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有网友称:“行走论坛,此帖独尊
中下层
有个正在流行的词汇叫“小资”,具体好象是指一些虽然收入有限,但保持一种“小资产阶级”可怜品位的人物。比如看《读者》、去“星巴克”、以《时尚》杂志为最高品位的人群。这些人是组成中下层的主力。
中下层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早九晚五生活的人。出入大写字楼的人中,绝大多数是这个阶层的代表人物。每天按照时间表生活是他们别无选择的生活方式,因为时间表是老板定的,而老板是给他们发工资的人。
然而,五点以后,他们很愿意成为一次老板。所以,他们去酒吧、咖啡厅或者其他有良好服务的地方去实现这个梦想。梦想着被重视的滋味,并且以为高于他们的等级的人也是这样生活的。但遗憾的是,他们错了。高于他们的人是没有这种消费习惯的,他们的圈子里专门的地方可以消磨。
同样,他们所购买的杂志等东西,都不是他们可以经常进行消费的。在这个阶层中,总是要购买自己并不完全需要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或者用翻看另一个阶层的读物来打发时光或提高自己的品位。因为这个阶层抱有这种幻想,所以中国的无数杂志都号称给品位高、学历高的人看,但实际瞄准的就是这些人。几乎是同样的道理,他们以为高层阅读的东西,恰恰是那些层次比较高的人所不看的。
这是一个尴尬的阶层,大量的消费能力被投入到他们不能明了其内涵的活动与消费中,结果只能让冒牌高档品厂商大赚一笔。但也要承认,没有了这些人,伪装的品位与幽雅终究不能卖上个好价钱。
高级下层
在我们这里,高级下层其实是很值得重点推广的社会稳定因素。如果没有办法说明这个阶层的面貌的话,至少可以做个类比:凡是夏天可以在半分钟内决定乘坐出租车的人,基本可以归入这个阶层中。
上面说过,把大众与自己隔离的程度越高就证明等级状况越高。高级下层的收入如果愿意的话,是可以具有半隔离效果的。半隔离的意思,就是他们可以经常乘坐出租车,尤其在快迟到的时候。而回到居住地,这种隔离就不会存在了,因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还是中国人的传统——邻居之间过于熟悉的地区。
这是对时尚进行拙劣模仿的人群。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就是每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发工资之间的日子。他们的时尚圣地是那些品牌来历可疑的摊贩聚集地。虽然中下层偶尔会到这里来购物,但他们不是支撑这些可以把价格还到原来开价几分之一的地方的主力。
对于这个阶层而言,更没有自信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因为相对于中上层对公司或企业的重要性来说,他们是更容易被替换的一群人。他们对于彩票的热情超过了其他所有的阶层,在他们之上的阶层对于前途的自我认定是多少强一些的,他们也较少购买彩票。而低于这个阶层的人,甚至对彩票的消费能力没有那么大,虽然他们更需要虚幻的希望进行生活的支撑。
中级下层
这个阶层是相当统一的阶层,这个阶层的工作属于城市中最用不到创造力的。这里所谓的创造力,就是指在工作中尽量发挥主观作用。而这个阶层不需要这个,他们需要的是一条别人已经完成的流水线。
没有创造力不是代表这个阶层的人不聪明,他们足够的聪明。如果愿意,你可以把这种聪明称为“小市民智慧”。我们国家最著名的这种智慧的集散地,在许多人心目中是上海这个伟大的商业城市。但据我的观察,在任何地方其实都是这种智慧的乐土。
小智慧到底是什么?在北京与上海、甚至全国的超市你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人:面对大小两种包装的产品念念有词。请不要误会他们在读商品说明(他们早就已经习惯相信电视广告了),他们是在算单价到底那个更合算。其实这是件非常愚蠢的事,大包装的商品当然会比小包装的在单价上便宜,这是一个基本的商业规律。这就是小智慧的用处:有些事情根本就可以从常识上推断的时候,他们在利用当年学的一点可怜的算术知识。
