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人民日报》在一篇谈反腐的文章中透露了一则鲜为人知的消息,那就是被称为“河北第一秘”的贪官李真在被执行死刑11年之后,他在殡仪馆的灵位上依然是一片空白,虽然附有照片,但也被家人用小花圈遮挡。
在中国的反腐史上,李真可以说是赫赫有名。李真之所以能“名”满天下,既跟他的贪污受贿数额巨大有关,更和他少年得志有关。李真的贪污受贿金额共计一千多万元,这在今天稀松平常,但在当时的确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天文数字。
古今中外,贪官污吏皆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李真原本在他人的眼中是一位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结果突然有一天被纪检部门双规。从那之后,李真在形象上就从天堂跌入了地狱,媒体和民众,都将其视为贪腐的典型。李真被双规三年之后被河北省高院终审维持死刑判决,不多久就被以注射的方式执行了死刑。
李真的人生犹如一颗流星,闪亮地划过天际之后便溘然陨落。面对李真的结局,有人兴高采烈,有人提心吊胆,还有人扼腕叹息。回顾李真的一生,在他为官之前,的确是一个有口皆碑的好人。
李真曾经在看电影《焦裕禄》时泪流满面,曾因看到坐在地上割麦子的老人而感动得慷慨解囊。谁能料到,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最终还是抵制不住钱权的诱惑,走上了贪腐的不归之路,这条路最终将他送到了阴曹地府。
有人说一人得道鸡犬飞升,可一人遭殃,也可能祸及家属。李真在担任河北省国税局局长和省政府以及省委办公厅秘书的时候,可谓风光无限,当时的家属一定会以他为傲。可是,等到李真幡然落马的那一天,家属便觉得五雷轰顶、恍如隔世。
李真被执行死刑的时候才41岁,虽然李真之死是罪有应得,可是,当我们想到其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只要不是铁石心肠的人,都会从心底里发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叹。李真贪婪、李真好色,可最终他受到了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严惩,家属也为他背负了太多的精神枷锁。
按说,对于一个死去的李真,我们没有必要再为难他了。可是,当他的家人手捧他的骨灰盒来到公墓的时候,公墓工作人员一听说是李真的骨灰,便将其拒之门外。丧亲之痛已经痛彻心扉,再吃这种闭门羹,无异于在亲属的伤口撒盐。
大概是因为公墓拒不接纳李真的骨灰,所以,家属最终选择将其骨灰停放在河北某市的殡仪馆,这一放就是11年之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不设身处地地去为李真的家属考虑,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其心情。
李真的生命早已成为了过往,但他的名字却依然在反面教材中出现,没有哪个媒体,哪位评论家会惧怕李真的名字,可是,为何死亡产业的从业者就如此畏惧李真呢?原因之一当然是因为李真生前是贪官,而且是死于非命,但这背后其实是因为有私心在作怪,他们害怕李真这样赫赫有名的贪官会让其他人羞与为伍,影响公墓和殡仪馆的“上座”率:当李真的墓碑或灵位一竖起来,再也没有其他人敢挨着他了。
常言道:人死为大,不管死者生前是什么人,在他死后还是应该给予基本的尊重。再说,李真之所以走上不归路,虽然跟自己的放浪形骸有关,可跟制度的土壤又何尝没有关系?李真未进公墓区安葬,委身殡仪馆依然只能享用一块无字的灵位。这显然不是其家属的愿望,而是碰壁之后的无奈之举。当这一消息被媒体报道过后,支持将灵位写出李真大名的人依然占多数,可见民心之所向。
从尊重死者的角度讲,公墓和殡仪馆都不应该将李真拒之门外,而且应该鼓励家属为他的墓碑或灵位刻上名字。从警示官员和教育后世的角度讲,这样做也是无可厚非的。建议公墓和殡仪馆工作人员改变固有的陈旧思维,让不能堂堂正正做人的李真能在死后有一个安身之所,不能再继续这无字的结局,否则他的灵魂将何处安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