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8-29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东平的名人都没有谁啊?!
东平,地处鲁西。东北面与五岳之首泰山相距70多公里,东南面与“圣人”故里曲阜相距近80公里,西北面与波涛滚滚的黄河紧紧相连。热恋这片土地的山东人素以“一山一水一圣人”而自豪,而东平,恰处于这山这水这圣地三点之中。
东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数千年的岁月中,曾有几度辉煌,亦曾有几度萧条。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秦代开始设郡建制,至西汉甘露年间,又据《禹贡》“大野既潴,东原底平”之意建立东平国,为“东平”命名之始。之后,历代封建王朝在此设立行政机构,曾称“郡”、称“府”、称“路”,明清时又改称东平州,辖领东阿、平阴、阳谷等数县。清雍正十三年,又改直隶州为散州,不再领辖县邑,民国时改县。这说明东平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而且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清道光《东平州志·序》中说“唐宋以还代称雄镇,川原深广,都邑繁盛”。特别是在元代,广大人民虽然受着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但是由于运河的修整和疏浚,使大运河成为南北水交通要道,因此,地处运河沿岸的东平、济宁、临清一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经济文化特别繁荣的景象。意大利马克·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写到东平州(今州城镇)的情况,称赞说:“这是一个雄伟壮丽的大城市,商品与制造品十分丰盛”。并说:“大河千帆竞发,舟楫如织”。这些清楚说明,东平当时经济、文化之昌盛。这是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广大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他们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经济文化的发展,必然促进教育事业的兴盛,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人才辈出”“蔚为人杰”的局面。
据史书记载,从秦汉到建国前夕名扬全国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医学家乃至天文、地理、书法、绘画等专家,灿若星汉,光照史册。西汉时,有“大夏侯学”、“小夏侯学”的开创者夏侯胜、夏侯建。东汉时,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还有宰相辅和凝、王朴。到了宋代,名人相继涌出,有宰相梁适,状元梁灏、梁固,还有儿科医学家钱乙,画家梁楷。元朝时,有状元霍希贤、农学家王祯,还有众多的戏曲作家 。明、清两朝,有政治家王宪、杜三策。清末,有尹氵田,他较早参加同盟会,并于1910年参预刺杀清摄政王载沣。民国时期,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南京中山陵获一等奖,设计广州中山纪念堂获首奖。同时,有许多历史名人曾宦居或隐居于东平,曹刿、阮藉、高适、韩愈、柳宗元、李商隐、苏源明、司马光、寇准、辛弃疾、元好问等。
江山代有新人出,名领风骚数百年。建国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平又涌现出一批英才志士。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省军级领导人张庆黎、孟子明、林茵如、吴震、王心前、侯固、梁昌武、徐延东、孙长印等;作家李束为,书法家周君廉和其他专家学者等。他们以令人瞩目的业绩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为各民族的大团结和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