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8634|回复: 9

白佛山“三教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1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佛山“三教寺”  


来源:《东平湖》文艺总第7期 

白佛山又称金螺山,古名山危山。旧志云:山在东而面西,上多祠庙,有关帝庙、灵官庙、白佛庙、无梁殿、韦驮殿、海公庙……山南近巅处,层峦叠嶂,悬崖对峙,谷深幽静,林茂草密,景色宜人。金·大定七年始建“三教堂”,供祀释迦牟尼居中,左为老子,右为孔子,因三教同祀一殿而故名。明代重修并增建钟楼,清·康熙年间重修时遂改名为“三教寺”。历尽沧桑,几经风雨,至1947年“三教寺”全部废颓。


  二十世纪末,在中共东平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空前繁荣。为了弘扬历史文化,推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佛山旅游景点,县委县政府责成县文管部门,于1998年在“三教寺”遗址重建“三教寺”,至1999年竣工。殿堂内塑像栩栩如生,菩提树下悟道的佛陀——释迦牟尼居中,人间万世师表孔子——孔丘列右,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列左,三教共祀。笔者参照有关资料,将儒、释、道对社会的历史影响及相互融合情况粗略编述,作以介绍,以启发人们的研究兴趣,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幼年时生活贫穷,青年时做过小官,后曾一度任鲁国司寇,摄行国相事务;
去官后,率弟子周游列国,宣扬礼教仁政,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皆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改鲁史而成《春秋》,创立编年体史。孔子弟子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论语》二十篇,是研究孔子及其学说最重要的资料。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时期,是一个奴隶制趋于解体、封建制开始形成的社会转型时期,是一个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发生着根本性巨大变革的历史动荡时期。新旧交替的结果在内容上就是“礼崩乐坏”,也就是早期周王朝基于宗法血亲原则所制定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典章被抛弃、打破,所遵循的一整套思想信仰被怀疑、背离。


 剧烈的历史变革时期往往会涌现伟大的思想家,春秋末年动荡的社会现实就是灿若群星的先秦诸子百家之首的孔子思想的丰沃土壤。《论语》中方方面面的思想内容,也只有放在这一历史语境中才能得到确当的理解和阐释。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孔子的伦理思想、人生哲学、政治思想、教育思想都是以此为基点并遵循着“仁”的基本原则展开的。“仁”的提出是孔子的首创之举,是他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最大贡献。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以“礼”为治,达到“仁”的境界。“仁者,爱人”。要人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现“仁”的手段是“礼”,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在“礼”与“仁”的关系问题上,孔子创造性的贡献在于,一方面强调“礼”以行“仁”,另一方面更注重以“仁”为本,赋“礼”以“仁”。孔子“仁”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奠下了始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孔子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主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他想让国家政权掌握在高素质的文化人手中。


 孔子搜集整理古代文献,保存我国春秋以前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不朽的功业。


 孔子办教育,成六艺,在中国古代是空前绝后的伟业。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立者和传播者,在中国的影响源远流长,两千多年来;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这种儒家文化既是中国学术思想的主流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又通过各种渠道渗入民族文化的各个阶层,并使人们的观念、习俗、行为、信仰和情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构成了我们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儒家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它的影响也早已超出了民族文化的范畴。在东亚一些地区乃至全世界,儒家文化发挥了导引和调节的作用。从公元前开始,孔子的思想文化陆续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民俗以及民族性格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6世纪以来,孔子思想还陆续传入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等欧美诸国,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世纪中期以来,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香港、台湾地区经济相继崛起,中国、越南也步入高速发展时期,亚洲儒学文化圈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和政治家的重视,不少学者,政治家都期待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创新”、“以德治国”、“建立和谐社会”、”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等等,是与孔子“仁、爱、和”的政治主张相吻合的,这不是复古,而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孔子思想将来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孔子虽然生在中国,但是他的思想和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却属于整个世界。


?二、菩提树下悟道的佛陀——释迦牟尼?约前566—前486年 。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他本是南亚次大陆北部迦毗罗城?在尼泊尔境内 的王子。他沉静好思,关心群众疾苦。29岁时,悄然离开王宫,弃家修道。他在印度各地漫游,用最严格的善行方式修炼6年之后,未得正果;第七年,他在迦耶的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静坐七七四十九天之后,终于彻悟,找到从人世中解除苦恼的办法,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此后,他广收门徒,四处传教,扩大了佛教的影响,弟子们尊他为“释迦牟尼”。八十多岁时,他在传教途中仙逝。遗骨火化后,由信徒分别拿到各处建塔供奉。


 释迦牟尼之所以放弃宫廷舒适的生活而走上修行之路,是因为在一次出宫游玩中看到了一个老人、一个残疾人、一个死人。由此,深切地感悟到芸芸众生在诸如老、疾、死之类的痛苦面前的无奈,便下决心寻找一种解决痛苦的方法,寻求涅的幸福。释迦牟尼的脱俗选择实际上有着深层的社会历史背景。当时印度半岛尚未统一,不平等的“种姓”制度盛行。佛教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


