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692|回复: 10

州城历史上的古迹建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30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州城自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建城以来,见证宋、元、明、清四朝,历为府、路、州、县治所,曾建造了不少建筑名胜,这些名胜古建,依城傍水,风格独具,遍布城间,蔚蔚壮观。为方便大家研究了解,最近笔者查阅历代《东平州志》、《东平县志》等有关史料,对州城历史上的古迹建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整理,现总结如下。因笔者水平有限,本文内容或有疏漏、错误,希有识之士正之。
龟 城
    宋咸平三年州守姚妶始建州城,城墙方圆8公里,与山西平遥古城6.15公里,河北永年广府古城4.5公里相较,城池规模都广。城状如龟,头南尾北,四足对称,故称龟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知州沈维基时易土城为砖城,因城“西面一隅多旷地及污池苇荡”,遂将“西面城墙基址撙进缩短二里三分有余”,城墙周长缩为6.8公里,西城门减而为一,城门减为5座,由沈维基题写门额,分别为:龙虎(大东门)、瞻岱(小东门)、望鲁(南门)、拱极(北门)、秩成(西门),取名厚重大气,寓意深刻,气势非凡。城门外均有月城门(又称瓮城门),城门上皆有城门楼,城门楼一侧有马道,另城上有券台十个,角台六个,炮台一个。城门洞里,竖着两扇高大的铁皮城门,每扇城门外边排列着八十一颗饽饽钉,个个拳头大小,九九成列。城门外沿有石闸槽为拦水坝,作防水之用。大东门正南约500米处的城墙上建有文昌阁,俗称魁星楼,康熙年间举人孟象岩捐建,高耸入云,壮丽雄伟。北门城楼上原有“玄武老爷”,是青铜法身,北方太阴之神,身有鳞甲,旧时人们常抬着祈雨。南门外水井两眼对称,为龟(城)的眼睛;北门里有水井一眼,是它的屁股眼;南门至北门五里长街中部街心一眼水井,是它的肚脐;州署建于城中心偏左,是它的心脏;州署西侧有个“8”字形水坑,中间架有石桥,是它的膀胱;城内大小五十条街道,七十二个胡同,是它的血管和经络,城中水面广阔,是它的血液,诸多生物,是它的细胞。
    社稷坛。在西门外,建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为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社稷是土地之神。社,五土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士,象征国土。稷,五土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祗,为农业之神。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南门外,《大清会典》规定,各省府州县,风云雷雨山川与城隍之神,共祭一坛。
    先农坛。在东门外,雍正四年建,为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
     郡厉坛。在北门外,后因东平降为散州,改称邑厉坛(《大清会典》规定,州称郡厉,县称邑厉)。每年清明节、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官府举行祭坛仪式,祈求一境平安。
官  廨
    州署。旧称“衙门”,作为政治中心,居城中央,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太守姚铉所建,宋为郓州东平府治,金元时为山东西路总管治。齐帝刘豫改称州城为“东京”,作为国都,还增修了宫殿,虽几经战乱废毁,但由于历代州守的修葺重建,至清道光“基址规模宏敞如旧”。当时的州署,大门三间,外有照墙,南有仪门及东、西角门,仪门外东侧有土地祠三间,祠南建有监狱,有房屋十一间。州署内由南至北,共有六堂,内有班房、耳房、书房、厢房等各类房舍100 余间。其中三堂东侧建有慎余堂,左侧建有爱吾庐,皆为沈维基建,时轩牕旷朗,叠石甃池,为公余憩息之用。六堂后,有介福楼,为康熙三十年知州赵廷嘉所建。州署志书称“壮万众之观瞻”,后毁于火灾。
    东平所掌印千总署。址在州治东南,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建,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重建。民国时期,稍加修葺,作为县党部和县农会的办公地点。建国后作为县公安局驻地。现尚存一幢三层三间砖楼。
    另在城内还有历朝历代所建同知署、通判署、察院行台、后察院、布政分司、按察分司、分守道行署、阴阳学、医学等官廨。
学  校
