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2789|回复: 8

[转帖]从东平山西会馆看运河对东平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5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我县州城镇,原有一座关帝庙,又称武庙或山西会馆,是这座千年古城古建筑群中较好的一处。它位于关庙街北首丁字路口路北,座北朝南,东西宽约30余米,南北纵深220余米。门楼外有两个高大的石狮,一雄一雌,雌狮前爪抚一小狮。象一个调皮的小孩子依偎在妈妈怀里,活泼可亲;雄狮甚是威武,前爪下有一绣球,嘴里含一小球,属镂空雕,手推之小球会在里面转动。却是掉不来。笔者小时候常去那里玩,有时爬到狮背上。关庙山门飞檐斗拱,檐下有一大匾,上写“山西会馆”四个镏金大字,两扇大门带有馍馍钉大门两旁各有一小门。 <br/>&nbsp;&nbsp;&nbsp;&nbsp;山门上部是戏楼,雕梁画栋。据说整个关帝庙所用的木材全是南方的贵重木材。 <br/>&nbsp;&nbsp;&nbsp;&nbsp;进了头门(即第一道门,在封建社会,百姓们只能走两旁的小门,只有达官贵人才能走中间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二门前的院子里植有几棵高大的柏树。二门上部也是飞檐斗拱,只是飞檐没有头门翘的高,显的有气势。 <br/>&nbsp;&nbsp;&nbsp;&nbsp;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了前几年建州城完小教学楼时,出土的一块长方形碑(完小的前身是皇华馆位于关帝庙东邻),它长162cm,宽50cm,厚26cm;碑文题目:重立会馆大旗碑记。碑文如下:<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州城内旧有关圣帝神祠,众商户因之作会馆焉。二门外立大旗二杆计高六丈二尺,其从前所用石块浅薄,不足以资捍卫,故于道光四年五月二十日晚,被风雨损折。因另制大石各两合抱以围之。其根埋土四尺许,旁仍用旧石护砌,旗身重新于八月十七日建立。庶几自此以后多历年所用壮观瞻云。爰将出资商户及轮班纠首各家开列于后。济南张文简撰书。 <br/>&nbsp;&nbsp;&nbsp;&nbsp;计开: <br/>&nbsp;&nbsp;&nbsp;&nbsp;永庆盐店捐钱捌拾肆仟 <br/>&nbsp;&nbsp;&nbsp;&nbsp;众铺户公捐钱拾捌仟&nbsp;<br/>&nbsp;&nbsp;&nbsp;&nbsp;轮班纠首各家:复兴号、和兴号、致祥号、天聚号、三和号、洪升号、合成号。 <br/>&nbsp;&nbsp;&nbsp;&nbsp;住持僧:募诚。 <br/>&nbsp;&nbsp;&nbsp;&nbsp;石工:孟传来。 <br/>&nbsp;&nbsp;&nbsp;&nbsp;道光四年八月立 <br/>&nbsp;&nbsp;&nbsp;&nbsp;从该文记载的情形来看,二门前应有二旗杆,但道光《<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州志》所附武庙图却没有画出,令人费解。 <br/>&nbsp;&nbsp;&nbsp;&nbsp;过了二门即是大殿,殿前甬路两旁各有一棵高大的松树,树冠很大,夏天凉风习习。大殿是五开间,属于前廊后殿的建筑,里边原有关羽塑像,身着绿袍、枣红脸,卧蚕眉,左手捋须,右手握《春秋》,似在全神贯注读书,他身后的周昌,手扶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的站在那里。殿脊是龙的造型,用绿色琉璃瓦,很是壮观。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看楼,是专供达官贵人看戏的地方。 <br/>&nbsp;&nbsp;&nbsp;&nbsp;关帝庙为何又称武庙或山西会馆呢?据说蜀国大将关羽在未发迹前,曾和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他在和曹操的一次战役中兵败被困,无奈之下身投曹营。曹操反败坏关羽名誉,就给一所住房,意即让其和两位嫂子同住一室,而关羽宁愿在房外露宿也不与嫂嫂同居一室。另外关羽在降曹前,曾和曹操订有君子协议:今后无论何时只要得知刘备下落,即离曹营投刘。曹操为得到关羽这一名将,就答应了关羽,后不惜以重金、美女、爵禄收买关羽,关不为所动。后当关羽知刘备在袁绍处时,即挂印封金而去。因此他的忠义感动了后人,所以建祠庙纪念他。 <br/>&nbsp;&nbsp;&nbsp;&nbsp;民国《<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县志》关于关帝庙是这样说的:唐建中三年配享太公庙,专祠未祥所始。