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三雄与石碣村
“阮氏三雄”,是小说《水浒传》中著名的起义军头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其故里石碣村在今东平县银山镇铁山之阳,今名石庙村。
宋代,东平地区因黄河不断决口,与古巨野泽联成一起,形成了“纵横港汊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的梁山泊。石碣村一带由于地势低洼,也被浸于水中,称作石碣湖,与梁山泊“相通一脉之水”。《水浒传》描写石碣湖“正傍着梁山泊,周围尽是深港水汊,芦圃草荡。”描写石碣村“青郁郁山峰叠翠,绿依依桑柘堆云。四边流水绕孤村,几处疏篁沿小径。茅檐傍涧,古木成林。篱外高悬沽酒旆,柳荫闲缆钓鱼船。”一派风光秀美的水乡景象。村里有集贸市场,有水阁酒店“前临湖泊,后映波心。凉亭上四面明窗,水阁中数股清致。当垆美女,红裙掩映罩纱衫。休言三醉岳阳楼,只此便为蓬莱岛”。可见当年村周围是处处水港泊堂。
阮氏三兄弟是石碣村生活贫苦的渔民。因武艺高强,不畏强暴,敢于打抱不平,除暴安良,深受乡邻爱戴,被人们称为“阮氏三雄”。《水浒传》描写阮氏三兄弟,说阮小二“讴眍脸两眉竖起,略绰口四面走拳。胸前一带盖胆黄毛,背上两枝横生板肋。臂膊有千百斤力,眼睛射几道寒光。人称立地太岁,果然混世魔王”。说阮小五“一双手浑如铁棒,两只眼有似铜铃。面皮上常有些笑容,心窝里深藏着鸠毒。生能横祸,善降非灾。拳打来狮子心窝,脚踢处蛇丧胆。何处觅行瘟使者,只此是短命二郎”。说阮小七“疙瘩脸横生怪肉,玲珑眼突出杀睛。腮边长短淡黄胡,身上交加乌黑点。浑如生铁打成,疑是玩铜铸就。休言岳庙恶司神,果是人间刚直汉。村中唤作活阎罗,世上隆生真五道”。传说由于生活穷苦,阮氏弟兄三个只有小二成家婚配,有老小。
阮氏三雄最值得称道的英雄行为是和晁盖、吴、公孙胜等七人,于黄泥冈智劫生辰纲,这是水浒英雄第一次有组织的行动,是梁山大业的辉煌开端,也是建筑梁山革命大厦的奠基石。后来他们和梁山好汉一起,除霸安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水浒群英排座次,三雄分掌着梁山东南、西南和东北主要水寨,成为梁山寨的主要将领和战斗力。在百二十回本《水浒传》中,阮小二、阮小五随宋江招安后,参加征辽、平方腊战斗身亡,朝廷追封忠武郎。授阮小七盖天军都统制,得到朝延赏赐。后阮小七因曾穿戏方腊黄袍、龙衣玉带之事而遭童贯、蔡京等奸臣陷害,皇帝降旨追夺诰命,降为平民。小七复回石碣村居住,依旧打鱼为生,奉养老母,年六十而卒。也有传说阮小七还乡后复反,和女儿阮桂英与官军对抗,京剧中流传的“打渔杀家”故事即出于此。
据调查,石庙村原为三个小村庄,即石碣村、北栾村、南栾村。明万历年间,三村合一。因石碣村内曾建有雕刻阮氏三雄像的石庙一座,合村时,新村庄便取名石庙村。现该村一千多人口,其中阮姓约占一半。传说村东曾有三雄坟冢,后来修黄河大堤时毁掉。村内原有“七圣堂”、“佛爷庙”、“老奶奶庙”等多处宗教建筑及碑刻,现已不存。石碣村始建于何时,现无籍可查,但元代陆友仁《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有“我舟尝过梁山泊,春水方生河渺漠。或云此是石碣村,至今闻之犹褫魂”句,可知石碣村早在宋元时就已存在,并且有大片水域。
查有关史料,历史上阮氏三雄确有其人。《大宋宣和遗事》中记有阮进、阮通、阮小二之名,正是《水浒传》中“阮氏三雄”由来。阮氏三兄弟为什么称“小五、小七”呢?,当地风俗有叔伯兄弟排行称呼的习惯,以示亲近和族望。《水浒传》中阮氏兄弟虽有五、七之称,实际只有亲兄弟三人。
因 “阮氏三雄”闻名暇迩,早在元代,就有不少荡舟游湖、寻访水浒遗迹的文人墨客光顾石碣村了。建国以来,有不少水浒研究专家来此考察。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日本株式会社等摄制组也曾多次前来实地采访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