    文庙。古代郡县立学,必先立文庙。东平文庙,始建于宋仁宗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初在城内西南角,到了元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改建于州署东北,周围数里,规模宏敞。其后500年间,历任郡守、总管、知州屡加增修,大者20余次,至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东平知州周云凤组织重修后,作为儒学、官学、庙学、学宫的文庙,“闳垲壮丽,名因实创”。时文庙基址东西宽70米,南北长240米。其主要建筑物有:大成殿五间、东西庑四十六间、大成门三间、棂星门三间、泮池桥、东西牌楼三座、照壁一座。另有崇圣祠三间、启圣祠三间、文昌祠三间、文昌先代祠三间、名宦祠三间、乡贤祠三间、明伦堂、纶章阁、敬一亭、辨志堂、射圃亭、学仓、内外号房等。作为“人才所从出”的学校,文庙的功不可没。据统计,隋唐至清末,东平人考中进士的共70人,另武进士7人。举人,仅明朝清代计219人,另武举84人。五贡,明清两代共437人,较有影响的有:梁灏、梁固、赵沨、霍希贤、王祯、高文秀、王宪、武之大、蒋作锦,另郭茂倩、钱乙、孙奭等也都曾是东平儒学生员。作为官学,历代名人司马光,蔡京、辛弃疾、严实、元好问、欧阳修、苏轼、曾巩、赵构、石介等在此留下足迹。只可惜,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夏历四月初三,一场大火将“轮奂之观,甲于齐鲁”的东平文庙大部焚毁。9年后,在此改建了县立中学,庙学遂废。
    龙山书院。龙山书院始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3年),址在府治东三十公里处龙山。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东平知州普尔泰重修书院,并将书院移建于州城牌坊街路西马公祠旧址。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又移建于书院街路北(今东平一中校址),规模宏敞,有讲堂、斋室、伙房、宿舍、办公房、藏书阁等房舍百余间。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又在书院东侧新建试院(亦称考棚)、堂室、号舍50余间,为童试(考秀才)场所。书院人才辈出,仅清道光年间,东平就考中了31名贡生,12名举人,3名进士。清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废科举兴学堂,将书院改为东平第一高等小学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早年曾在书院读书。1957年7月在书院改建东平县第一中学。
庙  宇
    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山西会馆和武庙。位于今关帝庙街北首丁字路口路北,座北朝南,东西宽约40余米,南北纵深220余米。在山门外有石狮一对,山门上部有戏楼,二门内有大殿五间,内有关羽塑像,周昌持刀立后。造像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殿上部飞檐斗拱,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看楼,为贵宾看戏之所。
城隍庙。旧址在州城西北,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建于州署东。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知州刘箴重建。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9年),知州沈维基重修神像。庙宇坐落在署东街中段路北,占地约15亩,前后3处院落,建筑宏伟。庙门三间,两侧一对石狮。庙门外有戏楼一座,坐南朝北,石基砌垒,前台立石柱,铺木板,为祭庙时的庆典、娱乐场所。庙门至戏楼是商业区,甬道两侧是商铺、摊贩。戏楼坐南朝北,面对马五殿。马五殿三间,两侧有角门和城隍神作警卫的鬼卒小庙。从角门进入中心大院,大殿五间,大殿的中央是城隍神像,两旁排列判官塑像多尊。大殿外两侧是廊房,廊房内全是壁画,其中东廊房内讲述“二十四”孝,西廊房内画的善恶报应的故事。后院正中为后宫6间,东西两侧分别为膳房和寝宫各3间。前后院之间均有两个便门相通。清制规定,城隍神“五月十一日神诞”为官家统一祭祀日,东平州规定正月十五为庙会(道教上元节),连续4天。庙会时,高跷、狮子、龙灯、杂耍和连台大戏应有尽有,再加上和尚们托铜钵、挥拂尘,道士们击木鱼、吹笙管,乡民蜂拥而至,热闹异常。1928年废祭庙活动,在后院设立民众教育馆,前院辟为中山市场,至抗战前夕,庙已破损不堪,加之学生将神像拉掉,守庙道士孙守波及弟子孔仲勉离庙而去,庙会也自行取消。
