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8831|回复: 19

拜见革命元勋万里同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5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拜见革命元勋万里同志


  曾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万里同志是举世闻名的政治家,更是他的桑梓故地东平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七十八万东平人民为这片古老土地上产生这样一位空前的英贤人物而倍感自豪和荣耀。多少年来,万里的名字已经成为东平社会声望的名片,成为东平地灵人杰的象征,成为东平人文精神的标高。这一优秀人物的产生,极大地提高了东平的社会知名度,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都将是深远的。
  我对我们有这样一位伟人级的同乡,是深感自豪,充满崇敬的。怎么能不让人崇敬呢?是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在东平湖畔成立了最早的中共党组织,点燃了抗日烽火,创建了鲁西抗日根据地,领导东平人民,在血与火的严酷战争中,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直至取得最后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做了奠基性贡献;是他,年仅39岁就走进中国政坛高层,肩负起开国后第一任城市建设部长的重任,成为毛泽东时代共和国最年轻的部长;是他,在 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以
  “第一副总指挥”之位,协助“总指挥”——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用仅仅十个月时间,一举完成了著名的北京“十大建筑”,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震惊当代,垂范后世,深得毛泽东主席赞赏;是他,在“文革”时期,受命于危难之中,领衔铁道部部长,以无所畏惧的胆略,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支持下,大刀阔斧整治派性,提出了“四通八达,当好先行,安全正点,多装快跑”的响亮口号,顶住“四人邦”的淫威,打响了改革第一炮;是他,在“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后的1977年,长期形成的思想桎梏还在严重束缚着人们头脑之际,作为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勇敢站立于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支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激活生产力,彻底改变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寻找到一条正确道路。“要吃米,找万里”,这句真挚、朴实、热烈,发自亿万老百姓心底的赞语,深情地颂扬了他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举步维艰的关键时刻建立的伟大功绩;是他,以政治家的广阔胸怀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先后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职位上,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每当想到这些,我心里就会肃然起敬,为东平大地能够走出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是的,我们敬爱的万里同志,他操着一口浓重的东平乡音,从风雨如磐的 20世纪 30年代东平老县城一条昏暗的小巷里走出去,迎风沐雨,劈波斩浪,百折不回,直到走向共和国政坛高端。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上,彰显着他留下的深深足迹。万里,这个光辉的名字,他既是东平的,也是中国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世界的。一个地方,出了这样一位大人物,就好像这里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道永远亮丽的彩虹,这个地方的人们,能不感到荣耀与振奋吗?一个人,就这样不仅被载入历史,也将成为故乡永恒的精神徵章和文化财富!
  故乡人对万里同志的爱戴是不必说的。我听说过县里一届一届的主要领导们都曾专程到北京看望过这位革命元勋;也看到过不少故乡人与万里同志合影的照片,他们把照片放大,装入精致的像框,放在办公室或客厅极醒目的位置,觉着那是一份难得的荣耀。这当然都是发自内心的爱戴。万里同志对家乡也是关心的。据说,每有家乡人去看望他,他都要关切地问长问短。1984年元旦,他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时写给中共东平县委的信和1994年 1月19日他手书的“发展东平”题词,都是他情怀故土,关心家乡人民的体现。但是,作为东平人,长久以来我心里存着一个很大的遗憾,老人家自1949年离开家乡,迄今将满一个甲子,还未曾荣归故里,重踏生身之地。虽然故乡人与他在精神上血脉相连,但他在东平活动的身影,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却连一张直观的图片资料都没有。衣锦还乡,不少显赫人物创造过这样的佳话,这不仅成为他们的自身经历,更成为故乡人珍贵传世的文化珠宝。遗憾的是,老人家因政务繁忙,一直未能满足家乡人的这种殷切愿望。所以,除了语言文字资料和人物合影,记录老人家与东平密切相关的图片,我一直也没有见到。我个人认为,这种记载伟人与故乡关系的图片资料,对东平来说,是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但我是普通百姓,对老人家那样的位置,仰之弥高,唯有崇敬在心,如果没什么缘由,只有感情上的亲近,那是难以叩见的。他毕竟是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嘛,哪能谁想见就能见着?记得已故著名作家路遥说过,他当年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时,因为书中写到省委书记这样的人物,想看一看省委书记的家庭生活环境,却始终找不到机会,最后只好通过一位与省委书记家保姆相熟的同志,趁书记和夫人外出散步时,悄悄溜进家中“侦察了一番。”路遥时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望高犹为不易,可知我辈其难。那是一个社会生活的高端区域,有种种进入的限制,是可以理解的。

