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8796|回复: 7

[原创]东平地名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0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style="TEXT-INDENT: 2em">如今的东平州城,表面看上去,和中国北方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没什么两样,不过是地方大了点,街道多了几条,如果不了解当地的历史,很难有什么奇特的发现和感觉。只有父子状元牌坊和幸存到现在的清真寺,仍然在佐证着它昔日的辉煌。所谓父子状元说的是宋代的梁灏和梁固,父子同为状元一直是当地人一说再说的骄傲,而那座气势恢宏的清真寺,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鲁西最大的清真寺。寺院坐西朝东,气势非凡。</p>
<p style="TEXT-INDENT: 2em">位于州城西南的桂井子街算是州城最有名也最古老的一条街道了。几年前,记者去那里的时候,街道还是坑坑洼洼的,两旁房屋陈旧灰暗,有不少路段还摊晒着粮食,门旁堆放着柴草,处处显得零乱且不整洁,但就是这条不起眼的街道,却大有故事。</p>
<p style="TEXT-INDENT: 2em">话说宋朝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五月,黄河决口,淹没了郓州城池。郓州知州姚弦奏请真宗,将郓州移建于王陵山前五里处,就是现在这座州城的最早奠基。</p>
<p style="TEXT-INDENT: 2em">新建城池面积6.25平方公里,设计别具一格,且非常有趣,整体是一个神龟的形状。东、西各二门,代表龟的四足,南门为出头门,北门为扭腚门;城池中部略高于四周,周围有护城河环绕。登高远望,城市就像一只巨龟静卧。龟主寿,有城寿万年之意;另外可能考虑到城址离湖太近,龟能镇水,亦有防止水患,祥和平安之意。更有趣的是,南门外约20米外左、右各有一水井,传为龟眼;南门至北门的中心线上有一圆口井,传为龟肚脐,城中百姓称为“龟井”。“龟井”所处之地于是被称为“龟井子街”,后来人们感到“龟”字不雅,于是用同音字“桂”代之。于是“龟井子街”便成了“桂井子街”。如今,圈井石上的千年绳痕仍历历在目。</p>
<p style="TEXT-INDENT: 2em">桂井子街上有一著名小吃——徐家粥,最惹当地人喜爱,因为名气太大,又叫东平粥,为州城镇桂井子街徐家所世代经营,从清康熙1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该粥用大豆、小米、大米熬制而成。该小吃的最大特点是粥浓如酱,喝似水,滑润爽口,清香甘甜,浸人心脾,有独特的糊香味。最奇妙的是,喝净粥之后,碗里很干净,就像没用过一样,不挂一丝粥迹。老一辈的东平人每到老县城桂井子街,必以一尝东平粥为最大乐事,当然,最好还要就着一口东平烧饼。东平烧饼又叫碳炉马蹄烧饼,选用优质面粉、芝麻、植物油、糖稀作原料,做成圆饼后将背面贴在倒扣的铁锅内,用木炭文火烘烤。圆形、中间薄、边沿厚;黄酥油亮,香脆可口。说起小吃,还不能不说东平糟鱼。东平糟鱼是用淡水鲫鱼制作而成,它的特点是鱼体完整,骨肉同食,香而不腥,肥而不腻,成品鱼呈酱紫色。这也是东平人招待客人必上的一道菜。常听人说,现在的这些小吃也都做得不那么地道了,不知道是人口味变刁的缘故,还是这些小吃确实再也难以寻到以前那种味道的神韵。</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座设计独特的城市在元代毁于兵火,明代重修。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再次重修,加固加高了城墙,将城门重新分为五座:按八卦方位,东二门偏北者为虎门,偏南者为龙门,后来大东门合称为龙虎门,因东望泰山,小东门又叫瞻岱门;因南望鲁地,南门叫望鲁门;因秋自西来,依次收获,西门叫秩成门;因星拱北极,北门叫拱极门。由于地势低洼平坦,早年间城内多水塘,多种苇、蒲、莲藕,州志上有记载说“至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渔舟唱晚,风景清幽,不亚于江南”。</p>
<p style="TEXT-INDENT: 2em">&nbsp;&nbsp;&nbsp; 就是这座当年不亚于江南的城市,因水而勃兴。隋代开凿的大运河是从洛阳到杭州的,北京若走水路到南方,还必须绕道洛阳。为了缩短水路距离,元代政府决定开挖新的运河,从北京通州挖到山东临清,又从临清挖到东平,再从东平挖到济宁,就与原来的运河河道相连了。由此,东平成为这条运河上的一座重镇,古济水、汶水和运河交汇于此,成为南北水路的咽喉,所谓北通燕赵、南控江淮,盛极一时是也。</p>
