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906|回复: 1

教师培训,不能重“培”轻“训”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2-9-22 07:17 |阅读模式
近年来,教师培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几乎年年组织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相当多的教师能够悉心聆听专家、学者的报告,仔细做笔记,学到了很多新的理论和教学方法。然而,实际的培训效果却大打折扣,正像教师们所言:“当时心动,回去后一动也不动。”常听一些教师反映,自己对所培训的理念、精神、方法等讲起来头头是道,但一到课堂上操作就不知从何着手。看来,从理念到操作,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师培训基本上是一种“输血”、“洗脑”型的培训,往往采用“专家讲,教师记”的模式,以专家的说教为主,对教师的已有经验、创造性关注不够。其结果是难以在教师中形成新的教育生命力,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培训的反馈模式一般是检查听课笔记或讲座记录,每人一篇心得体会,仅此而已。可心得体会内容大都是笔记中部分内容的翻版、照抄,少有自己所得,而且许多心得体会内容大同小异。目前,教师培训中有一个不良现象:专家在培训结束后一走了之,至于培训以后的情况再也无人问津。这种培训重视形式上的规划和设计,重视规则的学习和对他人的模仿,轻视对教师所学内容及时反馈、评估,轻视对教师自主发展进程的跟踪与研究。这种重“培”轻“训”的培训,就像过眼烟云,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不过是“雨过地皮湿”。
  实际上,一种理念只靠专家灌输或教师机械接受是难以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观念的。没有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亲身体验,理念往往停留在口头上,难以落实到行动中。从某种角度看,“培”主要是导入与传播,“训”主要是实践与塑造,“培”中有“训”,“训”中也蕴藏着“培”。培训不仅仅是在室内“培”,更重要的是在训练场上“训”。“训”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的工作不可以忽略。然而,现实是只重视“培”的“灌输”,轻视“训”的跟踪培养。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培训工作的全局性,重视它的操作和应用。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负责培训工作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建设运作高效的培训机构,打造一支优秀的培训者队伍,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培训目标和重点,合理设置课程,制定好培训标准,加强监控和跟踪管理,进行多元化评价。这样才能使教师培训真正取得实效。教师培训评估可以在“训”前,也可以在“训”中或“训”后。通过评估,对教师培训中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不断进行调控。还可以利用当地优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送教下乡活动、城乡师徒结对、网络平台教研等,以促进教师培训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保证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培训者在“训”阶段需要与教师保持紧密沟通。培训者要站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角度,在课程的理念、方法方面给予教师具体的落实和指导。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导师+顾问”。导师启发和引导教师将其“培”之精髓应用到“训”中,在教育中落地生根;顾问面对受训教师,指出培训内容在应用中的变数和盲区,接受他们的咨询。
       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培养激励机制,指导教师制定自我专业化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广泛开展活动,为实施校本培训铺设道路,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学校创造条件,支持教师落实自我发展规划并将教师规划、实施情况纳入教师年终考评的范围。
  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反思,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切磋反思,并及时得到专家的反馈、引导、点拨、提升。这样才能在切身体察和交流指导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念的转变、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都非一日之功。因此,需要社会的关注、领导的重视、经费的保障、专家的支持、教师的努力。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必须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正视现实问题,加强宏观调控,注重教学实效,注重研讨,规范运作。要以学校培训为主阵地,将教师教育活动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有效整合本校的培训资源,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不但要在“培”上下工夫、做文章,而且要在“训”上花力气,以“培”之内容制定“训”之策略。
发表于 2012-11-7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11-23 12: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