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匿名

不公平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4-7-21 11:46
何为领导?服务于人民!即使廉价劳动力也有他发言的权利啊!听不听,那是领导们的事了!真倾听,不用发帖。真不听,去教育局上吊都白搭。把电脑关了,好好学习吧!
匿名  发表于 2014-7-21 12:09
肺腑之言
匿名  发表于 2014-7-21 12:12
那上吊
匿名  发表于 2014-7-22 07:01
在做决策前,领导要三思
匿名  发表于 2014-7-22 07:15
人民日报:一线城市房价失守 未来将继续下跌2014年07月21日 08:0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20395人参与 310条评论

全国房价的持续走弱基本已成定局。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6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据初步测算,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大多小幅回落,并且一线的北上广深房[简介 最新动态]价也失守,加入降价行列。专家表示,在信贷紧缩、库存高企的背景下,楼市消化存量仍需时间,未来恐将进一步保持降温态势。

“保值高地”房价上行乏力

数据显示,6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突破了50大关,达到55个,创下30个月以来的新高。70个大中城市中上涨的城市仅有8个,持平的城市有7个。而在二手住房的价格方面,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52个,持平的城市有11个,上涨的城市仅有7个。

“据初步测算,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出现小幅回落,分别下降0.4%、0.5%和0.5%。”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分析称,环比下降的城市个数呈继续增加的态势;从涨跌幅看,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最高涨幅为0.2%,最低为下降1.8%;二手住宅价格最高涨幅为0.1%,最低为下降1.5%。

在房价失守的城市中,一直被认为是“保值高地”的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这次也没能幸免。北京的新建住宅价格、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尽管仍有0.1%的环比微涨,但是二手住宅价格相比上月下降了1.3%;而自5月,上海和深圳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在今年首次出现环比下降以来,此次广州也加入降价行列。

“从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变化特征来看,最大的特征就是房价涨幅明显放缓,6月份已经没有一个城市房价同比上涨超过10%,即使是房价较为坚挺的一线城市也从6月份开始回落到10%以下,这反映二季度以来全国整体市场并不乐观。”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表示。

楼市需要时间消化泡沫

二线不振,一线失守。对于本轮房价呈现加速下探的原因,业内专家认为,由于供需关系企稳、市场“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以及自住房等保障性住房进入人们选择范围内等原因,房地产市场已出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正由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演变,“激活需求、消化存量”已经成为当前房市的首要目标。

“总体来看,导致房价整体涨幅放缓的原因主要是过大的市场去库存化压力。受银行信贷紧缩及市场存销比指标提高等因素影响,部分开发企业由于资金面压力、半年报业绩指标‘抢收’等压力不得不采取‘以价换量’策略,甚至部分项目采取大幅降价策略以尽快回笼资金,造成了70个城市中55个都出现了下跌。”张宏伟分析称。

在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看来,目前的趋势表明房价下调已经没有孤岛,尽管部分城市取消限购让市场出现短时间的复苏,但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回升的势头,一方面这是由于当下信贷政策持续从紧,六至七成的首付门槛极大提高了“买一卖一”的普通置换人群入市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在经历了1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到了由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发展的过渡阶段。

整体价格调整仍会持续

面对持续下行的交易数据,市场对于未来的房价走势普遍有保守性预期。

“目前市场情绪低迷、库存高企且仍处在不断上升的趋势中,再加上开发商面临财务困境,很可能会在‘金九银十’到来之前加快周转,因此房价的下行压力可能还将逐渐加大。”瑞银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

“如果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信贷下半年仍然偏紧,并没有立即下调首套房贷利率,甚至还继续上浮首套房贷利率,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可能仍然会维持当前比较低迷的状态,那么第三季度,在银行信贷紧缩的市场背景下,大型房企‘以价换量’的行为可能促使企业做出适度的价格调整,甚至大幅降价。”张宏伟称。

