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20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通俗地讲,调水调沙就是借助自然的力量,依靠大型水库的人工调节,由小浪底水库“制造”一个含沙量小于20千克每立方米、流量约在26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持续10天以上通过花园口水文站,创造一种能够冲刷下游河床泥沙的“人造洪峰”,输沙入海。
调水调沙是实现治黄手段转折的标志性工程,其目的是在水库实时调度中形成合理的水沙过程,有利于下游河道减淤甚至全线冲刷,并通过原形观测分析,检验调水调沙调空指标的合理性,及时总结提高,进一步优化水库调空指标,以利长期开展以防洪减淤为中心的调水调沙运用。同时,利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减缓黄河下游河道淤积,逐步探讨四库联合调度的运用方式,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稳定黄河的现行河道,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
黄河的主要症结在于泥沙,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在黄河下游强烈堆积,使河床以年平均0.1米的速度淤积抬高,成为地上悬河,一般下游河床高出地面3~5米,个别地段达到10米。在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频繁,造成严重灾害,与逐年抬高的“地上悬河”有很大关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黄河依然是一条多泥沙河流,同时由于上游水库汛期蓄水,上、中游工农业用水日益增长,黄河下游汛期水少沙多的矛盾更趋严重,黄河下游河床将继续淤积抬高,防洪形势更加严峻。因此,解决黄河下游泥沙淤积问题成为迫在眉睫的要害问题。
在长期的黄河治理实践特别是三门峡工程的运用实践中,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在黄河上修建一系列大型水库,实行统一调度,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度,对减缓下游河道淤积,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进而谋求黄河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出了利用小浪底水库进行调水调沙的治黄指导思想,进行调水调沙试验正是实践这一思想的伟大尝试。
人们从研究下游河道输沙特性中发现,在一定的河床边界条件下,水流挟沙能力近似与流量的平方成正比,同时还与来水的含沙量有关。即在河床边界条件下和水流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来水的含沙量大,则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输沙量(称输沙率)也大;如果来水的含沙量小,则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输沙量也小,这说明下游河道有"多来沙多排沙"、"少来沙少排沙"的特点。黄河的显著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且泥沙的地区分布和时间分布都不平衡,因此,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不仅要调节径流,还要调节泥沙,使水沙 关系更加适应,以达到更好的排沙、减淤效果。这就是调水调沙的科学依据。
调水调沙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有计划地控制水库的蓄、泄水时间和数量,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平衡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具体讲,就是在主汛期(7~9月),当来水流量小于2500立方米每秒时,将水位调整到低雍水的蓄水拦沙状态,避免长时期下泄清水,控制对下游河道产生不利影响的高含沙洪水,在保证发电、下游用水等基本下泄流量的同时,拦蓄一部分水沙在库中;当流量大于2500立方米每秒时,将水库调整到敞泄排沙状态,通过调水造峰、调沙淤滩、增加洪水冲刷河槽等措施,使水沙过程两极分化,改善河床形态,增大滩槽高差,增大河槽的排洪和输沙能力,起到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的作用。在非汛期利用水库蓄水调节径流,满足供水和灌溉的要求,并增大发电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