元明宗天历元年,封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明初复称“汉寿亭侯关公庙”;顺治九年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升为中祀,用太牢(古时祭祀的一种规格,即用全猪、全羊、全牛)追崇三代,封帝曾祖为“光昭公”,祖父为“裕昌公”,父为“成忠公”。乾隆三十三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嘉庆十九年加封“仁勇”;道光八年加封“威显”,曰:“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这是关帝庙的来历。而<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关帝庙始建于何时,目前尚未查到确切记载。 <br/>&nbsp;&nbsp;&nbsp;&nbsp;对于“武庙”,1936年版的《辞海》武庙条:旧称关帝庙为武庙。民国三年陆、海军部呈准以关羽、岳飞合祀,称关岳庙,时亦谓之“武庙”。 <br/>&nbsp;&nbsp;&nbsp;&nbsp;《辞海》释“会馆”是这样说的:旅居异地之同乡人,岁时集会之馆舍也。其名称亦有称为公所者;其旨在联络乡谊及救济同乡人在旅居地之贫病死亡者;其经费概由同乡人捐助之;其设备除集会居住之饭舍外,尚有公墓;殡房等,亦有举行施医,施药等慈善事业者,各大都会商阜均有之。由此,对晋商将关帝庙改称“山西会馆”,就不足为奇了。一是关羽乃山西人。二是近代商家将范蠢(春秋时越人,做过越、齐国大臣,善理财、聚财)比干(商纣王之叔官少师。因死谏被纣王所害)尊为文财神;将赵公明(即赵玄檀,秦人,得道于终南山,俗礼祀为财神。)关羽尊为武财神。而晋商在所尊拜的诸财神中,首数关羽)。三是晋商在各地关帝庙经常聚会,协商生意,久而久之,就把关帝庙改作会馆了。因此一时间,在运河流域出现了“会馆”文化。就笔者所知,我县境内有两处“山西会馆”,一在州城,一在靳口运河岸边。在我省运河流经的城市,比如济宁、聊城都有“会馆”。聊城的会馆叫“山陕会馆”,虽然没有州城的规模大,但是建筑格局比较紧凑,特别是山门建的很有特色,飞檐的角度大,比州城山西会馆的山门飞檐翘的高,而且飞檐下的石构件有浮雕。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毁于一场大火。这座美仑美奂的古建筑群从此在人间消失了。 <br/><img src="http://www.sddp.net/dph/images/news/20081719581140006.jpg"/></p></cc>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14">笔者记忆中,关帝庙大殿后有很大的一片菜园子,菜地中有几个棺材被柩在那里,询之年长者,说是做买卖的山西人死后柩在那里的。 <br/>&nbsp;&nbsp;&nbsp;&nbsp;对于晋商当年在我县的商业经营情况,笔者曾请教过不少年近九十岁的长者,据他们回忆:年青时曾耳闻目睹山西人、陕西人在州城繁华地段经营的店铺,如“保元堂”药铺(在署前街路东);“保和堂”药店(在署东街路北);“玉东”药局(在保元堂对过),还有“曹家火磨”(在署东街路南,是济宁曹家人办的)。笔者的祖父在世时(寿高96岁,1902年生人,1999年去世),曾谈过这方面的情况:“我年轻时,见过山西人、陕西人在咱这里做买卖,有贩布的,卖的都是绫罗绸缎;有贩大牲口的,卖马、骡子等;有贩瓷器的,卖的都是些细瓷盘子、碗、茶壶、茶碗什么的;有贩中草药的;贩干果、鲜果的;贩木材的,卖的都是外省的好木材;还有牵骆驼的……听老辈人说,这些商家的货都是在运河里运过来的。我年轻时到运河去看过,那河里的船可多了,真如马可凡?匏档摹??扇缌帧?U庑┣榭鏊得鳎?笤撕恿骶?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时,确实对发展<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经济起到了很大作用。 <br/>&nbsp;&nbsp;&nbsp;&nbsp;史载山东运河开凿于隋大业四年(608年)。元朝时,每年由江南调运北京的一百多万石粮食,多从海上运输,因海上风浪大,粮船经常沉没,每年耗费粮米达二十万石,淹死船夫五六千人。因此后改为运河运输,但当时的运河只能到河南封丘,然后卸载,用车载牛驮,陆运一百八十里,而后由卫河运抵北京。这条路曲折、迂回路程长,费时费力。