企业不得不进行价格调整以保盈利目标,而楼市整体调控政策上也将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向保证刚需的满足。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未来中央层面不会对房地产再采取“一刀切”式的调控政策;各地将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供求关系,同时全国中心城市仍不应无底线、无条件地放松限购,仍会以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保证合理购房需求作为调控初衷。
匿名  发表于 2014-7-22 07:28
发啥房子啊?
匿名  发表于 2014-7-22 10:48
普通人怎样获得成功,是观察一个社会良性与否的试金石。好的改革,说到底是改变了大多数普通人的活法。正是从普通人的成功之道的对比中,我们也许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时代的真正风向。
作者:赵义 常务副主编 来源:南风窗
最近听到两个普通人在大城市的奋斗故事,颇有一番感触。
准确地说,这是两位“女同胞”。如果套用流行的所谓阶层定义,最初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一个是服务员,一个是导购员。论起点,做服务员这位更有利一些,因为是在高档酒店工作,接触有权有钱人士的机会比较多。积累了不少人脉资源之后,这位服务员最后“转型”,如今在城市最耀眼的写字楼里做起了“企业家”。业务是什么呢?就是用优厚的条件组织专家医生为有权有钱人士提供专门到家服务,其实就是国外司空见惯但中国社会还是空缺状态的家庭医生。
而另一位“女同胞”,同样吃苦受累不少,经过努力打拼后,从导购员做到了店长,后来又成了行业品牌的地区代理商,也算是成为了“企业家”的一员,如今手底下管理着几个店长。由于生意做得不错,对企业的贡献颇大,她和代理的品牌企业的关系更进了一步,不仅她自己,包括几个店长都开始得到了企业的股份。
这两位“女同胞”,都在市场时代获得了成功。如果仅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两种成功很难高下立判。但如果从普通人上升通道这个大话题来说,毫无疑问,导购员这位更应该得到社会的掌声。
一种成功是从小圈子开始,最终还是落在为小圈子服务上。一种成功是从面对大众市场需求开始,更大的成功意味着满足更大的社会需求。这是两者最明显的区别。
更有意味也更重要的区别是,前者说到底是为两种稀缺资源搭桥,这种本领更多的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其人脉资源是很难与普通人分享的,因此对普通人成功不会有多大带动作用,顶多也就是让有限的一些普通员工日子过得不错而已。
而出身导购员的这位则不同,她会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店长,自己成功的业务经验也更愿意拿出来分享,只有这样她的代理生意才会越做越大。并且,由于她的成功,企业的经销商体系出现了持股这样的更进一步的利益分享机制,这对于大多数正努力奋斗的普通人来说,相当于进一步拓宽了上升通道。
如果你去拜访她们,一位会在宽阔的室内游泳池旁请你喝着洋酒,悠然地给你讲点关于某某领导好玩的故事,一位则是在熙熙攘攘、人潮涌动的品牌专店里,热情洋溢地和你分享做市场的种种心得。你更喜欢哪种呢?
如果拔高一点说,两位“女同胞”,一位始终活在小圈子里面,另一位则参与了一场“人力资源革命”。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事实上,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来看,由于整治党风的持续动作,前一种成功路径变得越来越微弱,或者说更加隐蔽,门槛更高。而后一种成功模式,正在变成社会中涌动的变革潮流。
这种变革潮流,不是指“增长”、“结构”等这些主流大词汇,而是发展动力更多的要来自于普通人参与财富分享机制的破土而出。无论是从党和政府的施政举措(比如提倡建立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还是从社会和企业层面实际正在发生的事情来看,这样的潮流正呈现出汇聚之势。
普通人怎样获得成功,是观察一个社会良性与否的试金石。好的改革,说到底是改变了大多数普通人的活法。正是从普通人的成功之道的对比中,我们也许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时代的真正风向。
书籍推荐链接:人文社科&时尚保健
您可能也喜欢:

