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5460|回复: 9

[讨论]汉代东平国都城遗址发掘 千年古城浮出水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1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06日 17:47

  近日,山东省文物考古部门在东平境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调查,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一座千年古城——汉代东平国国都宿城遗址开始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宿城遗址位于东平县宿城镇,是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宿城始建于西周,当时称宿国,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设东平国,封其子刘宇为东平国王,国都就设在宿城,形成了形制完备、规模庞大的都城,从西周到唐代,宿城历经变迁,城墙及古建筑逐渐湮没,近代更是因为兴修水利设施等又遭到了彻底毁坏,现在仅仅存有一段约300多米长的夯土墙体。当地政府给予了很好的保护。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宿城遗址考古队队长魏成敏:“这一次配合工程呢,主要是了解这个城的情况,一个是城墙,一个是城内的一些文化堆积,也就是城内一些历史文化内涵的东西,现在基本上城墙刚揭露出来,有一些还没能解剖,我们现在是处于城的西边,西北部。”

  据介绍,这座古城呈长方形,长约1800多米,宽约1500多米,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湮没的古城墙遗址已经揭露出来,当时夯筑城墙时的夯窝依然清晰可见,城墙文化堆积层比较明显,发掘人员在城墙附近发现了大量汉代瓦当和陶器。



(编辑:李菁?来源:CCTV.com)
 楼主| 发表于 2005-6-11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汉代东平国都城遗址发掘 千年古城浮出水面

有东平县宿城镇???
发表于 2005-6-12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汉代东平国都城遗址发掘 千年古城浮出水面

有时间去看看,
说不定能捡到一砖半瓦的[em12]
发表于 2005-6-27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汉代东平国都城遗址发掘 千年古城浮出水面

记得当年听说,中国最古老的石桥不是赵州桥,而是在东平湖下面,不知是真是假.看看中国历史,东平的历史久远,,应该有很多古迹的,不过保护是真,没必要非要把它挖出来,挖出来也不能造福百姓.
发表于 2005-8-12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汉代东平国都城遗址发掘 千年古城浮出水面


    周代----宿国
    战国----宿国
    秦------薛郡  宿
    汉------东平国 都
    啊拉须昌在老湖埠子水里
发表于 2005-8-12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汉代东平国都城遗址发掘 千年古城浮出水面

