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接触了很多新上岗的教师。我认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其中有一位教师的遭遇很有代表性: 小张是去年新毕业的研究生,通过教师招考成为一所中学的教师。从大学生到研究生的师范教育,一直都在强调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在上岗前的培训中,一位专家级的班主任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师生关系的观点更让他觉得热血沸腾。上班的第一天,他为了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特意买了一身休闲装。在课堂上,他更是极力地迎合学生的兴趣,用尽身上所有的幽默细胞。即使学生出现了问题,也是尽可能地以委婉的语气交流,唯恐一不小心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最初的几个星期里,形势一片大好,课堂气氛融洽,欢声笑语不断,果然达到了专家级教师描写的理想课堂。他自然也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所有能够赞美的语言都被学生用在了他的身上,成功好像马上就要来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出乎人的意料:课堂上,学生越来越随便,有说话的,有吃东西的,有随便下位的,局面一下子失去了控制,课已经完全没有办法进行下去。为了维持基本的课堂秩序,他不得不开始限制学生的活动,对发现的问题也开始制止。而学生却不买他的账,认为他变坏了,然后就开始拒绝他的课堂,拒绝与他进行一切交流。 我和小张是去年在一个新教师培训会上认识的。当时,他对我的报告和主张颇有微词,还专门找出我在《班主任》杂志上发表的那篇《当教育只剩下纵容》,与我探讨其中的一些言辞。后来,他在给我的电子邮件中说:“当时我还以为你的理念有些落后。在这个张扬个性的年代,怎么还能给学生那么多条条框框呢?于是,我特别推崇另外两位专家的经验。没有想到,实践起来,却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现在,我已经彻底失去了课堂,失去了学生。昨天,我刚刚被学校安排到了后勤部门。我很迷茫,不知道错在哪里。” 对于新教师来说,小张的困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呢? 老师与学生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纯朋友?上下级?我觉得都不是。如果像一些专家说的那样,单纯地把师生关系理解为“朋友”那么简单,未免有些理想化。我们都知道,教师的职责是引领学生的成长。既然是引领,就不能够像朋友之间的影响那样没有目的、没有科学性。朋友之间的影响是随意的、散漫的,而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有步骤、有计划、有秩序、有一定约束力的。是上下级关系?不用我说,所有的人都会否定这种带有封建专制性质的关系。 明朝的洪应明在其著作《菜根谭》中说:“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抛却其中的封建糟粕,有些道理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小张应该就是属于“先宽后严”的,所以学生才会“怨其酷”。借助洪老先生的说法,我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感情先淡而后浓,以免喝完浓茶就不能品到茶的清香;而老师对学生的约束应该是先严而后宽,习惯就能成自然。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上,星云法师给我们划分了四个等级:先慈后严,先严后慈,亦慈亦严,不慈不严。多数新教师能够做到“先严后慈”就应该是很不错的了;“亦慈亦严”即我们所说的“严慈相济”,不是一般教师一下子就能够达到的境界;而“不慈不严”是理想化了的东西,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 真正的带班教学和管理,不同于实习阶段的理想,也不同于公开课的华丽,更不等同于专家的高深理念。新教师来个“先严后慈”,至少可以先争取到教育的机会。至于提升到哪个层次,还是要慢慢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