<p style="TEXT-INDENT: 2em">写到这里,不妨引出一段有关《金瓶梅》的小插曲,著名金学家许建平在其《&lt;金瓶梅&gt;中清河县地理位置考辨》中,通过小说中有关运河交通情节的考证,结合宋元时期运河的实际情况,得出《金瓶梅》前八十回中所描写的东平府清河县就是现在东平县州城的结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网上搜来看看,很有趣味。</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在金元之际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和一个叫做严实的军阀不无关系。严实为泰安长清(今属山东济南)人,金末乘乱而起,先归降南宋,以济南为中心,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先后占据了今河北、山东和河南的五十多个州县,后又降元,在东平建立地方政权。在他死后,其子忠济、忠范相继嗣位,严氏父子盘踞东平一带近半个世纪。</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严实喜欢招揽文人学土,“四方之士,闻风而至”,金元之际著名学者王磐、文学批评家王若虚、著名诗人元好问、散曲家杜仁杰等,都曾在东平任职、讲学或居住、游历过。严实主政东平,崇儒学,兴礼乐,重学术,倡戏曲,使当时东平又成为文教兴隆的学术文化中心。</p>
<p style="TEXT-INDENT: 2em">龙山书院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筹建起来的。龙山书院最早选址在距离州城东北四十里外的龙山脚下。龙山处在汶水之阳,书院则建于龙山之阳,山水之间,风景如画,确实是读书讲学的好地方。</p>
<p style="TEXT-INDENT: 2em">龙山书院在山间的时间比较长久,从元初一直持续到清中叶,乾隆年间,一场山火,把书院焚烧殆尽,不得以才搬迁到州城里去。龙山书院一向颇有名气,元代“世称三王”的文学家王构、王旭和曾任东平学正的王磐,都担任过龙山书院的主讲;戏曲家高文秀,亦曾在龙山书院读书、习曲。明代大学士解缙也曾在龙山书院读书讲学。记者曾多次去龙山考察,现山上院址遗迹仍清晰可见,房屋的地基都还有迹可循。</p>
<p style="TEXT-INDENT: 2em">&nbsp;&nbsp;&nbsp; 元初严氏的崇儒重教,在东平间接培育出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和元杂剧作家群。由于历史的原因,元代曲家大多生平、居里不详。但在可知的著名作家中,即有二十多个为东平人或在东平住过。其中包括高文秀、张时起、张寿卿、徐琰、赵良弼、杜善夫、张养浩等著名作家。他们或在东平从事戏曲创作,或从学、出仕于东平。这些作家的青少年时期,多在东平发达的府学中接受教育,进行戏曲创作,而其中相当一批人后来又都出仕江南,且多在江浙一带,他们把杂剧创作和演出活动带到南方,带到杭州,也是极合情理的事。正是在这样一些由北而南的作家和艺人推动下,具有浓重北方特点的杂剧艺术,才在南方发达的商业城市中活跃起来了。东平府在杂剧南移中的桥梁作用,是不能低估的。</p>
<p style="TEXT-INDENT: 2em">&nbsp;<a href="http://blog.sina.com.cn/main/html/showpic.html#url=http://s9.album.sina.com.cn/pic/4da66bca020016zw"> </a>高文秀杂剧插图</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府杂剧的演出活动,可以从一些极少的材料中窥豹一斑。元代燕南芝庵《唱论》中曾提到:“凡唱曲有地所,东平唱《木兰花慢》、大名唱《摸鱼子》,南京唱《生查子》……”这说明,东平在当时已成为闻名的戏曲中心,在选唱曲牌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另外,元末曲家夏庭芝著《青楼集》中,记载女演员聂檀香“姿色妩媚,歌韵清圆,东平严侯甚爱之。”说明她可能是活跃在东平杂剧舞台上的名角。东平在严实治下,社会安定,商业繁荣,各种文艺活动也是如火如荼,其城市生活亦如北宋之开封、南宋之杭州,戏场、青楼均为一时之盛。</p>
<p style="TEXT-INDENT: 2em">高文秀是东平杂剧作家群里的杰出代表,他一生主要生活场景都是在东平。他也是个天不假寿的早夭天才,虽然年纪轻轻就死掉了,其所作杂剧却数目惊人,如今所知道的就有32种,在数量上仅次于关汉卿,不怪时人称之为“小汉卿”。高文秀是元杂剧作家中写水浒戏最多的一个,最著名的当然是《黑旋风李逵双献功》。著名元杂剧研究者吴梅先生称赞他:“东平高氏,力追汉卿,毕生绝艺,雕绘梁山。”</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府水浒戏的发达,以及民间各种水浒传说的繁多,为后来罗贯中创作《水浒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大家都知道山东人爱听山东快书,其实山东快书的别称就是“武老二”,或者“说武老二的”,山东快书最初只说武松故事和水浒故事。水浒故事在东平不仅仅是一个广泛流传和不断再创作的过程,它甚至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放前,东平人开赌局,赌东发牌的时候居然也能唱出水浒故事来。我就曾当地一个老人唱过一段:“打了个一又是一,宋江杀了闫婆惜”,“打二万两条龙,解珍解宝二弟兄”,“打七万叫秦明,他的朋友叫董平,董平来把东平守,宋江他就攻不动。”由此可以相见罗贯中当年是在怎样一个浓厚的水浒戏曲和民间传说的氛围里长大的。</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县的地理地貌是山、水、田三分天下,北部丘陵群峰竞秀,西部洼地碧波万顷,南部平原则是一望无垠的沃野良田。</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古称“东原”,《尚书酚砉薄分兴?档摹按笠凹蠕螅ㄤ螅??酥?猓???瓍}平”,就是指的这里。在远古时期,这里地势极低,一片汪洋,随着漫长的地理变迁,水域逐渐缩小。