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2288|回复: 6

从张志勇厅长对东平教育回复谈“高考升学率”问题的困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9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从网上拜读了张志勇博客中的《“大讨论”把教育引向“新路”,还是逼回“旧路”?》一文,很受启发。文章是由该省东平县明湖中学09年高考升学率过低谈起的。2000多人的毕业生,仅有24名考生上线,升学率是过低了。但是正如该县领导所说,“高考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实施素质教育,相反的是因为素质教育没有搞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源的变动、公办学校不办复读班、教育改革、学校管理等等。”

“处在十字路口的教育到底应该走向何方”?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思考。我的思考是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的:在当前情况下,实施规范办学后学校高考总平均分和升学率不高的现象是正常,还是非正常?是必然,还是偶然?

我认为不应讳言,是正常和必然,是不可避免的。理由如下:

第一,规范办学行为,仅仅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开端,按照教育

工作周期长、效果滞后的特点,实现教学的真正转轨变型,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在顺利的条件下,至少需要一段学程——三年,也许要六年、甚至十二年。

第二,应试教育年深日久,发展至极端化的阶段至少也有十多年之久了,

高考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刚刚开始,在高考总平均分和升学率上,规范办学与题海战术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是无法公平较量高考升学率的。如果前者的高考升学率能立竿见影地高于后者,就不会有应试教育存在的基础了。

第三,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学,刚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的教师和学生都要有一个转轨变型的适应过程。教师由以教为主的满堂灌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要有一个教学反思、改进和创新过程;学生从呆读、硬记、苦写的消极被动学习变成在教师引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实践和创造,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形成,更要有一个培养和训练过程,才能逐渐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第四,实现办学规模的规范化,超大型学校的合理调整还需待以时日,一

所中学,一个年级有2000多人之众的毕业生是很难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高考升学率的。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刚刚起步,并处于应试教育的包围,众寡悬殊的条件下,前者的全面发展,规范办学是无法与后者专追升学率的题海战术较量“高考升学率”的。“高四”的高考升学率,高于高三是正常和必然,更是不可避免的。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更有意义的较量,应该是在办学方向、教育水平和质量(其中包括,但又不等同高考升学率)、学生的发展几方面的较量。

首先在办学方向上,素质教育的规范办学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保证;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则是违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违犯法律法规,破坏教育改革,剥夺师生的合法权益,扭转教育事业大方向的罪魁祸首。

其次在教育水平和质量上,素质教育的规范办学是在按照教育规律和教育科学办教育,循着优质、高效、轻负,讲求效率的途径教书育人;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则是循着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科学,高耗低效,高分低能,不惜以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升学率,只管追分,不顾育人的途径,摧残青少年。

再有,在学生的发展上,素质教育的规范办学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提倡因材施教、启发智能、以达到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使之最终成为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胸怀祖国、面向未来的有用之材;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则是面向少数学生,放弃大多数,放弃全面发展,以“一刀切”“千人一面的大运动量、大集体的沉重课业负担,扼杀学生潜在智能,使之厌学、弃学,或误入“以升入大学为终极目标,只管追分,不顾做人”的狭隘思想境界。

既然在办学方向、教育水平与质量、学生发展等方面,素质教育具有应试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已经走上规范办学,推行素质教育“新路”上的地区和学校,就没有理由被高考升学率暂时低下的困扰逼回“老路”,更没有必要在高考升学率上与应试教育做片面性的较量。忍住当前高考的“阵痛”,坚持走规范办学推行素质教育的新路,把素质教育搞得越来越好,年复一年,一定会逐渐取得成效。崭新的、完美的素质教育天地,一定会形成。

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存,众寡悬殊的现实情况下,对于望子女成材的家长来说,难免有不少人暂时从当前子女升学利益出发,顾不得孩子们的长远发展,以升学率高低作为唯一择校的标准,甚至忍痛争送孩子上“魔鬼学校”,但这毕竟是一种“无奈”。从本质上讲,家长不可能不期盼子女的长远发展,希望子女成为国家有用之材。我赞同张志勇厅长提出的观点:“教育既要顺应民意,也要引领民意”。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意”也许比“官意”更容易引领得多。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期待着素质教育的成功,盼望自己的孩子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爱学习、会学习、快乐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基础教育实践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存、众寡悬殊的局面何时结束?