  但机会也并非绝对没有。近两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集中精力编辑《东平六十年文学作品选》和《东平六十年书法美术摄影民间艺术作品选》这样两部书——这里顺便说一句,我们常说“东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久则久矣,但“灿烂”的文化遗产能够保存下来的实在不多。很多丢失的已经丢失了,尚未丢失的我们不能再失去了。这就是我要下决心编好这样两部书的动机。为了编好这两部书,我先后多次发出了征稿启事。事情十分凑巧,万里同志的长子、原在国家体育总局工作的万伯翱同志,就是一位以开创中国钓鱼散文之先河而闻名的作家,他的大作自然在征集之列。经过几番周折,我终于拨通了万伯翱同志的电话,他欣然应允,表示支持。上周二,他来济南公干,约我赴济见面。我如约而至。因为是老乡,相见自然亲热。伯翱同志说“不要称我主任,叫大哥就行。”就这样你兄我弟地谈了起来。赴济时我就想,编辑这么一套书不容易,当然要把伯翱兄的大作选入,也应该把他家老爷子的文章作为开卷篇列入,如果老爷子能为这部书题词或者有一张老爷子与东平文化之关系的照片那就最好不过了。为此,我特地带去了几期《东原文化报》和《东平湖》杂志请伯翱兄翻阅,以便使他对家乡目前文化状况有所了解,或许成为与万老爷子沟通的途径也说不定呢。伯翱兄看了这些刊物,连声称赞“好,不错。”我便趁机建议:“委员长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但是我们却连一张直接证明老人家关心东平发展的图片也没有,这实在是个遗憾。趁老人家还健在,我们不应该留下这样的遗憾。我可不可以带着家乡的刊物赴京拜见老人家,向他汇报家乡的文化建设情况,同时,为东平拍摄一张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照片呢?这可是留给东平子孙后代的珍贵财富啊!”伯翱兄略一沉思,终于同意了我的要求。亲不亲故乡人嘛,在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情的热度。
四月十七日,按照伯翱兄的安排,我带着家乡的土特产和相关资料,乘火车专程赴京去见老人家。一路上,春风和熙,万木吐翠。车窗外,蓦然而过的一座座城镇,一个个村庄,到处是绿柳万丈,繁花迷眼。祖国大地,欣欣向荣。和我的心情一样,孕育着丰收年景的季节,正处在充满期待勃然绽放的兴奋中。正在喜迎奥运的北京,更是在在鲜花,处处盛装,让我切实感受到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四月十八日下午,在伯翱兄引领下,我来到北京市网球馆,见到了九十二岁高龄的革命元勋万里同志。老人家满头银发,面目慈祥,身穿蓝白相间的运动装,坐在网球场旁边为他专设的沙发上,正在观看陪伴他的工作人员打球。他的女儿万紫大姐和伯翱大哥向他介绍说:“东平老家的文联主席来看望你哩。 ”老人家抬起头看着我,脸上露出了慈祥的微笑。万紫大姐说“你不是很关心老家吗,看看,这是东平的刊物。”说着便把《东原文化报》和《东平湖》杂志拿给老人家看,老人家很认真地看着这满载乡音乡情的刊物,听着万紫大姐的解说,我立机按动快门,拍下了这极其珍贵的镜头。第一次零距离见到这么大的政治人物,又是素所敬仰的同乡,我心情自然兴奋!坐在老人家身边,抚摸着他那双曾经是那样有力的手,我感到好像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血液里涌动。几乎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都在他那白发下的大脑里藏着,此刻他却无比淡然而平静。只有那双眼睛,依然于慈祥中透露着某种机警。我真的为老人家感到骄傲,九十二岁高龄了,昔日的连天烽火已经在记忆里远去,而眼前的球场博弈犹令他壮心不已。更令我惊讶地是,半小时后,老人家竟让身边工作人员从沙发上把他扶起来,迈开略显蹒跚的步伐,像胸有成竹的大将军一样,握拍上场了。瞧,球飞过来了,老人家熟练地一举拍便挡了过去。虽然动作没有了年壮时的骄健敏捷,而思维的灵动却是显然的。这简直是奇迹啊!“就是奇迹嘛。”伯翱兄说。“老爷子活跃在网球场上已近八十个春秋,现在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已经合格了。像他这样高龄的人仍能上场挥拍,全世界还没有先例呢。”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来华的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他的老朋友萨马兰奇先生曾亲自把一枚“终身体育成就奖”奖章授予了他。
据说老人家的长寿秘诀是“一动一静”。动是打