为此元朝廷在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派兵部尚书奥鲁赤主持疏导了济宁以南<a name="baidusnap1"></a><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a0ffff">到徐州</b>的泗水航道,开凿出一条从济宁到<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的“济州运河”。这样,江南来的粮船,可以直接由长江入淮河,经天然的泗水(航道直达济宁,再进入新开的济州运河到<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转入大清河,由利津出海到天津,进入通惠河直达北京。)但新航道使用不久又出了新问题。由于在利津入海口处,运河淤积严重,船无法通行,必须在<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卸载,再用车载牛驮走二百五十里到临清上船,经由御河运到北京。但这段陆路地势低洼,夏秋季雨水连绵,行运艰难万状。因此从至元二十六年至泰定二年(1325年),用了三十一年时间开挖了“会通河”。它从安山东南起,经西北至临清,共二百五十里。因平地开河,缺乏水源,船只通行靠船闸节制,沿河计有船闸三十一个。会通河挖通之后,北起大都(北京),南迄杭州,全长三千五百里的南北大运河,始告完成。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促进了物畅其流。因此在从泰定二年至清光绪年间(1901)年的五百七十余年的时光里,<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一直被古人称为“名郡”“望郡”,这其中重要原因是因为<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当时的经济发展较快,所以人们才能看到这座古城里许多辉煌的古建筑群。如州衙、城煌庙、文庙、武庙、火神庙、八蜡庙、真武庙、马神庙、报恩寺、性觉寺、万寿宫、老君堂、白衣堂、马公祠、清真寺、文昌阁、皇华馆、飞仙台、梁状元府、父子状元坊、龙门连跃坊等七十二架牌坊,以及城内官宦人家、大户人家的豪宅,还有众多临街的商家店铺、楼阁、瓦肆、乐坊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古<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发达的经济状况。显然这一切都和运河有着密切联系。据《<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县志飞桃抵尽吩兀呵宄?钤顺┩ㄊ逼冢?衬谏桃捣⒋铩M獾氐难蠊憔┗跬ü?撕釉诮?凇?采健⒋髅淼嚷胪纷???钡氐耐撂夭?吠ü?撕樱???獾亍>莸拦狻?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州志》载:仅靳口、安山、戴庙三闸即有供商人租赁的基房八百间。年销盐引六千零四十九道(清初规定,每道盐引重二百斤。以后又有大引,多者二千数百斤)另销余引九百五十道。州城、沙河站、靳口等较大集镇,除有本地人经商外,陕商、晋商、济南、章丘人亦来<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经营中药、杂货,银制手饰等商店。 <br/>&nbsp;&nbsp;&nbsp;&nbsp;这是运河对<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商业的影响。而运河对文化(包括戏剧、音乐)发生的影响就更大了。据志书载:在元明两代,<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州产生了以剧作家、散曲家高文秀,大作家罗贯中为代表的作家群体。高文秀一生著作达三十四种之多,被时人誉为“小汉卿”。他写作的水浒戏尤为人们喜爱,流传下来的有八种之多,如《黑旋风双献功》、《黑旋风穷风耳》、《黑旋风诗酒丽春园》、《黑旋风乔教子》、《黑旋风借尸还魂》、《黑旋风敷衍刘耍和》、《双献头武松大报仇》。与高文秀同时代的剧作家还有张时起、顾仲清、张良弼、王德甫、徐琰、王继学、李显卿等。 <br/></cc></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height="17"></td></tr></tbody></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作家罗贯中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也是近年来,国内著名学者罗尔纲、何满子、袁士硕等大家经多年研究得出的一致结论。