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初
宋制:各州府以知州或知府为最高军政长官,其属下军职有军事推官、团练推官、防御判官等。县由县尉掌管军事。
雍熙二年至大中祥符元年(985~1008年)
郓州(今东平)人梁颢、梁固父子先后考中状元,一时推为盛事。梁氏族人中梁适(历官观文殿大学士、太傅)、梁蒨(兵部员外郎)、梁焘(尚书右丞)、梁彦昌(东平通判)、梁彦通(华州知州)、梁子美(河北都转运使)等,皆以吏事闻名时。两宋之际梁楷,则以绘画擅名艺坛。〔《宋史·梁颢传》、《梁氏谱》〕
咸平三年(1000年)
黄河在郓州须城(今东平县老湖镇埠子坡)决口,“水势悍激,浸没州城”。知州姚铉奏请在王陵山前5里汶阳乡之高原处(今东平州城址) 移建州城。〔《宋史·五行志》、光绪《东平州志·建置考》、姚铉《迁移郓州谢表》〕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四月,宋真宗赵恒下诏于本年十月封禅泰山。
十月,真宗自汴京经郓州(今东平)至乾封,封泰山,禅社首山。诏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并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占城、大食(今西亚一带)等国皆来陪祀。兖州太守模拓《秦泰山刻石》四十七字,献于真宗。
是时真宗所行“天书封禅”之举,朝臣争相阿附,惟龙图阁侍制、郓州须城人孙奭直言谏阻,时人莫不服其胆识。〔《宋史·孙奭传》〕
天禧三年(1019年)
六月,黄河在郓州决口。〔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天圣十年(1032年)
正月,兖州知州孙等发郓、齐数州县民众三万人,疏通济河故道。至夏,汶水暴涨,东北注入新开汶河,郓州得免水患。〔石介《新济记》〕
景祐五年(1038年)
郓州通判王曾在郓州城西南隅小西门里兴建学宫。史称“东平之有学,自宋王沂公(曾)始”。〔石介《新学记》、光绪《东平州志·学校》〕
庆历三年(1043年)
将京东西路安抚使治所设于郓州(治须城,今东平州城)。至政和四年(1114年)移治应天(今河南商丘)。〔《宋史·地理志》、万历《兖州府志·沿革志》〕
庆历八年(1048年)
郓州知州宋庠(宋莒公)据兖州太守模拓的《秦泰山刻石》,刊石于东平。奉符知县江邻几也将其重刻于县署内。〔《广川书跋》、《金石录》〕
皇祐三年(1051年)
郓、齐等地“寇盗群起”,宋廷诏令各地巡检、县尉会合捕除。知郓州张奎亦加紧捕剿。
嘉祐二年(1057年)
夏,京东路大水,民多饥馑,知郓州李端懿设置弓手局,以防民变。
治平三年(1066年)
京东乡民起事,白日击杀县令,掠人道中,知郓州李璋勤督擒捕。
熙宁元年(1068年)
八月,须城(今州城)地震。〔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熙宁四年(1071年)
正月,宋廷诏京东应天府及郓、兖、齐等州,别立盗贼重法,以镇压起事民众。
九月,黄河在郓州溃决。〔《续资治通鉴》卷六八〕
元祐元年(1086年)
郓州大饥荒。知郓州滕元发请发淮南米,赈济民众五、六万人。〔光绪《东平州志·大事记》〕
元祐二年(1087年)至四年(1089年)
州民不断起事抗暴,蒲宗孟知郓州后,进行血腥屠杀,起事多被镇压。时御史屡劾奏宗孟“治郓惨酷”。
大观元年(1107年)
升郓州为大都督府(治须城,今州城)。〔《宋史·地理志》、万历《兖州府志·沿革志》〕
大观二年(1108年)
十一月,郓州民张狗肆起事,为郓州通判温舒等所捕。
宣和元年(1119年)
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今东平州城)。〔《宋史·地理志》〕
同年东平著名儿科医生钱乙所著《小儿药直诀》 一书,由阎季忠整理问世。〔《宋史·方伎传》〕
宣和二年(1120年)