汉东平国故城及发掘情况
200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调查济、菏高速路工程中涉及到的文物,对东平故城部分文物点进行了多次调查并勘探,并确定了对被工程涉及到的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东平国故城即宿城进行部分发掘。2005年3月份,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一行十余人进驻宿城,对故城西城墙中一段及下路口处进行发掘。这次发掘现场选在故城西北部,分两个工地,一是为了理解东平国故城的城墙结构而解剖西城墙中一段,二是为了了解故城内的文化内涵,选在清东30米处发掘8个探方。经过20多天的紧张发掘工作,现已了解汉东平国故城的部分情况。
东平故城为西汉城墙,城墙分三个部分,一为墙体,二为护坡,现存墙体20米内外护坡各5—6米。省考古队所来专家说,“从城墙的解剖及城墙内出现的唐代墓葬情况看,论证了历史所记载的宿城到唐代该城已凋零的说法”。在探方内除出土了一定的板瓦、筒瓦、瓦当等陶器残器外,还出现了石质墙基或房址,“这说明了该城当时建筑的辉煌、经济的繁荣”。史书所记宿国西周春秋城正在调查,但因城内水位太高,给考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汉东平国故城的初步发掘,对我们了解东平在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古代城置建设情况等多方面的情况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实物资料。
汉东平国故城即宿城,根据历史记载,它曾为商周时宿国国城、两汉时东平国王城、隋唐时宿城县县城等。清道光年间地方志中《东平州志》载:宿城在“州(今州城)东二十里,汉置东平国,治无盐。无盐为县城,宿为王城。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宿为郡城”。故城处于山丘区与山前倾斜平原的分界线处,地质关系既有北部山区洪水冲积物的混合沉积物土层,又有黄水、汶水冲积而成的黄沙壤土成分。以红色、黄色页岩、泥灰岩为主,夹数层灰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东平县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北依白佛山,其环境适合城池的建设。经实地考查,其城址位于宿城村,城垣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300余米。城垣大体轮廓尚能看清,明显高于其周围田地。尤其城址的西北角仍北城墙中一段,高1~2.5米之间,长180米,宽15米,其夯土层、柱洞特别明显。如此范围之大的城址,超过春秋战国说东平境内鄣、遂、谷等任何一个城邑。由于是千年古城,历代相沿,古城区内每月有数次集市,每年农历三月份有一次大型农贸市场交流会。附近居民形成以零售业、加工业、农业等多种生产生活方式。东平故城是鲁西一带不可多得的汉代故城遗址,对研究汉代城置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于这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代王城,历史颇有记载。早在西周时,宿城与须句、鄣、遂、任城(今济宁市一带)同为为山东省境内鲁西诸侯小国,均属风姓。实祀太昊,即太昊后裔。《春秋》中鲁僖公夫人成风所言:“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嗥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太昊,属山东境内古老的民族之一——东夷族,后其族国被商朝所灭,直至周朝,其裔民时常聚集反抗。根据出土的西周时晋侯苏钟铭记,西周宣王三十三年(公元前795年)时,周宣王就曾派晋侯苏率师伐过居宿之夷民,并且晋侯苏大胜而归,得到丰厚赏赐。
提起宿城,我们不能说与他有关的一座山——白佛山,南距宿城2华里。在清代进士蒋作锦所著《东原考古录》中载:“东平古名郡也。考自倚峗开国,筑宿为城,南澄汶水之清,东撷龙山之秀”。其峗山者,即今之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佛山,古称峗山、金螺山,自古以来就以灵异而闻名,传说山前有风水宝地。《资治通鉴》、《后汉书》中记汉哀帝时“无盐峗山土自起,覆草如赤道状”。同时,峗山西边的瓠山亦有异兆即“石自转立”。隋代,佛教中的善男信女们又于此山之阳凿刻了高7.6米的阿弥陀佛大像,唐至明清,山上共刻有佛像150余尊,从此山上也就香火不断。又因为山石略显白色,峗山之名也由此时改名“白佛山”。元代,在阿弥陀大佛像身前竖起一座高的大石墙,关于这座石墙的传说,则更加增加了白佛山的神秘性。古代宿城,北依雄卧若苍龙之峗山,南傍西趋如炼带之大汶河,西临奔涌不息之古济水,所谓“汶济千百里来源,当面朝拜”也。古代先民相信神仙谶纬,宿城夷民选于峗山建国,大概也是看中了山前这块“风水宝地”。
宿城自夷族于此建国,在以后的历史中曾发生过不少事件。除前面所提到的西周时晋侯苏伐宿外,春秋时期,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九月,鲁、宋两国遣使通好,鲁隐公于宋穆公还会于宿城登坛盟誓。隐公七年(前716年)初,邾国伐战宋国。七月,鲁、宋又盟于宿城,鲁隐公出兵讨伐邾国,为宋国报仇。鲁庄公十年(前684年)三月,宋国反而占取了宿城,还把宿人迁往他地,看来两国已失盟有隙了。由于齐、鲁相接,两国也因为争夺土地而经常发生战争,最终鲁国难敌强齐,春秋中晚期时,宿城连同遂城等地皆入于齐境,两国基本以大汶河为界,各自疆土固定。到了汉代,宿城的辉煌可以说是达到顶峰。前汉初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废济东国,置为大河郡,郡治无盐。甘露二年(前52年)七月,改大河郡为东平国,以无盐邑为县城,宿城为王城。汉宣帝封他的儿子刘宇为东平国思王,来经营治理东平。领无盐、任城、富城、章、亢父、樊等七县。成帝时阳朔四年(前21年)九月,刘宇死,其子炀王刘云嗣为东平国。后因祭拜峗山、瓠山异兆,被河内夫息躬、长安孙宠先后告于朝廷,诬陷他欲谋皇位,刘云及其王后自杀,国除。后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封他的儿子东平王苍为东平国献王,治无盐。亦以无盐为县城,宿城为王城。辖无盐、宿城、任城、东平陆、富城、章、宁阳。刘苍为政东平,受人称颂。诣京朝政,群辰赞服,被时人称为“汉代周公”。三国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明帝封皇叔寿张王曹徽为东平王,国都从宿城迁至寿张(今东平县新湖乡霍家庄附近)。晋初,改东平国为郡,郡治宿城,领寿张、须昌、无盐、东平陆、宁阳、刚县、富城、范县八县。南朝宋时,东平郡仍治宿城,属兖州。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平郡为郓州,治万安(今郓城境内),原无盐境析出设宿城县。领须昌、宿城、郓城、鄄城、雷泽、钜野六县。开皇十六年(596年),须昌县治从宿城迁回旧址(今县之西北,宋咸平三年淤于东平湖中),原无盐境析出设宿城县,县治宿城。唐武德六年(623年),朝廷于东平设郓州,领郓城、须昌、宿城等六县。贞观八年(634年),撤宿城县并入须昌县。景龙元年(707年),复置宿城县,治宿城,属郓州。贞元四年(788年),宿城县改为东平县,寄至须昌城,为东平县名之始。大和四年(830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三年后并入须昌县。自此,宿城完成了它作为王城、县城等所起的历重要作用,不在设置县以上的政权机构。但它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地方志中记载,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郡人焦从训捐修宿城集北柳家桥,复修宿城集兴云寺关帝庙大殿三楹。可见,宿城自不设政权机关后,虽城垣及城内建筑遭受着风雨剥蚀或人为残坏,。但它一直还是东平境内的一个重要大型集镇。近代,曾称“宿城”为“须城”,地图上亦标示“须城”。这是方言“宿”与“须”同音而误,八十年代进行正误,仍称“宿城”。宿城,历时数千年,名载史册,今读其名,仅为一村庄耳。