  网球,静是打桥牌。他与伟人邓小平是一对著名的牌友。老人家认为打网球可以促进全身血脉畅通;打桥牌可以锻炼脑神经,防止老年痴呆。他是中国网球协会和中国桥牌协会的终身名誉主席。从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一直坚持每周四次网球锻炼,三次桥牌活动。甚至在 2003年“非典”肆虐,连子女们都不能见面的时候,他也没有停止网球锻炼,仍到钓鱼台网球馆打球。通过坚持不懈地锻炼,至今仍能读书、看报。
  这是一个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传奇式人物!让人怀疑他身上也许隐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经过无数次大浪淘沙的磨洗,生命的火焰依然燃烧着不灭的激情。老人家还在网球场上运动着,我不想再多打扰他,便悄悄退了出去……
  告别返回的路上,我在心里由衷的祝愿,愿老人家健康长寿。
  万里,这个光辉的名字带给东平,不!带给改革开放中国的精神财富,将是世世代代受用不尽的。
                                  2004年 4月 21日
                               作者注:本文经万伯翱同志审阅。

拜见革命元勋万里同志


  曾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万里同志是举世闻名的政治家,更是他的桑梓故地东平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七十八万东平人民为这片古老土地上产生这样一位空前的英贤人物而倍感自豪和荣耀。多少年来,万里的名字已经成为东平社会声望的名片,成为东平地灵人杰的象征,成为东平人文精神的标高。这一优秀人物的产生,极大地提高了东平的社会知名度,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都将是深远的。
  我对我们有这样一位伟人级的同乡,是深感自豪,充满崇敬的。怎么能不让人崇敬呢?是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在东平湖畔成立了最早的中共党组织,点燃了抗日烽火,创建了鲁西抗日根据地,领导东平人民,在血与火的严酷战争中,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直至取得最后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做了奠基性贡献;是他,年仅39岁就走进中国政坛高层,肩负起开国后第一任城市建设部长的重任,成为毛泽东时代共和国最年轻的部长;是他,在 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以
  “第一副总指挥”之位,协助“总指挥”——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用仅仅十个月时间,一举完成了著名的北京“十大建筑”,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震惊当代,垂范后世,深得毛泽东主席赞赏;是他,在“文革”时期,受命于危难之中,领衔铁道部部长,以无所畏惧的胆略,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支持下,大刀阔斧整治派性,提出了“四通八达,当好先行,安全正点,多装快跑”的响亮口号,顶住“四人邦”的淫威,打响了改革第一炮;是他,在“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后的1977年,长期形成的思想桎梏还在严重束缚着人们头脑之际,作为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勇敢站立于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支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激活生产力,彻底改变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寻找到一条正确道路。“要吃米,找万里”,这句真挚、朴实、热烈,发自亿万老百姓心底的赞语,深情地颂扬了他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举步维艰的关键时刻建立的伟大功绩;是他,以政治家的广阔胸怀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先后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职位上,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每当想到这些,我心里就会肃然起敬,为东平大地能够走出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是的,我们敬爱的万里同志,他操着一口浓重的东平乡音,从风雨如磐的 20世纪 30年代东平老县城一条昏暗的小巷里走出去,迎风沐雨,劈波斩浪,百折不回,直到走向共和国政坛高端。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上,彰显着他留下的深深足迹。万里,这个光辉的名字,他既是东平的,也是中国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世界的。一个地方,出了这样一位大人物,就好像这里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道永远亮丽的彩虹,这个地方的人们,能不感到荣耀与振奋吗?一个人,就这样不仅被载入历史,也将成为故乡永恒的精神徵章和文化财富!
  故乡人对万里同志的爱戴是不必说的。我听说过县里一届一届的主要领导们都曾专程到北京看望过这位革命元勋;也看到过不少故乡人与万里同志合影的照片,他们把照片放大,装入精致的像框,放在办公室或客厅极醒目的位置,觉着那是一份难得的荣耀。这当然都是发自内心的爱戴。万里同志对家乡也是关心的。据说,每有家乡人去看望他,他都要关切地问长问短。1984年元旦,他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时写给中共东平县委的信和1994年 1月19日他手书的“发展东平”题词,都是他情怀故土,关心家乡人民的体现。但是,作为东平人,长久以来我心里存着一个很大的遗憾,老人家自1949年离开家乡,迄今将满一个甲子,还未曾荣归故里,重踏生身之地。虽然故乡人与他在精神上血脉相连,但他在东平活动的身影,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却连一张直观的图片资料都没有。衣锦还乡,不少显赫人物创造过这样的佳话,这不仅成为他们的自身经历,更成为故乡人珍贵传世的文化珠宝。遗憾的是,老人家因政务繁忙,一直未能满足家乡人的这种殷切愿望。所以,除了语言文字资料和人物合影,记录老人家与东平密切相关的图片,我一直也没有见到。我个人认为,这种记载伟人与故乡关系的图片资料,对东平来说,是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但我是普通百姓,对老人家那样的位置,仰之弥高,唯有崇敬在心,如果没什么缘由,只有感情上的亲近,那是难以叩见的。他毕竟是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嘛,哪能谁想见就能见着?记得已故著名作家路遥说过,他当年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时,因为书中写到省委书记这样的人物,想看一看省委书记的家庭生活环境,却始终找不到机会,最后只好通过一位与省委书记家保姆相熟的同志,趁书记和夫人外出散步时,悄悄溜进家中“侦察了一番。”路遥时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望高犹为不易,可知我辈其难。那是一个社会生活的高端区域,有种种进入的限制,是可以理解的。