京东路民宋江等36人聚义于梁山(今东平、梁山一带),转战齐魏(今山东、河南) 。本年在沂州(今临沂) 为知州蒋圆所败,余部北走龟蒙(今新泰境内) 。〔《宋史·侯蒙传》、《蒋圆墓志铭》〕
靖康元年(1126年)
十二月,金兵侵宋,围汴京。康王赵构移大元帅于东平府,以图抵御金兵。翌年二月移济州(治今巨野县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续资治通鉴》卷九七〕
宋建炎元年(1127年)
金军攻入汴京,灭亡北宋,并纵兵四掠,兖、郓皆受其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凌汉峰姜博士刻石〕金代东平
金
天会六年(1128年)
十月,金左副元帅粘罕先后围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攻袭庆(今兖州)、东平等地。南宋遣将御营平寇左将军韩世忠率所部至东平,中军统制官张俊至开德府,分道防御。
十二月,金兵攻东平府,继之又破袭庆府(今兖州)。宋京西路安抚制置使、东平知府权邦彦弃城逃遁,泰山一带遂为金军占领。宋御史须城吴给与奉符士人孙亿率军民据徂徕山为寨,数次下山与金兵激战。南宋遥授吴给知东平府、孙亿知袭庆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八〕
天会七年(1129年)
七月,金将完颜胡里改攻破吴给等义军,并毁其营栅。
十月,金将斜卯阿里招降东平、泰山抗金军兵。〔《金史》完颜胡里改、斜卯阿里传〕
齐阜昌元年(1130年)
九月,金策立刘豫为帝,年号阜昌,国号大齐,始建都大名(今属河北省),后迁东平府须城,称"东京"。泰山一带划入齐境。刘豫在奉符置泰安军,"泰安"之名始此。阜昌八年(1137年),刘豫被废,泰安复属于金。〔《宋史·刘豫传》、《大定重修宣圣庙记》〕
金天眷二年 宋绍兴九年(1139年)
夏,有抗金武装用岳飞旗号攻金东平,金镇国上将军、东平尹完颜昂率兵五千拒守,时因逢大霖雨,抗金军于相持数日后佯退。完颜昂追至清口(今东平西境),遭遇夜袭,昂弃营而去。抗金军退出东平。
正隆六年(1161年)
济南人耿京等,在昌邑东山起兵,先后攻克莱芜县、泰安军、东平府,众至25万。南宋遥授耿京为天平节度使。翌年,部将张安国等杀耿京降金。耿京之掌书记辛弃疾擒张安国,率部投奔南宋。〔《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九、《宋史·辛弃疾传》〕
大定二年(1162年)
始创泰安城。〔明《泰山志·岳治》〕
大定十四年(1174年)
四月,东平发生蝗灾。〔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
黄河移至故道,梁山泊及东平周围水域涸干为田。〔《泰安地区志》63页〕
金崇庆元年(1212年)
五月,刘二祖在泰安发动红袄军起义,率众转战淄、沂二州,屡破官军。其女亦统领数万众,人称刘小姐。至贞祐三年(1215年)二月,刘部为金将仆散安贞所破,二祖被俘而死。
金贞祐元年(1213年)
先是泰和六年(1206年)蒙古铁木真建蒙古国,称成吉思汗。自大安三年(1211年)年起率部攻金。本年秋蒙古军分三路抄掠河北、山东、山西诸路。成吉思汗与其子拖雷统中路军攻山东,绕泰山而南,进围泰安,州刺史和速嘉安礼力战十数日,城陷不屈而死。是役蒙军攻破数十城,惟东平与大名不下。
秋,因蒙古攻掠,金东平行台召集百姓为兵,以事防御。长清严实为众所服,任为百户。兴定二年(1218年)权长清令。自此严氏势力集团崛起。
贞祐二年(1214年)
金廷因受蒙古所迫,由中都(今北京)迁往开封,山东大乱。四月,蒙古军再陷泰安,山东郡县存者惟东平数城。〔《金史·宣宗纪》、杜仁杰《泰安严氏迁葬之碑》〕
贞祐三年(1215年)
四月,金东平山东西路宣抚副使完颜弼招降红袄军刘二祖部将孙邦佐、张汝楫。
八月,金置东平元帅府,以御红袄军。
同年,东平府民李龄等领导农民起义反金,兵败遇害。〔《金史·宣宗纪》〕
十二月,蒙古成吉思汗遣将脱脱、栾斡儿必率蒙古、契丹、汉军南征,连下真定、大名,至东平,阻水不克,乃大掠而还。
