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8637|回复: 4

说说“推门听课”(吴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9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很多场合听说“推门听课”,言者都比较自得,认为这个“推门听课”代表严格管理,敢于监督,代表教学经得起检查,没有弄虚作假。但是,对这个“推门听课”,30年前,我尚能接受,现在则越来越感到担忧。我们总是强调 “学生的学习权益第一”,“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也强调“尊师重教”,那么,在这个问题上,能不能换个文明一些的表达方式呢?我觉得,对学校教育而言,这个“推门听课”似乎缺少对课堂的尊重,毕竟,“推门听课”旨在检查教师教学情况,并不针对学生的学习,这一点,连学生也明白。
我之所以有顾虑,并不意味单方面强调课堂“神圣”,而是出于对人的尊重;学生在课堂学文化,也学文明,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对他一生的修养和性情潜移默化。“推门听课”,是查教师的教学规范,查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就是说,是当着学生的面,查教师。
我在很多学校都听到有关人员炫耀“推门听课”,针对一些教师教学态度不佳或违反教学常规,为加强教学管理,我一度也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办法。但我很快就发现,虽然“管理”上开始见“效”,但牺牲的有可能是对教学的敬重。课堂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场所,不是随便可以进出的自由区域!一般家庭对不速之客往往也会手足无措,教室中突然有人“推门听课”,必然妨碍学生的学习。你怎么可能让一群学生(特别是小学生)面对一个“推门”而入的人熟视无睹并保持安静?
有教师描述过某校的“推门听课”:课上了十多分钟,忽然校长带了几个人昂然走进教室,从前门径直走到后面坐下,拿出笔记本,记录教师的板书,十分钟之后,趁着学生读书,一一走了出去。令人惊愕的是他们又进了隔壁教室!这是听课么?这有点像城管查小贩,警方抓黄赌毒了。即使教师是个胸怀宽广的人,他的学生情绪怎么可能不受影响?有稍稍文明一些的,为不妨碍学生,悄悄从后门进教室。不过,即使从后门走进教室,也有可能会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
我并不觉得“推门听课”有什么效果。强调“推门”,或是防做假,或是查“常态”,是针对教师的。一名管理者,如果不是教学内行,即使他有备而来,听了教师一节课,也不可能说出什么有价值的意见;而即使作为一名内行,也不应依照自己的经验对其他教师指手画脚。这也就引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对教师的上课不放心呢?有智慧的管理者是不会用这种“突袭”方式督查教师的,他会有更多的方法来深入细致地了解教师的业务修养和工作状态,并和他们沟通。首先他要信任教师,知道他们在为一个高尚的目的而工作,他们会付出巨大的努力,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其次他了解教师工作的辛劳,知道他们即使处在劳累中,也会尽自己所学所能关照学生,他们不可能懈怠;即使从其他渠道知道个别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也相信教师需要有成长的过程,总而言之,他不会把教师当敌人。
有所中学,教学楼做过高考考场后,学生向教师反映考场反作弊安装的监控探头仍然在工作,也就是说,学校可能在利用这个探头,也就不必“推门听课”了。有教师让学生用黑色垃圾袋把探头套上,因为他感到那个监控探头是对课堂的侮辱,认为“在探头下没法上课”。老师们交流时说起这个“探头”的话题,其实和“推门听课”一样,都是基于对教师的不信任,同时,教育管理者没有任何理由侵犯学生文明学习的权利。

这是学校,不是监狱,这是教室,不是牢房。狱卒从窥孔中观察囚徒的活动,是为了防范他们捣乱或逃亡;如果校长或主任试图用监控探头来观察教室的动静,他可能尚未明白什么是教育,而是把自己当作牢头了。

匿名  发表于 2014-11-11 04:46
不需要“特色”的课堂(2014-10-05 16:01:46)转载▼标签: 特色课堂折腾形式主义平庸 分类: 教育  
             不需要“特色”的课堂

  

   媒体上常有中小学介绍五花八门的“特色”,看了总有些疑惑。

  30年前,看过一篇苏联讽刺小说《总要搞出点名堂来》,讲述官僚体制下各种形式主义的胡闹,荒诞不经。官僚无事找事,自我折腾,常常鼓动下属“总要搞出点名堂来”,最后活活累得倒地而死。当时看了感受并不强烈,以为那种闹剧不至于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教育界形式主义的泛滥,回想那个“作死”的官僚,真有重蹈覆辙之惧。不同的是,活活累死的不会是官僚,而是长年累月被折腾的校长和教师。

