名的论断,随着“学生不是容器!”的一声断喝,变得几乎无人敢提。我倒认为,虽说从头到尾的“灌输式教学”不可取,但如果我们由此而断定,任何时候都不要灌输,就有矫枉过正之嫌了。因为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件事都自己亲自去弄懂。退一步来说,就算我们想让他们自己去弄懂,自己没有一桶水也是不行的。

    我无意于指责我们的教师知识是多么的贫乏,因为相对于强大的体制来说,他们太渺小了!他们的需要(精神的、物质的)太容易被忽略,他们的呼声太容易被掩盖,他们成天忙得晕头转向,想让他们博览群书显得强人所难。但我却不能不说,教师的“内存”如此之小,要把课上得生动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想:如果我们肚子里的东西不是太多,至少应该临时抱一抱佛脚,在上课之前恶补一下相关的知识吧!(当然,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无效劳动被减去了,我们还须多看几本书才好。)

    3.备教法。不写教案,决不等于课就可以乱上一气了。虽有“教无定法”之说,但我们决不能忽视“教学有法”的事实。我认为,教师可以手中没有教案,但决不能心中没有教法。

    要做到“心中有教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把教法的积累当做一项常规性的学习来抓;二是课前要想一想这一课怎么上,要做到心中有谱。教法从何而来?我认为有两个途径:一是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方法,二是自己在教学中发现的方法。对于前者,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拿过来用。而对后者,我们则应该及时总结、不断完善、最终形成行之有效的教法。就我个人来说,发现别人的好方法,我总是把它记录下来,并认真地思考它的优点在哪,不足是什么,然后试着在自己的教学中去用、去改善,使它能够为我所用。有时自己上了一节比较满意的课,我也会坐下来琢磨一下,这节课为什么上得好,哪些方法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使用?——要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光想是不够的,因为有些念头转瞬即逝,不及时抓住,就容易忘。

    (二)灵活上课
    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内容,反应自然也不尽相同,我们上课时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这就是我要说的“灵活上课”的意思。

    “我不写教案!”会成为一句惊人之言吗?说这句话的人,会被认为是懒虫吗?就在这篇文章即将完稿的时候,我又“找到”了几个“不写教案”的前辈:国内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一年中几乎有一半时间在外讲学上课,他上课常让学生选上哪一课或猜上哪一课,而他从来不带教案;赵谦详是全国十佳教师,他的“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研究”成果轰动全国,他上课也是没有教案的,可就是这么一位不带教案上课的“懒虫”,前不久竟被人从吉林“挖”到了北京……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相信,不带教案上课的教师会越来越多。

    正如“离不开台词的主持人不是一个合格的主持人”一样,总有一天,会有一个这样的标准出现:不写教案能上好课的老师,才是一个成功的老师!这一天不会远了!



    结语: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的教案要检查,教龄五年以上的没必要检查。
匿名  发表于 2014-2-21 15:03
中学开始谈恋爱,
老师忙着赚外快,
学堂变成名利场,
谁人关心下一代?
匿名  发表于 2014-2-21 15:12
好文,它道出了广大一下教师想说而不敢说或没有地方说的心声。懂教育的人士、致力于教育改革的人士都有必要看看此文,特别必要。
匿名  发表于 2014-2-22 18:29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匿名  发表于 2014-2-22 19:15
其实没地奥用
匿名  发表于 2014-2-23 17:39
啥也不说了,楼主就是给力!
匿名  发表于 2014-2-24 11:27
  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内容,反应自然也不尽相同,我们上课时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这就是我要说的“灵活上课”的意思。
匿名  发表于 2014-2-24 21:40
拉动内需,带动经济
发表于 2014-2-25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2-25 12:53
膜拜神贴,后面的请保持队形~
匿名  发表于 2014-2-25 13:02
啥也不说了,楼主就是给力!
匿名  发表于 2014-2-25 15:20
不舒服
匿名  发表于 2014-2-27 10:25
为了搞好教学
匿名  发表于 2014-2-27 14:52
乡村教师收入或超城镇 山东试点偏远农村教师特殊津贴2013/12/4 9:01:09
来源:本报综合 作者:
原标题:乡村教师收入或超城镇 山东试点偏远农村教师特殊津贴

  原标题:乡村教师收入有望超城镇教师

  本报综合消息 11月19日,教育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将积极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加大改革力度,从5大方面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

  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委,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关于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工作措施,并考虑在5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提出加快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的目标;扩大校长教师交流的范围;创新校长教师交流的方式方法;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

  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部、财政部9月13日印发《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决定对连片特困地区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未来乡村教师收入有望超过城镇教师。

  教育部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全国已有699个县积极探索对农村教师发放补助,受益教师达120万人。我省临沂已试点实行偏远农村学校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制度,今年临沭县共为1244名教师发放津贴153万余元,苍山县共为1180名教师发放津贴123.6万元。

  点评: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除硬件条件均衡外,更重要的是师资均衡。择校其实就是择师。在各地有益的探索的基础上,教育部出台意见使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化、常态化,将为城乡教育均衡在“人的均衡上”提供强有力保障。而对特困地区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政策实施后,将进一步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促进教育投入结构日趋合理,并助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匿名  发表于 2014-2-27 16:43
领导说,最近一个星期,要检查教案了。于是,老师们拿出崭新的老早打印好的教案,开始补写反思——所谓反思,就是在每个教案的后面,写几句不痒不痛的话。一般来说,2-3行,且多用红色字体。表示,我是认真反思过的。
匿名  发表于 2014-2-28 10:42
文《人民教育》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11-24 13: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