宿城四周城垣在“文革”前多数存在,“文革”后,逐渐被当地群众盖房、垫池等挖掉。城区内残砖碎瓦等陶质建筑构件随处可见,群众动土时还从宫殿区发现大型宫殿墙基,说明当时城内曾有较大规模的建筑群落。从群众动土的断面上观察,文化层厚度在1~5之间,包含物十分丰富,大致分为三层。上层以隋唐文化层为主,中层为汉代文化层,底层为商周文化层。地表暴露物十分丰富,主要有汉代灰陶路钉砖、筒瓦、板瓦、花纹砖、磨盘、豆及隋唐残瓷器等,建筑大石块、花纹砖等也多有暴露。城区内经常有重要文物出土,如六、七十年代,曾出土有汉代灰陶豆、泥质和铁质五铢钱范、铁锄、犁以及隋唐青瓷豆、青瓷罐等。1976年冬季农田基本建设推平宫殿区时,曾出土了一些金银器、铁器、陶器、瓷器以及大量新莽时期的货泉、布币等。焦园村村民整地时,一次发现虎符十二枚,虎符均为右半(俗称“公虎符”,与“母虎符”两半扣合方能释读),长6.5厘米,高4.5厘米,厚2.5厘米,用铜铸成伏虎状,通体有虎斑条纹,错银铭文刻于虎颈和背缝处凸起的长条形窄台上。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时所用之凭证。分左右两半,右一半由国王保存,左一半交给藩镇边疆统兵将帅。调动军队时,国王需将另一半交给另外的将军或亲信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虎形铭文互相完整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能有权调动地方军队,所以又称“兵符”。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较早的虎符实物,是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战国时期秦国颁发给驻守新郪将领的“新郪虎符”。此宿城出土虎符经专家鉴定为晋时遗物,是鲁西南乃至山东地区不可多得的珍品(此出土十二枚虎符中六枚迷落民间,余者现存山东省博物馆、泰安市博物馆等)。位于故城内立有汉代石人一尊,地上高120厘米,体宽40厘米,雕刻简单,线条粗旷,是汉代珍贵的石刻文物。故城内还有些重要出土文物,有的已被专家鉴定为国家级重要文物。故城内诸多文物的出土为考证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资料。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历史上居住在宿城的那位重要人物——“汉代周公”东平国献王刘苍。刘苍,可谓后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是光武皇帝第八子,乃阴皇后所生。少好经书,雅有智思。要带八围,美髯长飘。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他的雄才大略非同一斑。
东平,在汉时为儒家文化活跃区,东平人夏侯胜、夏侯建专研经学,流传有序,影响甚广,并形成“大、小夏侯学”。刘苍受封东平,受东平人民淳朴好学之风所影响,更是精心为官,以德治国,使东平一带五谷丰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由于政绩突出,深得三帝(光武帝、明帝、章帝)器重,尝受皇赐。建中元年(公元56年)刘苍进京,被光武帝厚赐后,于八月六日“复赐和舆、车马、珍宝,钱布数以万计”。抿帝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送苍“列侯印十九枚,诸王子五岁以上能趋拜者,皆令带之”。刘苍经常被皇帝招进京城,明、章二帝问政于苍,苍皆悉心应答。特别是他帮助明帝“开东阁,延英雄”,“定南北冠冕、车服制”以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等礼乐制度。还劝皇帝要力行节俭,少外游猎。经过刘苍的荐贤能、谏忠言、行节俭、修礼乐,使当时天下出现一派四海升平、家给民足之景象。班固赞其曰:“(苍)以周召之德,立乎本朝。承修明之乐,建威灵之号。惜在周公,今也将军(指苍)”,“总览贤才,收集明智,为国得人,以宁本朝”。
刘苍病后,和帝“遣驰名医,小黄门侍疾,使者冠盖不绝于道。又置驿马,千里传问起居”。苍于建初八年(公元83年)正月时薨,丧葬时章帝“遣大鸿胪持节监丧,令四姓小侯(樊、阴、郭、马)诸国王主悉会葬”,“悉令东平奔丧”。足见丧葬规格之高、场面之大、礼遇之厚。元和二年(公元85年),章帝又“幸宪王陵,祠以太牢。掌拜祠坐,哭泣尽哀,不忍离去”。延光三年(公元124年)时,安帝东巡,也到献王陵进行祭拜。足见刘苍影响之大。
作为民族学研究,宿城如今出现了一个新的课题。据初步考证,南方傣族的祖先就是现在宿城的夷民,2003年,云南民族学院的民族学专家和士华教授来此进行实地考察时说:“云南傣族的地望就是宿城”。距西周时晋侯苏伐宿一百余年后,又发生了《左传》 “宋人迁宿他处而夺其地”之事,至于宋国人为什么迁徙宿城之民,没有明确记载。至今江苏省有个宿迁县,是与山东境内的宿城有着某些巧合吗?宿城先民何时迁徙于云南,而成为现在傣族的祖先呢。目前有关专家正在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为了加强汉东平国故城的安全保护和管理,1957年、1975年、1981年、1999年县、市文物部门曾先后四次对东平故城进行调查、复查,并建立了较为详细的“四有”档案资料,并上报国家文物局和省、市文物局和本县存档。1977年,宿城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东平县文物管理所建立健全了故城的“四有”档案, 1991年,东平县城乡建设委员会、东平县文化局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文件又联合发文,公布了东平故城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等内容,将东平故城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将故城划出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区域,不得进行爆破取土、不得进行破坏性建设项目等。为防止故城遗址的认为破坏和不法分子从事文物购销活动,东平县政府还成立了东平故城县、乡、村、人 “四级”文物保护网络,文物部门还于故城内居住的村庄中选出文物联络员,发现破坏遗址或私自买卖文物的行为,及时上报。1998年,严厉处罚了当地一名挖取城墙的村民,2003年,根据群众举报,公安部门抓住了一名从天津来宿城私自购买出土文物的不法分子,依法进行了严肃处理。