从而学术界一致公认:中国四大名著,半出东原。此说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元末明初古<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州发达的文化。 <br/>&nbsp;&nbsp;&nbsp;&nbsp;<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在明、清两代,也出现了很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中举者219人,武举84人。其中著名的有王宪(官至兵部尚书)、王汝孝(官至翰林修撰)、杜三策(官给事中)、武之大(户部侍郎)、蒋作锦(官兵部主事);还有晚清的六举一进士侯延爽(进士)、六举人:刘庆长、刘庆余、郑晟、赵灿章、窦维翰、崔心鉴。由于运河的畅通,历史上很多名人也来<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讲学或游学如:元好问、杜仁杰、张养浩、傅旭安、傅斯年等。除他们外,在元、明、清三朝代,古<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州产生的社会贤达,能工巧匠就更多了。试举几例近代的如:吕彦直(1894—1929)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设计者。王允厘(1893—1977)水利专家、朱朝贤(1907—1960)水利专家、满长怡(1852—1947)名医、小儿科专家、孟庆旭(1901—1965)名医内科专家、谢学冉(1895—1976)著名兽医。 <br/>&nbsp;&nbsp;&nbsp;&nbsp;那么运河何时不通了呢?运河不通航对本县经济有何影响呢?据县志载: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漕运告终,沿运河两岸的商业逐步疲困。笔者也曾为运河中断原因走访过八九十岁的老人和学者,大体上有如下因素:一是战乱。其中最大的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为推翻清王朝与清军发生的战争,其次是西方列强妄图瓜分中国而挑起的局部战争;二是运河与黄河相接的地段,因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导致淤积严重无法通航。因此清政府将漕运改海运。 <br/>&nbsp;&nbsp;&nbsp;&nbsp;运河停航后,我县商业受到了极大影响。据县志载:民国时期,当铺歇业,银号倒闭,盐店分作数家。相继兴起的有图书、文具、中西药业。同时期、英货逐渐打入<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市场,多由当地人经营。但因水旱连年,军阀混战,商业日趋萧条。1934年前后,<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城乡共有商户二百九十四家,资金总额五万二千三百五十五元,年营业额三十万九千一百六十元。 <br/>&nbsp;&nbsp;&nbsp;&nbsp;综上所述。在晚清以前在还没有出现比船更廉价、快捷的交通工具前,而运河航运对东西南北的物资、文化交流是多么重要啊!因此对当时的<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来说是“运河通、<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东平</b>兴”。 <br/>
发表于 2008-4-5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p>虽...,但放入古今水浒比较妥.</p>
<p>&nbsp;</p>
发表于 2008-4-5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佛山那块的墓应当是山西生意人的,死后埋到当地的,,
发表于 2008-4-5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东平论谈</i>在2008-4-5 13:20:30的发言:</b><br/>
<p>虽...,但放入古今水浒比较妥.</p>
<p>&nbsp;</p></div>
<p><font size="4">支持……楼主可是古今水浒的版主哦![em203]</font></p>
发表于 2008-4-5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知识渊博啊!!!!!!
