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导学案的再思考 付出连续几晚熬夜费神的代价,终于搞定了一个导学案。记得暑假中编订上册导学案,手捧着兖州一中的《凡卡》导学案样稿,依葫芦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编稿中倒也没感觉到什么障碍。但使用起这种千文一面的“凡卡版”导学案才发现,这种“以不变应万变”而编就的导学案并不适用于所有文体。 有了一学期使用中的经验,再次编订下册导学案,我摒弃了那种“凡卡版”的格式,去除繁琐的“四读”,将重复的问题提法合二为一;在课时划分上也明确为“预习导学案”、“探究导学案”两种不同的流程版式。 预习是学生与文本浅层对话的过程,而探究却要对文本做深层的剖析与拓展,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自不能混为一谈,问题预设上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以我刚刚编定的《夸父逐日》导学案为例。预习导学案中主要设计了课前读文、搜集资料及解决生字词的任务;而第一课时的预习课也只是浅层的了解主要内容、学做课文批注、初步认识人物形象。这些都是在以往学习中早已驾轻就熟的任务,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因此在这一课时中,教师不需要参与过多,只是简单的组织教学。自学流程中督促每一个同学进入学习状态,把“溜号”的同学拉回课堂;小组交流中主要是督促每个成员都积极发言,莫留“看客”、“听客”。这些工作最初样样都要由老师亲自过问,时间久了就可以“放权”让小组长去组织完成了。 第二课时的探究课是授课中心环节。在这里设计的问题很少,但必须凝练,是本课的精华。探究问题栏目下特意留了一定的空白,方便学生把第一课时中生成的问题填充进去。而探究流程更是中心中的中心,但这里导学案反而不能具体设计,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思维瞬息万变的学生,不是设定了程序的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