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与智性是生命之魂。学生进学校求学理应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陶冶和扎实有效的科学文化教育,使年青的鲜活的生命健康成长。令人揪心的是重术轻人、急功近利思潮的干扰,应试教育、题海战术铺天盖地的侵袭,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的状况比比皆是,教育被扭曲,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受不良影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它的基本职能是促进青少年的发展。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重术轻人,重技能技巧,轻人的总体素质的培养,是把“人性”置于“技性”或“物性”之下,有悖于育人的宗旨。
德性与智性本不矛盾,是人们二元对立的习惯思维方式硬性地将它们分裂开来似乎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二者不相容。事实并非如此。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它决定并影响着智力的发展与发挥;科学文化素质是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智力获得发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在发展智能的过程中,须注意情感的激发,意志的培养,坚毅、自制品质的养成。显然,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构成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他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制约。前者是统帅,是方向;后者是基础,是生存发展的内部依据。
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绝对是经典箴言。教育学生就是要他们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求学期间,把握了做人的底线,养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一辈子受益不尽。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难以用知识去弥补。”确实如此,一个人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不能补;能力有限而责任是无限的。曾记得世界经互组织曾调查全球几十位著名跨国公司总裁,他们一致强调:责任感、创造性、灵活性是人发展、成才最核心的素质。可惜至今不少人,包括从事教育工作的对此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往往误认为德育是软任务,口里说说的,而抓知识是硬任务,有的甚至是迷信分数,对分数顶礼膜拜。其中确实有不少难言的苦衷,如考评、升学率等紧箍咒,但认识与力行不能说已经到位了。
于是,学校教育就出现德育、智育割裂的情况,似乎课堂学科教学只是智育,而班主任工作才是德育。其实,任何教学都应有教育性,有教育性的教学,就赋予知识、能力以灵魂、以意义,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进校求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里度过的,课堂里进行怎样的教育对学生心灵塑造至关重要,影响到学生生命的质量。学生只有一个青春,青春是无价宝,学校要满怀爱心切切实实尊重学生生命的价值,促进他们德性与智性和谐发展,共同成长。
课堂学科教学是单一传授知识技能,还是以所教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效果迥然不同。后者是真正的教书育人,把情意激发、情操陶冶、责任心、创新意识、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等等,伴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撒播到学生心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获得发展,心里逐步亮起人生追求的明灯,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判断。课堂教学应该立体多维,发挥育人的多功能。教学的优质、教学的有效,应追求这样的目标。
德育与智育的融合,绝不是外加、贴标签,而是深入钻研教材,反复推敲教学内容,认真挖掘教材中固有的育人资源,使知识传授、能力训练闪发育人的光彩。融合的方法很多,如可在文本中开掘,可在教学过程中点拨,可在情感上激励,可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受启迪。总之,课须血肉丰满,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所求,学有方向。
学科教学应为德育主渠道,主渠道开通,学生的生命之魂德性与智性每天受到培养,春风化雨,生命之花就会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