  但机会也并非绝对没有。近两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集中精力编辑《东平六十年文学作品选》和《东平六十年书法美术摄影民间艺术作品选》这样两部书——这里顺便说一句,我们常说“东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久则久矣,但“灿烂”的文化遗产能够保存下来的实在不多。很多丢失的已经丢失了,尚未丢失的我们不能再失去了。这就是我要下决心编好这样两部书的动机。为了编好这两部书,我先后多次发出了征稿启事。事情十分凑巧,万里同志的长子、原在国家体育总局工作的万伯翱同志,就是一位以开创中国钓鱼散文之先河而闻名的作家,他的大作自然在征集之列。经过几番周折,我终于拨通了万伯翱同志的电话,他欣然应允,表示支持。上周二,他来济南公干,约我赴济见面。我如约而至。因为是老乡,相见自然亲热。伯翱同志说“不要称我主任,叫大哥就行。”就这样你兄我弟地谈了起来。赴济时我就想,编辑这么一套书不容易,当然要把伯翱兄的大作选入,也应该把他家老爷子的文章作为开卷篇列入,如果老爷子能为这部书题词或者有一张老爷子与东平文化之关系的照片那就最好不过了。为此,我特地带去了几期《东原文化报》和《东平湖》杂志请伯翱兄翻阅,以便使他对家乡目前文化状况有所了解,或许成为与万老爷子沟通的途径也说不定呢。伯翱兄看了这些刊物,连声称赞“好,不错。”我便趁机建议:“委员长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但是我们却连一张直接证明老人家关心东平发展的图片也没有,这实在是个遗憾。趁老人家还健在,我们不应该留下这样的遗憾。我可不可以带着家乡的刊物赴京拜见老人家,向他汇报家乡的文化建设情况,同时,为东平拍摄一张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照片呢?这可是留给东平子孙后代的珍贵财富啊!”伯翱兄略一沉思,终于同意了我的要求。亲不亲故乡人嘛,在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情的热度。
四月十七日,按照伯翱兄的安排,我带着家乡的土特产和相关资料,乘火车专程赴京去见老人家。一路上,春风和熙,万木吐翠。车窗外,蓦然而过的一座座城镇,一个个村庄,到处是绿柳万丈,繁花迷眼。祖国大地,欣欣向荣。和我的心情一样,孕育着丰收年景的季节,正处在充满期待勃然绽放的兴奋中。正在喜迎奥运的北京,更是在在鲜花,处处盛装,让我切实感受到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四月十八日下午,在伯翱兄引领下,我来到北京市网球馆,见到了九十二岁高龄的革命元勋万里同志。老人家满头银发,面目慈祥,身穿蓝白相间的运动装,坐在网球场旁边为他专设的沙发上,正在观看陪伴他的工作人员打球。他的女儿万紫大姐和伯翱大哥向他介绍说:“东平老家的文联主席来看望你哩。 ”老人家抬起头看着我,脸上露出了慈祥的微笑。万紫大姐说“你不是很关心老家吗,看看,这是东平的刊物。”说着便把《东原文化报》和《东平湖》杂志拿给老人家看,老人家很认真地看着这满载乡音乡情的刊物,听着万紫大姐的解说,我立机按动快门,拍下了这极其珍贵的镜头。第一次零距离见到这么大的政治人物,又是素所敬仰的同乡,我心情自然兴奋!坐在老人家身边,抚摸着他那双曾经是那样有力的手,我感到好像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血液里涌动。几乎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都在他那白发下的大脑里藏着,此刻他却无比淡然而平静。只有那双眼睛,依然于慈祥中透露着某种机警。我真的为老人家感到骄傲,九十二岁高龄了,昔日的连天烽火已经在记忆里远去,而眼前的球场博弈犹令他壮心不已。更令我惊讶地是,半小时后,老人家竟让身边工作人员从沙发上把他扶起来,迈开略显蹒跚的步伐,像胸有成竹的大将军一样,握拍上场了。瞧,球飞过来了,老人家熟练地一举拍便挡了过去。虽然动作没有了年壮时的骄健敏捷,而思维的灵动却是显然的。这简直是奇迹啊!“就是奇迹嘛。”伯翱兄说。“老爷子活跃在网球场上已近八十个春秋,现在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已经合格了。像他这样高龄的人仍能上场挥拍,全世界还没有先例呢。”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来华的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他的老朋友萨马兰奇先生曾亲自把一枚“终身体育成就奖”奖章授予了他。
据说老人家的长寿秘诀是“一动一静”。动是打