不停地种啊

两种鲁迅

两种存在主义

一代枭雄曹操为何能取得成功

两大绝招助抹布女成功逆袭
0
上一篇 << 音乐学院“举报轮回”再调查     
匿名  发表于 2014-7-22 21:41
德国大学何以免费?
根据德国《基本法》,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国家”。按照权限划分,文化、教育属州级事务,各州有权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一般而言,教育政策的惠民程度和体制层级呈反比例的关系:管辖层级越高,惠民的程度越低;相反,管辖层级越低,惠民程度越高。其原理是,最高层面上的政府机构不见得特别注重民众的感受,只有低层级的政府机构才更为贴近民众,更了解民众的需求。联邦政府可能会高高在上,出现脱离民众的现象,而州级政府就相对要好一些。同时,一个国家的情况是复杂多样的,制定统一的教育政策不见得合理,无法充分满足各地区民众的需求。因此,德国把教育事务下放到州,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州级政府为了满足民众的需要,把更多的利益让给民众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为一个“社会国家”,政府的职责不仅要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要推动社会平衡,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弱势群体,尽可能把好处让渡给民众,而不是与民争利,更不能把教育产业化、将学校变为政府的赚钱机器。
教育免费的最大理由是,民众是纳税人。既然民众已经纳税了,就不应该再为子女的教育买单,政府的收入应符合“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的原则。在德国人看来,政府只不过是税收的管理者而已,所有经费的支出必须合法、透明,并经过严格审计。政府不能成为税收的受惠者,更不能用于个人消费,所以,除了少量的行政开支,德国官员没有“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学习、公款用车”等问题。既然经费不能私用,因此只好将其投入到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直接惠及到民生的项目上。于是,教育免费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教育对本国民众免费容易理解,那么对外国人免费是否吃亏了呢?从表面上看,德国是吃亏了,因为教育经费必须补贴到每个外国学生的头上。但德国人认为,外国学生为德国大学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带来了活力。固步自封和闭门造车是无法早就高水平大学的,也无法提升大学的科研水平。从长远看,由于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年轻劳动力不足。外国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在德国工作,为德国企业服务,解决德国高水平劳动力的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外国学生回到本国后,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会把德国文化、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德国、理解德国,为德国企业的向外发展和产品的出口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上看,德国政府的免费政策是明智和富有远见的,这比直接提供经费给外国政府要强多了,因为援助对象是外国政府,一旦该国政府倒台,援助就打水漂了。而把好处给了民众,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民众自然会牢记在心并充满感激之情。