发表于 2008-4-7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值得一看!
发表于 2009-10-10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庆旭(1901-1965),字寅宾,东平县人。地方著名中医。
孟庆旭自幼读书,恬淡质朴,立志学医,以古代医学家张仲景、孙思邈为楷模,
他拜佛山名医焦老先生为师,数年间尽得其学。他好学善思,结合实践,刻苦钻研了
《内经》、《伤寒》、《金匮要略》等书,对祖国医学就有了溯本求源、扎扎实实的
基础。30年代中期,东平县中医师考试,他名列榜首,誉满数县。北京主考希望他游
学京师,到国医馆工作,但他不愿离开故里,与当时的医学名流候汉忱、李尚浩等在
城内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医学团体-南雅堂医社。
1938年,东平沦陷,横遭日伪蹂躏,他全家避居城东梁村。日伪“东平县公署”,
宣扬“中日提携”、“王道乐土”,为装点门面,搞“祭孔大典”。东平县“知事”
大汉奸曹子亮想利用他的声望, 派人持贴请他参加, 遭到断然拒绝。他对家人说:
“想叫我和那些出卖国家与灵魂的叛逆者一气,是绝对办不到的。”有一次,日伪警
察所长陈鹤航患头痛,请他去诊治,他以卧病不支拒绝。他不为利诱,不依势存,为
日伪所不容。一天傍晚,汉奸劣绅指使一撮匪徒抢劫了他家。
建国后,孟庆旭仍以行医为民去疾。他接诊的病员,大多是病情危重、处理棘手
的,建国初,梁村税务所井维涛、孟广达等18人严重食物中毒,有的已经昏迷。正在
卧病的他听说后,急忙赶到税务所,毅然承担主治任务,指导全所医务人员为患者服
药护理,18个病人全部得救。事后他意味深长地对诊所的年轻人说:“当医生不能唯
求免怨避嫌而坐失治疗时机, 愿以此与大家共勉。”1958年春,有个7岁的男孩患流
脑,高热,呕吐不止,精神昏愦,家人惶恐,去诊所就诊时,已经昏迷不醒。医生们
皆以病情险重,不敢接诊,建议转城里治疗。他说:“亟宜就地抢救,不可延误! 待
治疗稍有转机再做考虑。”于是他投以大剂汤药兼以丸散,十二小时连续进药,患儿
很快转危为安,调治半月痊愈。他告诫人们:“医生当以医病人之体为我体,以病人
之心为我心。重病当前,要苦思瞑想,尽竭全力,广求治法,治疗无效则沉自反思,
考求必效之法,然后学问才能日进。”一次,一糖尿病患者求治于孟先生的儿子,其
子当时经验尚少,勉开一方,服药十余剂,无寸效。后乃请他诊治,他处桂附八味丸
一料,内有大剂益智仁、附子、肉桂等辛热之品,服后症状大减。其子请教他,他说:
“此所谓救根本以滋化源也,昔孙文坦颇重此法。喻家言称八味丸为消渴圣药,此仲
景遗意,汝读书临症太不深思”他的儿子诺诺而退,深愧平日用心太少。
孟庆旭先后被选为东平县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几十年的沧
桑使他从“良医涉世,博济仁泽”的传统信念转向自觉地为群众服务,医术上精益求
精,皓首之年,仍象早年学医时一样,探求防病治病的理论和妙方。
60年代初,孟庆旭选为省名老中医,时值三年困难时期,他年老体弱,生活困难。
为治病救人,仍率其子编写《孟寅宾医案》。1965年,孟庆旭病逝故里。

孟庆旭就是我的大伯父。省志、市志、县志中都有他的传略。省志中称他38年率全家“慨于国难,罢医从农”、连夜由州城出逃至东梁村的行为,显示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我辈引为自豪。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11-25 10: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