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会改变一切,这是永恒不变的哲理,这改变也许亿兆年,也许就在瞬间。
我记忆深处的那座城,威严、肃穆、深邃、壮观,仿佛刮过的风都弥漫着千年前的气息;今天再踏入这座城池时,它却显得这么年轻、稚嫩、躁动、蓬勃;那古朴的遗风和律韵已荡然无存。城叫东平,今易名州城,生长学于斯,关于斯的思絮常绵绵不断地飘来……??
五十年代末,我在黄花馆小学读书,东平城还保存着原有的风貌。青砖城墙,三丈厚、九丈高;城有六门,东西城门除正门外,还有偏门,俗称小东门、小西门;六门之上的城楼,红檐绿瓦,琉龙璃凤,甚为威武。读书之余,常登城门之上徘徊静思。仿佛仍能看到猎猎战旗,听到隆隆鼓鸣。想当年,这里头枕京杭大运河,身偎百里梁山泊,称国州,号府道,辖数十邑,统百万众,气派可谓不凡。东平南北长八里,东西宽六里;外有四丈多宽的护城河,内有规划整齐的环城墙路;内环路的东西南北方向又各有一栅子门;进得栅子门,才算真正进了城,城内街巷交错,市贾兴隆,主要街道有大学街、书院街、黄花馆街、塘子街,大隅首街、小隅首街、署前街、大堂后街、清真寺街、东大寺街、当铺后街、桂井子街、文庙街、双庙街、桑叶市街、白衣堂街、牌坊街、兴洛桥街、所堂街、元宝市街等二十多条。街道两旁尽是做各类生意的门楼店铺。瑞祥鞋铺、邓氏裁缝铺、段氏染坊、安氏竹器店、宋记银器店等几百家店铺,当时都有几百年历史,颇具规模。由于东平地处鲁西边缘,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安徽以及江苏、浙江等地在这里做生意的很多,几百家店铺中外地人占了不少的比重。当地人习惯上把南方作生意的称为蛮子,把山西人叫做老西。市面上最出名的要算小吃、酒馆、茶楼。光说卖凉粉、馄饨的就有十几家;侯家烧鸡、李家的蒸蹄、孙家的糟鱼、白家的压杠馍馍、卞家的烧饼、王家的粥和赵家的千层饼都很有特色,吃后永远不会忘记。就说东平粥,细香可口,看起来略显稠,喝到口里似水一般细。它是用小米面、大米面、豆面合熬而成,做工很讲究,非要木材慢火才行。每逢清晨,喝粥的人很多,会吃的还拿个鸡蛋去,打到碗里,搅碎;卖粥的把个长勺子举得老高,扯起流儿来往碗里浇,待到浇满,鸡蛋也熟了。多数人仅是喝粥,泡上几根油条,撒上一撮咸黄豆粒。一碗粥下来也是挺好的一顿早餐。你道那粥细是不细,喝完后,碗里竟留不下一点渣和沫。碗净洁得就如没用过一般。后来,有些地方学做东平粥。样儿倒是挺像,味道也差不多,就是这不留渣做不到。茶楼是消闲的去处。在这里可以品茗、抽烟、欣赏艺人的演出。茶楼不同,演出也不同,以河西大鼓、河南坠子、山东快书、两夹弦和柳琴居多。艺人们多是以家庭为单位,或夫妻或父女,或兄妹,一唱一弹,情切切、意浓浓,韵味十足。当时,我最爱听叫瞎子戏的一种,说书人人称老段,并不瞎,镶着一口金牙,嗓子有些哑,他一人边弹边唱,调子很悲切;不知为啥,我就爱这种调子。直到现在,还时常想到那个老段以及他说书时经常露出的那口金牙。前些年我去东平时,试图去见见老段。可人去楼空,打听一下,人们都不记的。难怪,艺人们是流动的;何况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文革和斗争。其实,回想起来,现在那类场所是决不能去的,人们在里面喝茶、抽烟、嗑瓜子;有抽烟斗的,有拿长烟袋的,有抽烟卷的,还有不少抽水烟的,烟具是铜的,颇精致,但整个屋内烟气腾腾,叫人喘不过气来。?
城内有好几个戏班子,贾家京剧、郝家豫剧、山东梆子在山东和附近省份都有名气。至于流动到这里演出的戏班子更是常年不断。关帝庙的戏楼和山西会馆的戏楼,楼台上都是雕梁画柱、丹凤衔花、青鸾飞舞,很是气派,每有演出往往挤得院子里水泄不通,最多可容千多人。?
