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6696|回复: 3

东平:“江北都江堰”将成为水浒旅游新景点(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0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 东平县"水路游东平"的重要项目之一,计划投资两亿元的戴村坝休闲娱乐园于2009年6月19日正式奠基,水浒旅游再添新景点。

戴村坝是全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始建于明朝永乐九年(1441年)距今约600年的历史。当时工部尚书宋礼采纳民间治水专家白英老人的建议,在东平戴村北筑土坝而得名"戴村坝"。坝体设计巧妙、造型美观,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大杰作,号称"江北都江堰",为汶河一大奇景,在此地依借"山水之灵气,造当今之壮举"开发旅游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戴村坝休闲娱乐园以号称东平八大景观之首的戴村坝为骨干景点,计划建成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水上娱乐、宗教朝圣、栖息住宿为主要功能的旅游风景区。

东平县 按照"水浒故里、江北渔乡"的主题定位和"远推水浒文化、近推休闲度假"的市场定位, 提出了做好文化觅踪游、休闲度假游两篇文章,坚持对接济南、对接泰山、对接曲阜的发展策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对旅游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 为整合旅游资源,以东平湖为核心、以大清河为轴线,全力打造"水路游东平"精品线路,这一水上游线的开发需要众多景点及旅游设施相配套,龙山度假村的开发正是适应了这一旅游发展大趋势。

龙山度假村的主题口号是"龙山清流,都市桃源",突出生态性、舒适性和参与性。它紧邻大清河,风光秀丽,水韵盈然;度假村背依龙山,龙山之上的龙山书院久负盛名、蜚誉各地,为度假村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文化气息。

相关链接 戴村坝

戴村坝,位于东平县境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辞海》、《中国水利志》均有载。该坝位于东平县境东部大清河与大汶河分流的地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县城出发,沿大清河东行20多华里,一座大坝蓦然跃入眼帘。当登上南端坝台时,举目北眺,不禁为这一古代建筑而赞叹。长400多米的大坝,从南向北伸去,象巨蟒,若长龙,横卧清汶两水之间;如巨剑,似铁壁,把清汶两水豁然分开。整个大坝为石结构,巨大的石料镶砌得十分精密,石与石之间采用束腰扣结合法,一个个铁扣把大坝锁为一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据史料及碑文记载,坝初建于明永乐年间。明成祖继位后,从各方面做迁都北京的准备。他首先考虑到江南物资北运,以供京师所需,"漕运之利钝,全局所系也",因而决定治理大运河。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等奉命疏浚运河。当时从济宁到临清的运河地段多丘陵,地势高,"河道时患浅涩,不胜重载"。元代曾在罡城(今宁阳县境内)筑坝,迫使汶水流至济宁,再分水南北以济运道。但济宁向北至南旺一段,水爬坡上行,终因水势不足,时常干涸。宋礼等官员对此束手无策,他们采纳了汶上民间治水专家白英提出的"引汶绝济"的建议,破元代罡城坝,使汶水不再流入河,迫使水西行,并在汶水下游大清河东端戴村附近拦河筑坝,遏汶水入小汶河南流,"使趋南旺,以济运道"。在水流湍急、水面宽广的河面上建拦水坝是十分艰难的。宋礼等人征调大批民夫,动用无数能工巧匠,克服了道道难关,终于修成了一条长5华里的全桩型土坝,取名戴村坝。

大坝修成之后,拦汶水顺小汶河南下,流向南旺运河最高处,再分水南北。一般情况,三分南注,七分北流,即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说。从此,妥善地解决了丘陵地段运河断流的现象,使船只畅通无阻。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大运河便成了交通大动脉,每年从东南运粮米等物资数百万石,接济京师。

以后的封建统治者,从未放松大运河的治理,对大运河供水枢纽工程戴村坝更为重视。由于土坝经不住大水冲刷,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开始,逐渐加固成石坝。在加固过程中,不断完善原有设计,逐渐形成现在规模的戴村坝。

大坝分三部分。从南向北依次为:主石坝、太皇堤和三合土坝。三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互为利用,互为保护,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独特布局。从整体上看,既有都江堰的原理借鉴,又有自身特色。最南端的主石坝呈南北向长443米,自身又分三段,北边一段叫玲珑坝,中间一段叫乱石坝。南边一段叫滚水坝。滚水坝在三坝中最低,它的作用是在汶水开始上涨、小汶河河水位超过安全界线后向西漫水,以防小汶河决口。北边的玲珑坝比滚水坝高0.1米,中间的乱石坝又比玲珑坝高0.2米。随着汶水水位的升降,三坝分级漫水,可调蓄河水储量。据水利部门测量,"三坝"先后漫水的数量与大汶河洪水的流量及小汶河的过水是互相协调的,因而既保证了小汶河持续供水,又能排洪防溢。坝的建筑形状略成弧形,弓背向着迎水面,增加了坝的预应力。为保证跌水坡与坝基的安全,又在坝的跌水面修了一道缓冲槛,水经缓冲槛而缓速,减轻了对坝的冲击力。整个大坝为石结构,重达1吨至6吨以上的巨石,镶砌得十分精密,为防止洪水冲塌,石与石之间采用束腰扣榫结合法,一个个铁扣把大坝锁为一体,固若金汤,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主石坝北的太皇堤,顺河向为东北西南向,堤为土石结构。汶水东来,太皇堤正面相迎,使水势缓速而南折再靠近石坝,既能保坝,又能助三合土坝泄供。应当说,太皇堤起着保坝抗洪的双重作用。

太皇堤北端接三合土坝。三合土坝走向与太皇堤相同,因用三合土筑成,所以称为三合土坝。三合土坝的作用何在呢?为抵御特大洪水,清代初期,在整体维修的同时,增筑此坝,坝长260余米,水平高度比坝面高2米。如果主石坝漫水水位超过2米、加之太皇堤吃紧,此时三合土坝即行漫水,起到泄洪保坝的作用,实为汶水溢洪道。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堤的迎水面改为石砌,今仍巍然屹立。远远望去,犹如一条玉带,把戴村坝装点的更加壮丽。

戴村坝高卓的建筑艺术,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无数的血汗与智慧。戴村坝三位一体,相互配套的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在当时经济比较落后、科学技术还不发达、无精密测绘仪器的时代是非常惊人的。设计之巧妙、造型之美观,是我国水利史上的一大壮举。虽历经数百年,任洪水千磨万击,今仍铁扣紧锁,岿然不动。这充分表现了以白英为代表的我国劳动人民对治水有着巨大的力量和无穷的智慧,连自称通晓水文的清康熙皇帝也不得不叹服:"此等胆识,后人时所不及,亦不能得水平如此之准也。"民国初年,美国水利专家方维,亦十分敬佩地说:"此种工作,当十四、五世纪工程学胚胎时代,必视为绝大事业,彼古人之综其事,主其谋,而遂如许完善结果者,今我后人见之,焉得不敬而且崇也!"

大坝北端,原建有白英老人祠,曾为人们瞻仰的胜迹,白英治河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对戴村坝多次进行加固。仅1967年一次维修,国家就投资近8万元,并在两岸栽植柳荫花絮,滩头片片绿洲,水中鱼鸟嬉戏,波光涟涟,产钉辉映,给戴村坝增添了无限风光。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这里将成为重要的风景名胜区,戴村坝的名字也将和大运河一样永存,它那高卓的建筑艺术将激励着人们奔向科学的明天。

发表于 2010-1-10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戴村坝的名字也和大运河一样永存
发表于 2010-1-10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传张照片看看好吗
发表于 2010-1-10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11-25 15: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