电视广告是他们购买商品的指南。如果说上层或者中层的人对于广告还有一定的免疫能力的话,这个阶层从来就没有这个能力。隔离是上层与中层的特点,而这个阶层的是最害怕被隔离的。通过电视或者报纸的广告,并且通过购买他们推荐的产品,这个阶层才幻想自己是没有被隔离的。因为在生活中,他们极度需要被社会所承认。而使用大众产品是得到承认的一种途径,让他们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环境里。品位这件事跟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底层
作为城市生活的一员,你很难知道他们是如何生活的,除非你是他们其中的一个。他们有收入,但是很不稳定,有工作,但经常被炒鱿鱼。很多情况下,很难从白天见到他们。因为他们可能在某个自发形成的路边集市上卖些针头线脑。白天是城管、税务的天下,他们只好在傍晚的时候出来,因为他们无法交够那些让他们合法化的费用。
有些景况好一些的人,可能会找到这个城市中最辛苦、最没有前途的工作。比如运输、交通协管等工作。在这个阶层里,即使最好的情况出现,他们的所得也最多是刚刚够养家糊口,甚至他们的所得不能让他们在吃饱饭的前提下,供养一个学生上学。
城市中的底层其实是最悲哀的。在农村中,如果只是吃饭倒也还好,至少在土地上不会饿死。但在这个全部都是柏油马路的城市中,在公共草坪上种庄稼显然不是个好主意。由于我们这里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当年是过于庞大,现在又难以维系,所以,在这个阶层中,只有很少的人享受到了这种保障。而这种社会保障的水平,往往又严重滞后于物价等波动,这些人在风险面前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甚至一次持续时间稍微延长的物价大幅度波动,都可以导致他们的生活完全崩溃。
社会的底层、尤其在城市社会的底层,是没有什么可以暴光在表面的。因为一切都被城市的繁荣所掩盖着,不可能成为报纸关注的焦点。每年的年底,有很少的人将得到一年中唯一一次来自领导的关怀。除了这个时间段,他们是领导的眼中钉。
第二章 出来走走
如果不能在生活中表现出阶层的属性,相信很多人就不会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了。在任何注意自己形象的人看来,基本上表达的不过是两个意思:对下而言,他们全身的零件都在显示“我与你不同”这句话,而对上而言,这些零件想表现的是“我们是一伙”。
这就是阶层属性的本能,也是庞大的生活用品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每个品牌在宣传自己的时候,如果面对的是中层以上的消费者,他们将把自己打扮成高于自己实际价值的东西。当然,价格要符合真正购买阶层的要求。
面对下层消费者的时候,这些东西需要的是把自己说成是大家都选择的品牌,或者直接赤裸裸的用价格优势打动购买者,比如一直在用那个光头明星推销自己的肥皂粉。
所以,要是不能表现阶层的属性,就实在是对不起那些伟大的劣质商品的推销者了。
服装:
我的一位很有品位的中下层朋友被一个土财主追求过。整个追求的过程是这样的:
土财主说:“我穿西服只穿金利来。”
我的朋友说:“我不知道金利来,只知道范伦铁诺。”
这个追求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结束了。
服装是个比较永恒的话题,而这里也是最容易让人糊涂的地方。一个人的着装最容易暴露自己所属的阶层。
上上层与上层的着装具有的差别,甚至大于上层与中上层的差别。上上层最显著的特点是很少着正装,而上层由于工作的关系,着正装的机会比较多。
