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5466|回复: 1

泰安东平"四音戏":曾经享誉一方 如今濒临失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9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忘了老婆孩儿,不忘四根弦儿。”这句曾在黄河流域广为流传的民谣,反映了四音戏曾经在当地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四音戏源于传统民间艺术,在地方花鼓的基础上形成,融入了几代老艺人的心血得以发展和完善。随着历史的发展,四音戏起起落落,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2009年,四音戏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四代传人孙庆江如今已73岁,由于身体原因已无法再表演,四音戏如果失传,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因乐器四胡而得名

    1月30日,记者来到东平县彭集街道办事处陈流泽村孙庆江家。孙庆江拿出珍藏的四胡对记者说,四胡是四音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把位大、弓子长、有份量,音色响而亮,穿透力较强,适合领奏或独奏,“最大特点就是音色与演员的声腔非常贴切,有‘拉的比唱的都好听’的说法。”

    四音戏因四胡而得名,又名四弦戏、四根弦,由民间流传的小曲逐渐演变发展而成。最早源于曹州(今菏泽市)的花鼓丁香,开始每班五六人,地摊演出,男角背鼓,边打边唱,旦角则边唱边舞,后来流传至聊城一带。约在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花鼓艺人李才、殷五善(高唐县人)擅长演奏四弦胡琴,便用以伴奏。后来有聊城人董长路、董长发弟兄2人,与东平县老湖镇郭楼村的张振朝、张振邦弟兄等组成戏班,取名四弦戏。

    1919年,张振朝9岁的女儿张秀兰拜四弦著名旦角董长路为师,与妹妹张秀琴同时跟班学艺。“起初没有女人演戏,旦角都是反串的,到了我母亲这一代就改变了。”孙庆江出生在戏班子,受母亲张秀兰的影响,4岁就开始学习四音戏。

    1921年,12岁的张秀兰登台演出,她唱腔优美,表演精湛,让观众耳目一新。后来,她在唱腔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派,被戏迷称为“半碗蜜”。当时的“大金”(张秀兰),“二银”(张秀琴)红遍了黄河两岸。

    四音戏盛行时期,在聊城、德州、济南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等地广为流传,“当时流传着很多民谣,如‘忘了老婆孩儿,不忘四根弦儿’、‘四根弦儿一走,病了一百零八口’等。”孙庆江说。

    1929年,张振朝、张振邦回家乡东平县创办四弦戏班,招收艺徒20余人,1年出科后,到聊城、高唐、临清一带流动演出。1950年,当时在高唐县演出的四弦戏班,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改名为“高唐县大众剧团”,1955年改归东平县政府管理,命名“东平县大众剧团”。1956年,剧团正式改名为“东平县四音剧团”。这时候的四音戏班,阵容庞大,行当齐全,文戏、武戏享誉一方。

    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精华

    “四音戏的唱腔委婉,极富地方特色。”孙庆江认为,四音戏能红遍黄河两岸,得益于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精华,剧种虽小,可是戏路开阔。

    四音戏与其他剧种一样,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一般的唱法由4个乐句组成乐段,每句唱腔的尾音都带有一个假声高音“讴”。四音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自身完整的唱腔板式,常用的有“慢板”、“二六板”、“老八板”、“大甩板”、“起板”、“三起板”、“哭板”、“反起板”及“梆子板”、“抱娃娃”、“梆子娃娃”、“三节管”、“扑天娥”、“千万寿”等。打击乐除了吸收京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的常用套路外,仍保留了“三节管”、“十三锣”、“串子”、“千万寿”等原有鼓点打头。

    “四音戏的演出剧目以抗敌爱国、忠孝节义、除暴安良、追求婚姻自由等为主,文戏、武戏同样精彩动人。”孙庆江介绍说,有包括《吕蒙正赶斋》、《三进士》、《玉环记》等在内的文武戏共60余个剧目。

    随着时代发展,四音戏在演出传统剧目的同时,也进行了现代戏改编和创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刘胡兰》、《刘巧儿》、《姑嫂顶嘴》等剧目;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创作的《红云山下》,展现党的‘三农’政策贯彻落实的《情暖农家》,都是新编现代戏。

    传承人已无法登台表演

    孙庆江成长在四音戏世家,耳濡目染的熏陶,自幼就能演会唱。父母见他是个演戏的好“材料”,便让他拜同行李学爽为师学艺。“不能师从父母主要是为了‘严师出高徒’,搬腿、下腰、翻跟头……当时一天3遍工,每次2小时,天不亮就要喊嗓,真是苦。”孙庆江告诉记者,经过3年苦练,他7岁就登台演出,9岁开始为观众熟知,因此获得绰号“九岁红”。

    孙庆江嗓音高亢明亮,扮相英俊,塑造了数十个舞台形象。此外,他还精通各种伴奏乐器,这为他在后来的传承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期间,剧团撤销,孙庆江被迫转业,但他依然热爱四音戏。1980年,形势刚有所好转,在他的积极倡议下,东平县州城镇文化站联合建立了四音戏业余剧团,培训学员30余人,排练了部分折子戏,创作了一些新剧目。后来,因为演出有限、收入微薄,这部分学员渐渐转行,剧团就解散了。

    如今,四音戏的前几代老艺人都已经去世,第四代传承人孙庆江也已73岁。他告诉记者,由于血压高,自己基本已经不能再表演了,只能配合当地文化部门口述记录下这一传统剧种。

    “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起来,如果这个剧种失传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孙庆江恳切地说。


匿名  发表于 2015-2-12 16:40
沙发,板凳都没偶的份了。













第五代QQ机器人QQ群机器人论坛QQ机器人智能客服机器人QQplus机器人QQ群互联机器人..联系QQ800050145 QQ群384105202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11-25 06: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