    真武庙。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原在西门里。真武,为传说中的北方太阴之神。原称玄武,本为北方七宿之名。七宿中虚、危两宿,形似龟、蛇,故称玄武。古称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为四方之神,宋祥符年间避圣祖讳,改玄武为真武。传说真武庙的真武神像极为珍贵,由整段紫檀木雕刻而成,其造型为罗汉,左手托龟,右手托蛇,高约两米十分威严。传说古州城有四宝:张迁名碑隶书宝,真武神像檀木造,报恩寺藏经天下少,城隍庙枸杞大如枣。神像为四宝之一,可见珍贵。相传祈雨最著灵应,道光五年夏旱,知州周云凤偕僚属步祷,甘澍立霈。真武庙建成至民国初,历时百余年,香火不断,后至民国二十年左右,民国政府才废此庙,改设西菜园小学。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民政府在真武庙原址建起了卫生防疫站,今遗址已建起居民区。在真武庙后,建有千佛阁(原址在安山运河岸南)。
    八蜡庙与刘将军庙。八蜡庙,俗称蚂蚱庙,建于北门里东侧,坐南朝北,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100米,为祭祀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等八种司农之神之所。古人在农事完毕后,敬奉诸神庆祝丰收,并祈来年五谷丰登。八蜡庙的南部又有一庙,叫刘将军庙,形成庙中有庙的奇特布局。八腊庙,庙门三间,门外有戏台一座,每逢年节开设庙会。内有大殿五间,院中有假山、亭子,大殿后有道墙,墙上有小门通里院,里院北屋数间,西侧为厢房。据民国《东平县志》载:郡县均设八蜡庙,祀昆虫八神,岁以春秋仲月十四日举祭。庙在北门里,旧在州治南一里,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知州沈维基新建,前后两庙,后为八蜡庙,前为刘将军庙。头门外建戏台,八蜡庙前左右两亭,左为“搜香”,右为“延爽”。两旁缀以花石,周围缭以墙垣。刘将军庙,祭祀灭蝗英雄刘承志将军,以祈福佑康年。
    留魂庙。位于北门月城里,旧时官府杀人,都在北门外砍头。行刑前砍头的犯人,插上亡命牌子,押到北门外砍头,途中经过留魂庙时,刽子手对犯人要说一声“到留魂庙了”,犯人就在刑前把魂留在庙里。留魂庙因此得名。
    旗纛庙。在州署东北。《大清会典》规定,每年九月初一,在此祭军牙之神、六纛之神。
    火神庙。址在州署东南,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
    马神庙。在州署东马厂,祭马王之神,春秋二次祭祀。
    另在城东一里堤上建有龙王庙;在东门外,建有东岳庙。在南门外建有药王庙,内塑药王像(孙思邈),每年旧历4月28日(药王生日),各药铺上庙烧香上供。
寺  观
    东大寺。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初名“十方报恩禅寺”,又称“报恩禅寺”,因在“府治东城隅”,州人又称之为东大寺。遗址在城内东城墙根一带。现存遗址东西宽约30米,南北长约120米。“十方报恩禅寺”,取自“溥报三恩”(亲恩、君恩、师恩),“亲以生之,君以食之,师以教之”之意。“十方”,意为各方、天下。传说东大寺原有十八个住持,分住十八院,各院都有井、磨、碾。十八院的住持各自收徒传道。此外,寺内还有大雄殿、藏经阁、碑林等。民国时,县内设立的僧正司(管理地方佛刹、僧徒的机构),就驻在寺内,县内的龙山、芦泉、寅寺等地的庙宇,皆属僧正司管辖。
    西小寺。本名性觉寺,元至正二年,从凤凰山迁来,因建在城西,州人称为“西小寺”。 寺坐北朝南,东西宽100米,南北长200余米,规模宏大,故州人有“东大寺不大,西小寺不小”之说。寺内分前殿、后殿,形成两处院落,前院为碑林,后院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一跨院,东跨院是住持住所,西跨院为众僧人住所。寺东有花园,寺西有菜园。大殿内塑有佛祖巨像和数尊彩绘罗汉,方圆百里百姓前来烧香祈愿,香火常年不断。其遗址,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挖为鱼池。
    清真寺。位于十里宋街北段西侧,占地约6亩,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的伊斯兰教礼拜寺,1994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年间,明嘉靖、清康熙、宣统年间多次重修与扩建。2006年,对清真寺进行了大修改造。寺坐西向东,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天井、二门、前殿、后殿、观赏台等。其中前殿为主殿,起脊灰瓦顶,歇山式建筑,高12米,面阔20米,五开间,近深10.2米,内为四梁八柱梁架结构。顶脊砖雕浅浮雕图案,脊中有宝鼎一座,两侧均饰以龙纹鸱吻,吻兽高突,正檐翘起。前殿和后殿有拱沟相连,后殿镇以攒尖式顶,斗拱结构,高出前殿之上,造型奇巧,巍峨耸峙,与北京天坛祈年殿的上顶有异曲同工之妙。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撑,灰瓦顶。殿西为观赏台,台西为鱼塘,水面广阔,衬显寺建宏伟壮观。
    白衣堂。位于州署北侧,据碑文记载,建于明朝初年,东西宽约30米,南北长80余米。山门有古狮两尊仍存,内有三开间大殿一座,为起脊、斜山转角、斗拱飞檐、砖石结构的古建筑。里面有观音端坐莲花塑像。大殿前有东西廂房。廂房往南是二门,二门南是山门。大殿后有一片菜园。现遗址前半部变成了鱼塘,后半部已建上了民房。