最为上上层所接受的服装,绝对是很低调的休闲款式。在他们而言,已经不需要用服装来提升或者告诉别人自己的地位了。这不是说他们没有正装,而是除了出席正式的场合,很难见到他们穿正装。我倒是见过几个上上层的家伙,在需要正常着装的场合,穿的依然是毛衣。还有一个比较有个性的人物,不论任何庄严的场合,总是一身中山装。
仔细观察,即使在这些休闲的服装中,依然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来代表他的身份。最应该注意的是一个人衬衫的领子与袖口。由于上上层所喜爱的衬衫不会是需要上浆的硬领,在他们的生活标准看来,那东西多少是不舒服的。他们所选择的衬衫(如果他穿了的话),一般而言,一定是纯植物纤维的制品。人类再聪明,想要让衬衫不经过熨烫就保持没有皱折的状态,就一定要在植物纤维中搀杂别的物质。如果对纯棉等东西有一定认识的话,对这东西不经过熨烫的状态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上上层绝对不会穿着领口袖口遍布皱折的衬衫出席任何场合的活动。这种细节的关注,是辨别阶层的一种好方式。
在其他的地方,请留意他穿着的品牌。不论是否是花体的,一般来说,上上层的服装不会是你所知道的任何品牌的产品。如果你有幸知道他的大名,这个牌子应该就是他姓名的缩写。当然,是英文的,并且特殊设计过。
这基本是他们互相辨认身份的一种标志。对于他们而言,挣钱是一种很游戏的事,他们不需要每天在财务报表中奋斗,老实说,他们能否看懂都是个问题。只有这样的人,才有时间到那些定做服装店里去浪费时间。
我所认识的一位这个阶层的人士,所有的衣服都是英国某些老店的产品。他在英国没有业务,但他每年要去两次以上,只是为了定做服装。据说,那是个很浩大的工程,如果没有超强的耐心与长期的闲暇,绝对没有可能把自己一周的时间完全浪费在各种布料中。
作为一个对价格还是比较敏感的人,曾问过他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钱。他的回答比较具有英国绅士的风度:“我不知道。他们的帐单都寄到我的秘书那里。”一个伟大的消费主义者曾说过:你要是问价,你就买不起。
这种对奢侈品的消费方式,是区分上上层最可靠的信号。上层也拥有庞大的财产,但生意人的本性会让他不论怎么掩饰,都会暴露出对价格的敏感。由于他的钱来的不是那么容易,并且长期关注成本的问题,这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天性。一个能够明确说明自己拥有的东西的价值的人,绝对不是上上层。
上层的服装品位基本上是最乏味的。在他们看来,每天开会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或许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对于他们来说,面对下属的时候不能表现正式的样子,就没有得到开会所带来的成就感。对于一个上层来说,西服式的正装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对于他们的西服,也绝对不要抱任何幻想。我这辈子从来就没有发现过长时间开会后还能保持笔挺的西服,除非是化纤产品。而化纤产品好象不够昂贵,只能让某些建筑工地的搬运人员在工作的时候穿着。
在上层的衣橱里,自然还是有休闲类的服装。与正装相比,休闲类服装崭新的可能性比较大。在正确的场合穿正确的衣服,基本是他们最大特征。
与上层相比,中层的穿着品位更接近上上层。对于他们而言,舒适与个性是第一位的。在他们的穿着中,更多体现的不是经济地位的隐喻,而是对自我感觉的认可。即使在出席正式的场合,他们的服装也不会象上层那样正式与刻板,当然也不会象上上层那样随意。他们的着装特点在于保持应该有的对主人的尊敬外,体现自己的特点。