所以说,说东平湖是八百里梁山泊的最后遗迹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在八百里水泊之前,不是还有更大的巨野泽吗?</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平县内各种古城遗址、文化古迹、历史建筑甚繁。最值得一说的要算国宝《张迁碑》。张迁碑明初出土于谷城(今东平旧县乡),是东汉中平三年(186年)谷城旧吏苇萌等人为升迁者张迁所作的去思碑。此碑出土后曾移州城立于州学内,现存泰安岱庙。碑高约95尺,宽约32尺。篆刻扁体“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双行12字。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其拓片作为我国八件书法精品之一,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style="TEXT-INDENT: 2em">&nbsp;&nbsp;&nbsp; 说起东平历史上的名人,除了如今如雷贯耳的“新落户者”罗贯中,也不在少数。战国时有齐国王后钟离春,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无盐丑女,东汉时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唐代则有开国元勋程咬金,北宋则有父子状元梁灏梁固、儿科医学家钱乙等。宋代以减笔画闻名的画家梁楷也是东平人,人称梁疯子,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太白行吟图》。北齐僧侣书法家僧安道壹,擅长书法,泰山经石峪上的大字即出自他之手。而中山陵的设计者,民国时期著名建筑师吕彦直也是东平人。</p>
<p style="TEXT-INDENT: 2em">……</p>
<p style="TEXT-INDENT: 2em">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州城到底已经不是当年的州城,东平县也没有了当年东平国、东平府、东平路、东平州那样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地位,繁华旧梦都已经是如烟往事。历史总是这么健忘,一个城市繁华昌盛之时人们趋之若鹜,凋敝衰落之时则无人知晓其所在,就跟那条时兴时废的运河命运一样。</p>
<p style="TEXT-INDENT: 2em">梁山好汉的草莽时代过去了,运河上阜盛昌隆的商业文明消失了,沉寂落寞的东平府若想从历史烟花般的宠爱与冰霜般的冷落中走出来,还真是要有太长太长的路要走。</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不知道为什么,在文章快要结束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前几年纵横在东平汶河水面上的采沙船。经过近20年的疯狂开采,如今的汶河自然没有多少沙子可采了,政府也已经全面禁止了河道采沙。这20年间,在汶河边上成长起来的少年,他们没有见过古代运河上的云帆林立,但一定会对河面上众多庞然大物般的采沙船印象深刻,这种船只可比当年运河上的漕运船只更能赚钱。一些人富裕起来,但作为东平本身最富有的矿藏,沙子却再也没有了。东平府的繁华旧梦,就像那些沙子一样,再也没有了,而它要造新梦的河床还需要多少年的冲积才能重新变得平坦,宽阔和肥沃呢?</p>
发表于 2008-8-10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样原盘抄人家的东西还要冠上“原创”,很好玩,很过瘾吗?
发表于 2008-8-10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楼主厉害!!</p>
<p>受教了!</p>
发表于 2008-8-11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果真是文章作者吗?
发表于 2008-8-12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Verdana"><a href="http://liuma.blogcn.com/index.shtml#?page=4"><font color="#000000">除非这哥们改姓何。流马博客上搬来的</font>http://liuma.blogcn.com/index.shtml#?page=4</a></font>
发表于 2008-8-12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p>给大家做些引见可是好事,可能是忘了删掉“原创”了吧!</p>
<p>&nbsp;</p>
发表于 2008-8-13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p>谁会在自己博客上文章标题前边写原创!</p>
发表于 2008-8-14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许楼主以为只要我们论坛上没有的就算是原创了吧?比如说n年前的我就是这么想的。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5-16 02: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