    全真观。在州治南一里,元羽士刘志深所建。
    十方院。在州治东,清顺治年间知州周三斌建。
    三清观。在城内,建于元朝。
    老君堂。在火神庙街,建于元朝。
祠  堂
    马公祠。又名马谏议祠,为宋朝重臣马伸所建,旧在州城东,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东平知州左宜似重修,迁址于北门里路西,原龙山书院旧基,规模为正殿三间,东西庑、小跨院,祠门东向,后附设农民识字班、蒙养班,又为初级小学,称“马公祠小学”、“西菜园小学分校”。现遗址建起了民居。
    僧忠亲王祠。又称僧王祠、王爷祠、皇华馆,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为表彰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死于王事”而建。 祠址在现州城街道中心小学南半部,南北长40米,东西宽45米。主体建筑为前后两个四合院,后院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南屋为过道屋,南屋东、西各有角门,供瞻仰者或祭祀人员出入。前院有大门三间(含东、西耳房)。主体建筑东西各有跨院。民国时期忠王祠作为女子小学校址,西跨院附设幼稚园。东跨院建有后门,出后门往北开辟为学校操场。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为“县立皇华馆小学”、“县立高级抗日小学”,建国后为城关完小校址。“文化大革命”时称“五七战校”(附设初中班)。1983年中、小学分办以后,定名为“关庙街小学”,1998年后为“州城镇中心小学”。祠内建筑物多次翻修,因不合现代化教学条件需要,陆续拆除改建校舍,两庑于1978年,大门于1980年,大殿于1988年先后拆除。至此,忠王全祠遗迹无存。
    在城内还曾有刘氏家祠、孟氏家祠、王氏家祠、陈氏家祠、侯氏家祠等五大家祠,各祠皆颇具规模,风格古雅,可惜至今无存。另在州治东北隅,有建于元初的严鲁公祠,有元好问记;建于宋代的王沂公祠,有刘敞记。
牌  坊
    古州城内牌坊众多,传说有72架,其中仅南北门大街就有24架。据民国《东平县志》载:东平全境有27架牌坊,州城内有9架。加上桂井子街的父子进士牌坊,共有牌坊10架。
    父子状元坊。为宋代梁灏、梁固父子二状元而建。牌坊的始建年代无从考证,原坊为木质结构,规模较小。后有兖州太守金一凤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修并改为石坊。原坊为全曲阜石石质、四柱三门式,呈中间高两边低单檐的牌楼形式,高8.5米,宽10米,左右两拱门建筑在高半米,长3.5米的石座上,中门宽3米,门额中题金一凤所书"父子状元"4个大字,两边的石柱上有一副楹联:“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 石坊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损毁,现在这座石坊是1997年依原坊复建。
    龙门连跃坊。位于十里宋街北端,是进入北门后的第一架牌坊,取“步入宋城,龙门连跃”之意。坊主武之大,字连城。明万历壬辰(公元1592年)科进士。授长子县知县,累官至山西右参政。据清道光《东平州志》载:万历三十五年为进士武之大建在西门外。原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今坊建于2009年8月。石坊正面匾书"龙门连跃"四个大字,背面横额书"凤诰重颁",都表示他两次考中了进士,两次当了朝廷命官。
    昇平人瑞坊。位于十里宋街中段西侧,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为百岁老人王文谟而立。坊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牌坊,石材以花岗岩为主,高约6米,宽7米,顺街而立。坊正面主间横匾阴刻“昇平人瑞”四个大字,上款:“乾隆三十二年”;下款两行,文曰:“东平州牧沈维基”、“为百岁寿民王文谟立”。中柱对联阴刻:“仙璈远自云中落,凤诰新从天上颁”。今坊建于2009年8月。
    进士及第坊。位于十里宋街北段,据清乾隆《东平州志》载,牌坊于“明正德甲戌为户部员外郎巩思宪建在旧西门内”,即今大西门街。坊主巩思宪,字廷章,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庚午举人,正德甲戌(1515年)中进士,出任洛阳县知县,历任户部员外。原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今新立起来的牌坊,为易地重建。
    父子进士牌坊。位于十里宋街南段桂井子北侧,为纪念桂井子街明代父子进士刘源清、刘尔牧而建。父亲刘源清,1514年中进士,曾任进贤县知县、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等职,死后诏赠兵部尚书。他的儿子刘尔牧1544年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山西司郎中,去世时年仅43岁。牌坊始建于明朝末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孝义贞节坊。清乾隆4年,为太学生孟叔壮之妻宋氏修建,原址在县政府东栅门东。