免费教育并非一帆风顺
德国的教育免费制度并非一帆风顺,中间也经历过曲折和弯路:从长期免费教育到短暂几年的收费,最终恢复免费。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只要通过“Abitur”考试、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即可申请大学,所以德国学生越来越多。学生人数的增多,势必会增加相应教育经费的投入。再加上两德统一的经济负担、欧盟一体化(特别是2002年欧元成为欧元区统一的货币)带来的负面经济后果以及德国福利开支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增加,造成了教育经费的紧张。为此,德国政府有意收取一定的费用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与学生人数过多的情况相比,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德国学生多数延迟毕业。根据联邦统计局的统计报告,2001年德国总共有20.81万名大学生修完了学业,他们取得第一学位时的平均年龄是28.1岁,德国大学生大概要读完10,6个学期,即在大学里读5.3年。综合性大学的平均专业学习年限(5.9年)明显高于应用技术大学(4.8年)。
在这些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主动延迟毕业。其原因在于,毕业不好找工作,特别是一些文科专业,毕业即意味着失业。也有的学生愿意留在学校,享受学生的诸多好处,如打工的税收优惠、交通、住房补贴等。只要保持学生身份,每年假期轻松打工一段时间就能维持一年的开支,没有全职工作的诸多压力。
在这一背景下,部分德国大学开始酝酿收费。刚开始只是针对延迟毕业或攻读第二学位的学生以及用英语授课的国际课程。但收费是一种兴奋剂,往往一开头就刹不住车。在2006年前后,德国大学开始全面收费,即所有学生都必须缴纳学费,每学期500-1000欧元不等。该政策的实行,最高兴的是德国政府和大学校长,有些学校居然想收取更高的学费,从而达到“打造高水平大学”的目的。
德国公立大学收费后,外国学生也跟着“倒霉”。尽管德国学费并不特别高,但对于很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而言,每年的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免费制度提高德国教育竞争力
收费制度的实行,一开始就受到了社民党,特别是学生和教师的质疑和反对,针对收费政策的游行示威此起彼伏。不过,执政的基民盟并不打算妥协,该党坚持认为,收取学费有助于德国大学的正常运作和提升大学的教育和科研水平,防止部分学生赖在大学里长期不愿意出来。
如前所述,德国的教育事务属州级政府管辖。经过几年的收费,民众的不满情绪并未减少。社民党为了收买民心,该党在自己执政的州逐步取消收费。这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收费制度很快土崩瓦解。到2012年左右,只剩下联盟党执政的下萨克森州和巴伐利亚州坚持收费。但是,从2014年冬季学期开始,德国16个联邦州将全面取消收取学费这一项政策。迄今为止,也只有下萨克森州还在收取每学期不超过500欧元的学费。自此,德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又将享受到免费教育的大餐了。
德国放弃收费政策,从根本上讲是得益于德国良好的经济表现。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开始,德国就并未受到严重冲击。即使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德国经济依然一枝独秀,基本保持在1.5-3%的增长率。德国经济之所以如此稳定增长,根本原因是德国对实体经济的深耕细作,从不跟风美国的虚拟经济,也不像欧盟其他国家那样大手大脚花钱,特别是德国理性、稳健而合理的经济政策使德国经济免收外界干扰,使德国经济如同一台高质量的机车,平稳而匀速地前进。
收费政策的取消,特别是学位制度的改革,使德国教育得到了空前繁荣。根据德国联邦统计署公布的数据,2012年德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比十年前翻了一翻,即从2002的208606人上升到2012年的413300人。2013学年(2013年夏季学期及2013年/2014年冬季学期),德国高校新生人数为50.66万人,同比上升2%,为2011年(51.87万)以来历史第二高值。德国高校在校生数达到2013年/2014年冬季学期的260万人,比2012年冬季学期增加了5%。根据德国文化部长联席会议(KMK)今年6月份发表的一份最新预测报告,在今后的12年里,德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都将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的大学毕业生总数估计将达到26.3万人,与2001年(18.3万)相比增长率为44%。重新恢复免费制度后,德国大学的竞争力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进一步提高。根据最新的2014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在世界TOP100名校占比中,德国位列第三,排在美、英之后。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通过了欧盟高知人才引进方针的法案,大量吸引了外国留学生在德国的就业。该法案有利于外国学生在德国的居留,即学生在德国学习,每年可兼职的时间从以往的90天扩展到了目前的120个全天。学生在德国高校毕业后,可以申请为期两年的找工作签证。该政策适用于学生在德国寻找一份符合自己资质的工作,在此期间学生可无限制打工,找到工作后可在工作满2年后申请长期居留许可。而且,此项工作签证不受联邦就业局审批的限制。
匿名  发表于 2014-7-23 10:01
武长顺过亿财产是谁贿赂的?