东平县文物管理所  李明志  杨浩
发表于 2005-9-12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汉代东平国都城遗址发掘 千年古城浮出水面

太精辟了
   向你学习
发表于 2005-9-12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汉代东平国都城遗址发掘 千年古城浮出水面

宿城--须城之误
   不是口误
   在1937年前,宿城还没有改名
   1937年后到建国初,我县抗日政府划区时将宿城划为三区
   建国后,人民公社化,原须成区(州成)改为城关公社,宿城区成为须成公社
   自此以后,宿城就须成--须成的叫开了
   改革了,城关公社恢复为州成镇;由于惯性,须成他没改过来


「该帖子被 松下听涛 在 2005-9-12 15:17:09 编辑过」
发表于 2006-9-29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汉代东平国都城遗址发掘 千年古城浮出水面

非也
我们当地方言
“宿”就念“须”
比如
住宿叫“住须”
发表于 2006-9-29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汉代东平国都城遗址发掘 千年古城浮出水面

虽然有方言上的原因但并不可以就归咎与方言
在1937年前,宿城还没有改名,虽然念“xu”但此“宿”非彼“须”
   1937年后到建国初,我党我县抗日政府划区时将宿城划为三区
   建国后,人民公社化,原须成区(州成)改为城关公社,宿城区成为须成公社
   自此以后,宿城就须成--须成的叫开了
   改革了,城关公社恢复为州成镇;由于惯性,须成他没改过来
现在只是几十年前错误的延续  , 啊!

一直如此,一直如此就对吗??
     ————我教授引用  鲁迅语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5-3 05: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