贞祐四年(1216年)
红袄军首领郝定率部抗金,自称大汉皇帝,年号顺天。先后攻占泰安州及莱芜、新泰等10余县。严谨统兵击败红袄军,夺回泰安州城,并坑杀义军甚众。郝定为金东平行省侯挚所破,不屈而死。〔《金史》宣宗纪、侯挚传、元好问《东游纪略》、杜仁杰《泰安严氏迁葬之碑》〕
同年,蒙古军再次围攻东平,知府事完颜弼百计应战,蒙军遂退去。〔《金史·完颜弼传》〕
七月,金遣尚书右丞侯挚行尚书省事于东平,以攻红袄军。
八月,金东平同知。原刘二祖部将泰安人张汝楫谋再度起事,招引益都同知孙邦佐,邦佐斩杀其使,报知东平知府完颜弼。完颜弼因伏兵将汝楫杀害,并屠其部万余。事闻,金帝手诏褒谕,封弼为密国公、邦佐为德州防御使。〔《金史·完颜弼传》〕
兴定元年(1217年)
四月,泰安、济南等州“变民”并起,东平行省侯挚遣棣州防御史完颜霆讨破其众。〔《金史·宣宗纪》〕
金兴定三年(1219年)
七月,南宋所属红袄军将李全部攻取益都,下济南,破长清,兵临泰安,金泰安军副使张天翼被宋将张林“执以归宋”。当李全攻战山东之际,有人向金东平行台诬告严实“与宋有谋”,行台出兵包围长清。严实率属众退入青崖山自保,归附益都宋将张林。南宋授其为济南治中。严实遂以青崖山为基地,分兵四出,攻取周围之州县。
兴定四年(1220年)
五月,蒙古军攻兖州,燕宁布防于泰安州崔家庄,被降宋之严谨部逐去。翌年燕宁战死,所部由泰安人招抚使孙邦佐统领。蒙古纲弃东平,邦佐亦弃天胜寨而投李全。
八月,红袄军将李全率兵会合张林所部,攻东平,金行省蒙古纲据城对抗。李全、张林夹汶水为寨。后金监军王庭玉率骑兵入援,李全兵败,退保长清。〔《续资治通鉴》卷一六一〕
九月,严实“籍相、魏、磁、洛、恩、博、滑、浚等州户三十万,诣军门降”。木华黎“承制授实光禄大夫、行尚书省事”(即行台)。此后,严实随木华黎出征攻金,
十一月 蒙古木华黎部进围东平,东平金军防守甚固,木华黎久攻不下,移兵北上。仍命严实继续围攻。至翌年二月蒙军解围。〔《金史·蒙古纲传》〕
兴定五年(1221年)
金莒州提控燕宁统兵守天胜寨,与益都田琢、东平蒙古纲为辅车之势。本年金廷封其为东莒公,益都府路皆由其统辖。燕宁战死,所部由泰安人孙邦佐统领。四月蒙古纲弃东平,徙邳州(今属江苏)。降蒙豪强严实、石珪率军分据东平(时置为总管府),自此,金国无力经营山东,严实遂在须城立行台,领54州县。父子相袭50余年。〔《金史》宣宗纪、蒙古纲、燕宁传,《元史》、《蒙兀儿史记》严实传,元好问《严公神道碑》〕元代东平
元
蒙古太祖十六年(1221年)
四月,东平粮尽,金蒙古纲弃东平,率部众五千南徙邳州(今江苏邳县南)。败兵纵火焚城,至于“官廨民屋、道宫佛刹一时殆尽”。城破后,由降蒙豪强严实、石珪率军分据东平。自此,金国无力经营山东。
蒙古太祖十七年(1222年)
蒙古东平行台严实所属东山招抚严谨(时亦降于蒙古,隶严实部)受命据守泰山天胜寨。本年九月,宋大名忠义军将彭义斌率军收复京东州县,遣将于江攻取天胜寨,严谨被擒杀。〔杜仁杰《泰安严氏迁葬之碑》〕
太祖二十年(1225年)
宋大名忠义军将彭义斌提兵至山东后,郡县多相归附。严实留守青崖之将领晁海亦叛降于义斌。严实被迫回师东平。
四月,彭兵进围东平,严实因城内粮尽,向义斌投降。不久实于赞皇倒戈降蒙,致义斌兵败身亡。
五、六月,红袄军李全、彭义斌先后围攻东平。东平行台严实伪降于红袄军,后彭义斌为蒙军所破,东平仍被严实所据。当时各州县皆遭战乱,独严实所据东平较为安定,故四方民众争赴东平。〔《元史·严实传》〕
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
元将严实等复取东平,时东平里巷民存者数万,国王孛鲁(木华黎之子)拟尽坑杀,未果。
蒙古太宗四年(1232年)
正月 因蒙古军攻略中原各州,民众北逃避乱。东平行台严实命施粥于道旁,得济者甚众。〔《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六〕
太宗六年(1234年)前后 东平行台严实委派泰山道士张志纯陆续兴复毁于金末兵乱的玉女祠、会真宫、玉帝殿、圣祖殿、岱岳观、朝元观等泰山寺庙,历30余年从未间断。〔《元史·严实传》、杜仁杰《泰安张氏先茔记》〕