    敕褒节孝坊。清乾隆十七年为儒童王宸游之妻吕氏建在西门外。
    节炳千秋坊。清乾隆二十七年为儒童林世翊之妻梁氏建在南门里。
    节孝坊。清乾隆二十一年为武生之妻刘氏建。原址在孟家牌坊街。坊上有联。联曰:“节孝无亏淑德已同圭璧重,伦常有赖崇褒应并日月明”。
    旌表节孝坊。清乾隆五十九年为王毓伾之妻张氏建,原址在大东门里。
卷  棚
    卷棚是跨路的亭式建筑。四角上翘,下以四根圆柱支撑,漆以红色。卷棚下多建关帝庙,也有茶水馆,作战备防务或行人休憩之用。州城原有卷棚4座,分别是:东卷棚、中卷棚、南卷棚和西卷棚。其中西卷棚街因是原七届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出生地而闻名。
    东卷棚,在东大寺街口,可以对从大东门方向来犯的敌人进行阻击。
    中卷棚。位于署东街东侧兴洛桥街口,作守卫衙门之用,卷棚下建有三义庙,塑刘备、关羽、张飞像。
    南卷棚。位于双庙街东,现关帝庙街南段南门街新建村委附近。
    西卷棚。位于现十里宋街南段,该街现并入桂井子街。
桥梁
    永济桥。位于南门外,跨小清河上,俗称南大桥,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州人邢整奏请创建,计18孔;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知州邱如蒿于桥两侧添砌桥栏。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州人王元臣募款重修,时长度为全境之冠,桥长98米,宽7米,孔跨径4米,孔径高2.5米,石基砖拱结构,现存13孔。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中断了100多年的运河通航,东平“商贾云集,白日帆樯林立,夜间桅灯高挂”,当时州城被意大利人马克·波罗在其《游记》中称为“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都市,商品与制造品十分丰盛。”明代改置东平州,南北大道成为南京迁都北京的“九省通衢”,繁忙的交通需要在城南小清河上修建一座大桥,这就有了“永济桥”。永济桥在东平悠久历史长河中,有着辉煌的过去,桥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桥下碧波荡漾,芦苇丛丛,荷叶团团,一幅自然点缀的美妙图画,也就成了东平古八景之一的“城堤秋水”。解放前,南门外建有风云雷雨山川坛和药王庙,并设庙会,址在永济桥附近,称南桥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方圆百里商贾云集南桥,会期五天,是鲁西南著名的物资交流大会,每逢农历一、四、六、九为集日。建国后,集市和春会均移至城内。
     南门桥。俗称吊桥子,位于南门外护城河上。桥建于元代,桥长47.5米,宽7.3米,3孔,桥孔之上镶有避水兽头,两侧各三,栩栩如生,至今保存完好。
    陈家桥 。位于北门外一里处,汶水所经,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知州张恺重建。
    状元桥。位于陈家桥北,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知州王敬所建,5孔。后又陆续添修。
其它建筑
    状元府。位于状元坊东侧,为宋状元梁灏、梁固之城宅,规模宏敞,布局严谨,“文化大革命”被毁,今门石(上书“宋状元之门”)仍存。府内有状元井,早年由该井之水所酿“状元红”酒,酒香浓郁、绵甜爽净、令人回味悠长;
    孙家孝碑楼。始建于明代,原位于州城大隅首街孙家胡同西首南侧,“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于2009年7月在宋街建设过程中重立于州商路北双兑臼街南首东侧。碑楼高5米,宽3米,为全石结构,额书“褒表真孝廪生孙鹤年”,碑身有联,
               联曰:用力用劳用爱用敬凡事根本在是
                        曰大曰至曰达曰可自古圣贤皆然
               横额:永赐不匮
    碑中心书以60分见方飞白“孝”字。据孙氏家谱记载:鹤年、廪生,四川参政玄之子。其母患痢,数医难痊。鹤年昼夜相侍,吞泪泣声。皇帝闻之,遣御医望诊。医诊而曰:“欲得痢痊,需辨痢味甘苦,方能入药”,鹤即尝母痢辨味,因得医痊。人皆感其孝,朝廷颁旨,旌表立碑。时东平州学道给诗: 
   子尝母痢卜生机,机动神随药奏奇。
   一念感通捷影响,百年淑气蔼亲闱。
   噬指心惊曾参至,泣竹笋生孟宗林。
   休言今古不相及,东鲁而今有鹤龄。
