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有个对比组
张 炜
也许应该像戒烟一样戒掉一些不良嗜好,比如长时间地盯在网上浏览这种事。这样做,从写作的角度看,非但没有什么良性的帮助,还有很大的坏处。要守住个人对语言和词汇的敏感,就需要清寂的阅读。网络恰恰是破坏这种阅读环境的。
现在年轻一代的写作水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过去高中生初中生就可以解决的语文问题,现在许多的研究生都没有解决,谁如果不信,就让他们作一篇短短的应用文来看看。
我们总是说今天的教育如何发达,学校里有了多少大楼,招了多少学生,实际上却面临着历史上罕见的教育危机。实在一点说,我们今天已经毁掉了人们对知识和大学的敬畏。
当代人太浮躁,急于做事却不愿思考,所以就把事情做坏了。文化事业是积累和演化的过程,极为需要耐心和方向感,更需要敬畏。总想让文化在一天早晨就改变过来,而且还要向着自己的利益转变,最后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比如文化大革命运动就是这样,这个运动不仅没有让文化焕然一新,反倒把传统文化中最好的部分践踏在地,搞得一片狼藉,整个文化趋于崩溃,造成的恶果我们直到现在还没有吃完。
教育是全社会全民族的事情,学校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落。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搞大跃进,后果自然不堪设想。一个时期民族群体向往什么,比如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和大面积蔓延,也一定会从小小的角落里看得清清楚楚。
还要讲清楚网络的事情,电视的事情。网络和电视充斥的很大一部分内容,现在已经普遍低于大众的平均文明水准。这是商业主义时代才有的怪胎。我们知道,如果一个载体上每天流动的东西低于社会平均文明水准,那就一定会极大地伤害民众了。人不得不经受日常的耳濡目染,境界怎么会高?趣味怎么会雅?任何一个群体,只要以庸俗为能事,就一定会以嘲弄文明为能事。
不要说初踏生活的年轻人了,即便是一个年过半百的人,如果长期被一些粗俗的视听给包围,也必定会变得庸俗不堪。而阅读和写作,其中一个主要的功用,就是和庸俗作斗争。
单单说语言表达技能的层面,人一旦满脑子装了套路情节套路语言,一些高频率出现的词汇,一种社会性表达习惯,那注定会成为很糟糕的事情。
写作最强调个人性,强调不被重复的独自一己的表达。这方面,只要被惯常的东西影响一点,文章的品格就会下降一点;影响日久,也就全无品格了。有人试过,只要在较长的时间里坚持观看电视剧之类的文化制品,基本上就会在艺术赏识上流于平庸。一直接触那样的格调,倾听那样的语言,收看那样的画面,接近一些相对没有水准的人描着红脸咋咋呼呼,这样日久天长怎么会有好的结果。所以一定要有健康的阅读习惯,不然就不可能掌握文字,更不要说具备深入思想的能力了。
先掌握文字再谈其他。因为这是最基本的——现在恰恰是这种能力在一些人那里完全丧失了。所以,如果是一个比较聪明的、想在思想与文字方面有所造就的人,就一定会在现代信息接受方面采取断然措施。
假设搞个对比组,让十个孩子分成两组:第一组五个孩子不看电视不上网,而主要是阅读传统的中外经典;另外五个孩子每天到网上或经常收看电视——三年下来,这两组人放到一起做个对比就一清二楚了。
他们不仅语言表述能力大相径庭,而且脸上的神采和举止都会大为不同,整个气质差异很大。更有礼貌气质更好、谈吐文雅、文字很好,这会是哪一组?可能不答自明。
从这样的对比组的差异方面,我们也就明白了整个社会教育的方向在哪里,同时也明白了我们的社会走到了一个多么危险的地带。很多人已经沉溺其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克制,有耐性有恒心,也有毅力去约束自己——他们是未来的希望。
这里不是对网络和电视之类的一概排斥,不能武断和莽撞到这样的地步,而只是在讲现代人的理性选择,讲我们面临的精神和文化的危机。
也许我们已经没有时间随波逐流:生活方式阅读方式的随波逐流,个人见解和思想的随波逐流——正流向一个未知的危险的明天。
《新民晚报》2014年03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