太宗六年(1234年)前后
东平行台严实委派泰山道士张志纯陆续兴复毁于金末兵乱的玉女祠、会真宫、玉帝殿、圣祖殿、岱岳观、朝元观等泰山寺庙,历30余年从未间断。〔《元史·严实传》、杜仁杰《泰安张氏先茔记》〕
太宗时期
行台严实治下之东平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文人、曲家及散乐艺人多聚集东平,严实幕僚宋子贞择其具才干者予以举荐,刘肃、李昶等人皆被起用。"四方之士,闻风而至,故东平一时人才多于他镇"。东平戏曲文化亦由此有大的发展。涌现的著名曲家有高文秀、张时起、张寿卿、赵良弼等人。〔《续资治通鉴》卷一六九、张发颖《元杂剧起于东平说》(《辽宁大学学报》1987.4)、《元曲家考略》、《元曲选》及《外编》〕
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
蒙廷命自路以下遍置达鲁花赤,以监视地方。东平置宣差东平路达鲁花赤,位在总管之上。复命探马赤军五部将分镇中原要害之地,任怯烈台镇东平,以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三月,诗人元好问偕东平左副元帅赵天锡到泰安会见东平行台严实,曾游泰山及灵岩、龙泉诸寺,作《东游记略》及诗数十首,详纪所历。翌年元好问至东平,此后十八年中,其曾前后七次漫游或寓居于此。一时东平士人多出其门。〔施国祁《元遗山年谱》、缪钺《元好问年谱》〕
太宗十三年(1241年)
东平参议宋子贞新建东平庙学,延请进士康日昱及王磐为教官,招生徒近百人,出钱谷助其学业。每季考试,子贞必亲临指导。史称"齐鲁儒风,为之一变"。〔《续资治通鉴》卷一○七〕
宪宗五年(1255年)
十二月,蒙古诸王塔齐尔等率军过东平,部众掠民羊豕。宪宗闻知后,遣使问罪。从此诸军不敢犯禁复掠。〔《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五〕
宪宗七年(1257年)
济宁倅、奉符人毕辅国向东平行台严忠范建议在宁阳县境堽城大汶河上置汶水东闸,截汶水入洸河。得到允准。东闸建成后,汶水一支南入泗淮,可灌溉济兖之田。〔《明史·河渠志》、李惟明《改作东大闸记》 (咸丰《宁阳县志·艺文》)〕
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
割据山东的都督李璮(原红袄军首领李全之子)起兵反蒙古,忽必烈命水军万户解成、张荣实、大名万户王文干及东平万户严忠范会师东平进讨,次年李璮战败被杀。在此役中,新泰倍受蹂躏,民众逃散,荒败不堪。
中统四年(1263年)
六月,东平路蝗灾。〔《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七〕
中统五年·至元元年(1264年)
二月,东平旱。
九月,东平大水。〔《元史·五行志》〕
至元二年(1265年)
九月,东平路宣慰使张德辉登泰山。翌年二月,杜仁杰为撰记碑。〔《张宣慰登泰山记》〕
同年,东平旱。〔《续资治通鉴》卷一七八〕
至元四年(1267年)
蒙廷鉴于李璮之变,诏令“居大藩者,子弟不得亲政”。“罢诸侯世守,立迁转法”。征东平路总管严忠范入朝。东平严氏世守至此结束。〔《元史·严实传》〕
至元五年(1268年)
东平总管府降为散府。〔《续山东考古录》卷七〕 六月 东平蝗灾。〔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六月,东平蝗灾。〔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同年,反元武装首领万宁在东平被府路司吏袁鉴捕获。〔《元典章》卷五一、《通制条格》卷二十〕
至元六年(1269年)
东平饥馑,元廷按人口进行赈济。〔《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九〕
同年改东平府为下路总管府(即东平路),治须城。〔《元史·地理志》〕
至元九年(1272年)