     飞仙台。据州志载,“飞仙台,在城东南隅水中。当夏时,荷花围绕”。相传宋高宗南渡时,曾驻驾此台。傍晚,高宗张弓腰矢,问天下课点,祝曰:‘吾若有天分,得达江南,重复社稷,而此矢每发即中上一字’。已而三矢俱发,果中上三字中心”,在当年的五月初二,康王继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赵构心愿得遂。
   岁寒亭。址在城内,宋待制李诚之所建,曾与苏轼在此会饮。
百忍堂。当年东平八大家堤子李在州城内的宅第,址在十里宋街南段东侧(今黄河修防段驻地)。百忍堂占地百余亩,规模宏大,建筑精致。  
    万寿宫。址在州治南,建于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
    稽古堂。元行军万户严忠济建。
    宫家旗杆。在今万里旧居北侧,宫慕久旧居门前曾竖有旗杆,俗称“宫家旗杆”。宫慕久(公元1788—1848年),嘉庆己卯科(公元1819年)举人。”曾任江苏按察使(臬署在上海,俗称上海道),主管司法,考核吏治。旗杆石件仍存。
    陈家旗杆。立于清代兄弟举人陈养源、陈养渭城宅门口。陈养源,清乾隆三十三年( 公元1768年)举人,陈养渭,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举人,二人均被恩赐为翰林院检讨。旗杆座现在大寺街居民门口。
     另在西门外里许寺内有老龙潭,“道光五年夏旱,知州周云凤取水祷雨,甘霖立霈”;在西门外旁路东,有观音井一眼;在南门外大街,有幡竿庙井一眼。
     只可惜这些名胜古建由于岁月更替、迭经战乱、人为毁坏等原因破坏殆尽,只留下一些名字在倾诉着历史,见证着州城曾经的繁荣与辉煌,不由令人感慨万千,更生万分眷恋。可喜的是,州城因其厚重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位置,再次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2009年5月,投资25亿元的千年宋城复建工程开工建设;2010年6月,州城撤镇调整为街道办事处,作为县城的副城区,将紧抓京杭运河复航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商贸业,再现“运河古都”繁华景象。截止目前,已恢复建设了十里宋街、拱极门(含城门楼及400米城墙)、龙门连跃等4架牌坊、孙家孝碑楼、拱极桥、龟肛井等景点建筑,新建了万里旧居、县工委纪念馆、景观大道、州城渡口、槐仙亭等旅游景点。随着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州署、文庙、报恩寺等一批标志性古迹建筑将会逐步恢复,州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将会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发表于 2010-8-30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上图片,那样效果好的多。
发表于 2010-8-30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S1030259.jpg S1030269.jpg S1030293.jpg S1034377.JPG S1038885.jpg 白衣堂石狮子.jpg 报恩寺遗址.jpg 城隍庙.JPG 父子状元坊.jpg 龙山书院.JPG 清代民居1.jpg 清真寺3.jpg 文庙.JPG 武庙.JPG 州署.JPG 子尝母痢孝碑楼.jpg 大东门匾额--龙虎.jpg 父子状元坊照片4.jpg
发表于 2010-8-30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8-30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8-30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待保护
发表于 2010-8-30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古迹建筑都是第一次见,震撼啊,不难想象的到宋元时期州城的繁华,希望能重现当时的繁荣盛景,真正的把州城打造成旅游文化胜地,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发表于 2010-8-30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财神庙。址在南门里东。
二郎庙。址在关帝庙东侧。
文昌祠。在州治南,成化间(公元1465~1487年)建。
观音堂。在城隍庙东。
海会庵。在南门里东。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








只是照片背景有点老了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11-25 22: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sddp.net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