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洪顶山茅峪刻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洪顶山茅峪刻经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洪顶山西面茅峪中,东距县城30公里,是北齐时的佛教文化遗存,是一处集经文、佛名、铭赞、题名碑于一体的大型摩崖刻经群。刻经分布在茅峪南北两侧石壁上,峪北刻经以僧安道一为主,峪南以印度僧法洪为主。镌刻面积共达1000平方米。共刻经文6处,其中《文殊般若经》2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集经•穿普提品》、《摩诃衍经》、《仁王经》各1处。佛名9处,刻“大空王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观世音佛、具足千万光佛、安乐佛、大山岩佛、安王佛、高山佛等十八佛名。共有大小刻字1200字左右,现存较完整可读者785字,现存刻经基本上保存完整,能反映出当时刻经内容的全貌。字径大小不等,多在25~60厘米之间。而最小者仅7厘米,最大者360厘米。《法洪铭赞》中有“河清三年”(564年)纪年。并有“释迦双林后一千六百二十年”等两处佛灭纪年.
茅峪所刻经文中,仅为某一节段,如《文殊般若经》为“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蜜?佛言:般若波罗蜜,无边无际,无名无相,无思量,无归依,无洲渚,无犯无福,无晦无明。如法界无有分齐,亦无限数,是名般若波罗蜜。亦名菩萨诃萨行处,非行非不行处,恶入一乘名非行处,何以故无念无作故”。《大集经•穿普提品》为“佛告舍利弗,汝问云何名佛、云何观佛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字观身,实相观佛。口然唯有智能者乃能知耳,口名观佛”。佛名中峪北中心处“大空王佛”四字,总高9.30米,最宽处达4.10米,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境内最大的北朝大字。
茅峪刊经者安道一,目前尚不见于史料记载,但根据茅峪刻经中他的铭赞及他在山东地区的刻经情况研究,他是东平人,堪称高僧大德。茅峪刻经中《安公之碑》赞曰“大沙们僧安,不安所安,安所不能安。大道一,不一所一,一所不能一。不安所安,不安于安,所不安能安于安。不一所一,不一其一。一所不能一其一。词曰:安故能一,一故能安,安一一安。岩上雕刊”。安道一不但精通佛学,还善书法,尤其摩崖榜书“大空王佛”最具特色。根据他从事刻经活动的时间看,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所崇拜的佛教事业,其影响在当时可见一斑。但就是这样一位大德高僧,却史载无名,可谓历史的遗憾。他或许是和怀素、梁楷一样嗜酒狂荡,还是有悖于上层、后出佛门的?
洪顶山摩崖石刻是1994年新发现的,此后,许多报刊进行了报导,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国际影响渐大。先后有日本、韩国、瑞士、德国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来此考察研究。2002年,国内外80余人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山东北朝摩崖刻经考察与学术研讨会”在此召开现场会。2004年5、6月份,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和德国海得堡大学联合对洪顶山摩崖石刻进行了科学的考察研究。洪顶山摩崖石刻作为佛教物质文化的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受到佛学史、美术史研究者和书法界人士的关注。他为为研究著名书僧僧安道壹的刻经活动及籍里生平以及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新的资料。也对对佛教义理的研究和佛灭纪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书法史的研究和北齐摩崖刻经的表现形式增添了新的资料。
洪顶山还是一处风景美丽的游览境地,不但山势险绝,而且幽谷逶邃,古柏参天,山花烂漫。山下还有古商周遗址、寺庙遗址,其旁有“茅峪泉”,常年流水不断。西有东平湖,与国家级森林公园腊山隔湖相望,湖上碧波荡漾,鱼帆点点。近日,县政府已对洪顶山刻经保护开发进行了总体规划,将修建连湖水泥路、登山石盘路、看管房等。将来,洪顶山刻经不但以本身的学术价值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还将以秀丽的景色吸引着大批的游客来此观光游览。
另外,京杭大运河也同时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东平段)。
这样,我先共有三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佛山石窟造像
洪顶山北朝茅峪刻经
京杭大运河——东平段
这为我县文物保护事业带来了先决条件,即在争取国家文物保护资金方面带来了便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