改东平府为下路总管府(即东平路),治须城。〔《元史·地理志》〕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
元攻淮南之东路军过东平,索供甚巨。
至元十三年(1276年)
元灭南宋,俘宋恭帝赵显及谢太后北上,舟师曾停泊于东平。故时人汪元量赋《湖州歌》中有"一更泊舟郓州城"之句。〔《水云集》卷一〕
十二月,东平、泰安以水旱缺食,元廷诏发米粟赈济。〔《元史·世祖纪》〕
至元十五年(1278年)
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兵败后,被元军俘送大都(今北京),途经东平,赋《自汶阳至郓》、《东平馆》二诗以明志。〔《文天祥全集》〕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
十月东平行台严实委张志纯重修毁于金时兵乱中的蒿里山神祠,未完而严实故;玄门掌教祁志诚又助志纯继续葺修,成旧祠120楹,并募资塑75司神像。翰林集贤学士徐世隆为撰碑记。次年三月,张志纯又重修岱麓朝元观 (升元观) ,历数年而成。〔徐世隆《重修蒿里神祠》、《高里七十五司碑》、徐世隆《朝元观记》〕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
元廷用寿张尹韩仲晖之议,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水行船于御河,名会通河(运河)。并立会通汶泗提举司,以掌河渠。自此泰山诸泉皆引以济漕。〔《元史·河渠志》〕
六月,东平连日大雨,秋禾受害。〔《续资治通鉴》卷一八九〕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东平、泰安等处饥荒,官府发义仓赈济。〔《元史·食货志》〕
至元三十年(1293年)
东平府建成龙山书院(故址在今东平县城东南龙山之阳) 。〔新编《东平县志·大事记》〕
至元年间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后,巡游各省,至东平州,所著《游记》有文记叙东平风情。〔《马可波罗游记》第六二章《东平州》〕
元贞二年(1296年)
六月,须城蝗灾。〔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至大元年(1308年)
二月,东平饥荒严重。〔《元史·武宗纪》〕
至大二年(1309年)
东平饥馑。〔《续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至大三年(1310年)
五月,东平饥。元廷发仓米五千石赈饥民。〔光绪《东平州志·大事记》〕
皇庆年间
东平州学自州治西南徙建东北,规模阔大,周回数里。至至正年间及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又作重修。〔《大明一统志》卷二十三〕
延祐元年(1314年)
三月,东平大雨雪,连续三日,桑树受害。〔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延祐六年(1319年)
东平大水,禾稼受害。〔《元史·仁宗纪》、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至治元年(1321年)
七月,东平大水,禾稼受害。〔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泰定元年(1324年)
六月,东平蝗灾。淫雨淹农田、毁庐舍。〔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泰定三年(1326年)
须城蝗灾。〔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同年,知东平路总管府苏炳在任赈济贫困,抑制豪强,复引汶水,以灌注城濠,修筑坝闸,以遏水势。本年东平人、状元霍希贤为撰《东平路总管府新政颂》 (碑今存州城)。〔《新政颂》〕
