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东平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宋朝东平梁氏科举家族的发祥地。东平之名,起于虞夏。唐虞夏商时期,据《尚书•禹贡》载:“海、岱及淮惟徐州……,大野即潴,东原底平”, 其“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自西汉开藩,唐宋建阃”, 东平在历史上长期作为地方上的国、郡、府、州等行政机构的治所。历朝历代政府之所以以今东平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治所之地,主要是由于:一是它的重要的地理位置,在商周至宋朝时期,今天的东平以西至今天的菏泽一带是南北长达几百里的巨大的天然湖泊,东平正处于该湖泊的东岸,是南北水路的必经之地;从陆路来看,它北近燕赵,南至江准,东面紧邻以泰山、徂徕山为主体的丘陵地带,西面是湖泊,它成为了南北陆路交通咽喉,同时又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宋朝时属京东西路,安抚使治所郓州须城,“宋都汴梁,京东之粟历曹、济、郓入五丈渠至京师” ,郓州是当时都城东部的主要粮道之一。宋人刘敞在《东平乐郊池亭记》中说道:“夫东平,盖古之建国,又有州牧连率之政,于今为重。其地千里,其四封所极,南则梁,东则鲁,北则齐,三者皆大国也。” 顾祖禹的《读史方與纪要•方域考序》中说:“所治者,古须昌、无盐耳,壤联三辅,梯航辐辏,几奉龙虎之节,赋皇华之诗者,必取道于此,入疆闻俗,先访图经诸家于前代郡国郡县”,郑樵的《通志》中载道:“岱右之诸峰罗列,梁山西峙,以分支济阴之故,渎伏涵汶水东流而来,会岩壑以峥嵘,见伟津以冲要称雄”。后来元朝重修大运河,开通从东平到临清河段,明成祖时加以疏浚,运河畅通无阻,东平也成为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一个重要的中继站,故东平“以古为水陆重镇” 。二是东平地处黄河流域下游,大汶河流过东平注入巨野泽(宋朝时称梁山泊,今湖面已大为缩小,称东平湖),在这里形成了一片面积较大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有着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农业生产和渔业产业比较发达,人口众多,是齐鲁西部的一个大都会,时称“天平巨镇(指今东平州城),版舆安稳,锦衣辉华,故里犬鸡之声,密以相接” ;时人赞扬道:“眷东会之大邦,为都鲁之称首,惟大东之都会,实广鲁之故国” 。也正是由于其地位的重要,历代中央政府委派名卿重臣镇守东平,“大而国相郡守使节总管,下至刺史令丞之属,名臣循吏代不乏人” ,北宋韩琦曾说:“须句重地为国东屏,宜择名臣宿望委之镇临” 。东平长期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治所,经中央委派官员的经营和治理,很早就逐渐发展成为齐鲁西部地区的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历史上曾作过地方行政机构治所的古城遗址在今东平县就有无盐、宿城、须城等。到了宋朝时郓州府治所须城“有户一万一千三百二十,口四万三千六百四” ,城中有州署、县府、文庙、武庙、龙山书院、乡贤祠等许多公共建筑,城中有街道十几条,靠近州、县府衙的大街小巷是当时繁华的商业地带,街上店铺林立,南北往来的客商络绎不绝,一度成为北宋东部阿胶销售集散地;随着东平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经济不断的繁荣,其文化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东平府学在当时就非常兴盛,北宋初称郓学,座落在郓州天圣仓。北宋名臣王曾罢相知郓州时,买田二百顷,作为郓学的学田,以供师生生计之用。当时有很多学者在此任教,宋代名臣刘挚“就学东平,因家焉” 。元初,郓州府学还保存着宋庆历年间富弼知郓州时写的《新学记》和孙尧佐的《府学题榜》。金代泰和以后,府学出现过一个比较兴盛的时期,平章政事张万公、侯挚和参知政事高霖都是东平府东阿人,高霖“以父忧还乡里,教授生徒,恒数百人” ,东平府学“视他郡国为最盛” 。内容[/COLOR]内容内容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