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平湖北侧,六工山之阳,是斑鸠店镇路村社区。建设工地内,几块巨石正被铲车端走,建筑工人不断忙碌,焊枪在钢筋断面上激起钢花,高耸的塔吊不断吊起巨大的物料……一期工程六栋楼已经全部挖槽开建,一座充满希望和新潮的移民社区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斑鸠店镇路村社区开工以来,县、镇、村各抽调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组成工作班子。班子成员自进驻指挥部以来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坚守在施工现场,高强度持续攻坚,做到“一把尺子丈量到头,一个标准执行到底,一个声音传递到户”,全面公开丈量登记数据、补偿标准、补偿数额,使征地拆迁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督,实现阳光操作,杜绝征地拆迁工作中的“人情户”和“关系户”,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实现了“零冲突”“零上访”。只有把群众当亲人 群众才会真心拥护
路村社区建设特点是先拆除群众现有住房,再腾出地方来盖新房。这一来,工作难度成倍增加。如何将一系列难题突破,显然需要征地干部的辛勤工作和担当精神。
“一切为了移民”,这是路村社区拆迁干部们发出的共同心声,使他们只争朝夕,铆足干劲,忘我工作,推动征地拆迁工作迅速前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干部们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
在这个群体中,有三位已近六十岁的老同志,分别是张巨常、刘传富和井绪稳。
自3月7日进驻指挥部以来,他们仨坚持以换位思考的形式开展工作,用政策引导拆迁户,用事实说服拆迁户,以自律的言行赢得拆迁群众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一致称赞。
工作不仅需要苦干,还得加上巧干。路村先拆后建的模式让工作组意识到做好社区建设工作,首先要做好群众工作,社区建设为了群众,拆迁工作也要以人为本,要将社区建设的政策给群众说明讲透,绝不能在拆迁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为此,三名老同志发挥人熟、地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同其他工作人员开始挨家挨户入户走访,向群众说明移民解困工程的好处、政府的优惠政策、补偿的标准,解答群众的疑惑,消除群众的顾虑。
然而,群众工作远比想象中困难很多,工作人员没少吃了闭门羹,有的村民为了躲避工作人员白天出门,晚上见工作人员下班了才回家;有的群众等待观望,不敢签订拆房协议。他们没有因为暂时的困难而退缩,白天找不到人的就晚上去,家里关门的就联系在外工作的家人,一次说服不了就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多次。群众着急他们不急,群众抱怨他们微笑解答,在动员拆迁过程中,始终坚持群众至上的原则,没有发生一件上访事件。有一户叫孙x峰的村民被几名老同志多次登门做工作的真诚所感动,签完协议就拆掉了20多万刚盖起的新房子,在村里带动了很大一部分村民,迅速打开了拆迁局面。(孙xx就是非法进入村委会的其中一个)
“如果您有意见,就对我说。如果您有难处,给我打电话。”斑鸠店镇机关干部井绪稳在拆迁工作常说的一句话。井绪稳是斑鸠店镇移民办、扶贫办主任,作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他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主打“亲情牌”拉近与群众距离。他将搬迁群众花名册仔细研究、逐个甄选,选择与自己亲人熟悉或者认识的村民作为动员对象。因为不是本村人,所以筛选出来的名单中有些是从不走动的可以与家属、父母、兄弟有一丝一毫关联上的“亲戚、朋友”,有些仅是只有一面之缘的朋友。
他白天入户走访、宣传政策,晚上和家人带着自己买的礼品到“亲戚、朋友”家中拉家常、做工作、解疑惑、消忧虑。拆迁过程中,他与许多拆迁户成了“好亲戚、好朋友”,村民被他的真诚所打动,认识到社区建设的好处,均满意的签了协议。“磨破嘴、跑断腿、大爷大娘叫顺嘴”成了他工作的真实写照。
解难不怕事麻烦 化解群众心头忧
“群众就是我们的亲人,再难,也要把群众安置好!”斑鸠店镇机关干部刘传富说到。这是路村社区建设指挥部全体人员的共同心声,也体现出基层干部们心系百姓之心。刘传富同志是斑鸠店镇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在指挥部他一方面要负责建设工程的具体工作,还要完成入户走访群众动员工作。
