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科院王文忠博士“动力沟通”微信公益平台,读到一位河南安阳市钢三小学张老师写的文字,是自己如何处理课上学生突然打喷嚏的细节描述,引发了许多老师的评论。故事中那位同学在老师目光里,精心打扫因喷嚏带来的污点,老师因此在班上引导大家发现其优点,及时鼓励孩子们向他学习。
看到大家对一个喷嚏和一杯水的讨论,包括我自己在内,赞赏张老师者多,赞同匿名的近水的少。
为了增加辩论的激烈性和可持续性,我再写一篇支持近水的文章,因为,我们对于孩子、对于教学、对于动力沟通的认识,都是在实际服务和相互讨论中逐渐深入的。随着讨论和反思的深入,如果老师、家长对孩子有了更系统的觉察,那么,最终得益的,肯定是学生、教师、家长和我们动通人自己。
动力沟通提倡觉察,窃以为觉之当觉,察之当察,胸中当有分寸,主次分明,恰到好处才是动通的“觉察”。
在张老师的朗读课上,昆昆在“朗朗书声”中打了一个喷嚏,这是一个意外事件,如张老师观察到的,这也不是昆昆故意捣乱。那么,作为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应该怎么处理呢?更为合理的觉察方式应该是什么?老师的注意力该突出什么?
在那么多同学的读书声中觉察一个同学的喷嚏,是好事,给予注意也是好事,但是打断众人的读书活动,拿出专门精力处理一个喷嚏,用自己特有的教师身份,“剥夺”全班同学的读书权利和时间,这似乎就不对了。这似乎表明,老师被意外事件吸引,忘记了课堂的朗读任务。
同时,张老师还自始至终那么耐心观察学生擦地板的动作,用自己占据讲台的特殊优势和老师的身份标签,带着自己的判断标准,引导学生违心承认那个同学的“优良品质”,这个过程,更是把早先的朗读课的任务,忘之脑后!
当然,教育目标是可以转化的。在这个意外事件出现后,张老师把教育目标已经从朗读,变成了卫生习惯的培养。但是,朗读课的缺失,如何弥补?这个问题,张老师没有说明,于是,就被连长我抓住了把柄……
总之,教育活动,动力沟通,都是一个把理论和技术融入自己的身心,在工作生活中不断琢磨和操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突破的过程!
随着与同伴们的切磋琢磨,随着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工作,随着我们不断的反审觉察,我们会越来越潇洒、自在、精准、高效!最终,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可能如行云流水,如烂漫山花,惬意舒适,自然随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