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回复
楼主: 可子

讨论下东平的历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盐大捷遗址在东平县城东南,东平镇无盐村周围的山丘、平原一带,约6平方公里。
西汉末年,皇族、贵戚、官僚、地主依仗政治、经济特权,兼并侵吞土地,迫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沦为官私奴婢的人也越来越多。以至“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王莽篡权改“新”后,进行“托故改制”。王莽“改制”,不仅没有挽救社会危机,相反,造成了“农商失业”、“百姓困乏”,人民无法生活,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在山东境内爆发了樊崇领导的赤眉军起义。当时,无盐县(治今无盐村)义士索卢恢组织队伍,响应赤眉军反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派更始将军廉丹、太师王匡统领精兵,围剿樊崇部,企图一举消灭起义军。官兵所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攻破无盐县城后,屠杀百姓近万人。官兵的暴行,激起了赤眉军和索卢恢部的极大愤慨,他们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在汶水之阳、无盐城周围大败王莽军,杀死更始将军廉丹及部将20余人,官兵1万多人,太师王匡狼狈逃窜,一举收复无盐县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无盐大捷。史称“成昌之战”。从此,赤眉军更加发展壮大,拥有数十万人。今北京博物馆存有“无盐大捷”巨幅油画。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门桥位于州城南门外的护城河上。现为东(平)靳(口)公路所经之处。
据有关记载,其桥创建年代为元代。桥全长47.5米,宽7.3米,地上高度2.3米,

原建筑现存3孔,为全石结构拱形桥,桥孔之上雕有避水龙头,雕刻细腻,手法娴

熟,虽经几百年的风雨剥蚀,现在看来还栩栩如生。当年南门桥的雄姿由此可见

一斑。
州城自宋代建城以来,北门至南门5华里长的大路一直是南北交通要道,南门桥也

首当其冲地成为一大关口,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

侵占东平县城,残酷镇压东平人民的抗日力量,为盘查行人,在南门桥北端挖坏

,安上吊桥。至今,南门桥附近南门村一带的老人,习惯称南门桥为“吊桥子”

。建国后,政府在原吊桥处建桥两孔,距三孔桥18米,孔高1米左右,孔距上路面

为2.30米,使交通更为方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程公祠位于东平湖西北岸斑鸠店镇斑鸠店村东部,是当地人民为纪念农民起义首领、唐朝名将程咬金所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咬金,字知节,斑鸠店人,出身贫寒,初以卖筢子为生,奉养其母,流浪于江湖。他生性耿直,善使长矛,勇猛过人,隋末炀帝荒淫无道,横征暴敛,民不聊

生,动乱纷起,程咬金组织数百人保护家乡村民的安全,防止侵扰。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程咬金参加了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后投奔唐王朝,参加了平定

地方割据势力的战争,为建立和巩固唐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战功显赫,累受褒奖,先后被封为宿国公、卢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又画其像于凌烟阁,

封为24功臣之一。永徽六年(655年)迁左卫大将军,麟德三年(665年)卒,陪葬于昭陵。
程咬金以农民造反,布衣起兵,在推翻隋炀帝,建立唐王朝的战争中功盖天下,世人崇敬,因建其祠,以褒其功。原祠始建于唐太宗时期,历经千余年,建国初

