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良山的传说
水浒英雄聚义的地方究竟在哪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今梁山县境内的梁山。从近年出土的碑刻记载看,笔者认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宋江等水浒英雄的聚义之地,应是东平境内的立良山,即今之司里山(因明朝曾在此设“巡检司”故名),当地群众则称为“棘梁山”或“小梁山”。它座落在东平湖西岸戴庙乡。
立良山拔地而起,兀自独立,与众山相望却不与任何一座山相连。传说当年这是一座耸立于万顷波涛中的孤岛式山峰。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才被水浒英雄们看中,成为聚义的首选之地。
立良山有很多与水浒英雄有关的传说和遗址。
立良山西面,有一条很深的山峪,传说峪水直通梁山泊。当年林冲被逼上立良山,被心胸狭窄的王伦所妒,这位京城里八十万禁军教头心中不快,在王伦假意送他乘船离开时,抓住王伦,提起双腿,活活劈死,扔在峪中。
在山的西南麓,有一条通往山巅的石砌盘路,名为“云梯”。云梯尽处,是一块长宽数十丈的巨石,称“漫海滩”,传说是晁盖、吴用和阮氏三雄忠义厅的遗址。“漫海滩”北部有两块东大西小突兀如城门的巨岩,东岩的前壁雕有北齐年间以整体山岩为高度的一佛二弟子像,高大壮观,十分雄伟。两块巨岩的侧面刻有众多佛像,并布满石龛。在这座刻有雕像的巨岩上,现仍可以清楚的看到,岩顶左右都留有一排安插建筑构件的石窝凹槽,向前平垣石面上有分布均匀的柱础窝和长长的流水槽遗迹。可以断定,原来佛像前确实有建筑物存在。东、西、南面的山岩上也留有建筑残迹,岩体东侧面甚至还残留着建筑构件。说明原来曾有大片建筑物存在。估计建筑在山岩南面的应是主殿,在这里作忠义厅是极有可能的。
在忠义厅遗址南50米处,俗称″天井院″的地方,有一眼数十丈深的水井,当地群众称为″宋江井″,传为义军所凿。传说当年聚义在山上的人马都是靠这眼井饮水。上世纪农民维修掏井时,曾在井里挖出古代钱币。
传说宋江聚义来到立良山后,在山上设立了南寨门和西寨门,南寨门由时迁把守,西寨门由李逵把守。山西面盘路旁有一石洞,洞高1米,人可以进入。传说每当雨天,李逵就躲入洞中避雨。今石洞仍存。
山顶南部,有一长30米,宽17米的建筑物遗址,据考证是义军粮仓。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遗址内挖出很多焦糊的粮食,如豆粒、麦粒等,当地群众称之为“糊粮”。当年官兵围剿立良山起义军,宋江率部出外躲避,粮食来不及运走,被官军全部放火烧毁。直到现在,仍能找到夹杂在土中的“糊粮”。2003年中央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时,曾拍摄了在废墟中挖出的宋代建筑构件残螭吻。
粮仓遗址左边不远处,矗立着一块巨石,石的顶部呈平面,上有一直径约20分米的石窝,石窝边缘光滑,似曾磨过,证明年代久远。知情者说这便是当年宋江聚义立良山悬挂“替天行道”大旗的旗杆石。旗杆石四面曾刻有佛像,因年久风化严重,现在只能看到石的西侧面还有模糊的雕像遗痕。
粮仓遗址之南,曾有一块像泰山探海石一样的巨大岩石,据说是当年义军泊船时系缆靠船所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老百姓开山采石,山体损坏较为严重,今缆船石已不存在。
山上还曾有一口大铜钟,叫“宋江钟”,传说当年水浒好汉们聚义开会或遇有官兵骚扰时,就以敲钟为令集合。
从其地理位置看,立良山拔地而起,孤立于水泊之中,易守难攻,的确是聚啸山林的天然场所。水浒英雄们以此扎寨安营,是有可能的。但立良山面积不大,如此小的山能容的下数十万人马吗?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宋江聚义梁山,不过三十六人,这些人马在立良山驻扎是完全可能的。至于《水浒传》描写的“数十万军卒”云云,则是说书艺人和小说家的演义附会之说。
对司里山即为立良山亦即梁山的传说,过去缺乏确凿的证据。2005年,在东平县银山镇西汪村瑞相寺遗址出土了一块明朝嘉靖二十七年立的“重修瑞相寺碑记”碑,碑文中有“峰会古宋梁王名江,忠义聚寨,名立良山也”的记载,此立良山即指今司里山。碑文明确记载了宋江在立良山聚义称王的事实。后世所谓“梁山”之“梁”者,实为“良”字之音误也。这块碑石现存放于东平县银山镇政府院内。
那么,人们现在看到的司里山是不是当年立良山的原貌呢?当然不是。上千年来,经过黄河多次决口淤积,周围地面抬高,山的基部已被淹埋。司里山西侧有一登山盘路,据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在山下盘路旁挖房基时,曾挖到一架牌坊的坊脊,可见其被淹埋之深。同时,由于附近农民开山采石,山体已遭到严重破坏。
立良山是水浒文化中的重量级资源,目前亟待抢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