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法,朝南,是以石龛式建筑为背景的一处喷泉群,椭圆形菊花式喷水池内有"猎狗逐鹿"喷泉,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十三级喷水塔,一齐开放时蔚为壮观。 大水法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 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也都一齐喷水。 大水法是欧洲人传教士蒋友仁(P. Michel Benoit) 设计和监造的。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想在圆明园中建筑一座西洋化的宫殿,殿内外部都要装置自动喷水机,由另一位意大利人传教士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介绍友人蒋友仁参加设计工作。蒋友仁的专业是在中国传教,建筑工程不是他的专长,但他学的是数学,并保有许多有关喷水池建筑书籍。蒋友仁是利用数学上的知识和以书本上的图案文字为参考,设计了圆明园的喷水工程并取名为“大水法”。
当年,皇帝坐在大水法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戈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戈尔尼,曾至此处游赏。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爆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但可悲的是,在大水法建成不久,乾隆皇帝就下令关闭大水法的机械给水系统,而改为人工提水,理由是:机械这种雕虫小技,不足以依靠。 1860年(咸丰十年),包括大水法在内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破坏。1910年(宣统二年)后残存的石屏风雕花石心被载涛运往朗润园内,1977年运回原处。 在很多人心目中,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就是圆明园的象征。圆明园罹劫并经百年风雨,大水法附近多以石材为主,残存的巨型雕柱、石龛和石屏风,仍十分醒目、壮观,成为游客必到之处。 2008年9月,圆明园公布了官方标识。“圆明园”三个字为篆体,并被演化成圆明园的标志性遗址“大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