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六位高中、初中学生一起探究学习 10月4号这天,虽然因为攀登泰山腿疼人乏,因为事先和朋友有约,且学生们这几天可以挤出时间,于是利用上午一个多小时,我和两位高中生、四位初中生一起,围绕新课改目标,和他们一起进行了一次从国画说开,依次延伸到文学、数学、政治、美术书法、鉴赏审美等,最后由国画的中心与陪衬,再过度到作文教学中紧扣中心去剪裁,我们把这次探究学习定义为从“画眼”到“文眼”。 孩子们在实境中学习的热情很高,很多在书本上要好几多堂课才能解决的问题,看着我精心选题的一幅幅国画,他们在我的简单引导下,很快就找到了每幅国画的重点刻画内容,亦即每幅画的“画眼”——比如李方玉的《鲇鱼图》,他们很快就找到右下方那条墨色重的大鲇鱼,并且说出画家如此布局的妙处;再如张丽华的《喜洋洋》,他们也很快找到藏在玉米间的大山羊。 除了探究每幅画的“画眼外”,我们还一起探究每幅国画的文化因子——比如《鲇鱼图》,在我们的探究下,孩子们知道了三角形构图的稳定性,知道了一横一竖两条大鲇鱼的照应与平衡关系,知道了两大八小画面的“十全十美”含义;再如《喜洋洋》,孩子们知道了两只羊就喻指画题的洋洋,画面的两只羊、两株玉米、四个玉米棒都是双数,里边内涵着华夏民族对双数的崇拜与重视,最难的是画家用红玉米缨代指画题的“喜”字,竟然也有同学指了出来。我由此为孩子们延伸说:“画家在众多植物中,之所以选中玉米作为羊的陪衬景物,一是因为它们的缨是红的,暗合中国人对红色的吉祥寓意,同时玉米高矮适中,和羊搭配比较适合审美比例,比如高粱也是红的,但株高太高,如果入画就会和羊比例失调,失去美感。”孩子们听了纷纷点头。 一边和他们探究国画,一边延伸到中学作文围绕中心选材展开,同学们再次体会了写作文主旨与铺衬,亦即一篇作文详略得当的互衬关系。 最后,我布置了这次研讨探究的检测,写一篇他们曾经写过的作文——这就是我。高中生写到800字,这是高考要求;初中时600字,这是中考标准。我们一起研究了这篇作文的文眼“我”,全文的铺衬是“这”,“我”要用“这”去表现展开。 记得上次,在县实验中学初一年纪一个班做文化之旅研讨,课后学生作文有一半接近高中学生水平,还有一些同学即便写作功力薄弱也硬硬挤牙膏一样写了高考要求的800字。学生在探究性学习力的潜力竟是如此巨大,我不仅想起蒋方舟母亲的那句话:“给我一个孩子,我就能把他培养成作家。”我想,新课改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应该是让每个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长的意义。 我的眼,孩子的眼,在新课程里,需要仰视,更需要对视。 谁的眼,看过来,亮亮的,盈盈的,青春的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