7月20日下午,中央纪委监察部继续沿袭“周末打虎”的习惯,宣布天津政协副主度,市公安局局长武长顺落马,同此前落马的诸多“老虎”类似,武长顺此次被调查同样显得较为突然。而就在这之前,据新华网天津频道7月15日报道,7月14日,天津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市见义勇为协会会长武长顺为见义勇为出租汽车驾驶员颁发证书、奖金。可见,中纪委反腐搞突击,这一招的确令腐败分子妨不胜妨,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自这个消息出来之后,各界媒体像之前一样,对武长顺进行狂轰乱炸,自然,武长顺此时做为“落水狗”也只能默默认栽了,如若换做平常,手握权力,尔等敢如此,非给你穿小鞋不可,这便是武长顺等贪腐官员的嘴脸,一般来说,贪腐官员皆是靠心狠手辣而平步青云,发家致富。现任主席习近平,想当官别想发财,但对贪腐官员来说,一听不免是要冷笑的,因为他们信奉的是千百年**的老规矩:“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所以说,古代官员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而今是“三年地方官,亿元人民币”,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与古代贪官相比,现今贪官是更上一层楼!

我们现今都知道武长顺有过亿财产,对他个人而言,这些财产自然是非法所得,因为一个公安局长,任你平常不吃不穿也不会积累这么多财产的?然而,很多人只揪住武长顺收取贿赂所得不义的财产,并没有人去问这些财产都是谁贿赂他的,要知道当初贿赂武顺的人也是在干非法之事,通过不正之风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武长顺是可恨,但行贿之人同样也是在破坏司法的公正!可能有人说,如若武长顺行的端,站的正,行贿之人又怎么能成功呢?当然,从这个角度来看,武长顺个人的素质很有问题,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可能便会发觉行贿之人也同样可恶嘴脸了。

依武长顺的公安局局长的职位来说,行贿之人大多数作奸犯科之辈,他们想解轻自己的罪名,通过行贿破坏司法的公正,可以说是“刁钻”“奸诈”之徒,他们通过行贿解轻罪名,然后提前回到社会,多数会继续作恶,相反这种人会变本加厉,为害社会,因为在他们的内心观念里会产生这样一种看法,市公安局局长都让我摆平了,谁能奈我何?

而对于武长顺的过亿财产,如若中纪委顺着路子去摸索,便有可能会发现当今中国社会的弊病,也可以看到民间社会的民风不纯,作奸犯科之辈为何能屡屡逃脱司法的制裁,因为这股歪风邪气在社会存在已久,更多的时候,人们早已不以贿赂减刑为耻,而还引以为荣,以自己能贿赂武长顺这样的局长而证明了自己的能耐,这便是现今中国社会一种病态的思想,可能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大家也习以为常了。

武长顺现今为“落水狗”,人人喊打喊杀,说多了也不过是重复而已,而今我所关注的便是,何是中纪委也能杀杀行贿这股歪风,要知道,一般行贿官员之人,多半是社会奸诈之徒,他们往往喜欢通过不正常的手段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而**,卖官买官之勾当多半是这样的人所为,如今反腐是时候对行贿之人做出相应的处罚,来刹一刹这股歪风!

大凡中纪委公布贪官落马,公布其巨客财产,还有情妇、二奶,再进行审判获罪,投入监狱,便没有了下文,要知道像武长顺这些贪官,对他们行贿之人在社会也并非泛泛之辈,可能这些人当中,有些人的神通广大比武长顺还厉害,可能他们当中还有某“朝中京官”的亲人,如是武长顺的上司的亲人,他们在贿赂武长顺的同时,也贿赂其他官员,而武长顺只是他们的一颗利用棋子而已,当然,依据**得出的结论,这叫“相互利用”!你利用我权,我拿你钱,大家互不亏欠,只是把好好的社会公平制度给完全打破了,因此,从武长顺这样的“中老虎”身上,查出些贿赂官员的社会残渣,还社会一个公平公正的,也是很有必要!
匿名  发表于 2014-7-23 20:12
匿名  发表于 2014-7-23 23:39
匿名  发表于 2014-7-24 08:17
匿名  发表于 2014-7-24 12:53
你为什么累成了狗还那么穷?!!!你对以下现象会不会有同感——

周一到周五,大家几乎没时间在家吃个像样的早餐,边走路边啃肉包子上班的人随处可见;