东平城还有三多、牌坊多、寺庙多、水塘多。整座城大大小小的牌坊有几十座,最著名的要数父子状元牌坊和龙门连跃牌坊。父子状元牌坊是后人为纪念宋代梁颢、梁固父子双中头名状元而造的。寺庙堂观大型的就有报恩寺、文庙、三皇庙、老君堂、城隍庙、八腊庙、马公祠、僧王祠、火神庙、上清观、关帝庙、东岳庙、清真寺、清真武庙等二十多个。那时城内水塘遍布,水面几乎占了城的一半。塘内蒲草、芦苇、荷藕丛生,各种水鸟在荷塘、苇丛中自由地飞来飞去;自然生的草鱼、黑杠鱼很多。每逢暴雨将至的天气,气压低,各个坑塘里的鱼便浮上来,把嘴张到水面呼吸。人们把这称为“翻坑”。这时,大家拿着各种器具站到塘边捞鱼,鱼儿竟然不动不跑,一会功夫,便捞一桶、一盆的。甲鱼也多,我家当年住在两半子坑近处,经常有甲鱼爬到院子里来。那时,人们对甲鱼并不感兴趣,发现后就把它扔回坑塘里去。水塘里水蛇和蚂蟥也不少,常有在水边洗衣的妇女和洗澡的男人被水蛇和蚂蟥叮咬。人们常绘声绘色地形容水蛇会飞。有一次,我还真看到这样一幕:一条小水蛇贴着水面窜出十几米去攻击一洗衣妇,煞像飞一般。垂钓,是富有情调的。由于城里水面特别多,垂钓既方便又容易。钓鱼的绝好去处是清真寺后的池塘。清真寺两面环水。这儿很静,偶尔听见一两声水鸟的啾鸣。池塘很大,靠岸的地方间杂着蒲草和荷,那荷,叶子长得又绿又大,间或有跃起的鱼儿,溅起水珠落在荷叶子里,水珠便在宽大的叶子里滚来荡去,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熠熠闪光。荷花开得也大,粉红色的花瓣中间是金黄色的芯,格外鲜艳。池水清得可把水中穿梭游动的鱼儿看得一清二楚。鱼多是野生的草鱼,很多,待你抛下竿子,就有鱼咬饵,那浮儿一抖动,你迅速往后甩竿,十有八九能钓上三四两重的鱼来,钓到半斤以上的鱼也是常有的事。??
楼台亭榭,古色古香,池塘纵横,荷红苇绿;既有人文之美,又不失天然之色;古城东平留在我脑海中的就是这样一幅静止的风光泼墨图。任凭时日冲刷,却越来越清晰。
?许是文化底蕴丰厚,抑或是应了地杰人灵那句古语,千百年来,东平的风流人物可谓层出不穷,有政要,有文人,有骚客,也有科学巨子和先驱。笔者读史,仅在正史中发现的就有百余人。这个数字较明清及建国前后的县志记载相去甚远,因为,那些世代相袭、略加增删的史志里对一些在中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都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在东平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科学先驱要数王祯,他的《农书》系统推广了历代的农业要术,对后来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如果用增产来证明巨大的贡献,增粮何止亿兆。他的活字印刷改进较毕升之术也是一次革命。因而,后来东西方的人们都景仰他。前些年,有外电报道,西方天文学家发现的一颗新天体便以王祯命名,而在此之前获得这一殊荣的国人不过仅有屈原而已。至于金代的水利家、大定年进士高霖,北宋医学家钱乙,明代名医、嘉靖年进士梁绍儒,近代毕业于美国康耐尔大学的建筑学家吕彦直等,在中国科学史上都留有英名。?