他们的服装品牌相当繁杂。基本上是看上什么就买什么,哪怕是某乡镇企业的产品,只要他喜欢。这个阶层的服装应该是所有阶层中最齐全的,即使他们需要出席一个他从未出席过的活动,足够的经济实力也可以让他立刻去购置相应的服装。而上两个阶层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他们只参加自己熟悉的活动。这还是隔离在起作用,奇怪的活动不是隔离其他等级的好主意。
足够的财产与比上两个阶层多那么一些的品位,让中层成为时尚的领跑者。
中下层是一个喜欢模仿的阶层。如果看到一个人在正式的场合身穿来路不明、坚挺笔直的西装外套,并且裤线可以用来削水果,基本可以断定他就是中下层。要是此人是位女士,她的身上肯定有CK那个级别的香水味道,并且穿着很难说合身的晚礼服。如果他们带着很显眼的首饰,这个判断就离事实更进了一步。
在中下层眼里,这些代表一种身份的认定。他们对于品位的知识,还停留在某些礼仪教科书的范畴中,以为这样的着装可以显示自己对于礼仪以及品位是如何的娴熟。实际上各种关于礼仪的东西,恰恰是给这些人准备的。而真正的礼仪——在西服上装的口袋中放上一朵鲜花或者一条手绢是他们所不能的,这不是经济上有任何问题,只是因为他们还不足够的自信。他们这辈子在西服上装的口袋安装上述配件的机会,基本是婚礼的时候:如果不是他的婚礼,就是在别人的婚礼上当伴郎。
高级下层与中级下层对于服装的热爱也是无庸质疑的,从他们经常穿着劣质仿高档服装就可以看出来。这两个阶层是经常需要换工作服的,但只要一下班,总要穿着各种“象样”的服装归去。并且这种服装肯定与工作服的颜色有巨大的差异。除了工作服的颜色实在不敢恭维外,在下意识中远离那个环境恐怕更是一个足够好的原因。
即使高级下层从事的工作不需要换工作服,他们所处的环境也经常需要他们遵循某种着装的规范,这种着装规范也在影响着他平时的穿着。打开他的衣柜后,凡是在他闲暇时穿的衣服,必然与着装的规范有着巨大的反差。
女士的服装很难让人进行具体的评估。女装虽然可能看出牌子、质感等因素,但依然很难判断其价值——尤其在经常有大减价的时候。不过,我个人可以提供一种比较准确的观察方式,只是很难一次就能观察出你对面的女士所属的阶层(如果结合其他情况还是有可能的)。
如果你多次见过一位女士,而这位女士的服装一直属于一个风格(比如波西米亚什么的),你可以毫不犹豫的判断她至少是一个中层人士。因为只有在这个阶层或者以上的,才能不受流行的诱惑而保留自己喜欢的风格,并且她们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东西。这个阶层以下的,从来就没明白这一点。
越向低等级看去,这种变换风格的风气就越明显。如果一个女士今天是长裙、明天就改穿热裤,除了底层外,其他你可以任意想象了。底层之所以除外,是因为她们在这上面没什么选择的空间。
拉开衣橱就更明显:相同风格的服装(不是相同的式样或者牌子)越多,则该女士层次越高,但不超过整体数量的四分之三。如果有一半的服装是不同的风格,至少是中下层,如果三分之二的风格不同,你肯定是走到了高级下层或者中级下层的闺房了。
配饰
在任何地方,配饰都明白无误的显示着一个人的层次。男人虽然可以供显示的地方不多,也还是有那么几样:手表、戒指,以至于钢笔等。
自从BP机成为大众消费品之后,很多人就把买手表的预算省略了,有了手机后自然更不用提。至少手腕上戴表的可敬的先生是越来越少了。曾经有一个广告说过:房子不能带在身边,车子只能在停车场,什么才能体现一个男人的价值?只有手表。
手表确实是良好的阶层展示产物。总的概念是,越花哨的表层次越低。其中包括镶嵌钻石的“金劳”在内。虽然价格不菲,但明显可以带出暴发户的气概。最上层的表自然是产自瑞士的全钢手表,配以上面没有任何压花的黑色或者褐色皮质表带。除了显示时间外,最多带个日历的功能。
其次是那些以各种昂贵装饰来提升价值的名表。这里,女士的腕表拥有赦免权。她们的表上有任何的装饰都是正常的事,越昂贵越提升身份。
再次就是那些中层的最爱:各种上面有奇怪标志的高科技产品。比如我的一位中层的朋友就酷爱某一品牌的潜水表,上面好象还可以读出世界主要城市的时间。关于这种表的档次是需要有个说明的:中层的一定是全钢的,只要上面有电子显示的地方或者是塑料制品,立刻就到了中下层或者高级下层的水平。