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做小生意的,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是常态;

绝大多数中国人天天都像在过“劳动节”;

我们每天那么忙、工作时间那么长、手机24小时on call、老板可以在任意时间下指令,但我们赚到的钱和勤奋程度似乎不成正比;

如果算时薪,我们的收入就更低了……

如果以上选项你都有同感,恭喜你,你和壹读君是一伙的,而壹读君和数以亿计的中国劳(KU)动(BI)人民是一伙的。

今天壹读君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

值班壹读君|傅二黛

Made in China是勤劳而不富有的苦力战
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老师没告诉我们的是,状元也分三六九等。

也许你听过这样的故事,学渣发小高中念完就进富士康之类的厂子,成为一名光荣的产业工人。他们每天加班、每个月拿几千块薪水、没有业余时间,偶尔围观一下同事跳楼是唯一业余爱好。

还有一小撮学霸同窗,他们毕业于名校、供职于眼下最时髦的金融业、一年四季穿手工定制西服上班、出门头等舱顶级酒店。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突然伐开心,花掉月薪的一小部分去买个包包。

出身农村的小伙伴还会有些早早辍学在家务农的儿时玩伴,花很多时间和力气在地里,一年的收入顶工人同学一个月的收入,顶学霸同学一天、甚至半天的收入。



为什么差距那么大?

答案对许多人来说是常识:农业(第一产业)、制造业(第二产业)一直都是既辛苦、附加值又低的行当,必须靠非常勤劳的硬苦力,去拼极其有限的利润空间和收成。放眼全球,没有哪个国家能靠这两个注定勤劳而不富有的苦力行当在国际竞争中获取更大份额。

显然,金融业(第三产业)勤劳但很富有,但我们说了那么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眼下农业和制造业的比例还是远远高于服务业、金融业。

据2013年的中国产业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占1 0~2 0 %,第二产业还在45~50%之间,第三产业占40%。而在美帝国主义社会,第三产业的比值是70~80%。(所以他们有那么多时间健身旅行回家吃饭动不动就找个海滩烘培小麦色啊!)

为什么第三产业在中国发展得那么缓慢?

中国经济学者陈志武的观点是,金融业不是想发展就发展的,它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条件:一国制度机制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发生,交易成本是否能降到最低并且确保安全。以上前提条件没有成熟且稳定,一国的金融业就无法高速发展。

为什么制造业在中国比金融业发展得更容易更迅猛呢?原因是制造业所依赖的交易市场相比金融业不太容易受骗,对制度机制的依赖性也不那么高。

这就是为什么制造业在中国也可以发展(更何况制造业能最好发挥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而证券市场在中国则发展缓慢。

而廉价劳动力,意思就是又勤快又便宜的劳动力。

我们每天苦哈哈地干了太多没意义的事情
如果你是一位公司职员、管理层、老板,以下经历你肯定不会陌生——

贵公司和另一家公司谈成了一单上千万的大case,签合同时贵司表示没有收到货款不发货,对方公司则表示没收到货之前绝不付款,因为双方此前都碰到过中途毁约卷款消失的糟心事儿,拿着白纸黑字的合同找到法院,即便打赢官司也很难执行。最后双方选择了另一种又笨又麻烦但是相对安全的办法:把这单大case分成100次小交易进行,原本只要花两天时间的事儿,硬生生地投入了N倍的人力,花上200天完成。

向上级随便报个项目,审批过程和申遗差不多,必须不断写材料、修改材料、上交材料、补充材料……2013年,《人民日报》报道了一项抽样调查,中国企业平均每个项目涉及的审批部门5.67个,审批程序平均9.4道,审批时间最长项目平均为171.35天,最长一个项目批了1500天。

如果你是个小主管或者公司高管,最日常的加班项目是参加各种饭局和应酬,饭桌上、应酬场面里有时是公司所在区政府领导,有时是潜在合作伙伴,有时是对口部门官员……总之,各行各业的领导们在非正式场合上倾注的人情成本和时间成本,常常比谈判桌上的正式往来要多得多。