致和元年(1328年)
三月,东平、泰安等州县发生饥荒,朝廷发钞赈济。〔《元史·泰定帝纪》〕
天历二年(1329年)
知东平路总管府苏炳在任赈济贫困,抑制豪强,复引汶水,以灌注城濠,修筑坝闸,以遏水势。本年东平人、状元霍希贤为撰《东平路总管府新政颂》(碑今存州城)。〔《新政颂》〕
天历三年(1330年)
三月,须城饥荒。五月,东平蝗灾。〔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元统二年(1334年)
正月、四月间东平两次遭受水灾。〔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后)至元五年(1339年)
六月,东平蝗灾。〔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至正二年(1342年)
五月,东平大雨雹,雹大者如拳头。〔《续资治通鉴》卷二〇八、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至正四年(1344年)
十二月,东平地震。〔《续资治通鉴》卷二○八〕
至正五年(1345年)
春,东平路大饥,人相食。〔《续资治通鉴》卷二○八〕
至正六年(1346年)
三月,因山东民众不断起事抗暴,元廷遣中书参知政事索诺木巴勒至东平剿杀。〔《续资治通鉴》卷二○九〕
至正七年(1347年)
十月,因各地民众相继暴动,抢夺府库、富户,元廷诏东平等地设立兵马指挥司,加以剿防。但终不能禁止。〔《续资治通鉴》卷二一○〕
同年,东平饥荒。〔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至正十年(1350年)
十月,又诏东平等地设立兵马指挥司,剿防民众暴动。但终不能禁止。
至正十八年(1358年)
正月,红巾军田丰部攻克东平路,元朝南北漕运从此中断。同月,元淮南行枢密院副使也速率兵由海州攻山东红巾军,攻陷泰安州及平阴、肥城、莱芜、新泰四县。〔《续资治通鉴》卷二一四〕
至正十九年(1359年)
须城发生蝗灾,草木俱尽,人相食。〔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四月,红巾军将领赵君用谋杀毛贵,引发山东红巾军分裂,田丰据守东平,泰山一带为其部所控制。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
八月,元知山东河南等处行枢密院事察罕帖木儿攻入山东,攻红巾军所据之东平,斩首二万。红巾军东平丞相田丰、扫地王王士诚(上年七月王士诚退至东平,与田丰部会合)等皆被迫降,察罕遣兵南夺泰安,陷济南,泰山复归于元。〔《元史·察罕帖木儿传》〕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
秋,东平河流决口,淹没民居、禾稼。〔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十二月,东平水灾。〔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吴王朱元璋遣大将军徐达等北取中原,十二月,吴军都督张兴祖部入东平,元平章冯德弃城而遁。吴军又以舟师趋安山镇(今东平大安山),元右丞杜天等投降。东平、泰安等州县皆降于吴。吴改东平路为东平府。〔《明太祖实录》卷二八、《明史·太祖纪》、《续山东考古录》卷七〕
明洪武年间
明廷创立卫所制度,在泰山附近先后置有肥城所和东平所。
元末明初
小说家罗贯中先后著成《三国志演义》、《隋唐志传》及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闻名于世。贯中东原(今东平)人。〔刘颖《罗贯中的籍贯--太原即东原解》(《齐鲁学刊》1994年增刊) 、杜贵晨《罗贯中籍贯“东原说”辩论》(《齐鲁学刊》199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