要是看到颜色不太鲜亮的表壳(基本是再生塑料)的电子表,我想就不用再说了。
戒指遵循同样的原则:不夸饰的风格。处于社会等级最高处的人,往往只有一个白金或者黄金打造的素圈。只有在上层的手上,才能发现各种宝石的影子。曾经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收购的谈判。从放在桌上的手上,真的看不出谁要收购谁。那个被收购的公司老总的手上,戴着迄今为止我所见过的最大的钻石戒指。对面那个领导着全球500强企业的老资本家手上,是个最平常的铂金圈子,大约价值人民币千元左右。
如果对于这个戒指问题我可以提出任何忠告的话,就是要是你不能购买足够好的,就不要购买任何廉价的东西。我见过最可怕的一个钻石戒指是在一个中级下层的手上,以至于我最想知道的,是买这个戒指的时候,该珠宝商的赠品是不是一个放大镜。可是他自己还是相当得意的。
钢笔其实是一种很少有人看见的地位象征。凡是怀揣钢笔的人,在目前这个被廉价碳素笔充斥的时代,是绝对的地位拥有者。钢笔放置的地方是有讲究的。放在公文包中,就是上层的习惯做法,而放在衬衫的口袋里就是上上层的做法。以下的阶层出于方便的考虑,很少会用到钢笔。
一只好的钢笔是一件工艺品。曾经有一种可怕的钢笔,笔尖呈某种角度倾斜,便于某些人把钢笔字写出毛笔字的效果。台湾或者现在某些大陆厂商,甚至用大理石做笔杆。这些全部都是不值一提的东西。一杆好的钢笔应该是全身光洁的,最多是在黑色的笔身上有阁下的大名或者一圈银色。这里顺便说一句,钢笔越粗壮越显示档次,除了女士专用的以外,只要笔杆细于成年男人的食指,就不算好东西。
饮食礼仪
不记得从那里听说过一个说法,看一个人是不是够档次,不是看他在豪华酒店里是否有能力开XO,而是看他是不是只要一杯冰水。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是确实比较有效。
在某些豪华的酒店中,冰水是免费的。只有对自己具有绝对的信心的人,才能不担心服务员的白眼。同样,一个高阶层的人士,在任何相似的酒店如果想喝点什么,他都不用看酒单。这种行为来自两种原因:第一,所有酒店其实在饮料上不会有太多的花样,酒店不是一个选购饮料的好场所;其二,作为一个经常出入这种地方的人,他知道这里有多糟糕,并且在糟糕中能够找到还不那么糟糕的东西来润喉。
在餐厅中,基本遵循着同样的规则。快餐就是快餐,是不值得花费过多的礼仪来对待的东西。任何对西式快餐郑重其事的做法,都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不自信。西式的快餐唯一的用处就是暂时添饱肚子,如果我们不考虑价格因素的话,这些味道实在不怎么样的东西就纯粹是垃圾。不论是汉堡还是昂贵得令人发指的匹萨饼,从实际的意义上说,与包子或者馅饼实在没什么区别。
但经常在这种地方可以看到某些人费力的使用刀叉来对付这些垃圾食品。在低阶层的眼中,到外面吃饭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他们可不想把这个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白白放弃掉——尤其是在吃“西餐”的时候。能够准确明白刀叉使用方法的,基本属于中级下层。但由于没有机会经常联系,使用起来相当僵硬。
而熟练使用刀叉的,基本属于高级下层的一员。可是他们在展示自己刀叉方面的造诣时,面对的是最不应该使用刀叉的食品。
在匹萨饼店里,是观察进餐者阶层的最好的地方。如上面所言,处于低端阶层的人士,只要还能够有经济实力来这里吃饭,基本都会用刀叉来把食物弄到嘴里。而任何中级以上阶层的人士,都会直接动手。当然,更高阶层的人士是不会过多的出现在这种地方,不然舔手指上的奶酪也是标准的地位标志。
说白了吧,对于吃饭礼仪这件事来说,在某种意义上对吃像的不讲究是明确的地位标志。同时,这种在大众眼中的不讲究的背后,是深刻的对礼仪的理解:能在正确的场合做正确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