以上中国特色商业众生相。让中国人勤劳又不富有,各种制度缺陷亦有重大贡献。为了弥补制度缺陷带来的额外成本以及交易风险,我们——无论是普通职员还是管理层——都不得不格外勤奋,一天多工作几小时,再多工作几小时,晚上十一二点还在打工作电话,即便周六周日也常常被工作征用,而这些额外付出绝大多数是无偿的。



必须勤劳,勤劳,再勤劳,这就是中国人为制度成本付出的代价。

茅于轼对此曾说过,中国自1978年来经济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其中一项关键武器就是靠勤劳而廉价的劳动力弥补了制度资本的不足,成就了过去几十年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现实:一方面中国GDP每年都在赶英超美,另一方面中国人比世界其他民族都更勤奋更拼命,但仍然不怎么有钱。

普通人做生意,力气都下得很大,回报却都来得很小
前两部分是从宏观角度入手,现在把视角调低来看看身边无处不在的小买卖:公司楼下的早点流动摊、晚上不起眼的角落里的烧烤摊、家乡小县城里永远灰扑扑货品一副要过期的模样的小超市……

这些小买卖有高度相似的共同点:摊主经营的买卖都很小且不会扩张;买卖资产有限,也不怎么雇佣员工;在他们周围存在不少相似竞争者;摊主都很勤奋,把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在里上面;这些小生意大多赚不了几个钱。

为什么普通人做小买卖,永远都摆脱不了“勤劳而不富有”的低级循环?

假设壹读君家住小镇上的大姨妈把自己家的一间房子改造成一个小卖部(这个现象太普遍不过了),用一万块钱积蓄买了两个货架和一个冰柜,又花一千块钱进了些饼干瓜子汽水冰糕,然后每天从早到晚都守在小卖部里。

天气热,附近的小孩子都跑到这个小卖部买消暑零食,大姨妈第一个月就赚了1600块钱,不算固定资产投入,边际收益是1.6,净收益60%。听上去还不错,但买货架和冰柜的成本远远还没赚回来,并且还没算上大姨妈投入的时间成本。

于是,大姨妈第二月又投入3000块钱进了更多零食日杂,每天在小卖部里投入更多精力,商品一下子卖掉很多。但是天太热,一些没及时卖掉的蛋糕开始变质,只能丢掉。尽管这个月大姨妈赚了4200块钱,但边际收益降到了1.4,也就是说,她的投资增加了3倍,但是总收入只相当于以前的2.6倍。

大姨妈用她最质朴的生活经济学算了帐之后,发现扩大投入并不划算,还是保守经营,赚点小钱就好。

壹读君的大姨妈是普通人做小买卖的缩影——在现实世界中,穷人做生意很容易发展起来,但其发展潜力很快就会耗尽。那些家庭压力大、动力强烈、更能吃苦耐劳的人为了增加收入,做出的最普遍的选择是拼了老命,花更多时间经营几种不同的小买卖,而不是努力扩大其中任何一个买卖的规模。

比如,他会在早上卖豆浆油条,白天在自家门口开小卖部,晚上出门摆个烧烤摊或卖点水果。每天从早到晚日夜不休,忙忙碌碌,一个月赚个几千块钱就已心满意足……
你为什么累成了狗还那么穷?!
壹读君只能说,下次再碰到这样勤劳而不富有的小摊贩,买东西就别跟人家讲价了吧。他们劳累而卑微的身上,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参考资料:
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中信出版社(2013)
匿名  发表于 2014-7-24 18:44
今年考核方案21个人的班去2个尾,40个人的班也去2个尾,太不公平啦
匿名  发表于 2014-7-24 19:58
把支
匿名  发表于 2014-7-24 20:32
不公平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11-24 14: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