我总想不通一个问题:为什么一种违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法律和法规,剥夺未成年人权益,摧残青少年的教育制度、途径和方法能在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长期统治讲台?冲破应试教育的枷锁,解放师生于苦痛,解脱家长于无奈,利民兴国之举就那么难吗?面对此种局面我们的教育领导机构怎么就束手无策呢?怎么就不在乎被“问责”呢?

不破不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势难两立。这不仅仅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还应是一个社会变革问题。我不太了解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史,但我常想:禁止运动员服兴奋剂已在全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中严格执行,家喻户晓,深得人心;在我们的社会里就不能在各个地区和学校严格禁止住“毒害和不公程度不亚于服兴奋剂行为”的超越学生生理和心理极限,加重课业负担,的违法违规执教行为吗?就不能把这种害民误国之举,搞得像兴奋剂那样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吗?应试教育在全国范围不破,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难立,少数地区坚持素质教育,也是相当困难,事倍功半的。

在全国范围推行素质教育的局面形成之后,教育水平和质量(包括升学率)才有可能展开公正和公平的竞争,在优质、高效、轻负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追求上,争个高低,但这只能是在各地区和学校,规范办学、依法执教、普遍推行素质教育的平等条件下的竞争,其结果必然带来基础教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欣欣向荣,良性循环的大好形势。

让当前处在十字路口的教育,理直气壮、勇往直前地走好利民兴国、与时俱进的教育“新路”吧。

当此举国上下欢庆祖国60华诞之际,我衷心期盼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光芒四射,教育天地气象更新,硕果累累,英才辈出,使我国早日从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

发表于 2009-10-29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天讨论这事是够烦了,没有话了,建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要再议论,没有什么意义。全是纸上谈兵。
发表于 2009-10-29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把素质教育比喻为一辆样式新颖、安全性、舒适性较高的马车,人心趋之是其必然。但马车能否顺利行驶、行驶多远,就得考虑马车所途径的道路是一马平川、还是崎岖不平;就得考虑马车驾驭者的掌控经验、驾驭能力与操作技巧;就得考虑新车是否还有待完善改进的地方。
    本人并不反对实施素质教育,因为其精神走向是好的,是为了解放学生、解放老师、解放家长,是为了培养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但问题是——怎么去实施?实施的条件是否具备?实施过程中某些东西是否有矫正的必要。目前,一个现实问题或许被不少人所忽视或者有意回避,即严重的城乡差别,城乡之间经济、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严重不平衡。举些简单例子,或许能够证明我的一孔之见:落实双休日制度——城市的孩子可以去图书馆、科技馆博览群书、增长见识。农村的孩子干什么呢?田里的庄稼活不能够视而不见吧?或者窝在家里读那几本有限的书本,或者家长疏于管理(这里涉及到了城乡学生家长的职业空闲和城乡家庭的育人设施、育人环境)而使孩子放任自流。强调孩子的自主学习——城市的孩子可以上网查找资源、完善知识,农村家庭配备电脑的有多少呢,恐怕从未上过网的农村孩子还不是少数吧?课外辅导——城市的社会教育资源充裕、家庭平均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家长可以支付不菲的人民币让孩子参加各类特长班、培训班的学习,毕竟技多不压身。反观农村呢,正常的教育资源本身匮乏,期望用社会教育资源来补充学校教育资源有点奢望;别说县里明文规定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这是另外的话题),即使放开家教市场,能够每月轻松支付辅导费用的家庭又有多少呢?我想,这些应该都是大家可以承认的事实吧?
    素质教育是个好剧本,但能否编好、导好,能否唱好、能否唱响、能否让其长盛不衰,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我们需要的努力也太多了。
    作为一名教育新人,一家之言,一吐为快,仅此而已。
    有时间(时间的局限性)再谈谈自己对应试教育、应试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看法。
发表于 2009-10-29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适当讨论时很有必要的,不然的话,很多人会迷失方向。讨论不是目的,更不是无聊的打嘴仗,是为了更好的行动,呵呵。
匿名  发表于 2013-5-24 09:29
行动
匿名  发表于 2013-5-27 15:38
探讨升学诀窍
匿名  发表于 2013-6-16 17:20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11-24 19: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