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576|回复: 0

到底是地震变多?或是人们太敏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8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破砂锅

  虽然中外地震专家近来纷纷表示,全球地震震级和频率等仍属正常范畴,全球各地地震消息却似乎层出不穷。日本东北地区、印尼海域、新西兰南岛等地近日又分别发生较大地震。专家的说法与民众的感受有出入,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各界专家都提到了一点——敏感度。他们认为,海地和智利两场强震让人们心有余悸,大大提升了人们对地震新闻的敏感度,世界各地的地震消息因此更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资讯发达使人们更为敏感

  说起来或许会吓你一跳。事实上,没有被媒体报道的地震更多。就拿这几天来说,智利、日本东北地区、印尼海域、新西兰南岛、缅甸中部地震受到关注,它们的震级均在里氏5级以上。但美国地质勘探局截至格林尼治时间13日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一周里全球共发生地震265次,其中里氏5级及以上地震就达69次。也就是说,人们这几天所知道的地震属于“凤毛麟角”。

  “全球其实一直在持续发生地震,有时全球不同地区会在短期内发生多起地震,”美国夏威夷大学地震专家本杰明·布鲁克斯说。他认为,多数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因此很少有人关注。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球物理学家拉蒙认为,除了海地、智利两场里氏8级以上大地震破坏力较大,今年人们对地震新闻的敏感度增加还有其他原因。

  他说,全球地震带人烟越来越稠密,这是不争的事实。地震因而对越来越多的人造成影响,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此外,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人们知晓世界各地发生地震的速度非常快,对有关讨论和信息也较过去更为敏感,其中难免有人联想猜测,而不科学的推断也会借助现代通信手段迅速传播。

  许多专家还认为,人们之所以感觉近期地震比较频繁,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地震的了解仍然有限,而人们对地震新闻敏感度的提高,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地震知识普及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是否进入多发期还难定论

  不过,至于全球是否已进入新一轮地震多发期,大多数接受采访的中外地震专家认为,仍需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现在还难以定论。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地震、火山和防灾研究中心专家鹭谷威说,就里氏6.5级以上的较大地震来说,每年全球都会发生数十次,因此近期此类地震虽然偏多,但在统计学上并不能认为是有意义的增加。

  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华裔地震专家高尚行还打了个比方。他说,这就如同某一段时间的雨水偏多一样,“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是均一的,如果都一样反倒成了件怪事”。

  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学家埃莱奥诺尔·斯塔茨曼女士指出,虽然今年年初连续发生两次强烈地震,但并不能就此判断全球地震的频率高于往年。一般来说,8级左右的地震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其中绝大多数都在海里,由于未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因此很少有人关注。

  目前的科技水平尚难预报

  究竟地震到来前能否提前预报?香港天文台科学主任胡宏俊说,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除非在强烈地震之前出现频繁的轻微震动,否则难以预报将有地震发生。

  他说:“与天气预报不同,目前对地震的发生还难以预报,现在美国、日本等国的官方机构均没有能力预报地震并发出具体的警告。”

  胡宏俊进一步解释说,虽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可以探测到板块移动,但这还不足以用于对地震作短期预报,“对于各国地震部门来说,目前能做到的只是安装地震仪,并对地震危险性作出评估”。

  亚太地区近期未见异常

  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16日说,亚太多个国家和地区近日发生数次里氏5级以上地震,这些地震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并不属于异常现象。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并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地区,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太平洋板块的运动的确有增强的迹象,但这是可以理解的。一般来说,地震活动作为地球构造运动的一种方式,某个时间段较活跃,某个时间段较沉寂。

  环太平洋地震带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太平洋板块洋中脊的快速扩张,太平洋板块向东西两侧的扩张运动非常强烈。当与西侧欧亚板块相碰撞或与东侧美洲板块相碰撞,就会产生强烈的地震活动。

  当心“震后幽灵”——余震

  今年3月6日发生在唐山的两次地震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后被证实为3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的正常余震活动。

  30多年前的地震,余震至今未绝,这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

  余震是在地震主震之后发生的震级弱于主震的地震。特大地震发生后,余震时刻都可能发生,其中多数是人类不能感觉到的微震,但也有极具破坏力的大地震。由于余震难以预测且容易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因此也常被称为“地震后的幽灵”。

  科学家目前发现,余震的震级和发生频率一般遵循三条定律:

  首先是“大森定律”。1894年,日本科学家大森房吉在论文中提出:主震发生后,时间越久,余震发生频率越低。1961年,宇津德治对大森定律的数学公式进行了修正,提高了这一定律的准确性。其次是“贝特定律”。它指出,主震震级与最大的余震震级之差是一个几乎不变的数值,在1.1级至1.2级之间。第三是“古滕贝格-里希特定律”。它指出,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主震震级和余震发生次数存在关联性。

  虽然发现了上述规律,但从结果看,人类至今仍然不能准确预测余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强度。余震带来的灾难不亚于主震。经过主震的袭击,震区许多房屋虽未倒塌,但已危如累卵。余震即使震级不高,仍有可能成为摧毁这些建筑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11-25 23: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