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原梁氏家族墓地
梁氏家族墓地位于老湖镇大望山、小望山之前梁林村西部,是东原名宦梁氏家族的墓葬群。墓地位于山前坡形地上,三面环山。墓地基本呈长方形,南北320米,东西240米。梁氏家族墓地始以宋至道三年(997年)梁氏家族以五代时天平军节度判官梁维忠为祖茔,后“父子状元”颢、固和“祖孙三丞相”适、子美、焘及其后代卒后均葬于此,延续至明清。据梁氏家族中梁瑛和梁兆秀同志介绍,此墓区原规模较大,有坟茔数百,其中御坟7座。碑刻林立,石像生众多,有成对石人、石马、石羊、石虎、麒麟等。原有林墙、林门,城墙高3米多,墙四周设有角楼,林门位于正南,气势雄伟。但墓葬、碑刻多数于“文革”中被毁,辟为苹果圆。现存梁惟忠墓碑、梁子美神道碑、梁固墓碑及二件大型螭首碑帽等。林区东侧有其家族祠堂一座,祠堂内有天然玲珑赏石一块,个体较大,据说江南太湖石。墓区东有南北向山水沟,南有东西向山水沟各一条。
“文革”期间,当地群众在墓区内东侧扒出数座宋代墓葬,其中一墓为石结构墓室,内有壁画、墓志等,今文管所收存有当时出土的墨盒、铜壶、铜驼等。据梁氏族人介绍和现存石刻位置等简单考证该墓群内部分名人墓葬(从北向南),梁维忠墓在墓区西北角处;传说中的“五侯墓”,在林区最北端,东南西北向排列;其前30米处,有宋故太师墓,未考证何人,现存“宋故太师梁公神道碑”碑帽;前50米处,为宋南阳伯墓,现存“宋故南阳伯梁公神道碑”碑帽;前50米处,为梁适墓;梁子美墓在其神道碑北100米处,宣和五年(1123年)子美卒,葬于该墓区;梁子野墓,在子美墓西约70米处,1973年调查时,梁子野墓前尚有石人、石羊、石虎各一对。墓区中间西部为“父子状元”墓区,景德元年(1004年)六月,时任开封知府、翰林学士梁颢卒,葬于该墓区。现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2年)十月梁氏家族第十三代孙重立“宋状元内翰讳固碑”墓碑,今人所立梁颢墓碑。梁氏墓群是历史上不多见的官宦墓地集中的墓葬群,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官宦丧葬制度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墓地内丞相梁子美神道碑,立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正月,通高7.5米,螭首蚨座,碑身高3.91、宽1.6米。碑文正书,竖刻43行,满行122字。梁子美卒后,其子扬祖请于朝廷,徽宗敕命立其神道碑,分别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崇国公白时中、银青光禄大夫少宰兼中书侍郎开国公李邦彦、通议大夫守尚书左丞开国侯赵野奉敕撰文、书丹、篆额。撰文着白时中,第进士,曾为同州儒学教授,后因事降知郓州,官至太宰兼中书门下侍郎。书者李邦彦,大观二年(1108年)进士第,官至少宰兼中书侍郎,都人目为“浪子宰相”。篆额着赵野,政和进士,官至尚书左丞,建炎间守密州,弃城遁逃。此三人与张邦昌、王孝迪、蔡京等人相善。立碑之时,国家多事,金人南侵。“靖康之变”前夕,李邦彦等人虽官居高位,但主张割地求和,多遭时人非议。当时有太学生数百人伏卧朝门上书,要求逐斥求和者,甚至赵野在退朝之时,竟被群臣殴打,弃马而逃。不因人而言,碑中字体颇具柳骨颜筋之风,洋洋数千言,可谓文书俱佳。其下部水池形底座,上刻水浪纹及水兽纹,与泰安岱庙内朝廷所立宣和碑相同,足见其规格之高。至今近千年,保存基本完整,不但是一方珍贵的宋代碑刻,也是研究梁氏家族谱系的重要参考资料。