与科技人物相比,东平这块土地上蕴育了更多的封建政要,就像临沂历代书法家辈出,潍坊每有画家涌现一样,呈现出人才的区域性分布。西汉赢台官至谏议大夫;唐代吕温至左拾遗、户部员外郎;毕诚至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中书侍郎;吕元膺至尚书左丞、工部尚书、御史大夫;宋代梁傅至御史中丞;梁焘至尚书左丞;梁颢至开封知府;梁适至礼部尚书、太傅;梁子美至尚书郎中中书;李挚至宰相;马伸至监察御史;赵邻几至左赞善大夫;李迨至户部侍郎;龚鼎臣至吏礼部郎中、谏议大夫;郭权至兵部员外郎;赵石番老至工部侍郎、户部员外郎;金代傅尧俞至监察御史;后唐王正言至礼部尚书;梁文矩至兵部尚书;辽代张万公至御史中丞;黄约九至右谏议大夫、礼部侍郎;高霖至兵部尚书;侯挚至尚书右丞、太常卿;赵风至礼部郎中。后周王朴至左谏议大夫、枢密使;后汉和凝至太傅;元代李昶至礼部尚书;李之绍至朝列大夫。这些封建政要在当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咤吒风云,颇受帝重。如后周监察御史王朴病逝后,世宗皇帝亲到灵前,以戒拄地,失声痛哭;宋朝殿中侍御史马伸在力主反张保赵问题上起到关键作用;元朝礼部尚书李昶,中书省议大事,必请昶至,宰相亲延置其上,倾听其说;宋朝梁焘,忠政之论每被帝所纳……除了这些重臣外,宋朝曾知湖、抚、襄、洪、宣、邓、滑八州的马寻,宋子步军都军头防御史魏能、西京御使台李参,后唐都虞侯闫宝,武役军节度使李绍文,后周显州刺使许迁,元代四川云南廉访使王士点,元代浙东廉使王士熙,元翰林院编修后为济南总管的王构,清兵部主事蒋作锦等一大批地方要员和中品官吏,在当时也权倾一时,颇有影响。
东平文化的发达还表现在唐开科举以来,大批文人进士中第,据粗略统计有40余人举为进士,这不能不说是一奇迹,因每次科举进士者全国不过10余人而已。更有奇者,在这块不太大的土地上还出了3个状元。后周王朴为当年17进士中的头名状元;北宋梁颢于985年为诸多进士中的头名状元;其子梁固因其父遗荫,被朝廷封为进士;但他决心靠自己的才干博取功名,要求朝廷收回对自己的任命,参加科举考试,获准。结果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梁固过关斩将,直入进士圈子,并在宋真宗亲自主持的殿试中高中第一,成为东平历史上的第三个头名状元。举州重读书,热科举,也许这正是东平多出封建政要的原因之所在。?
这里浓重的文化氛围,还造就了一批有抱负有作为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包藏宇宙,胸怀天下,意气风发;或忧国忧民,肆发宏论,奏疏朝廷,干预时政;或辑史生新,以古谕今,惩恶扬善,醒世戒人;或吟诗作文,书写自然,感悟社会,抒发胸臆;凡此种种给后人留下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东平从通史、正史中有籍可考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有:西汉的王式、夏侯建、夏侯胜(人称“大小夏侯”)、唐长宗、东汉“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文学家刘梁,魏朝文学家吕安,南宋“诗坛三圣”之一的王构及赵石番,元朝诗人王士熙,以及如前所述的那些身居要职的文人士大夫,也多是既从政又从文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这批杰出人物纷纷著书立说,留给后人的遗产不下千卷。五代时的和凝、元代王恽、南宋王质著书都在百卷以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书籍还有汉末“建安七子”刘桢的《刘公斡集》;宋代和岘的《春常集》、《秘阁集》,郭山尧的《春谷志》,王质的《朴论》、《雪山集》、《四库总目》,王千秋的《审斋词》,赵石番老的《拙庵词》,后周王朴的《大周钦天历》、《律准》、《乐府》、《禾禾经》;元代李昶的《春秋左氏遗意》、《孟子权衡遗说》,元代王旭的诗集《江亭集》、《塞洪秋》,赵天麟的《太平金镜策》,王士点的《禁匾》、《秘书监志》等,其中多部书籍流传至今。?
在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中,东平的戏曲家特别值得一书,似乎也呈现出人材的区域性分布。元代高文秀、顾仲清、赵良弼、张树起、张寿卿历史上颇负盛名。其中高文秀一生作曲34种,仅次于关汉卿,因而被史书喻为“小汉卿”。另外,宋代和岘及后周枢密使王朴在音律戏曲上都颇有建树和影响,并留下了不朽专著。
书画界的历史名流,东平也不乏其人,唐代书画家李章、毕咸;宋代书法家黄孝绰、郝德新;宋代画家梁楷,元代画家信世昌、梁桢、沈士地,书法家曹野、王士点;明代女画家范道坤等在历史中均有记载。众多书画家中梁楷佳话最多;1201年即宋宁宗嘉泰年间他任南宋画院侍诒,后不满羁绊,将所赐金带悬壁,离职而去。其个性豪放不羁,嗜酒自乐,人称“梁疯子”。他的画以人物、鬼神、佛道居多,尤善白描、泼墨法和“折芦描”,刻划形象、概括简练、奇特有神,世称“减笔”,在当时画坛独树一帜,后人评论云:“画法始从梁楷变,观图犹喜墨如新;古来人物为高品,满眼烟云笔底春。”他的画风一直影响到今日画坛,对日本人物、花鸟画也有深远影响。?
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鉴古知今,那么古城东平恰似一方化石,折射出历史的局部,并印证历史的发展。可惜经过了那么多的变故,特别是经过了“文革的洗礼”之后,东平古城早已面貌全非。现研究历史只能凭借历史长卷中记录下的人物和事件了。这足以看出历史的记载多么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