期因黄河泛滥而毁,但有石钟楼石狮子尚存。现程公祠为今人重建,前设抱厦,大脊立山,鳞瓦覆顶,祠周有院墙围护。祠内塑卢国公像,威严庄重,居于中间

,左右有扈雷、秦章、裴皋、石彪等,栩栩如生。画栋雕梁,相互辉映。抱厦下有楹联:“偕叔宝翼秦王悬甲军摧峰陷阵冠诸将;先世南次公仅凌烟阁图功画像

照千秋。”大门前一侧立石碑一方,上书“程公祠”,远瞻程公祠,院门与祠门同处一条中轴线上,四角生翼,十分壮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宿城故城位于东平县宿城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原考古录》载:“东平古名郡也。考自倚危开国,筑宿为城,南澄汶水之清,东撷龙山之秀……”可见古帝王早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
古宿国,在今宿城村及村西一带,男爵,风姓,太皋之后裔。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9月,“宋人盟于宿”。这是《春秋》中第一次提到“宿”。据考,西周初年,东平一带的古国有须句、鄣、宿等。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3月,宋灭宿,齐又灭宋,宿国被齐国占领后,即在宿地设“无盐邑”。秦代,改设无盐县。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设东平国,封其子刘宇为东平国王,国都设在宿城。辖无盐、任城(今济宁东南)、东平陆(今汶上北)、富城(县境东北边缘地带)、亢父(今济宁南)、樊(济宁东)、章(今县境内鄣城)等7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封其子刘苍为东平国王,辖无盐、富城、章、宁阳、东平陆5县。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增封须昌、寿张等5县,共辖10县。三国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封曹操之子曹微为东平国王,国都由宿城迁至寿张。西晋,东平国都又迁至须昌。
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宿城为郡城。
南朝宋,东平郡属兖州。领须昌、寿昌(今寿张)、无盐、东平陆、范县、郡治宿城5县。(《宋书州郡志》)
北魏,宿城仍为东平郡治。领无盐、须昌、寿张、富城、平陆、范、刚7县。
北齐,东平郡移至泰安博城(今泰安市郊区旧县),无盐并入须昌县,须昌县移治宿城。
北周,宿城境属鲁州。
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须昌县迁至须昌,并在原无盐县境设宿城县,宿城为县城,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宿城县并入须昌县,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复置宿城县。德宗贞元4年(公元788年),改宿城县为东平县,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东平县名。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3年后并入须昌县。自此,宿城县废。
宿城,自西周开始至唐代,为国,为郡,为县近2000年。此后,宿城未再设县以上政权,城垣及古建筑逐渐湮没。
近代,称宿城为须城,是方言“宿”与“须”同音而误。《东原考古录》载:“惟须昌故城与东平州城称须城,均与宿城无涉。”“文革”前,宿城北门外曾有巨型石碑一座,上书“宿?保障”,宿,宿城,?,?山,。可知“宿城”并非“须城”。1988年,改“须城”为“宿城”。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桥古墓群,位于东平县老湖镇北桥村内。墓群占地百余亩,从北向南呈“八”字形分布,北枕杏花岗,南傍大清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原有墓葬9座,皆封土堆高大,是后汉东平国宪王刘苍及其后代的墓葬群,当地又称“王陵山汉墓群”,史称“九粒冢”。最北为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平宪王刘苍的墓葬,即1号大墓,现存封土堆高度为20余米,直径200余米;夯土层明显,直径在15至30厘米之间。其它墓葬2、4、8、9号墓,皆封土堆基本完整,高度均在5至12米,直径15至30米之间。5、6、7号墓在“文革”中基本被毁坏掉,墓区范围内还残存有当时陵堂建筑的巨大残石构件,保存较为完好。北桥古墓群规模之宏大、文物之丰富,在山东文物古迹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1958年冬,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3号墓进行过发掘。墓内出土有完整的铜缕玉衣一套,其形状与河北满城出土的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金缕玉衣大致相同。同时还出土有金银器、铜铁器、玉盅、象牙尺、象牙管、耳杯等一大宗文物,均为东汉早期的珍贵遗物。
对于这处规模宏大的墓葬群及其东平宪王刘苍,史书均有记载。光清《东平州志》中载:“王陵山,州(今州城)北五里也,汉东平宪王墓在焉。其西为杏花岗,南枕大清河。”民国二十五年《东平县志》中记载:“东平宪王苍,光武皇帝子,显宗同母弟也……”。经实地考察其地形,史书志载与此墓群相符,1号大墓即是宪王墓,发掘的3号墓即宪王的后代墓。
关于宪王刘苍,《后汉书》与《资治通鉴》中对其记载颇详,为“光武皇帝第八子,阴皇后所生,明帝之弟”他“少好经书,雅有智思,为人美须髯,腰带八围”,“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他被分封东平国后,治理东平兢兢业业,政绩突出,东平一带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深得三帝(光武帝、明帝、章帝)器重,常受皇赐,并被当时人称为“汉代周公”。刘苍于建初八年正月卒,葬于王陵山。自苍在此立陵后,杏花岗更名为王陵台。清代诗人王士祯过宪王墓,曾留下:“乡是人亡万古悲,东平宫殿草离离。陵前赐剑知何处,金粟飘零剩断碑”的诗句。
北桥古墓群是我省现存墓葬中少见的与史书记载一致的东汉王候墓群,历时已近两千年。它对山东地区的汉**古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它对于研究东汉的政治、历史、文化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表于 2010-10-30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0-30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东平信息港 (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36号)违法不良信息投诉电话:2822003 (邮箱jb@sddp.net) )

GMT+8, 2024-11-30 12: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15 东平信息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