村里有一位孙姓村民,已60多岁,是工作人员公认的“钉子户”。起先,他以自己年纪大不能搬家为由拒绝搬迁,后因补偿款太低为由要求政府增加补偿,并多次到指挥部上访,要求镇政府答应他的搬迁条件,可谓态度蛮横,咄咄逼人。
刘传富同志每次见他来,都耐心接待他,为他讲解政策,向他说明补偿款明细。然而,老人并不领情,工作一时无法开展。刘传富又带领工作人员多次登门做工作,老人依然不同意搬迁。
多次努力不见效后,为了不耽误拆迁进程,刘传富通过多方打听,了解到他的子女在外打工,他便先后到汶上、东阿找到拆迁户的女儿、儿子,分别为其做工作,希望能够劝劝老人,以大局为重,配合工作人员工作。最终,在多方努力下老人同意搬迁,并且按照规定的补偿款额获得补偿。帮助他搬完家的那天,刘传富心头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在动员拆迁过程中,几位老同志即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们入户做工作,帮助村民搬家,丈量老房子,清理庄稼,经常是身上一身土,脚上一脚泥,嘴上却没有一句怨言。在拆迁过程中,他们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在政策法律范围内本着争取群众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做到依法拆迁,和谐拆迁。
在做群众工作时,他们深入拆迁户家中,与拆迁户促膝谈心交朋友,了解他们所想,所求,所盼,向他们一一列举拆迁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建设后环境变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群众思想得到彻底转变,明白了拆迁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使拆迁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群众自觉性,变“要我拆”为“我要拆”。
基层干部们胸怀“解难不怕事麻烦”的理念,用“笨办法”、“土办法”,为移民群众答疑释惑、排忧解难。
这一切,宛如一盏盏明灯,温暖着移民群众的心,大大推进了拆迁工作的进程。
为了后代子孙过上好日子
现在吃点苦很值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前面临的拆迁工作,不仅显示了我县移民社区建设工作的豪迈手笔,也证明了路村移民社区建设指挥部广大党员干部、每一位拆迁工作人员的高素质和高水平。59岁的张巨常是工作组成员年龄最大的一位,他与其他同志一样入户走访、测量房屋、指挥搬家。他时刻心系群众,情系拆迁,他积极为没有居住地的村民找房源,为年老的、困难的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70岁的王金英是村里的孤寡老人,在入户做工作时考虑到她的特殊情况,张巨常在邻村为她找了新的居住地,联合其他工作人员帮她搬家,安排好住处后,他又多次带领工作人员回访,关心老人生活,解决老人实际困难。在一次帮助群众搬家过程中,推三轮车时不慎摔倒,同事劝他休息,他却只到村医务室简单包扎又重新回到工地,儿女们看到都非常心疼。他没有因为自己年纪大而少承担工作任务,相反,在拆迁户包保数量上他还比别人多好几户。
井绪稳同志老父亲已经80多岁高龄,自从进驻工作组后,他就拜托家人帮忙照顾父亲。刘传富同志家里有十几亩耕地,麦收期间他没有请过一天假,妻子身体不好,他只能花钱雇人帮忙麦收。“社区建设是利民的大事,政府有好的政策,一定要让群众享受到,我们苦点累点都不算什么。”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老同志们不怕熬夜、不怕吃苦、不怕委屈,每天从早六点半到晚上八九点都在工地坚守,有时候晚上走访完甚至都已经过了十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
“刚来的时候跑一天下来浑身是土,特别劳累,但是几位老同志从没喊过累,没抱怨过难,让我们非常感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县派工作组组长孙延俭同志提起几位老同志感慨到。
目前,在老同志的带动下,路村社区指挥部工作人员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各项工作都有序开展。在干部优良作风影响下,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较高,第二期拆迁已经顺利开展,社区建设的大幕正在全面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