市长视察学校,问:“你这个学校的特色是什么?”校长马上来了一段顺口溜,市长听了很高兴,就记住了这个校长的姓名。——这不是故事,是官场常态,市长就是这么个水平,校长也就需要这点点机灵劲。这种事听到第三次,想不找麻烦的校长们也许就不得不编顺口溜了。

与此“配套成龙”的,还要有媒体的呼喊,要弄出动静来,这也是铁律。学校热衷包报纸版面炒作“特色”,乃至于我们从报上看到任何“特色”已无动于衷。基础教育的“特色”过多,非但难成其为“基础”,也就算不上特色了。为特色而特色,势必要扭曲常识,形成“反教育”。 一个大市几百所学校,每所学校都有“特色”,可能吗?果真都有不同,经常喊的“统一思想”岂不是胡说?所到之处,几乎到处都在谈“特色”,教育官员和校长们的汇报,教育行政部门的“验收”,评估系统的指标中,到处听闻这个“特色”。

教育界被“特色”折腾,是官僚体制政绩观作祟。教育官员视导学校时,也会脱口而出地问“你这个学校的特色是什么?”——这样问,也是出于“政绩”的考虑:他不一定懂行,但他知道,如果“上面”来视察时,他作为陪同,得汇报出一些什么来。所以他先要把下面的“特色”摸清。“特色”多,上司的脸色可能会好看些,下属的日子也就会好过一些,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运气。因此校长们的任务就来了,他们得挖空心思去挖掘“特色”,如果挖不出,就得组织智囊编造。就这样层层下压,最后压向课堂。

小学生把字写端正了,是特色吗?小学生会背珠算口诀,是特色吗?小学生有“两操两锻炼”,是特色吗?如果没有这些“特”,他们本来会是什么“色”呢?他们以前到学校做些什么“非特色”的事呢?

有中学不做教育部推广的广播体操,改做“武术操”,做就做了,值得开个“全市现场会”吗?化学实验课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用品,能说是“课改特色”吗?作文课学生“小组讨论,互批互改”能说成“创新”,让大家来观摩吗?“特色”太多了,多到有点嬉皮笑脸的程度,很像一条小街小贩子举满了广告牌。 “特色”多,有可能反教育,反规律,反科学。

有所小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很正常,校风文明,学生素养不错。后来成了典型,参观考察的人多了,在这里任校长成为升官阶梯,于是“特色”层出不穷,成了小教界的弄潮儿,始终举着花色旗帜,活动多到不可胜数。原因不复杂:市里区里不断有要求,不仅要保持“特色”,还要“创新”,于是每个学科,甚至每个教师都开始折腾,“总要搞出点名堂来”。试想,一名小学生,每天在学校上七八节课,每门课的老师都凭千奇百怪的“特色”上课,这孩子他吃得消吗?我接触过这样的小学生,虽然他说不出小学上课时的那些“特色”,但他会埋怨“活动多”“作业多”“花样多”。一个从小在“特色”泡大的孩子,很有可能渴望平庸的安静。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长期的传统,有可能形成“特色”,但作为行政任务,凭着各种各样的“苦干”或“摸索”,能出”特色”,或是痴人说梦,或是大言惑众。

我很感激一些同行的真诚,走进他们的课堂,我也想知道有什么真“特色”,他们会笑着说:“自己人,我们不来那一套。”

我也感激一些校长,他们不愿做假,他们尊重规律,鄙视子虚乌有的“特色”,他们宁可被上司骂作平庸,也不敢违背教育规律,“宁可反领导,不敢反常识”。
发表于 2014-11-11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11-11 09:59
按劳分配变成了按级分配——国有单位分配主要按“职务”、“学位”、“职称”等级分配的。因此,同样做工,得到报酬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在办公室看报喝茶思考,就会因为级别不同而拿不一样的工资;同样教一班学生,就会因为级别不同而拿不一样的工资;同样安装一个空调,就会因为级别不同而拿不一样的工资;等等。如此现象,会让人高兴起来吗?尤其是按级普加工资,更让人气愤了!
匿名  发表于 2015-1-13 09:54
把你的帖子顶上去,让大家认识一下。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11-24 00: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