“佛”是梵文“佛陀”的音译的简称,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是“四谛”,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释迦牟尼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苦的,故称“苦谛”;招感这些苦果的烦恼业因,叫做“集谛”?集是“因”的意思 ;只有达到不生不灭的涅境界,才能解脱苦果,此为“灭谛”。人们通过修行、断惑、涅,成为阿罗汉?意为“不生” 而不再堕入因“造业”产生的生死轮回。“四谛”后来成为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释迦牟尼还提出了“八正道”之说,即走向涅目标八点要求:第一是正见;第二是正定;第三是正言;第四是正业;第五是正命;第六是正精进;
第七是正念;第八是正欲。此外,佛教要求其徒众终身尊“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宣扬一切众生在灵魂上平等;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修行得到解脱,而不必经过特殊的祭司阶层的领导。早期的佛道不设神庙,不主祭祀,不拜偶像,传教用语通俗易懂,并且不排斥低级“种姓”的人入教,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释迦牟尼传教的第一年中,就有一千多人加入到佛教中,在其后的数年中,佛教徒的数量以加速的方式猛增,其中即有属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也有国王、贵族的富豪,许多婆罗门祭司也放弃了旧信仰,成为新宗教的成员。佛教势力越来越大,名声也越来越响。释迦牟尼死后,他的大弟子大迦叶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佛教大会,并将释迦牟尼的说教整理成文字,成为佛教中最早的经藏和律藏。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被尊为国教;大约在公元前253年,在阿育王的赞助下,第三次佛教大会在华氏城召开,确定了向国外和国内的边远地区派出传教士,弘扬佛法的战略。于是,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越过地理阻隔和国界,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作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被尊为“佛陀”,代表着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他所创立的思想、行为模式潜移默化为道德标准,历史上数以十亿计的佛教徒对他顶礼膜拜。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切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教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把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世界。


  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因此说,释迦牟尼其立德之宏,莫出其右;立功之大,鲜明可比;立言之深,古今罕见。立德、立功、立言,一个人都做到了,对于生命个体而言,这的确是一个奇迹。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前580—前500年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里?今河南省归德 人。曾出任周朝藏室史官,后见周朝衰落、社会风气颓败,于是弃官归隐。传说老子归隐时骑青牛路经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关尹请求老子著书,于是有《老子》五千言留于后世。


 《老子》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后44章属下篇德经,所以又称《道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五千言》仅相当于现代报刊的一个中篇,却包罗了宇庙观、人生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治国兴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老子》一书的最亮点是:四十二章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其要点可概括为:阴阳矛盾且和合,无有共生讲实际;祸福倚伏在人为,强弱转化有速迟;无名有名须辩证,质真朴实有真知;八十一章一句话:矛盾求和谐,对立求统一。老子继承《易经》而阐述的传统哲学思想,为我们吸收、融合外来的正确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老子》一书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中绽放的一枝奇葩。其辩证的思维方法,精到的处世策略,今天读来仍然十分新鲜。


  面对当时现时的动荡不安,老子提出一些谋略的方法。其中有“贵柔守雌”的方法。他主张柔弱胜刚强,又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其“贵柔守雌”的另一方面所用就是“将欲弱之,必国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还有“分争”的方法等。同时老子反对战争,老子说大兵过后必有灾年,“兵者,不祥之器”。


  从个体的人来说“德”,老子指出个人体道的渠道就是“致虚极,守静笃”,然后“涤除玄览”。就是欲想把握认识道,需修到虚静的极致,在虚、静状态下,像擦一面玄妙的镜子一样对道进行体认、直观。其个人通过修养达到的最高目标,老子称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针对恍惚,窃冥的道,“无不为”指“德”而言。但如欲达到德的无不为必须先具备道的无为。如果专就德中学习一些方法、策略,没有道的涵养,那是不会“无不为”的。
而后世颇有人只注意在谋略上利用老子的思想,却忘却老子或忽略了老子无为的根本思想,这不符合老子“通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教导。


  老子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世界范围内也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道德经》国内的版本有1700种以上。外文译著有550余种,著名美籍华裔学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说老子的“道”同现代物理上的“测不准定律”很相似。这说明老子思想与现代科学有相通之处的。一位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认为,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 ,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启发。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认为,道家著作囊括了各家精华,无一家可比。而这也是我们重视老子的原因所在。总之,《老子》不老,谁学谁受益,早学早受益。



四、为什么儒、释、道“三教”建在一个寺院里因为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是在一种长期相互矛盾斗争,而又不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中发展的。自东晋南北朝以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统治者只要在不危及其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一般都认为儒、释、道三者在思想文化上对于治道说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如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等,因此,也就采取了三教兼容的政策,所以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个国史,中国哲学史,但是,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吧?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连话都说不周全了。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的精华问题。而道家呢正如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认为,道家乃博采众家之长而融会贯通,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他们这种渗透和融合,即没有发生某一家把某一家吃掉的现象,更没有造成三家归一家的结局。而是通过相互的渗透、融合,从生硬的撮合到有机的化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各家的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丰富和提高。而与此同时,也就促使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提高。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这棵大树的根系就是道家,其主干就是儒家,而佛家则是树上的枝叶。他们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多元互补架构。道家思想即是这棵大树的深根,那么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代表者,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处于哲学家奠基的地位。


  总之,他们的观点、言论,因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诸多错误的东西,我们应当批判地学习吸收借鉴。

发表于 2011-3-22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3-22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6-13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3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花开见佛完工的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顶,顶到头破血流!
  囧o(╯□╰)o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深奥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3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S2S2天空一声巨响,
我为顶贴而来!
      顶
      要顶
      必须顶
      不得不顶
      用尽全力顶
      再加上千斤顶
      总之把它顶到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11-25 17: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