东原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形成许多具有地方特色“东原家族文”化,梁氏家族是其中之一。其家族中尤以宋时居朝为官宦者多,时有“梁半朝”之称,明代晚期进士单用宾所著《梁氏家传》一书中对梁氏名人多有记载。如宋“父子状元”梁颢、固。梁颢,雍熙二年(985年)以辞赋廷试为状元,官至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开府知府,曾参修《太祖实录》和《起居注》。颢子固,大中详符二年(1009年)中勤词科状元,官至户部勾院。颢子适,进士第后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喜买田建第。曾辑其父遗文名曰《梁颢制诰》上呈,得真宗语奖。适子子美,以恩补官至户部尚书,历四朝六十载,皆得崇信,“共成大观之治,功直道行而不坠山东之家法,士大夫以为信”,曾两次知东平府。致仕后建堂阁保藏皇帝所赐数百轴御诗书画,徽宗亲题榜曰“耆英”。并仿古人创“六老会”,延亲党故人游乐赋诗。其为官之地,民众曾为其立生祠,可见其治绩。梁楷,南宋嘉泰年间以善画曾任画院待诏,后不受金带,离职而去,嗜酒自娱,时呼为“梁疯子”。其所开减笔画之画风,被后人称为“减笔画鼻祖”。明代梁绍儒,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第官至翰林院检讨,当时名医,好游善论,以著书自娱。梁氏家族自“父子状元”兴盛,其出高官之多,正如州城内“父子状元坊”上楹联曰:“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自古名人故事多,显赫一时的梁氏家族也有许多美丽有意的传说故事流传着,最著名的当是山东、河南一带流传的《满堂笏》的戏剧。真是“笏床多插梁家板,赤心尽报宋江山”。当然,有辉煌就有衰败,在北宋哲宗时,因“元佑党人”之争,梁焘及司马光、苏轼、黄庭坚等四十余人以朋党罪遭贬,朝廷还令各府州县“元佑党人碑”。焘卒后,皇帝两次下诏,“梁焘不许归家葬,家属另昭州居住”,“刘贽、梁焘诸子并勒停,永不收叙,仍令于原指定处居住”,此次朋党之争累及梁氏后人,及至徽宗时解禁,党碑砸毁,梁氏后亦人复朝为官,重新兴盛。宋、金相战,宋室南迁,梁氏族人也多数随朝廷移居江南或散居他处,此后直至清代,虽不乏官宦名人,却结束了梁氏家族那种“满堂笏”的兴盛局面。在封建社会,名人家族的兴衰是与政治相关连的。
1977年,山东省政府将梁氏家族墓地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市、县文物部门多次对梁氏墓地进行调查、复查,并建立了较为详细的档案资料。历届县政府极为重视梁氏墓地的保护管理工作,先后树立了石质保护标志碑、保护界桩,公布了梁氏墓群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2004年4月,投资1万元维修加固了梁子美神道碑。同年8月,在县政府主持招待下,于梁氏墓地召开了世界性的梁氏垦亲大会暨梁氏家族文化研讨会。梁氏族人也主动对此墓群进行保护,将名人墓复土聚堆,树立倒地石刻。在县文体局文物所和老湖镇政府的大力保护下,梁氏墓地至今没有发生大的人为破坏现象。
梁氏墓群三面环山,西为水牛山,西北临偏山,北临小望(王)山,东临大望(王)山。山山相连,环境幽雅。山上漫布名木古树,长势旺盛,悬崖峭壁,比比皆是。山间多有名胜,数道山峪间泉水潺潺,常年不断。其北望山有梁颢读书之处“状元洞”,山阳有北齐寺院遗址“书堂寺”,寺前还立有明代双僧塔。其西有道教建筑群、东平古八景之一“黄崖胜景”,内有众多碑刻及建筑。如今,又于墓群处修建了通往黄石崖和望山书堂寺的道路,增建了戏台,把数处景点连为一体。游客至此,既可欣赏到迷人的自然风光,又可观览到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遗存,的确是我县不可多得旅游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