  网球,静是打桥牌。他与伟人邓小平是一对著名的牌友。老人家认为打网球可以促进全身血脉畅通;打桥牌可以锻炼脑神经,防止老年痴呆。他是中国网球协会和中国桥牌协会的终身名誉主席。从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一直坚持每周四次网球锻炼,三次桥牌活动。甚至在 2003年“非典”肆虐,连子女们都不能见面的时候,他也没有停止网球锻炼,仍到钓鱼台网球馆打球。通过坚持不懈地锻炼,至今仍能读书、看报。
  这是一个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传奇式人物!让人怀疑他身上也许隐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经过无数次大浪淘沙的磨洗,生命的火焰依然燃烧着不灭的激情。老人家还在网球场上运动着,我不想再多打扰他,便悄悄退了出去……
  告别返回的路上,我在心里由衷的祝愿,愿老人家健康长寿。
  万里,这个光辉的名字带给东平,不!带给改革开放中国的精神财富,将是世世代代受用不尽的。
                                  2004年 4月 21日
                               作者注:本文经万伯翱同志审阅。
发表于 2009-10-25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在东平文联看完,顶一下
发表于 2010-3-21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水浒和郭馆长什么关系?
发表于 2010-5-4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水浒和郭馆长什么关系?

新东方 发表于 2010-3-21 20:21



嘘~~~~~~~~

   
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5-4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5-15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脸红!
发表于 2010-7-14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杀了不少日本鬼子,敬礼
发表于 2010-8-7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8-8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79年回家来后在沒回来过.但家乡人沒忘记他
发表于 2010-8-8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老衲


    抗日老英雄,怎么会忘记
发表于 2010-8-8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maxlcl


    最近干吗去了沒见你上网回来了吗
发表于 2010-8-8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老衲


    哈哈,我常上呀,是您老人家不大来论坛了
发表于 2010-8-8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maxlcl


    是吗我常注意啊.可能你换头像换的
发表于 2010-8-8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老衲


   
发表于 2010-8-8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毛不得人心
Guest from 58.242.2.x 发表于 2010-8-7 14:20



    滚回你那乌有之乡粪坑吧,傻逼愚民。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11-26 16: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