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852|回复: 0

学校离“家”有多远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2-9-22 06:35 |阅读模式
办公桌上躺着一本崭新的校刊,这是一所学校赠阅的。打开一看,一篇题目为《新来的校长》的文章吸引了我。这是一所我颇为熟悉的学校,新近换了校长。校长怎样?学校有了怎样的变化?带着期待,也带着好奇,我读起来。
  读完这篇文章,我被感动了。作者是九年级的一位女同学。她曾经有太多的无奈,要啃又冷又硬的馒头,在吵吵嚷嚷的寝室里难得一息安宁。学生没有信心,老师没有热情。临近毕业的她恨不得快点逃出这所学校。现在一切都变了。她写道:“每天早晨拿着两个热乎乎的包子,手里还端着热腾腾的蛋汤,甭提有多温暖。有时觉得学校像个大家庭。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寝室也变了。她这样写道:“每天晚上静悄悄的,再也没有那些烦人的声音惊扰耳鼓。有时一觉醒来,还真以为是在自己家里。在校的日子越来越少,心中滋生出对学校的无限留恋,盼望能依偎在母校的胸膛里,和她一起成长。”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校悬格并不要高,只希望大家把学校办到一个地步——情愿送亲子弟入校求学,就算好了。”并奉劝办学的同志“待学生如亲子弟”。这样,学校不就成了一个“家”吗?一个好的学校要给学生的不就是那种“家”的感觉吗?想想今天关于学校的各种层出不穷的比喻,还是觉得不如“家”来得实在。
  学生们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有无定的未来要面对,稚嫩的双肩还承受不住过重的负荷,现在最需要的是真诚指引与扶持,需要像家人一样的关怀、体贴。我不由得想起那个在校园摘花的小姑娘。校长发现后,没有怒不可遏地批评制止,而是问她为什么摘花。当得知是小姑娘的奶奶生病了,她摘花要送给奶奶时,校长又摘了两朵送给小姑娘,并对小姑娘说:“其中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培养了一个好女儿。”小姑娘不但没有受罚,而且得到意外的奖励。在这里,平常的制度、律令都退居后位,只剩下小姑娘和校长的真诚与善良。小姑娘的善良感动了校长,校长的真诚与善良呵护了小姑娘那颗纯洁的童心。这位校长就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小姑娘和苏霍姆林斯基校长的真情互动带给人的是家的温暖。是的,“家”里的东西无关乎奢华,诸如一两朵小花、一碗热腾腾的蛋汤,抑或一夕酣梦、一个温暖的胸怀,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却给人最真诚的感动。
  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为我们描述一个让人向往的学校——巴学园。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在接收小豆豆时,要小豆豆说自己想说的话,小豆豆絮絮叨叨说了四个小时,校长就静静听了四个小时。为了保障孩子科学饮食,校长让孩子们的午餐有“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在巴学园,每一个儿童,特别是残疾儿童都得到无差别的尊重、爱护。学校还专门设计别具一格的运动比赛项目,让残疾儿童体验成功。因为有了巴学园这个“家”,“捣蛋大王”变好了,残障儿童收获了幸福、快乐,小豆豆们健康成长起来。这个理想的学园,正是靠着家庭般的温情呵护孩子、造就孩子,获得了成功。
  实施新课改以来,“以人为本”、“生命”、“激情”成了高频词。可是,校园中总有责任缺失、管理缺位、生命遭到漠视的现象,厌学、辍学屡见不鲜,家校矛盾、师生矛盾频发,有的甚至酿成严重后果。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情感的缺位、心灵的缺席。学校变成例行公事的机关,教育变成照章行事的程序化操作。也许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却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师生间、家校间缺少情感的纽带,没有富有成效的沟通,更谈不上互相理解、互相依恋眷顾。如果我们的学校有家一般的温情,大家彼此亲如家人,情况可能会大不相同。但愿我们的学校能时常反思一下:今天的学校离“家”有多远?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11-24 15: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